人大西方哲学智慧笔记 下载本文

我甚至可以形成科学知识,但是在这个之外,事物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物自体dinge an sich,things in themselves”,所以康德讲,这样一来,我们看起来虽然好像解决了普遍性和必然性的问题,但是我们带来了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就是这个不可知论。可见,形而上学的理想在这儿遇到了严重的挑战,形而上学要追问的东西恰恰是事物本身,而且要问宇宙万物的终极原因,在康德那里,这个任务是不可能实现的。对于康德德的主张,我们换一个角度看这个难题,虽然认识形式的限制体现了认识能力的优先性,但是另一方面物自体不可知也表明在我们的认识领域之外还有一个不受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可能是无限自由的领域。现象中的东西都是各有因果,但是我想引起现象的原因在现象之外,所以它本身不再有原因是引起现象的原因,我可以把它想象为自由因。既然如此,康德说,我们这一个看起来完全消极的结论,马上可以呈现为一种积极的影响作用,就是自由是有可能性的。在认识领域里面,一切受到认识形式的作用没有自由的,但是你只能认识到现象,那意味着现象之外有东西,引起我们这个现象,我可以把它看作是无条件的,无限的,既然无条件的,我可以把它想象为自由的,把它思想为自由的,这个逻辑上没问题。康德意思说,你如果要认识这个自由有问题,因为你要认识就要通过认识形式的限制起作用,就不可能有自由,但是假如我从思想上,从逻辑上假设需要有这么一个前提,这一点完全没有矛盾。既然如此,康德讲,自由如果有其可能性就意味着人类理性的另一种功能实践理性就有了用武之地。康德把人类理性区别为两大功能:一个叫做理论理性,一个叫实践理性。所谓理论理性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实践理性就是伦理、道德。

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四)的笔记

任何可知的东西都在你认识形式限制之下,都是个必然的领域,你越要认识它就越没有自由,所以自由不可知,但逻辑上是可能的,如果它有可能性,那么以自由为前提的道德、伦理学就有其可能性。那么,康德就说,我们一个看起来消极的结论,不可知论的结论,却使我们打开了另一重天地,实践理性的天地。所以,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其实是应该包含着两方面,我们想想,如果事物对我们来讲,不是表现为两个方面,事物就是自身,知识必须符合对象,即使我们能够证明人类可以认识物自身,那也无法解决自由的问题。更何况我们无法证明我们能够证明物自身。因为,二元论问题从笛卡尔开始就解决不了。即便解决的了,你一定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你仍然没有自由。康德现在把这个问题颠倒的结果是什么,虽然我们只能认识事物对我们的显现,认识这个现象性的领域,但是它也给我们保留了另外一片天地,使那个以自由为前提的道德有了可能性,如果一切都是可知的,那就没自由了。现在恰恰那个不可知论给自由留下了余地,旧教科书批评康德,康德哲学的局限性:二元论和不可知论。通常叫做,康德最重陷入了二元论和不可知论。这种说法,康德哲学的特点是二元论和不可知论是没问题的,但你说康德陷入了,这个说法就有问题。为什么?意思是康德没想二元论和不可知论,最终没办法陷入了二元论和不可知论。错了,康德是非常自觉地二元论和不可知论,康德的一切东西都要从这儿出发的。你没有二元轮和不可知论,一个是没有办法证明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它也无法给自由、给道德留有余地。而你不要忘了,前面我们讲了形而上学其实要达到的是人的自由境界的理想。你要让它成为科学,那无异于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它越想成为科学,离它的目标就越远。现在康德实际上达到一个结果是什么,既然形而上学起源于人类理性不满足人类的有限性,它要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达到自由的理想,那么我们也需要满足它。究竟如何满足?我们要看究竟什么能够实现人的自由。在康德看来,伦理学才是能够真正实现自由的地方。科学的领域、认识的领域只能达到必然性而决不可能有自由的,所以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他作了一个很重要的工作,类似于划界,我同时让自然哲学和道德哲学都能够成立,你要过去的话,你要讲自然,你无法讲

这个道德,等于这个自由,你要讲自由,你就没法讲自然,我现在用划界的方式,这个划界的方式就是康德一句很著名的话,《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中,“我必须限制知识,以便为信念留地盘。”意思是,如果我们把一切事物都看作对象,就意味着把认识能力深入到所有领域,就没有自由。我现在要限制它,限制的目的不是不要它,而是要划界,它在什么领域里面是有用的,超出这个界限,它不但没有用处,很有可能还要损害对我们有重要价值的东西。你如果把科学的领域扩大到道德的领域,扩大到了自由的领域,就意味着没有了自由。康德的这个意思,必须限制理性的认识能力,以便为实践理性,为自由,同时也就是为道德、为形而上学留余地。康德根本上也要为形而上学找到出路,毫无疑问,在西方哲学史上,到康德为止,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应该说康德是最深入的、最系统的、最有力的批判。但是,康德并不是不要形而上学,康德实际上是深刻地意识到了,那个形而上学,你要按照传统的思路去走,你不但自己实现不了自己的任务,而且你也不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以往的形而上学,康德认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变成了一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今天这一种理论、明天那一种理论,理论和理论之间冲突,他们说因为它根本就不是一个科学的领域,你要用科学的方式去试图实现它,是实现不了的。而恰恰康德在这里给认识能力划一个界限,那么划界的方式也就给道德、为自由、给形而上学留了一条出路。这也就是我所说的,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其实是两重性。你要从这个角度来康德对人类理性的分析的话,就像我们前面讲得,康德哲学的那个出发点,绝不是他不留神陷入了二元论和不可知论,他就是从二元论和不可知论出发的,没有二元论和不可知论,康德没有后面这一大套东西。所以,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里面,通常他把人叫做有限的理性存在,这意味着人同时是两个世界的成员,同时受两种法则的影响、作用,一方面做为有限的存在,你是自然的一分子,你就是感觉世界的成员,在这个领域里面自然法则起作用,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自由,那么,人与一棵树、一块石头没区别,人像自然存在物一样受到自然法则的限制;但人不仅仅是有限的自然存在,他还有理性,你从这点来推论,就意味着你的身体作为自然存在物要符合自然法则,但你有理性就应该服从理性的法则,可是理性的法则发挥作用就和自然法则有了区别,自然法则是你必须遵艘,你不得不遵守,你根本无法违背的必然的法则;但理性的法则是理性你按照他去做,他才起作用,他是人类理性应该遵从但不必然遵从的法则,你不一定,所以一个人完全可以不受理性法则的限制,我就作为一个自然存在物去存在,这是可以的,但是在康德看来人之为人在于理性。那么,按照理性你要服从理性的法则。但人恰恰的麻烦是,人不是单纯的理性存在,而是有限的理性存在。他还有自然的那一方面。那么,只有当你遵照理性法则去做的时候,理性法则才起作用。所以康德说,理性法则就变成,应该按照它去做但不一定按照它去做,它就体现为道德法则。什么东西讲应该,道德讲应该。所以,康德意思,人有理性,是有限的理性,终其一生都在自然法则性质之下,但同时你的理性又完全有可能也应该遵照理性法则去做,而理性法则对人就表现为“应该如何”,道德法则。只有在这个领域才有可能有自由。后面展开,理论理性认识能力的,实践理性。

康德的知识和对象关系颠倒让我们感觉到一些不适应,但是康德在整个哲学史的影响,我们对比一下柏拉图,柏拉图所做的一项工作是严格区别了本质和现象两个世界,现象是不可知的,本质是可知的。到了康德其实把这个关系颠倒过来了,现象是可知的,而且可以形成科学知识,但是现象背后的东西是不可知的,所谓不可知论,指得是那个东西。那么,虽然不可知,但我们已它为前提,现象总有一个东西做基础,否则你就不会叫它做现象,它就不再是现象了,那么,那个领域里面的保存、保留实际上就为自由、为道德、为形而上学保留了一片天地。康德实际上用他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一下子解决两个大问题,一个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康德认为这种方式能够解决,另外一方面,我解决的同时,我还把道德的问题、自由的问题、形而上学的问题我也解决了。它实际上是两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说到这

里面,大家想一想,就如同哥白尼提出来他叫做哥白尼假说是一样的,日心说的假说,康德现在讲出来的东西,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假说,它是需要证明的。这个证明的关键在什么地方呢?假如我能够证明,人类理性的确具有一套先天的认识形式,那么我前面这个假说就成立了。为什么?因为我的确有这种先天认识形式,我用得就是这种先天认识形式看得世界。而至于这个世界本身如何,我不知道,我只能知道我通过人的认识形式看这个世界,所以关键就在于这个证明上。康德把这一方面,就是你需要对理性认识能力进行分析和考察,康德这种分析和考察就叫做批判,所以康德哲学也叫做批判哲学,所以批判在这儿的意思是分析和考察的意思。实际上这个词,从希腊语词源上来说,它原本的意思其实就是“判断”的意思。批判这个词,康德其实应该是从英国的文学批评上拿来的,通常我们说康德是第一个把这个词用到德国哲学里面,而他在这个批判不是指责、谩骂、上纲上线,不是这个批判。我这个所谓批判就是要判断一下、分析一下、考察一下,理性究竟有没有?有哪些先天认识形式?所以,康德讲,对一般形而上学的可能性或者不可能性的裁决,也就是说你就可以理解康德这个批判的最重要的目的在哪儿?解决形而上学的问题。康德其实心里很清楚,他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也就是《纯粹理性批判》那个简本里面,曾经讲过这样的话,我们这个考察其实最重要的目的其实不在科学,因为在康德心目中,科学,欧几里德几何学,牛顿物理学是事实,证明不证明它都是事实。那么,我们现在要证明它的目的,其实要解决的是另一个问题,是形而上学的问题,我究竟有没有先天认识形式,我解决了科学知识的问题,同时我也就解决了那个形而上学的问题。康德在这里面所说的批判,首先一点,它是和独断论相对的,我们又回到前面,康德说,“休谟的怀疑论惊醒了我独断论的迷梦。”区别于独断论,独断论不考察人的理性,未经审查考察人的理性,你就武断地断定,其实我们也没弄清楚我们能够认识什么,不能认识什么,所以批判和独断论是相对的,由此开始,这个批判构成了以后哲学的基础前提。康德对理性认识能力的批判就形成了由三大批判组成的批判哲学的体系,1781年的《纯粹理性批判》1987年出了第二版、1788年《实践理性批判》、1790年《判断力批判》,康德几乎用了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三大批判组成的体系,所以康德哲学也叫它做批判哲学。其实康德在这里面,三大批判考察对应的是认识能力、实践理性和介于两者之间,康德的目的是作为沟通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一个桥梁。所以,他的三大批判的构成是这样一个关系。

讲座《西方哲学智慧》之康德哲学(一)的笔记

大家可能会感到有些奇怪,平时用一讲讲一个哲学家,甚至一讲讲几个哲学家,但是在这儿要用两讲来讲康德,我想这里边有一个考虑,前面讲过的哲学家,我们尽量让大家能够理解他的基本的思想,但是涉及到康德、涉及到德国古典哲学的时候,比如我完全可以讲完哥白尼革命,我就不讲了,因为他的基本主张在这儿了,但是如果你考虑他后面的一系列的论证,也就是说他怎么能够证明给我看,人有限的先天认识形式,那就意味着它对我们来说不过是个假说,而且他这套论证方式的特点也没有办法理解,这条特殊的论证方式的影响、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我们都没办法理解,另外一方面,很重要一点,在于康德哲学的重要性,康德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不光是里程碑、划时代的,它几乎构成了西方哲学史的枢纽,我把它看作是现代哲学的开端,就是说,意味着古典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过渡,离开了康德是无法讲的。后面我们讲黑格尔,我有个对比,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康德和黑格尔两个人都是伟大的哲学家,但是两个人对哲学的影响不同,一个是后世的开端,一个是前面的终结,你们可以了解,为什么20世纪哲学,康德是显学,对黑格尔的研究是很少的。不但很少,对黑格尔来说,人们往往把黑格尔看成传统形而上学的最大代表,批判它。西方哲

学有个特点,对以往哲学都采取批评态度,尤其20世纪哲学,对于整个西方古典哲学采取批判的态度,清算整个哲学的问题,使哲学走向新的方向,那么,它带有非常浓厚的反传统的色彩。既然在这种情况下,康德哲学是20世纪被人们研究得最多的一个古典哲学家,这也给任何研究康德的人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因为我们讲,你要是真正研究康德,你不仅要读康德的书,而且你要把经典的二手资料、研究资料你都要懂,但是康德这儿你是读不完的。说一个很久的数据,2004年是康德逝世200周年,全世界都是召开纪念康德的会议,德国报纸标题叫“康德来了”,还不说那一年,2002年出版研究康德的著作大约有960种。一方面,我们讲康德颠覆了洛克的白板说,我们也叫它说照镜子式的反映论,外部事物刺激心灵所产生的经验,那就是观念,那就是形成的知识。康德的意思说,人的心灵不是一张白纸,人的心灵有一套自己的形式和结构。所以,他这里面的确有所谓能动性的因素在里面。但是另外一方面,康德恰恰要限制知识,一方面证明了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另外一方面它要给自由、给道德、给形而上学留地盘,那么,康德这种方式究竟出于什么原因?前面三个问题:理性的问题、自由的问题、形而上学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问题,是启蒙主义出了问题,因为启蒙主义的确构成了17世纪到19世纪哲学的一个主导思想,就是讲理性、讲科学。卢梭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虽然说他是以很特别的方式,关于人类和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人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平等的,进入社会反而不自由、不平等,他以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的自由平等和不自由不平等做了一个截然的对立,来凸出一个问题,就是自由和必然关系的问题,而且你也可以把它看作是道德和科学关系的问题。我记得我们讲过,启蒙主义如果把理性简单地理解为一种科学理性,当把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关涉到自然、社会、人性所有的方面的结果,就一定是使自由失去存身之地。而这样一个矛盾冲突的背后,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后来人们称之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冲突,这一对概念和马克思韦伯、法兰克福学派相关,我们可以这样考虑,西方文明两大源头,一是希腊文明,一是希伯来--基督教文明,虽然我们不能简单的来讲,希腊的科学精神在17世纪近代哲学得到了发挥,重新研究自然,讲科学的精神,那么,原本中世纪的基督教充当的是个价值理性,也就是我们说的,简单讲精神文明,一个物质文明,一个精神文明,一个科学、一个信仰、一个宗教,17世纪近代哲学发展,科学高歌猛进,信仰发生动摇,在某种意义上,上帝就退位了,像一讲到启蒙主义,理性是最高法庭,理性是最高权威,一切东西,包括宗教,你要在理性法庭上经受审判,要给你们自己的存在提供根据,否则你就是非法的,理性的法庭,的确在科学的发展中信仰衰落,但信仰衰落的结果是理性能不能取代上帝空出来的位置,尤其是科学理性能不能充当那个位置,充当不了,科学理性是一种工具理性。所以,你发现康德要更深地回应那个时代的问题。不光是康德,康德之后,1900年去世的尼采,他一句振聋发聩的话,“上帝死了”,所以一切建立在神学上的价值崩溃,加入你还要这么去做,就解决不了虚无主义的问题,绝对价值的丧失。所以,尼采为什么要讲超人,他是说你不要建立在基督家的神学上面,建立在别的东西上,就立足人自身,尼采和康德其实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那么,我们今天面对的是什么问题?也是一样的问题,如果说17、18世纪是科学的时代,我们现在更是科学的时代,我们更多地会面对着科学的高歌猛进,物质文明极大的发展,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来说,无论如何,我们还存在着各种问题,贫困各种现象,但总体来越来越好,我们的物质条件比原来丰富多了,但是,是不是因为它的丰富就能解决你精神的问题。反而,现在人就陷入叫做价值多元化、道德相对主义,人的精神找不到依托。我总是说,你不能接受尼采的方式,你可以看看康德的方式。当然这一些我们最后还会去讲。现在想给一个理由,我们为什么讲康德?我们现在来读康德的意义何在,多讲一讲康德意图就在这儿,因为他对后来实在是影响太大。 下面这一讲开头,哥白尼式的革命是以人必须有先天认识能力为前提,所以纯粹理性批判是入门。康德把人的理性的认识能力区分为三个环节:感性、知性、理性。请大家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