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二年级上数学教材分析 下载本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

这本教材已经用过一年,所以老师们都有一些了解,整套教材最大特点就是?情境+问题串?的呈现方式,这些情境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除此之外本册教材也调整了一些知识顺序,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练习题方面,习题分为多个层次,既有基础和变形练习,也有发展学生能力的拓展练习。(ppt2—29)无论是哪一单元,我们老师都知道有试一试的内容的是2课时完成,其他都是一课时。下面我们就先来看数与代数。数与代数包括一、二、三、五、七、八、九这几个单元。(ppt30--32)

第一单元 加减法(ppt33)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教学内容其实没有改变,这是将其由一年级下册后移到二年级上册,这是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利于克服学生的学习困难。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学习目标、课时安排:(ppt34--37) 第一课:谁的得分高

第一课?谁的得分高?通过淘气和笑笑玩套圈游戏的情境来引入100以内数的连加。(ppt38--40)

除了情境图,教材还呈现了两个人的得分统计表,把数学信息隐藏在图标中。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引导学生会看图表,看懂图表,从图表中找到数学信息,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重要任务。

问题1,便是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学会收集信息,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他得到的信息,老师可以引导先让学生弄明白每一行的数字代表的内容,再引导学生弄懂每一列数字代表的意思,让学生学会有序观察。

问题2,是让学生说一说笑笑和淘气谁说的对,说出自己的想法,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读懂别人的想法和别人对话,这也是很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解读淘气的想法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机灵狗的话,明确比赛规则,再来解读笑笑的想法。

问题3,算一算,他们分别得了多少分?到底谁获胜?是引导学生探究计算总分的算式和算法。淘气总分的列式对于学生来说不难,但在计算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我们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算式表示的内容,只要学生能正确地列式并理解算式的内容就可以。其中,我们经常是采用列数式的方法来解决连加算式,列数式要提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教科书中的方法学生上课时没有出现,可以组织学生看书了解,并不要求全部掌握,只要求读懂别人的想法。之后再让学生计算笑笑的得分。最后,总结出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 第二课:秋游

这一课是用秋游的情境并配有文字来呈现数学信息。

问题1,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观察图,从图中收集信息,培养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来收集信息的能力。在学生说清图意之后,让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提数学问题,对于学生提的简单问题,可以直接找同学

回答。如果学生提不出我们需要的问题,老师可以直接把问题出示。

问题2,教科书给的两种方法,是两种算法的思路。我们在上课时首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再引导学生交流,让学生说清楚每一步的意思,对于连减的竖式,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问题3,我们改变了情境,是由秋游衍生而来的乘车问题,这道题和例题的数量关系是类似的,主要是让学生独立解答,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用列式计算。 第三课:星星合唱团

第三课是一节新改变的一堂课,有前几节课的基础,我们可以试着采用小组学习。这节课用了一种新的数学信息呈现方式,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数学信息。上课时,先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之后,再提出问题1,?说一说,合唱队人数比原来多了还是少了?,这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结果做初步的判断。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同桌或小组内相互的说说自己的想法,再进行全班的交流,只要学生的表述有道理就可以。

问题2,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可以引导学生来提出,也可以直接出示。问题提出之后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同桌或组内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式,每一步求什么,再进行全班交流。

问题3换了一个情境,但思路和例题是一样,先找出数学信息,再解决问题。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课件)

第二单元 购物

这一部分的内容是由一年级下册后移到二年级上册,后移的原因主要是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整体设计。在教学内容没变的同时课时变的更少,说明学生的年龄增加,他们的生活经验更多,再来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就更加容易。这样调整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二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课件) 第一课;买文具

他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

本课主要通过仔细的观察来认识人民币。可以设计一个情境再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每件物品各多少钱?我们要买这些东西要用什么----钱,世界上的钱有很多种,我国使用的钱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名币。

问题1,认一认,填一填。利用教具让学生在组内说一说你都认识哪些人民币,你是怎么分辨的。学生会捉住人民币上的图案、颜色、数字等方面来交流,但对人民币上的图案的意思并不是很了解,教师可以适当讲解。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在引导学生对人民币进行分类,引出元角分。对于1元=10角,我们可以通过实际的活动完成,买一块橡皮1角,买两块?三块?...买10块?有的会说10角,也有会说1元,引出1元=10角,同样道理1角=10分也可通过直观的方式完成。

问题2,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交流想法,这种多种付钱的方式,不仅对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还能发展学生的数感。

问题3,用1元买一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这一类问题的思路

就是?付出的钱-物品的价格=找回的钱?。这部分知识学生在以前接触过,不难理解,难点是要让学生知道1元=10角,用10角-8角。和问题1 一样,要让学生去说,去表达,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4,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主要是体会1元钱的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其中要明确一点,只要买的商品加起来是1元就行,对商品的数量没有控制。 第二课:买衣服

这一节课的思路和买文具是一样的,通过买衣服的情境来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问题1,是通过情境让学生通过颜色,数字等方面的观察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问题2,买一件衣服的多种不同付钱方式。问题3,也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第三课:小小商店

这一课提供了一个实际的购物环境,让学生从中提取数学信息并解决问题。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人名币的认识,进一步熟悉人名币之间的换算方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可以根据三幅情境图,将学生分成3部分,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在购物时可以先研究买一件物品的付款方式,再讨论买2件物品怎样付钱和找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在实际生活中如何选择合适的付款方式,可以是小组内的交流之后的全班交流。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课件)

第三单元的?数一数与乘法?,

第一课?有多少块糖?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同数连加的现实情境),第二课?儿童乐园?(初步认识乘法意义)第三课?有多少点子?(乘法的直观模型)第四课?动物聚会?(乘法的应用)和练习二

本单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件

1.通过丰富的数数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数的活动经验,并沟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借助直观模型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乘法的意义。

为了发挥直观模型的作用,教科书在附页 2 增加了点子图,还专门设计了?有多少点子?一课。通过?横着数??竖着数?帮助学生体会乘法算式表示的意思。通过用两种方法表示同一个算式,进一步丰富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有多少块糖?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吃什么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引导学生独立的观察情境图,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要想知道有多少块糖可以怎么数?对于下面的方阵排列的糖,教材中提供了两种数法,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去掌握,比如在教室中让第一排的同学起立,让学生数一数有几行几列,并能列出相同的加数连加的算式。在后面的练一练第一题中,将旧教材中的情境图改变了一下,让学生经历圈一圈 数一数的过程,使学生明白要快速数出物体的个数可以先把这些物体分组,然后再计

算。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更能体现出新教材特别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更能理解和运用所学内容。

第二课?儿童乐园?旧版教材中根据情境图说一说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来列出加法算式引出乘法算式。而新教材中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时引入乘法算式,围绕着情境提出了一组问题串。

通过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活动参加的人数特点,有多少人坐小飞机,通过学生掌握的数数和列连加算式的方法为下面认一认出现的生发做铺垫,通过认一认来介绍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最后通过连环画的形式呈现出淘气和笑笑的思考过程:有多少人坐小火车?提出4便是什么 6表示什么?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使学生感受到相同数连加用乘法算式更简便。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概念,教学时可以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若干个相同加数相加的问题可以用乘法,为了突出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在提出有多少人坐小飞机时可以出示更多的小飞机,让学生列示计算一共有多少人,通过这样不断的追问,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在相同加数个数比较多的时候,乘法算式比连加更简便。由此产生一种新的学习需求。

在第三课?有多少点子?中,旧教材是?有几块积木?,让学生通过按排数按列数的方式写出乘法算式,而新教材中利用点子图这个直观模型,盖住一部分,计算露出多少个电子的活动,通过?横着数?

?竖着数?帮助学生体会乘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在想一想摆一摆中用两种方法表示同一个算式,进一步丰富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摆??说??圈?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第四课?动物聚会?,新旧版教材的变化点在于多了问题串,教材提出来三个问题,通过具体的实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使学生通过看,想,说的过程,深化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首先通过连一连的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明确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在这道题当中虽然左右两图都能列出算式?6×3?或’3×6?但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它们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充分的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列出加法或乘法算式。第三个 根据算式找生活中的例子,是本教材的一大特点,第一二个问题都是根据情境再列算式,而在这里正好是相反的,给了算式,让学生再去联想情境,教材中提供了两个例子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联想到生活实际。

在教学本课时,在想一想连一连中需要注意的是?6+3?这个信息,学生很容易的把它和左图或者右图连在一起,如果学生选择了这个算式,老师可以举例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义。

比如6+3表示有6个苹果和3个苹果的和,而6×3表示6个3相加,即6个3的和。如果这道题学生明白了那么在后面的练一练中,学生做的才会更加的得心应手。

23页练一练中的第二题?小蚂蚁回家?呈现的是小蚂蚁搬家的情景,房子上标出的是乘法算式的意义,其中一只蚂蚁卡片上写的

是’?3个5,学生很容易把它搬进?5个3?的房子里,所以练习时要先引导血神看懂图意,明确好题目的要求再让学生作答。

而在旧教材中本单元结束后没有单独的练习课,新教材中增加了一定数量的有利于学生理解多学内容的习题。并且特别注意了习题层次的设计。在第五题想一想连一连中,也有一个干扰信息?5+4?通过之前动物乐园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就知道’5+4?跟谁都不连,但是让学生说为什么的时候,就很难能够说出原因,所以在处理这道习题时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5×4?和?5+4?的区别。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课前教师需要准备充足的数数材料, 要保证学生有东西可数。 2.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把数的过程变成连加算式,再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过程。真正体会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用乘法算式表示连加算式的简便性 。

3.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结合具体事例体会同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要能够自己画图表示乘法算式的意义。

4.用乘法解决问题时,先确定这道题是几个几相加,再列乘法算式。

第五单元 2----5的乘法口诀

内容分别是:数松果(5的乘法口诀),做家务(2的乘法口诀)课间

活动(巩固2,5的乘法口诀),需要几个轮子(3的乘法口诀),小熊请客(4的乘法口诀),回家路上(巩固2~5的乘法口诀)和练习三

本单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大九九?的形式编排口诀,方便后续学习。

?大九九? 它的特点是,不管哪个数的乘法口诀,都是从1到9。 便于后续学习。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编排乘法口诀。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教材的呈现方式是:在现实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按乘法意义把几个几写成乘法算式—根据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口诀。 3.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新教材中在练习时特别突出两点:一是理解每一句口诀的具体意思,它表示哪两个数相乘的积是多少;二是感受口诀的作用,能很快得到乘法算式的结果。

第一课?数松果?是对5的乘法口诀的学习,让学生在编口诀的过程中,体会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用途。书上一共设计了三个问题串,第一个问题串通过让学生填表,得出1~9堆松果的数量,第二个问题为了体现数形结合的思路,在教材左边呈现了45个松果的方阵图,还增加了一些数学文化知识,这是和旧版教材的不同地方。我们一看就知道前三句已经给了得数和口诀,而后六句老师应该充分的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的经验自己来扁口诀。第三个问题时引导学生总结怎么来记乘法口诀,这节课的教学十分重要,这节课教好了,对后面学习的

口诀非常有用。

做家务是让学生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这节课的直观图和前一节课是有区别的,前一节课出示的是一个方阵图,这节课呈现的是一个梯形图,体现逐个递增的一个效果,而且每个算式正好对应每一行的图就是筷子的总数量,有了前面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在教2的口诀时,老师就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来编,第二个问题和第一节课一样,也是让学生发现2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这样的话使用找到规律后,就能帮助学生记忆2的乘法口诀。在习题上多注重与让学生动手来操作。

课间活动是一节巩固2和5的乘法口诀的内容,因为学生刚刚学完5的乘法口诀,2的乘法口诀,主要是让学生更熟练掌握5和2的口诀,通过同一个算式的不同解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意义,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课间游戏的其他情境,应用乘法意义列出算式,而且要利用口诀算出结果,这个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个问题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求出一共有多少盆花来训练学生根据问题选择合适条件的能力,第四个问题,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来寻找可以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这样的话通过这节课。学生可能对前面学习的5和2的乘法口诀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需要几个轮子和小熊请客主要是学生3、4的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发展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有了前面几个节课编制口诀的经验,这两节课应该鼓励学生让学生自己编制口诀,发现

规律,帮助学生记忆口诀,值得注意的是在需要几个轮子下面第三个问题中,有一句?不管三七二十一?这句话,没学过口诀的人都知道这句话,有了它呢,可以让学生利用这句口诀推出它前面或后面的口诀,帮助学生根据这样的经验进行记忆

‘回家路上?主要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巩固2~5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的利用口诀进行计算,这一课中一共有三个问题串,第二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问题在情境图中寻找有关的数学信息,抽象出乘法算式,在计算得数时,有的可能用连加,有的用口诀,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沟通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第三个问题先让学生说一说2×6表示什么意思,然后再引导学生在图中找一找哪个情境表示的是2个6或者6个2

由于低年级学生对重复出现的知识会产生厌倦感。他们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本单元注意选择形式多样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如:对口令、数线图、圈一圈、儿歌、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注重在实际应用中巩固乘法口诀,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我们在教学这个单元的时候需要注意,

1.本单元每节课编排体例相同,结构上进行了?同构?,前两节课的教学很关键。

2.乘法算式是编乘法口诀的基础,每节课都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或画图,由加法得到乘法算式的积。

3.特别要注意?数形结合?,引导学生在编口诀的过程中体会每句口

诀的意义和用途。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口诀编制的方法,为乘法口诀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5.引导学生发现口诀之间的联系,能够巧妙记忆乘法口诀;通过多种形

第八单元 6~9的乘法口诀

本单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主情境图进行了修改,使图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更加明显。 2、增加了直观模型的运用,如点子图、数线等,而且电子图和数线交替出现。借助几何直观进一步体现乘法意义。

3、在口诀教学中注意通过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口诀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多少张贴画 ?增加了点子图,在问题2和问题3中,利用

点子图帮助学生推出?几乘6?的结果。

一共有多少天 ?增加了点子图和数线图,帮助学生理解?几

乘7?的计算结果。

买 球 ?在问题3中增加了找规律的内容,结合直观图巧记

9的乘法口诀。

?在问题4中增加了利用十个手指巧记9的乘法口诀的素材。

做个乘法表 ?在原有素材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问题串,给

出了乘法表的整理思路。

乘法口诀的初期得数小,容易记忆,而到学习7的乘法口诀时,

得数比较大,学生记忆就有困难。特别是新学的几句口诀,一定要让学生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活动建立清晰的表象。教学要从原来的编口诀到理解口诀,教师要充分发挥点子图和数线的直观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适当整合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的相关资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第七单元 分一分与除法

本单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帮助学生积累除法的学习经验,教材进一步完善了?分物游戏??分苹果??分糖果?,三次分物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平均分物的经验,为除法知识的学习打基础。

2、以?平均分?为将两种分法自然的融合在一起,更好地突出了除法的意义。鼓励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情景来进行平均分,有利于发展儿童问题的解决能力。

3、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分的过程和结果,在正文中增加了学生作品。 4、注意了数学文化的渗透。

分物游戏 ?重新设计了主题情景图。

?增加了分物活动,以丰富学生对平均分物的活动体验。 ?增加了画图记录分物的具体过程。

分苹果 ?进一步加强了实物操作和图像表征。

?通过比较不同的分法,进一步突出了?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分糖果 ?增加了学生作品,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分法。 分香蕉 ?打通了两种分法的联系,突出了除法的本质。 ?增加了数学文化和对具体算式的解读。

小熊开店 ?增加了画图、数线、列表的学生作品,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算理。

?增加了让学生结合情境提出问题的要求。

快乐的动物 ?增加了画图的学生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倍的意义(由除法引入)。

?将原?文具店?整合为本节内容的?试一试?,借助乘法体会倍的应用。

花 园 ?增加了学生作品,用直观图表示倍数关系。 ?增加了联系生活实际理解?2倍?含义的环节。

第一次分物游戏,让学生通过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的经验。教学时可参考一下环节: 1、 对于?分桃子?这一环节,如果学生没有出现不等分的情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中的第二幅图,一只猴子得到1个,另一只猴子得到3个,让学生比较这种分法与他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书上的这种分法每只猴子分到的数量不一样(不?同样多?)。

2、 对于?分萝卜?这一环节,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分,只要最后

做到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可以。

3、 ?分骨头?这一环节,教师要特别注意,平均分是生活中常用

的概念,不必作为固定名词,也不必用固定的语言给它下定义,可以用?每份分得同样多??每份分得一样多??每份都一样?来理解它,要尽量避免语言的刻板化和模式化。 4、 本节课一定要以实际操作作为主要教学方式。

?分香蕉?这课,在开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进行平均分的活动,在体会大量的平均分活动的共同点后,再揭示:像这样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对于教材中能通过学生自学学会的内容,如:读法、写法及各部分名称等内容,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学,为以后更为复杂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而对于那些不教不会,教了就会的内容,如:除法意义的理解和两种分法的区分,老师就应该充分的发挥引导的作用,和学生一起探究,使问题得到解决。

?花园?这节,画一画,算一算,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这个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教科书中给出的两幅作品,是本册主编在学校调研时学生画的。左图学生用1个?√?表示1只蝴蝶,用1个?×?表示1只蜻蜓;右图学生用1个?△?表示1只蝴蝶,用1个?○?表示一只蜻蜓。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画法,只要能够讲出道理,符合题意,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在展示和评价学生作品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能否像教科书中的学生作品那样,一份一份地画,每一份之间能够留出适当的间隔。

第九单元 除法

本单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长颈鹿与小鸟?一节中,教材通过?点子图?、数线和?列表?等方法展示学生的不同思考过程,把内部语言外显化,帮助学生 理解算理;在列式计算中,展示学生不同的思考方法(如连减、用乘法口诀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原教材的?游乐场?一课改成了?农家小院?一课。所选的素材是农家素材,通过本节课综合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通过引导学生对情境图进行观察、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长颈鹿与小鸟 ?问题1增加了画图、数线、列表等学生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

?增加了分析问题方法的指导(问题3)。

?增加了?试一试?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并为试商做铺垫。 农家小院 ?重新设计的内容。

?设计了通过一个情境呈现多条信息,引导学生发现信息,再利用相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与乘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图形与几何 的知识分布在四、六单元。 第四单元 图形的变化

?图形的转化?这一单元是第四版教科书的新增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和感知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为今后学习做铺垫。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课件)

本单元主要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在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能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轴对称、平移、旋转现象,不要求进行纸笔测试。 第一课:折一折,做一做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教科书依然采用问题串的形式进行展开,将实际操作与思考活动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

1、开课前可以先呈现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激发学习兴趣。再出示淘气和笑笑的作品,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哪个,观察发现他们有什么特点。

2、也可以在开课前,教师动手操作,学生认真观察。 (1)教师取一张白纸、对折。

(2)在白纸的一边画上一个图案。 在图案中,添加颜色。 (3)把白纸沿原来的折痕对折,并用力按一按,使这个图案印到白纸的另一边上。

整个过程,要让全体学生看得清清楚楚,然后把它贴在黑板上。再说说这图案有什么特点?在学生交流汇报之后教师应当进行总结告诉学生这种现象叫对称,这些图形是对称图形,至于对称的准确概

念无需讲解。

问题1,?你能剪出来吗??主要是让学生动手剪一件小衣服,教科书给出了示范,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再看图试着自己操作,在操作中更能直观的感受轴对称的现象。之后要展示学生的作品,并且汇报自己剪法,进而总结出剪对称图形的方法,这个方法应该明确,教师适时的进行补充。(先将纸对折,以对折线为中心画一半图案,然后再剪下来,打开后就是所要剪的图形了。)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根据总结的的方法师生共同再剪一下。

问题2,?想办法得到上面图案。?小组选择一个图案,用刚才总结的方法,试着剪出一个你们组喜欢的图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对称现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操作,完成后进行展示并说出图案的剪法,教师可以适当的指导。

问题3,在汇报在剪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在制作图案的过程中哪一步最关键。学生可能会回答的不是很完整,教师不要过分要求,只要学生表达意思对就可以。 第二课:玩一玩,做一做

本节课主要是积累平移和旋转的经验。

1、通过华容道的游戏,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上下左右平移的运动。可以先介绍游戏华容道游戏。之后出示图片并出示游戏规则。游戏规则中的?横向移动?和?纵向移动?应该让学生说明白,也可以直接到黑板演示或用手笔画。

2、根据淘气和笑笑的提示,找一位同学到前面与老师一起完成

游戏,在玩的过程中让学生说清楚每一个棋子是怎样移动的(哪个人物向哪个方向移动几个格)。

3、分组游戏。同桌两人做游戏,要求边玩边和同桌说说每一步是怎样走的。不一定是书中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可以。告诉学生这种横向或纵向移动的方式是平移。

4、也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平移现象,让学生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5、陀螺的制作活动。先利用多媒体演示陀螺飞转的情形,学生会非常感兴趣,有的学生和陀螺有一些接触,因此会有生活经验。但亲手制作过的同学会很少,因此教师可以把制作陀螺的过程用大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利用上一课的思维方式来完成陀螺的制作。教科书中?火柴棍扎在什么位臵陀螺转得最稳?和?哪种形状的陀螺转得最稳?这两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逐一完成。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课件)

第六单元 测量

是本次新教材新加的内容教室有多长(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课桌有多长 (?厘米?的认识)1米有多长(?米?的认识)练习四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教科书在引出长度单位之前,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相互交流,积累基本的与测量活动

相关的活动经验。让学生感受单位的重要

2.组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

如在?教室有多长?和?课桌有多长?两课中,组织了学生的操作活动,通过学生交流,使学生丰富了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同时切实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样做实际上就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测量活动过程,在动手操作中增进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第一节课就是积累活动经验,引导学生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的过程。为了便于活动的展开 我们可以在课前将教室课移动一下,因为是大班额教学,所以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或者每组派两个代表来进行测量,在问题中通过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测量工具,老师在组织小组活动之前,建议老师一定要把活动的要求跟学生讲清楚,那问题三,教材通过淘气和笑笑的对话,其实是给出了在测量活动时的两个关键点,一个是要做好标记,另一个是一个得挨着一个的摆,无论是用书去测量还是文具盒测量,都要一个紧挨着一个,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课桌有多长?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如果我们用不同的工具区测量同一个物体,那么在交流的时候就会产生困难,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到统一长度的必要性,?厘米?是小学生学习单位的开始,是以后学习测量单位的基础。在这里问题二是结合尺子上

得厘米刻度帮助学生建立一厘米的表象,问题三是在量和画的过程中来巩固所学的知识。问题四同样也是量一量画一画巩固学生对厘米的认识。

?一米有多长?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并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认识米尺,会有米尺进行测量。在这里问题一是通过摆小棒,由厘米引出米,一根小棒1厘米,100根小棒接起来就是1米,引导学生发现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得出1米=100厘米。问题二是帮助学生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问题三呢是发散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问题四通过让学生合适的单位,发展估测意识,加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通过组织学生用非标准单位测量教室的长、课桌的长,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要引导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能够在实际中灵活应用。

3.教学中要把估测和实测有机结合,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这个活动队学生起到一个队米贺厘米的一个正确认识,是能起到一个很好的帮助。

4.使学生初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数学好玩重新设计了综合与实践的内容。

本单元属于重新编写单元。

?班级旧物市场?一课,在购买的交换物品的活动过程中,通过?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环节,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

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让学生用?身体上的尺子?进行

测量,把厘米和米的认识与学生自身的实际相结合,在与用工具测量进行对比,很容易激发学生测量的兴趣。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由于各个学校环境不同,学生的条件和水平不同,教科书中安排的实践活动不一定适合每个学校的学生,有些活动受条件制约可能无法开展,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必拘于教科书,可以根据本地和本校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资源,设计真正适合本班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

整理复习和总复习

整理和复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既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学习形式。做好这一内容的教学,对提高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科书主要以回顾和练习的形式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整理。这部分内容由四个板块组成:一是?我学到了什么?,

帮助学生通过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来整理学习内容;二是?我的成长足迹?,这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情感进行总结与反思;三是?我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困惑或者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四是巩固应用,参照独立练习的设计,题目维度包括数学理解、知识技能、解决问题、联系拓展。 整理与复习的目标是:

1.经历整理前面所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

2.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3.通过回顾、整理、练习等学习活动,初步养成整理所学知识的良好习惯和自我反思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总复习的目标是:

1.经历对本学期各个领域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初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习惯,感受复习的作用。

2.掌握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在购物情境中进行有关钱款的简单计算;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除法和倍的意义,熟记2~9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

3. 结合动手操作活动初步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积累活动经验;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

物体的长度,并用计量工具进行测量;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测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4.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总复习这部分内容大致可分为5课时进行教学,?数与代数?安排3课时,?图形与几何?安排1课时,最后1课时可以进行综合练习。教材中?巩固练习?中的题目可以根据需要安排到相应的课时中 。

总复习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对原先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再学习,它更多的是一个加深数学知识理解,理清数学知识间联系,进一步提高数学知识掌握水平,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过程。

要搞好总复习,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五点。 1.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要了解本班学生对本学期各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复习计划,做到有针对性地复习。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掌握得不牢固的部分要重点复习,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重点给予辅导。

2.突出知识重点,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复习时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突出本学期的教学重点,突出对核心概

念的理解。如,解决问题的复习,要教会学生?从头到尾?思考问题;乘除法的复习,要突出对乘除法意义的理解;乘法口诀的复习要突出口诀之间的联系;度量知识的复习要突出空间观念的培养。 3.精心选择练习题目,注重练习效率。

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练,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复习时不随意超出或降低课程标准的要求,教科书中的题目要用足、用好、用活,要充分挖掘习题所蕴含的价值。限于篇幅,有的题目只是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题型,教师可以仿照这样的题型自己再编一些题目。

结合本班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适量补充一些题目,使复习更有实效性;在期末总复习阶段,由于都是学生熟悉的内容,学生容易丧失学习新鲜感。教师应设计丰富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还可适量补充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4.关注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总复习中的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努力把情感态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可以对部分学生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相对于平时的学习而言,复习中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并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 5.关注学习后劲,开发学生潜能。

根本上讲,复习要?面向未来?,就是要让复习充满生长的力量——生长知识、生长技能、生长思维、生长智慧……这种生长,应该贯穿在复习活动的各个环节。相对于具体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言,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显得更为重要,教师既要重视对知识的复习,更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特别说明:总复习与期末考试的内容都是应知应会的,不能超出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