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下载本文

二、大气环境污染防治工程项目------------------------------------- 26 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程项目------------------------------------- 26 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26 五、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 26 六、环境风险防范工程--------------------------------------------- 27 七、 生态保护工程项目-------------------------------------------- 27 八、核与辐射安全保障工程----------------------------------------- 27 九、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程----------------------------------------- 27 十、环境科技能力建设与环保产业发展------------------------------- 27 十一、生态文明创建活动项目--------------------------------------- 27 第六章 保障措施--------------------------------------------------- 28 一、加强组织保障------------------------------------------------- 28 (一) 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健全统一协调机制-------------------------------- 28 (二)完善综合决策机制,建立环境监管新体制 ------------------------------ 28 二、加强技术保障------------------------------------------------- 29 (一) 鼓励环境领域的科技创新,大力推广环保技术------------------------ 29 (二) 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企业,不断推进环保产业发展 ------------------ 29 三、加大资金投入------------------------------------------------- 29 (一) 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搭建环境保护筹资平台------------------------ 29 (二) 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促进污染治理产业化 -------------------------- 30 (三)实施差别化区域政策,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 30 四、加强环保宣传力度--------------------------------------------- 30 五 、加强考核---------------------------------------------------- 31

iii

iv

第一章 总 则

“十二五”是绵阳市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前启后、极为关键的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绵阳在经历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基本完成灾后重建任务后能否进一步发展振兴、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的重要阶段。在这期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整体发展规划来开展,以建设生态文明、提高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出发点,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线,保障饮用水安全,突出重点小流域污染治理,切实抓好工业污染源、城市污染源和农村污染源的整治;立足绵阳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通过积极创新环境管理的理念、体制和机制,倡导绿色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积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科学推进“十二五”期间各项环保工作,扎实服务经济发展,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奠定“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生态绵阳的建设基础,特编制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和服务绵阳“三个加快”、“一主三化三加强”基本思路,坚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方向,落实生态文明、环保新道路、历史性转变、休养生息等战略思想,以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先导,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为着力点,以工业污染全防全控为抓手,加大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力度,优化人居和发展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调结构,促发展,奠定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环境基础,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努力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

二、编制依据 (一)法律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

1

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务院关于长江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污染防治规划》。

(二)技术政策依据

《四川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纲要》、《绵阳生态市建设规划》、《涪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梓江、凯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四川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绵阳市化工和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三、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民生优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承延续与创新发展有机融合,全面落实生态文明、环保新道路、历史性转变、休养生息等战略思想。以人为本,夯实民生,解决与民生相关的突出环境问题,防范环境风险防范,促进社会和谐。

统筹兼顾,重点突破。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统筹各要素、各领域、各方面,兼顾需求与可能,源头预防和治理修复相结合,硬件建设和制度建设并重,长远谋划,总体设计。明确重点地区、重点问题,努力实现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改善,保障环境安全。

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充分考虑资源承载力和水、气环境容量,遵循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落实环境功能区划,分区控制,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充分体现环境污染特征的区域性差异,实施区域性污染物总量控制,突出目标指标的地区差异性,强化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政府主导,综合推进。强化政府的环境保护的责任,做到目标、任务与投入、政策的匹配。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综合手段,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相互合作和共同行动的环境保护新格局。以规划任务落地为基础,深化环境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规划编制、过程评估和实施考核的系统管理。

四、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规划范围:绵阳六县一市两区。 规划期限:2011-2015年。 五、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整治,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建设工作得到扎实推进,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环境监管能力上台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城乡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生态环保意识显著增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