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题库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下载本文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理在事先 C.物是感觉的集合

D.心外无事

55、以下各项不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 A.“心外无物”

B.“天下物皆可理照”

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D.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56、“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是(B) A.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唯物主义的观点

57、以下观点不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有(B)。 A.“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B. 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C. 水是原初物质 D. 火是万物的本原

58、 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D)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59、事物的螺旋式发展的根本特征是:(A) A、上升性 B、重复性 C、回复性 D、循环性

60、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是:(B)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否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和决定性 C、夸大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6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C)

A、事物的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B、事物的内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C、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一对范畴 D、事物的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9

62、“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包含了什么哲理(B)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C、同一性和斗争性和关系 D、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二)第二部分

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

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 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 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时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3、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是:(A) A. 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B. 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观点 C. 否认世界物质存在具有条件性

D. 否认世界存在的无限丰富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乃是(B) A. 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B. 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C. 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D. 认为人的思想是人的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5、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意识具有:(B)

A. 客观性 B. 能动性 C. 对象性 D. 任意性

6、《传习录》记载:“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这一观点:(C)

A. 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 承认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C. 认为人的意识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D. 认为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

7、列宁说:“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

10

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A)

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和第二性 B. 物质和意识是否相互作用 C. 物质是否能为意识所正确反映 D. 意识是否能反作用于物质

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B)

A. 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 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 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 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9、“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论断是:(D) A. 唯物论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决定论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10、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A)

A. 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 B. 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质 C. 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量 D. 要善于把握事物的二重性

11、“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B) 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12、“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C)

A. 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 对人是否有利 C. 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 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13、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1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5、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割裂了 (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6、“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请指出该联所蕴涵的哲理:(C)

A,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 B. 外因是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 C.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D.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17、“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就是大道理。”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A)

A. 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B. 要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C. 要尊重客观规律性 D.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18、“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的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一观点是(B) A. 相对主义诡变论观点 B.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 庸俗唯物论观点 D. 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9、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他建成了。”这表明了(B)

A. 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与物质

B.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C. 意识本身具有创造客观事物的能力 D. 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东西

20、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D)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21、\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D)

A. 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