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集 下载本文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导学案上下册

4、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谋略的总结,其中绝大多数已演变成了人们熟知的固定词语。正是这些智慧,导演了无数令人称颂的战争,你了解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吗?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又何间焉()②公与之乘()

③夫战,勇气也()④遂逐其师() ⑤望其旗靡()

2、自读思考题:简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检查自学 ①本文选自《》,据说此书是时期所作,据史写的体史书。成语\ 、 \即出自本文。

②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③学生口述主要故事情节。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参照注释或相关资料自主理解,疏通文意 2、精读思考

①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 \之时;鲁军追击敌军选择在\ \之时。 ③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3、学生独立解决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师生共同解疑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文章涉及的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然而对战斗过程的描写极其简略,这是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七、当堂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忠之属也()②又何间焉() ③彼竭我盈()④牺牲玉帛() ⑤肉食者鄙()⑥神弗福也() 2、翻译下列句子

23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导学案上下册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 ②

4、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①爱国将领: ②评价:

5、毛泽东同志曾对本文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取信于民\指的是文中的哪一件事?

6、请根据\三十六计\填写词语 ①瞒天过()②釜()抽薪 ③金()脱壳④顺手牵() ⑤欲擒故()⑥抛()引玉 ⑦偷梁换()⑧指桑骂()

30、诗词五首

教师寄语: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学习目标:

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诗歌的艺术形象及表现手法。 2、认真体味,反复吟诵,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品味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3、通过想象或联想,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诗歌最爱是少年。也有人说:中学生就是一首清纯的诗。是的,豆蔻年华、风华正茂的中学生,心中充满了诗情,与诗歌最有缘分。那么,让我们再次投入诗歌的海洋,接受一次感情的冲浪??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自读思考题:体会五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3、检查自学

①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②白居易,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晚年号,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③杜牧,唐代文学家。字,著有《》。他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世以为\老杜\,以杜牧为\ \。

24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导学案上下册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参照注释或相关资料自主理解。 2、精读思考:理解下列诗句 ①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学生独立解决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师生共同解疑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各首诗词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进一步朗读体会。 六、课堂小结

学生自我总结,整理概括各首诗表现的思想感情。 七、当堂训练

1、《观刈麦》中诗句\ , \刻画了劳动人民在农忙时节近乎变态的心理。

2、《赤壁》中用诗句\ , \别出心裁地把孙刘联军的胜利形象化地归结为偶然的东风。

3、《过零丁洋》中的千古名言是\ , \

4、《己亥杂诗》中的\ , \表现诗人虽辞官家居,但仍想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的心愿。

5、《山坡羊,潼关怀古》写潼关险要壮观的句子是\ ,, \。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

6、《赤壁》是一首感慨三国赤壁之战的咏史诗。除了诗中提到的人物,赤壁之战还涉及哪些重要人物?除了这首诗外,还有哪些小说、诗词、戏曲涉及赤壁之战?搜集有关资料,并和同学交流。

第四册

《背影》总第1课时

课题《背影》

教师寄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

2、通过阅读,整体感知本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本文的线索。 3、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父亲的感情。 【学习重点】

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本文的线索。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25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导学案上下册

1、回忆本文的文学常识。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1 )注音:

差使()簌()交卸()奔()丧()琐屑() 拭()踌躇()蹒跚()晶莹() (2)根据注音写汉字。

狼j?() f ?()闲 tu ?()唐妥ti?()不能自y?() 一、自读感悟: 1、朗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文中写了哪几次背影?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写了作者几次流泪?分别包含怎样的情感?

二、研读揣摩:

朗读课文2---4段,思考下列问题:

1、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的作用是什么? 2、“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了”是否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有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

3、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句中的“不要紧”指什么而言?“不好”指什么?

4、“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如何理解“聪明”一词的含义?

三、拓展迁移: 1、仿写句子。

父亲像一张弓,蓄一生之势要把儿子射出大山。 仿写:,。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

B、班主任老师和学生会干部健全并建立了一套班级管理制度。 C、这次会议规定每一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超过30分钟。 D、他灵机一动,吩咐骑兵朝着城里放了一排马枪。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