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加快新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下载本文

上海待遇优厚“跳槽”过江,寻求更大发展空间。既要引进人才,还要留住人才,是我市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图2:国家和省重点引进的创新创业人才统计表(人) 二是缺乏核心技术。受人才、技术、工艺和材料等多种因素制约,我市新兴产业企业普遍面临核心技术缺乏的困境,企业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主要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仍需依赖进口,企业更多的从事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环节。海洋工程产业,缺乏平台用动力装置、通信导航的核心技术和企业。光伏产业,缺乏低成本太阳能级硅材料提纯技术,晶硅电池转化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与无锡尚德相比,行业话语权和国际竞争力都相对较弱。风电产业,缺乏风力发电机组研发生产的核心技术以及提供必要技术支撑的风电设备质检平台,不具备大批量制造大功率风电机组生产能力。新材料产业,缺乏新型电子元器件用新材料、磁性材料、动力电池材料等战略性产品生产技术。生物医药产业,缺乏中药现代化、海洋药物、重大传染病防治疫苗、新型诊断试剂及生物芯片、关键医药中间体等开发与产业化技术。智能装备产业,缺乏数控及机电一体化设备技术、工业机器人、高速精密数控机床、智能型纺织机械、智能输变电成套设备、极端制造(微纳、宏大制造)等技术。三是缺乏高层次平台。我市国家级、省级重大研发机构相对偏少,新兴产业领域更是缺乏。除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外,仅拥有省级高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1家(南通大学神经再生实验室、全省28家),拥有省属重点科研院所2家且均不属于工业产业技术平台,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只占全省(244

—9—

家)的5.7%(14家),而苏州、无锡等地远远多于我市拥有数量(见图3、表6),苏南五市均被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分别认定高新技术城市。在前沿科技领域,我市缺乏高水平的科研院所、高校研究机构,技术平台建设难以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求。 图3:苏锡通省级以上技术平台拥有量对比(家) 表6:部分省辖市重点科研院所建设情况(家)

省 辖 市 南京 无锡 苏州 南通 常州 扬州 泰州 省属重点科研院所 与中科院合作共建院所 42 15 6 6 5 26 2 3 1 38 2 10 1 19 注:1、我市省属重点科研院所为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省沿江地区农科所;2、中科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已成为中科院最成功的两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有13个研究所在科教城设立分中心,组建6个研究所,建成近20个开放实验室。

(三)集聚程度不高。

一是产业布局不集中。我市除了海洋工程产业主要沿长江岸线布局之外,其他新兴产业如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装备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分布较散。一方面,各县(市)区未能形成鲜明的产业特色。从新兴产业布局现状看,县域产业同构多,区域特色产业少,七大新兴产业各县市(区)看基本都有涉猎,除启东的新能源和开发区、如东、海门的新材料超过和接近百亿规模以外,其余大部分小而散,没有形成鲜明产业特

—10—

色(见表7)。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基地偏少。除海工、新材料、智能装备外,其他领域在全省缺乏有影响的特色基地。以省级特色

表7:2010年全市六大新兴产业分地区销售收入情况

全市 通州 崇川 港闸 开发区 海安 如皋 如东 海门 启东 新兴产业合计 一、新能源 二、新材料 三、新医药 四、智能装备及智能传感 五、节能环保 六、海洋工程 1573.7 129.1 156.2 78.8 244.8 129.1 191.3 160.5 226.9 5.8 5.2 67.5 26.2 15.2 257 344.8 25.9 12.7 546.4 16.4 44.9 119.4 10.8 0.9 46.1 140.2 26.7 30.9 29.4 22.5 7.3 27.7 151.9 10.4 64.6 110.2 93.5 4.9 18.2 16.0 6.1 3.2 11.8 10.9 61.8 20.8 24.2 22.8 40.1 7.6 0.0 14.0 22.3 12.5 19.9 2.7 0.0 11.2 14.5 61.5 0.0 232.2 22.8 52.6 175.0 39.1 0.9 155.8 14.1 44.2 产业基地为例,全省60家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中,我市仅有4家,其中新兴产业领域2家(见表8)。我市企业点多面散、布局不合理造成产业集聚度低,严重制约了我市新兴产业特色板块的形成。相比之下,南京软件和服务外包、苏州电子信息和纳米技术、无锡太阳能和传感网、泰州生物医药、连云港新材料、扬州新光源等产业都形成了较强的集聚优势。

表8:全省各市省级特色产业基地情况一览表

南无苏南常徐扬镇泰淮盐连宿合 云京 锡 州 通 州 州 州 江 州 安 城 港 迁 计 7 6 6 4 8 6 4 6 2 5 4 2 4 5 2 2 5 2 2 1 4 3 3 3 2 1 60 39 类 别 总数 新兴产业 领 域 二是载体特色不明显。对照新一轮区域发展竞争以及新兴产业集聚

—11—

发展的要求,我市总体上现有载体的档次、特色、配套优势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一方面,高层次园区少。我市仅有一家国家级开发区,在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软件园创建上基本处于空白。而全省拥有国家级开发区25家,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5家、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7家(此外,旅游类2家,保税类1家),拥有5个国家级软件园;苏南各市和苏中泰州市都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苏锡常宁均拥有国家级软件园。另一方面,专业性园区少。缺少专业化分工的特色园区,大多数园区内企业如同“袋装马铃薯”,缺乏产业之间的互动,相互不沟通,未形成系统的产业链条,缺少像无锡光伏园、苏州纳米园、昆山光电产业园、泰州医药城等类似的特色品牌园区。

(四)发展层次偏低。

一是价值链低端。由于相关产业起步相对较晚,我市从事新兴产业的企业在高起点、高水平、高附加值产业链环节上的差距明显,存在“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的问题。列入新兴产业统计范畴的大部分属加工制造型企业,产业层次相对偏低,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端产品更少,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下游。如光伏行业目前主要是光伏电池组件生产,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上游多晶高纯硅材料和下游应用系统等环节目前还基本处于空白;风电行业目前主要是机舱罩、叶片、塔筒等配套产品和1.5-2兆瓦的风机制造,缺乏大功率整机制造企业;生物医药产业目前中间产品原料药较多,缺乏直接面对消费市场、有价值调控空间的终端产品、品牌产品;智能装备产业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新材料产业大部分为相关中间配套产品,终端、高端制造较少。

二是产业链短缺。产业链各个环节协同配合不够,点多链少,一些重点领域的产业链不完整,本地配套率低,在产业链前延后伸和关键环节拓展上需下更大功夫。类似昆山创意产业园、太仓LOFT工业设计园的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支撑新兴产业发展和应用的中介服务机构不多,新兴产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机制有待完善,展示新兴产业发展成效的示范应用项目还未形成规模。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