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度(最新最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系统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1)时:学而时习之(时常、按时)元芳时年七岁(当时) (2)志:吾十又五而志于学(立志)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 文言虚词:

(1)而,择其善者而从之(表顺承)、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2)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作为) (3)其,回也不改其乐(代词,这)、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其中) 翻译: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忠实地记住,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四、《虽有嘉肴》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为节奏划分) 字词解释: ① 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甘美 ...④不知其善也好,妙⑤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⑥虽有至道达到极点 ....⑦教学相长促进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⑨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⑩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⑾然后能自强勉励⑿学学半教 .....⒀ 其此之谓乎大概,表示推测 .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主旨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

学学半古义:教今义:学习 .

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

9

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问题:1、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答: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答: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为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作铺垫。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

五、《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进士。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

沧州南一寺临(靠近)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干:河岸),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于(在)河,二石兽并(一起)沉焉(兼词,?于此?)。阅.....(经过,过了)十余岁(年),僧募(募集)金重修,求(寻找)石兽于(在)....水中,竟(终于,到底)不可得。以为(认为)顺流下矣,棹(名作动,划船)....

10

数小舟,曳(拖着)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寻十余里,无迹(踪迹)。 ....

一讲学家设帐(讲学,教书)寺中,闻(听说)之(代词,代顺流打捞石兽....这件事)笑曰:?尔辈(你们)不能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非木杮(削下的木片),岂(怎么)能为(被)暴涨携(带)之去(离开)?......乃(是)石性坚重(坚硬沉重),沙性松浮(松散轻浮),湮(埋没)于(在).......沙下,渐沉渐深耳(罢了)。沿河求之(代石兽),不亦颠(通?癫?,疯狂)乎??...众服(信服)为(认为)确论。 ..

一老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闻之(代讲学家的话),又笑曰:?凡(大....凡,凡是)河中失石(指落入水中的石头),当(应当)求之(代石头)于(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水)反激之(助词,的)力,..必于(在)石下迎水处啮(侵蚀、冲刷)沙为(形成)坎穴,渐激渐深,至(等....到)石之(助词,的)半,石必倒掷(摔倒)坎穴中。如是(像这样)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一再翻转)不已(停止),遂(于是)反溯流(逆流)逆上矣。......求之(代石兽)下流,固(固然)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依照.....他的话去做。如:依照),果得(找到)于(在)数里外。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天下之(助词,的)事,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主观地判断)欤(吗)? .句子翻译:

1、二石兽并沉焉。(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助词,无义。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沿,顺流而下。

3、众服为确论。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4、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问题: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答: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2、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答: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3、本文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本文的结构: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

11

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对于河中石兽的位臵,文中出现了哪几种观点?理由是什么?答:寺僧开始认为石兽还在沉没之处,后来认为在下游;讲学家认为石兽在沉没之地的深处;老河兵认为石兽在上游。理由——寺僧:?以为顺流下矣。?讲学家:?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老河兵:?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6、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答: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则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只有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而做出了正确推断。(A、僧:原地水中——不可得——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B、僧:顺流而下——无迹——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C、讲学家:原地沙下——失败——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D、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7、文章主旨: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8、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答: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六、《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老人)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老人)。 字词解释:

1、宋:宋国。2、雨:下雨(yù,四声名词作动词)。.3、坏:毁坏,损坏。4、筑:修补。

5、盗:偷盗。动词活用作名词。6、富人;富裕的人。7、亦云:也这样说。云:说。亦:也。8、暮:晚上。9、而:无义。表示承接关系。10、果:果然。11、亡:丢失。 12、父:(fǔ,第3声,译为?老人?指邻居家的老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13、甚:很,非常。14、而(疑邻人之父):表示转折关系。15、家:家里的人。 15、智:认为…聪明。

翻译:其家甚智其子:他家的人都认为他家的儿子很聪明。 问题:本文的主旨,至少有两种角度的解释。请按要求填空:

①从消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②从积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七、《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

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