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第十一届挑战杯参赛手册 下载本文

中山大学第十一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手册

五 评审流程

时间安排

初步计划比赛时间如下:

2010

年6月—10月1日:大赛宣传、咨询、参赛者做好参赛准备 10月上旬:“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论坛

10月中旬:上交报名表,正式报名(截止时间10月25日) 10月下旬:报名情况统计及公告 10月中旬-11月底:“挑战杯”启动仪式,“挑战杯”科技学术竞赛培训及交流 7月-11月底:开展研究活动,并完成初赛作品。 12月1日—12月3日:提交初赛作品

12月4日-12月15日:初赛作品初审(成绩前30%的作品获奖,其中选出30件作品参加决赛)

12月16日-12月17日:决赛(秘密答辩,在30件作品中确定特、一、二等奖) 12月26日:颁奖典礼(部分优秀作品公开答辩、展示,并颁奖)。 2011年3月-5月:优秀作品展示、交流

2011年3月-10月:项目进一步推广,并遴选优秀作品参加省赛和全国赛

比赛流程图

初赛(校内评定) 决赛 (校内秘密答辩) 颁奖典礼 (公开颁奖) 遴选优秀作品并报 送广东省竞赛 12

中山大学第十一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手册

遴选并报送全国 “挑战杯”竞赛 公开表彰省赛、全 国赛中优秀作品 展示、成果交流会

初评

参赛学生需要在网站上面下载报名表,连同作品打印稿一起按参赛日程安排上交

各校区青年科技协会。组委会将依实际情况对参评作品进行一定分组,并按一定评分标准,邀请学校有一定学术地位的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委会进行校内初评。经评委打分,按得分高低评选出进入决赛。评委对较好的作品给出评语和相关修正意见。对优秀的作品进行指导,指出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反馈给参赛者,继续完善和提高。12月中旬公布决赛的名单。其中按照参赛作品30%的比例选出特、一、二、三等奖的候选作品,其中30件作品进入决赛答辩。

决赛

评委评阅改进后的作品,进行书面评审和作品熟悉。书面评审得分占决赛最终成绩的60%。

评委按抽签结果对作品进行分组封闭答辩,并按评审细则规定独立为每件作品打分。封闭答辩时各队领队、指导教师不可旁听答辩过程,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选手进行提示或帮助。暂定每个参加决赛的小组答辩限时15分钟,分为团队陈述(10分钟)、自由问答(5分钟)等阶段,提前结束者不扣分(具体时间安排以决赛现场宣布的规则为准)。评委当场为各小组的现场说服力打分,并给予点评,结合初赛评分结果,给出决赛成绩,并排定名次。

经过封闭答辩和评委质询后经评委会复议,在30件参加决赛答辩的作品中选出5个特等奖,10个一等奖,15个二等奖,其余的进入参赛作品前30%但没有参加决赛答辩的作品将授予三等奖。

13

中山大学第十一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手册

颁奖典礼、作品展示和成果交流会

12月下旬,所有获奖作品将参加颁奖仪式。其中邀请特别优秀的作品在颁奖仪式上公开展示,并接受老师和在场同学的提问,相互交流。颁奖包括发文表彰、颁发证书、奖金等形式。颁奖典礼后将把优秀获奖作品进行各校区巡回展览,并召开成果交流会,获奖者和其他同学互相交流经验和心得。

报送全省全国“挑战杯”竞赛

从校内获奖的作品中最终评选出三十件作品参加第十二届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原则是推荐校内赛二等奖以上作品参加,具体视实际情况而定)。然后遴选出六件作品参加全国的比赛。

省赛、全国赛优秀作品表彰

本次大赛重视在全省和全国比赛中获得优良成绩的作品,在省赛中获得特等和一等奖的作品将获得特殊奖金奖励,在全国赛中获得二等及以上奖项的作品获得特殊金额奖金奖励,并全校发文表彰。并在整个过程中重视对院系的奖励,对于参赛作品较多以及成绩优良的院系给予一定的奖金奖励,授予“学术科技创新标兵院系”等称号,并在先进团委的评审中给予一定的倾斜。

赛竞结束后,对获奖作品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诉期。若收到投诉,竞赛领导小组将委托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调查,如确认该作品资格不符者,取消该作品获得的奖励,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取消下届参赛资格等处罚。

14

中山大学第十一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手册

六 评审的模式及标准

1参赛作品分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文学历史和艺术八个学科。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类没有学历的限制。

2评审过程中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方面因素。

3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分初赛、决赛二阶段进行。初赛要评选出30份作品进入决赛。

4终审要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分别按照一定比例评出特、一、二、三等奖。

5科技发明制作I类和II类(I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II类指制作投入较小,对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各奖励等级之间的标准是相对的。

6评审的时候会注意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学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上的差异,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各等奖的获奖比例与其进入终审的比例基本一致。

评奖标准

甲类:学生课外学术科学作品竞赛

甲Ⅰ.自然科学类学术作品(仅限在校本、专科学生参加,不接受研究生报名,限定在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根据下列方面进行评分(满分100分)

1. 可行性(10分)

(1) 考虑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量大小

(2) 考虑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难易程度是否超出合理范围 (3) 课题选择是否有意义 2. 创新性(30分)

(1) 课题的选择是否有独到之处 (2) 对所研究的课题是否有新见解 (3) 是否填补某一领域空白 3. 科学性和先进性(20分) (1) 论文和报告的理论水平 (2) 论文和报告的学术价值

(3) 论文和报告是否处于该领域前沿位置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