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下载本文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2012版)

一、教学对象

本课程大纲适用于我院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物业管理、金融管理与实务、电子商务管理、会计专业、审计专业及财务管理等专业的三年制高职学生。

二、学时

本课程在教学计划进程表中为72学时,课堂教学64学时,实践教学8学时。

三、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

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 课程属性:必修课。

《经济学基础》是财经及管理类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财经及管理类专业的多数后续课程(包括许多核心课程),都与本课程的内容和分析方法存在密切联系。

本课程结合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教学中联系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和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知识,系统地讲授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基础》是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必须、够用”的原则,以“市场化配置和利用”为核心内容,讨论了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和失业、通胀和经济紧缩,以及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具及方法、理论运用和政策分析。这些知识基本满足了高职学生财经及管理类专业对经济基础理论的要求。

学会用经济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思考经济学问题,是本课程最主要的要求。

四、选用教材

本课程选用教材由本院教师汪朝洋和池峰同志共同主编的《经济学基础》为教材(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教材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定位准确。准确把握知识的宽度和深度,该书以理论必需、够用为原则。该书在编写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设计教材的内容和结构。

第二,通俗适用。以通俗易懂的笔墨,深入浅出的方式,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非经济学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经济学知识。语言力求言简意赅,避免现有经济学教材普遍存在的语言枯燥、晦涩倾向。

第三,有趣易读。该书微观部分用了许多生活中有趣的经济学现象来解释深奥的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用大量的图表和近期宏观经济数据解释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

第四,了解大师。该书每章之后附有介绍大师的资料。希望通过大师们对经济学的贡献来介绍他们的知识和智见,让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经济学家的学术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第五,学生参与。针对大学生普遍反映经济学难学,语言拗口等问题,该书在初稿完成之后,让已经学过和正在学习经济学的学生阅读,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再进行结构的调整和语言的顺通。

五、课程性质和目的

性质:该课程是财经及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目的:使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明确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能够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正确领会和理解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和基本规律,能够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具备初步分析能力。

六、课程教学原则和要求

本课程教学中应该坚持的两个原则:

第一,循序渐进、先慢后快的原则。本课程内容的特点是难点偏前,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经济学的概念、原理、特别是分析方法,理应先夯实基础,在此前提下才能为学好后面的章节做好相应的知识储备。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本课程的教学通常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但由于学生自身阅历和理解能力的有限,为使抽象的经济学理论具体化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举一些我国经济运行和日常生活中经济学的实际案例,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知识,以达学以致用的目的。

本课程教学具体要求:

1.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先进性,要求学生结合实例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

2.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自学,并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参考书和经济方面的报刊杂志,使其更多地了解基本经济理论及其在各方面的应用。提倡学生独立地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展开讨论,增强学生自身对经济学的兴趣和经济问题的敏感性。

3.要求学生注重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要重视图示工具的运用,并适当运用数学工具。

七、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

本课程的先行课程为经济数学。该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最为合理。经济现象错综复杂,经济运行是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建立经济模型是解决经济问题的主要方法,这就需要数学工具尤其是微积分知识作为学习该课程主要基础。

本课程又是财经及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注重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解释,其内容涵盖微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常理论课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财经及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课奠定理论基础。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分章节)

第一章 经济学概述 【目的要求】

1.掌握稀缺性、欲望、机会成本、资源配置及经济学等概念;掌握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2.理解两个基本的经济模型和资源配置与利用中的基本问题及解决方式。 3.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经济学研究的两个层面——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4.知道学习经济学对个人、企业及政府的意义。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价格 【目的要求】

1.掌握供求相互作用怎样决定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以及竞争在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形成中的作用。熟练掌握需求或供给变动的几何表示,知道供求分析的实际运用和供求分析的三个基本步骤;

2.理解需求或供给受不同因素影响的变化程度(弹性理论)。

3.了解需求或供给及影响需求或供给的不同因素,并严格区分需求量或供给量变动和需求或供给变动。 4.了解价格政策。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需求 第二节 供给 第三节 价格的决定

第四节 供求价格弹性及其应用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目的要求】

1.掌握消费者剩余概念。

2.理解消费者均衡原则;理解序数效用论主要以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和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的均衡,来解释消费者行为和需求曲线。

3.了解边际效用论(基数效用论)的总效用、边际效用概念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曲线;

4.了解恩格尔曲线、消费政策。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欲望与效用 第二节 基数效用论 第三节 序数效用论 第四节 消费者选择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 【目的要求】

1.掌握长期中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以及规模收益。理解和掌握产量规律、成本规律、利润最大化原则。

2.理解短期中一种变动投入下的生产函数、产量规律及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3.了解产量变化规律,理解生产函数、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概念。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生产

第二节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第三节 成本 第五章 市场结构 【目的要求】

1.掌握不同厂商的市场均衡条件以及厂商的目标选择。掌握不同市场条件下经济效率(市场绩效)的差异。

2.理解不同的市场结构类型中产量和价格的确定。

3.了解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四种市场类型及其特点。

4.学会运用均衡理论和博弈论分析企业的经济行为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市场与市场结构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 第三节 完全垄断市场

第四节 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 第六章 要素市场 【目的要求】

1.掌握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方法以及收入调节的政策。掌握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西方经济学对利润的定义。理解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3.了解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四大生产要素及对应的地租、工资、利息、利润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生产要素和劳动市场 第二节 资本市场和利润

第七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目的要求】

1.掌握解决外部性的办法,熟悉帕累托最优及专利权权的重要性。

2.理解外部性的类型、外部性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理解经济运行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3.了解外部性、公共物品、公共选择等基本概念。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市场失灵和外部性 第二节 公共物品

第八章 国民收入核算 【目的要求】

1.把握总收入与总支出、实际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恒等关系,熟练掌握总供求模型及实际运用。

2.理解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诸多因素及它们如何影响总供求,理解实际总供给与潜在总供给及不同总供给曲线的区别。 3.了解国民生产总值等几个宏观变量。 4.懂得用支出法和收入法计算国内市场总值。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宏观经济分析概述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供求恒等式 第九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目的要求】

1.掌握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周期、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

2.熟悉经济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周期类型。 3.了解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增长的极限。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 经济增长方式 第三节 经济周期理论 第十章 宏观经济政策 【目的要求】

1.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基本内容。

2.掌握财政政策的基本内涵、工具、运用类型、内容和目标。 3.掌握货币政策的基本内涵、工具、运用类型、内容和目标。 4.懂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

5.了解通货膨胀、失业以及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第二节 财政政策 第三节 货币政策

第四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通货膨胀和失业

九、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和深度、广度

本课程的重点:微观经济学以供求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重点;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宏观经济政策为重点。 本课程的难点:微观经济学表现在生产成本理论部分;宏观经济学表现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部分。

本课程的深度:微观经济学的深度主要表现在厂商理论部分;宏观经济学的深度主要表现在宏观经济政策部分。

本课程的广度:在一般微观经济学古典理论基础上增加对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等方面内容的了解;宏观经济学增加对开放经济中的国民经济收入均衡与调节的了解。

十、课程考核及课时分配表 (一)课程考核

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 1.平时成绩 ■上课次数

■课堂发言

■ 作业(主要是小组作业),作业要求: ◆ 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参加,做好分工;

◆ 以PPT形式在课堂上,每次作业需注明小组成员, 分工情况,如PPT制作者,汇报者; ◆ 内容充实,图文并茂; ◆ 汇报时不能念PPT 2.期末考试:闭卷考试 (二)课时分配 项目 内容 微 观 部 分 宏 观 部 分 3.每课时教学内容概述

3-2课程内容安排(课程完整教学内容简介、章节课时安排、每课时教学内容概述等) 1.课程完整教学内容简介 本课程教学优化理论基础,凝练教学主线,构建“11244”教学体系,一条主线:需求与供给; 章节内容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1 1 1 1 1 1 1 1 8 第一章 经济学概述 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价格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 第五章 市场结构 第六章 要素市场 第七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第八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九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第十章 宏观经济政策 合 计 4 10 8 6 8 4 4 8 6 8 64 一个核心:以“市场化资源配置和利用”为核心内容;二个资源配置:市场调节,宏观调控;四个对象:居民户、企业、政府、国外;四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教学内容依据 “理论必须、够用为度”原则,主要讲授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生产要素、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国民收入核算、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等。 2. 章节课时安排 项目 内容 微 观 部 分 宏 观 部 分 3.每课时教学内容概述 《经济学基础》课程的知识模块(项目)有10个,总学时72,其中理论学时64,实践学时8。具体内容如下: 序 号 第一章 经济学概述 欲望与稀缺性 资源配置的目标、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2学时) 微、宏观经济学概念、区别和联系 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 知识模块(项目) 学时 4+1 1 1 1 1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经济学概述 需求、供给与价格 消费者行为理论 生产者行为 市场结构 要素市场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国民收入核算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宏观经济政策 4 10 8 6 8 4 4 8 6 8 64 章节内容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1 1 1 1 1 1 1 1 8 合 计 第一节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2学时) (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 实践教学 用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验证曼昆的十大经济学原理 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价格 第一节 需求(4学时) 需求、需求量的概念及区别 影响需求的因素、相关物品、需求函数 需求定理 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变动 第二节 供给(2学时) 供给、供给量概念及区别、影响供给因素、供给函数 供给定理、供给量变动与供给变动 第三节 价格的决定 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均衡价格的变动 供求定理、均衡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 需求弹性(概念、分类、应用),重点介绍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供给弹性 实践教学 用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验证不同商品供求价格弹性差异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欲望与效用(2学时) 欲望、偏好 效用、效用评价 基数效用论(2学时)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效用最大化与消费者均衡 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 消费可能线、消费者均衡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收入变动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 恩格尔曲线、恩格尔系数 实践教学 用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验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生产行为目标及生产要素、生产函数、短期产量分析 规模经济、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最适度规模 第二节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2学时) 等产量线、等成本线 生产者均衡 第三节 成本(2学时) 第一节 生产(2学时) 1 10+1 1 1 1 1 1 1 1 1 1 1 1 8+1 1 1 1 1 1 1 1 1 1 6+1 1 1 1 1 第四节 供求价格弹性及其应用 第三节 序数效用论(2学时) 第四节 消费者选择(2学时) 成本性质,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及其相互关系 长期成本分析、收益、利润最大化原则 1 1 1 8+1 1 1 1 1 1 1 1 1 1 1 4 1 1 1 1 4 1 1 1 1 8+1 1 1 1 1 实践教学 结合实际情况说明机会成本对企业和个人决策的重要性 第五章 市场结构 市场概念及条件 市场类型和特点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2学时) 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条件及其供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完全竞争市场短期与长期均衡、完全竞争市场的评论 第三节 完全垄断市场(2学时) 完全垄断市场含义及原因、收益曲线、短期与长期均衡 垄断企业的价格歧视、对垄断市场的评价 第四节 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3学时) 垄断竞争市场的含义及特点、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均衡和评价 寡头市场的含义、特征及卡特尔组织 博弈论和寡头市场的评价 实践教学 播放15种广告视频,说出广告产品分别属于市场结构中哪种类型市场 第六章 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需求特点及影响因素 劳动供给特点、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市场的均衡价格 资本市场、利润(2学时) 第二节 资本与利息 利率的决定、利润的形成、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 第七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市场失灵的含义、原因 外部性级解决途径 第二节 公共产品(2学时) 第八章 公共产品及其特征 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 国民收入核算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总量指标 宏观经济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4学时) 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及其理解、名义GDP、实际GDP、人均GDP 潜在GDP、绿色GDP,GDP和国民市场总值(GNP)的区别和联系 第一节 市场失灵、外部性(2学时) 第一节 生产要素市场和劳动力市场(2学时) 第一节 市场与市场结构(1学时) 第一节 宏观经济分析概述(2学时) 国内市场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支出法、收入法)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供求恒等式(2学时) 两部门经济、三部门经济 四部门经济 实践教学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用具体事例和数字说明国内生产总值的缺陷(比较我国和其它主要经济体单位GDP能耗) 第九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经济增长含义、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型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70法则 第二节 经济增长方式(2学时) 第三节 经济增长方式类型及选择经济增长方式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及其基本思路 经济周期理论(2学时) 经济周期定义及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 四种经济周期类型 实践教学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 第十章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2学时)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基本内容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宏观经济政策内容 第二节 财政政策(2学时) 财政政策的运用工具(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政策类型 财政政策效果(内在稳定器作用、财政政策效应和挤出效应) 第三节 货币政策(2学时) 货币政策工具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2学时) 1 1 1 1 1 6+1 1 1 1 1 1 1 1 8+1 1 1 1 1 1 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再贴现率和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货币政策类型和货币政策效果 第四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通货膨胀和失业(2学时)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相机决策和组合搭配 通货膨胀定义、类型,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 实践教学 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用调查法得出结论,从国家统计局网站查找近五年的通货膨胀率(CPI)、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具体数据,从中得1 出短期中膨胀率与事业率呈反向关系) 合计 1 1 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