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加强结构调整的市场化运作。引导企业更加注重市场拓展、形象设计、品牌塑造,提高企业市场经营水平。注重金融创新和资本运作,促进增量扩大,推动存量调整。认真研究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新情况,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加大对七大产业资金扶持,引导民间投资向七大产业集中。加快建立省持股本的退出机制,退出的资金用于支持优势产业、重点园区、新型产业基地项目建设。注重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二)坚持有效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着眼国际国内市场,有效对接国家经济政策,密切跟踪省内经济运行情况,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发挥规划、信息和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实施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贯彻落实国家稳健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的经济调节作用。在加强税收征管的基础上,抓住财政形势较好的有利时机,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办大事,增加对农业、社会保障、科教文卫、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投入,增强财政满足公共需要的能力。改进转移支付办法,加大对基层的一般转移支付力度,努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加强产业指导,优化投资结构。在巩固焦炭、水泥、钢铁等行业治理整顿成果的同时,重点支持重大项目和薄弱环节建设。国家已批准建设太钢150万吨不锈钢等七个重大工程项目,总投资达465亿元,加上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债资金,全省近几年将形成550亿元重大基本建设项目规模,相当于改革开放头14年全省基本建设投资总和,这些重大项目将对全省经济发展产生强势拉动。我省已进入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我们要组织动员全省上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打一场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动仗、漂亮仗。充分发挥信贷和土地的闸门作用,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搞好经济普查,为科学决策提供全面可靠的依据。加强重大经济课题研究,科学编制“十一五”规划。积极争取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各项政策和项目。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及时发布经济信息。
协调组织好煤炭、电力的产运销工作,为缓解全国能源紧张状况做贡献。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安全。加强市场监管,改善消费环境,培育和发展通信、住房、旅游、教育、文化等新的消费热点,努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三)坚持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要继续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业装备水平。粮食产量要保持在90亿公斤以上。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东西两山杂粮干果产业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园艺区建设,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实施“百龙工程”,集中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治理、淤地坝等生态工程,抓好通道、重点城市和重点示范县绿化,全年造林4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0万亩。继续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农民100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0万人。继续加强扶贫开发,再解决4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再完成5万人的移民搬迁任务。农村小康建设要更加突出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抓好10个县农业现代化试点工作。
我们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已经有能力也应该对农业进行反哺。广大农民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要以深厚的感情关心他们的生活,支持他们走上致富之路。省政府决定,继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扩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范围,在全省全部取消农业税及其附加,让广大农民获得更多更直接的实惠!
(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坚持把城镇化作为协调城乡经济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坚持
发挥市场机制在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大中城市要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建设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统筹推进,集中发展具有潜力的县城和重点镇。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壮大全省经济实力的一项基本方略,把财政增收和增加就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体力量。合理布局生产力,努力把县城和大的集镇建设成具有生产、贸易、交通、居住、消费等多种功能的县域经济增长中心。科学引导县域经济的发展,突出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发掘自身发展优势。建立县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县级政府的责任,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省政府将制定出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意见,对进入全国百强行列的县(市、区)和综合排序进入全省前列的县(市、区),省政府将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和鼓励。我们反对不切实际的盲目攀比,但鼓励条件具备的地方率先发展。
(五)坚持不懈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缓解瓶颈制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加强电力、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电力建设要加快电源电网项目建设,确保一批在建项目投产。争取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彻底缓解我省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初步形成北送京津冀、中送山东、南送华东、华南的三大通道。继续改善农村通信条件。公路建设坚持“三网并重”方针,继续抓好高速公路、县际路网改造、农村公路三大工程,加快建设高速公路连接线、红色旅游通道和出省通道。太原—长治、得胜口—大同、汾阳—离石三条高速公路年内全部建成通车,县际及通乡油路年内全部完工,再建村村通水泥路或油路1万公里。今年要实现太原到各省辖市“三小时高速通达”,所有的乡镇和80%以上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油路、通客车。铁路建设要抓好石太客运专线和南同蒲线侯马至东镇的复线改造工程,抓好地方铁路建设项目。航空建设要加快大同机场的建设,力争年内建
成通航。这些交通设施的建设,将大大改善山西的交通运输状况,大大改善山西的投资环境。
(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煤炭资源再多,总有挖完的一天;不计环境代价,我们发展的脚步就难以走远。我们必须立足我省资源环境和产业结构的实际,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发展循环经济中求发展。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高能耗、高污染、高物耗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积极发展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清洁化程度和资源回收率。加强煤矿塌陷区治理,加快发展接续产业。继续加大焦炭行业治理整顿,推进大机焦、环保、化产回收设施建设。开展建设节约型经济、节约型社会活动,特别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注重用价格机制引导节约用水,在农村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在城市积极发展循环用水,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全面实行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突出抓好重点城市、重点企业、重点流域、重点景区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实行抢救性保护,对重点资源开发区实行强制性保护,对生态良好地区实行积极性保护。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引深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活动。太原、朔州、长治、晋城、运城5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都要超过200天,其中太原市要达到240天以上。
(七)坚持改革开放,全力推进市场化进程。要把进一步深化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努力提高经济市场化程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企业兼并、联合、重组力度,吸引和支持国内外优势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推进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64户企业政策性破产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