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院长先进事迹展播 下载本文

我要让乡亲看好病。”

挑着行李,带着回报家乡的一腔热血,李敏华来到蒙山脚下的人和乡卫生院工作,面对简陋的条件和艰苦的环境,他没有后悔,而是愉快投入工作。他一边自学,一边临床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又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他坚持收集典型的医案病例,科班出身的他,放下架子,虚心向老医生求教,主动向土郎中取经,注重从验方、土方、单方、偏方中吸取营养,博采众长,很快使自己在业务上成熟起来,一年半载下来,他就成了农村卫生院为数不多的业务尖子

和技术骨干。 尽心竭力谋发展

1998年李敏华被委任下村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当时下村中心卫生院离市医院仅15公里,离花鼓山煤矿职工医院不到2公里,医疗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面对新的挑战,李院长坚持高起点,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从卫生院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入手,加强卫生技术人员业务培训,选派年轻同志外出进修,培养骨干医师,提高全院医务人员素质。购进胃镜、B超等先进设备,重点建设外科和妇产科,引进并开展外科、妇产科一些高难手术技术,医疗技术水平明显提高。1998年卫生院只能开展阑尾切除术、疝气修补等一些简单手术,如今已能开展甲状腺切除术、胃胆切除术、肾结石切开取石术,使原先需要到市医院、花鼓山煤矿职工医院才能进行的手术在下村中心卫生院就能完成,并且医疗费用降低近

30%。

为改善卫生院工作环境,李敏华想尽一切办法,多方筹资。下村镇卫生

院投资70万元,兴建住院大楼,提高了医院的接诊能力。此外,还规范药房管理,从药品购进、储存、加工、陈列等一系列环节规范操作,确保群众的用药安全。建立了农村医疗一体化服务网络,组织送医下乡,巡回义诊。对农村特困户五保户就诊实行挂号费、部分诊疗费减免。这一系列举措,加强了卫生院内部管理、树立良好形象,有力推动了卫生院的发展,各项业务指标不断攀升。98年他接任院长以前,该院年门诊仅10670人次,住院1150人次,手术70例,接生人数200人,年业务收入80万元。到2005年,该院年门诊人次上升到45000人次,住院人数增加到6140人次,手术650例,接生550人次,年业务收入突破350

万。 赢得患者信赖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作为一名院长,李敏华没有自己专门的办公室,诊室成了他唯一的办公室。问起原因,他说:“卫生院医技科室不够,我平时都在诊室,空着房间也可惜,我就把自己的办公室腾出来做医技科

室。”

谈到李院长的为人,和他在一间诊疗室的医生说:“李院长平易近人,平时没有什么架子,他对病人都像朋友一样,看病时和患者拉拉家常,

赢得病人的信赖。”

“李院长经常和我们说:?要对病人热情、想办法提高医疗质量。?他对病人非常负责任,不管哪天晚上有手术,是不是他主刀,他都会留在医院

等到手术结束才回家。”护士长钟梅急忙对记者说。

李敏华认为,要当好一名院长,首先要当好一名医生。由于他的医疗技

术好,每天慕名而来的病人在他的诊室前排起了长队,比市里大医院的专家门诊还热闹。一个上午下来,腰酸背痛、口干舌燥,经常要忙到中午十二点以后才能吃上午饭,稍作休息下午又要经常上台做外科手术。同事经常开玩笑对他说,上午是内科医生,下午是外科医生,晚上自己要去看医生。5年下来他一共才休了15天假,日均看病45人次。 由于长时间的努力工作,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一天三餐只能吃稀饭面条。上级组织领导担心他的身体,怕他累跨,多次找李院长谈话,希望他去渝水医院任院长,其实在渝水医院工作压力小,福利待遇好,还能照顾家庭子女,是个好单位,可是没料到他竟然婉言回绝了,他说:“我

这一辈子在农村呆惯了,进城还有点不能适应。”(徐雅金)

风雨过后见彩虹——记吉安市吉安县永和卫生院院长肖义成

2005年4月18日是永和卫生院获得新生的日子,那一日,永和卫生院完成了整体搬迁,在镇中心街区、敦锦公路旁正式开张接诊,从此赢来了发展的第二春。开业一年多来,医疗业务迅速增长,病人络绎不绝,医务人员繁忙紧张工作,当年门诊病人逾万人次,住院病人1400余人次,特别是住院分娩达200余人次,年业务收入100余万元,是搬迁前的3—5倍,昔日门可罗雀的萧条景象己不复存在,该院职工无不翘起

大姆指:这一切要归功于我们的带头人——肖义成院长。

临危受命

永和镇位于吉安县东南面,距县城中心仅12公里,人口近3万,原永

和卫生院房屋破旧,阴暗潮湿,且位臵偏僻,道路狭窄,没有一件象样的医疗设备,只有老三件,医疗条件极差,加上离县城很近,医务人员每天看不到两个病人,技术水平很差,群众不信任,每年住院分娩也只有10多个。经济拮据,不要说搞建设,职工的工资都难以发放,医院惨淡经营濒临倒闭。面对此种状况,医务人员人心浮动,县卫生局领导焦急万分。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局领导痛下决心,决定更换院长,经全面考察,好中挑优,时任天河卫生院院长的肖义成同志

成为首选。

上任的第一天,面对10多间低矮瓦房、几件简陋的医疗器械和10多双期盼的目光,肖院长真正体会到了肩上的压力。然而他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决心当一名拓荒者,团结全院职工,在这块几乎是空白的地方干出一番事业来。来院不久,他虚心问计于职工、垂询于农民、讨教于领导,终日寻思兴院大计,不到半年时间,他就向卫生局领导提出了建院设想——在镇新街区另辟新址建院,整体搬迁卫生院,并在职工会上发出动员令,职工们精神为之振奋。鉴于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迁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的这一设想很快得到批准。但筹建新院不是一件小事,选址、征地、筹资哪一件不需要费神费力。为此事,他不知跑烂了多少双鞋,磨破了多少嘴皮子,人瘦了一圈又一圈,终于在新街区中心地段征到了一块10多亩的黄金地,并通过职工集资等多种渠道筹集到100余万元的建设资金。经过一年多的筹建,2005年4月,一座2000平方米的门诊住院综合大楼拔地而起。有了新房没有设备怎么办?他只好再次带头集资,在他的感染下,职工也纷纷拿出自己的积蓄,终于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