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 下载本文

课题组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能力与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齐鹏举 副组长:杨文杰

成 员: 齐鹏举 杨文杰 岳总平 仇艳丽 王小娟 贾悦玲 课题研究指导小组成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可行性分析

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师教的行为,教师独霸讲台,滔滔不绝的讲,学生死气沉沉的听,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毫无效率可言。为了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教师“满堂灌”模式,但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弊端,如学生轰轰烈烈的讨论往往是表面繁荣,讨论的问题常常是无关主题或者过于浅显;回答问题常常是小组内学习尖子表现活跃,其他学生成了置身室外的看客。

怎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学习新课程教育理论,把从2014年就开始探究的“学案导学式教学方式”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提出并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以小组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学生从自主学习、课堂合作到课后巩固整个学习过程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但学生的合作技能不会在课堂自然而然地出现,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必须教会学生的一些社交技能。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过程及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

意义建构而获得。这种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因此,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和被灌输的对象。 2.集体动力理论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必畏惧教师的权威,也不需担心个人学习的失败和紧张,同学问互勉、互助、互爱.合作的环境有利于学生产生自尊自重的情感(Slavin l983,Blaneyt,1977),这种情感和学生的学业成绩成正相关,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合作学习中,成员间是互相依赖的,教师又是以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从而使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对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相对较弱的学生会产生积极的群体压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的研究必须有助于学生自信心、自强意识和能力的增强

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互助的对话场,让每个合作个体(既包括学生也 包括 老师),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都能够有发言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见解,增进师生、

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让成功感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源动力。

2、本课题的研究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与他人和谐共处的能力

让每个学生在合作型学习小组的学习中张扬自己个性的同时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

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学会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这有利于学生学会如何与别人和谐相处 。

3、本课题的研究必须有助于学生增强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意识

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担任各种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发言代表、纪律检察员等),而且轮流担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让每一个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学习经验、交往经验,同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超越自我,从而拓展自我的发展空间。 4、本课题的研究必须以促进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一定的进步为目标 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主要依据的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的搜集资料、语言表达、书面表达等能力是否都有所提高。

5、本课题的研究必须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合作型学习小组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及帮助。如何更好的帮助合作型学习小组的成长,必然需要老师加强相关理论六、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一、理论成果: 1、教师观念得到转变,教学理论水平得到提高,教研教改能力得到增强后所撰写的经验型论文和科研型论文,各级各类优质课获奖的成果。

2、学生的学习观念得到转变,自主学习习惯养成,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精神得到培养。 二、实践成果:

1、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团结协作意识得到加强

2、形成三个方案体系:《如何使初中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意识》、《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评价体系》

3、学生参加各种兴趣小组、竞赛获奖,参加各类抽测调研考试的学习 及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这必然会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