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本身具有的特殊结构”,实际上可对应一个人或一件事。对于一个人来说,打铁要有自身硬,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特殊结构”就是自身本领强、技术高、素质硬……“光线”就是外面条件,是“平台”、“机遇”…… 如此进行二次定义后,作文的思路就逐渐清晰了。
3、作文角度切入:今年高考作文的材料是“一体式”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能分割,不能只站在“自身特殊结构”谈“个人实力”;更不能只站在“光线”角度,谈外部条件“机会”。没有实力,机遇遍地,你只有“悔己无能”之恨;有了实力,没有机会,你只有“报国无门”之叹。实力加上机遇,才能成就人生之辉煌。
因此本材料作文可围绕“实力加上机遇,才能成就人生辉煌”,这个核心立意去拟题。 如:直接切入式——《实力加平台,才见其光彩》《实力如翅膀,机遇是阳光》《自我成长,等候阳光》《个人奋斗,机遇成全》……
含蓄扣题式——《我有翅膀,只等阳光》《打造一副翅膀,只等那缕阳光》《机会光顾准备者》《营造‘微’境,只等阳光》《让阳光照进“微”梦想》《经营“微”我,等候阳光》…… 拟题区别不大,但都要直击核心,紧扣题意,谨防晦涩不明,文艺腔重。
4、素材运用导写:高考作文分析到位后,材料的组织就是关键。这篇作文材料组织难度不大。古今中外,那些具有实力者,莫不是遇到了特定的大环境,哪怕是顺境也好,逆境也罢。如用烂了例子的苏东坡,正因为其有雄厚文学素养这个实力,当遇到特定的恶劣环境时,他才在中国文坛上闪耀出了万丈光芒;马云具有思维广阔与品格坚韧的实力,当遇到互联网这个大好环境时,创造了阿里巴巴的无比辉煌……机会为准备者准备着,有些机会是明摆的,还有些机会潜行在生活中,冲着机会去奋斗固然重要,但机会看不见时,你也做着准备,充实着自身,一旦机会露头,你就有可能一展鸿图。
当然反面例子也是不少的。拿破仑说:\卓越的才能,如果没有机会,就将失去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因为缺乏机遇而碌碌无为。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是俯拾即是。 立意点分析
1、“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这个角度分析:实践是检验事实的重要依据。
2、“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可以得出:主观认识与客观真实的关系——主观认识需要借助适当的方式才能更符合客观实际。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莫让表象的遮蔽了我们的认知。
3、“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可以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善于借助外力的帮助取得成功等。 今年高考作文阅卷要求比较宽泛,体现在:
21
1、 因为作文要求是“自选角度”,考生只要是在材料范围内选择角度正确,都可算“符合题意”。
2、 作文阅卷要求是“向高处打”,即从人文角度出发,尽量给分。 3、 因为今年高考作文材料解读角度多,学生立意可选的角度就多。 综合立意: 1、现象与本质 2、求知与求证 3、探索与发现 4、质疑与反思
符合题意的立意有四个大的方向。 一、 从人的角度 (一) 从学生的角度 1、 科技的魅力 2、 求知与求证 3、 探索与发现
4、 不同角度产生不同结果 5、 实践出真知
(二) 从科研人员的角度 1、 教育方法不同,效果不同 2、 激发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二、 从物的角度
1、 从电子显微镜的角度:善假于物,发现本质和真相 2、 从光线的角度:善假于物,成就精彩
3、 从蝴蝶翅膀的角度:具备个性特质,才能呈现光彩
22
三、 从哲学的角度 1、 表象与本质 2、 内因与外因 3、 微观与宏观 4、 感性与理性
四、 从批判的角度:眼见未必为实,不囿于己有的认知,探索无止境。
另外特别强调,凡“反弹琵琶”,写“距离产生美”,属于一类文。其它,“认识与实践”,“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也算符合题意。 以下立意不符合题意: 1、 改变XX 2、 挫折与磨难 3、 细节与成败 4、 平凡与伟大 5、 细心与成功 6、 梦想与正能量
估计今年语文在作文上会拉开很大距离。虽然尽量不打低分,但高分更高。50多分的30多人就大概有一个。 10、福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3
今年福建高考语文作文是,被媒体简称为“路路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和其它许多省份都以感性材料命题不同,直接以抽象的格言式的话语命题。
显然暗示着思辨的导向。整个命题的精神就是对立的统一的思辨。第一句是地上没有路和后来有了路的对立,第二句是走错和新路的对立,第三句,走不通的路和不敢走的对立。不过,命题的对立,一分为二的。命题的要害还在于,矛盾(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例如,没有路,变成有路,条件是,走的人多了。这是辩证思维的起码规律。同样第二句,走错路,也就是走不通了,没有路,但是,可以变成“发现新路”,从错路到新路,这也是对立面的转化。不过,这里的命题是把转化的条件作了隐性的处理。第三句“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仍然矛盾对立的转化。路走不通是结果,不敢走是原因。反过来说,只要敢走,联系到前面所说,走错路,走不通,恰恰是发现新路,走通一切路的条件。 这个命题的思辨性,很明显,而且不是一般的思辨性,而是直接的以抽象的话语,而不是感性经验材料作思辨的基础。表现上是三句话,实际上包含着三个方面,三个层次有机统一。和美国托福的二律背反式命题有些相似。但是,又不简单是两个相反的观念,而是把对立面的转化隐含在转化的结果之中。从精神上说,有点类似法国式的哲学性命题。 这是一个水平极高的命题。更有思维的深处和发挥的空间。 11、山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整个材料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谚语陈述,表达的是生活中“丝瓜的藤蔓”“肉豆的茎须”很难分辨,引人从特殊现象思考一般事理:生活中很多很多事情、事理难以分清的复杂性,要正确认识生活中的这一现象。
第二层是陈述小孩的行为与结果。“想分辨两者的不同”首先就是一种可贵的好奇心,勇于尝试分辨事物区别的行为,表现出了一定的探索精神与研究品质。尽管扯断了“纠结错综的茎叶”,但这种好奇的心理、尝试的行为、探索研究的品质是值得肯定的。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