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考语文试题 下载本文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故选D。

18.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本题要求分析诗人为何而“愤”,需要结合题目、作者、注释和关键诗句理解。首先分析题目“书愤”,可见本诗表达的主旨情感就是“愤”;再分析作者,作者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报国;再分析关键句“山河自古有乖分”,指南宋进兵入侵,国家分裂的现状;“京洛腥膻实未闻”表现了战祸惨烈;“宗父”“岳家军”的典故表现统治者的昏庸;“白首自知疏报国”抒写诗人暮年空有报国之志;“尚凭精意祝炉熏”表达诗人为国家前途命运而担忧。据此分析即可。 【点睛】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19.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素湍、绿潭 、誉之、沮。

20.(1)《未成年人保护法》制定的目的是什么? (2)法律是不是应该进行修改 (3)既需要尊重民意,又需要考虑犯罪个体。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

答案第9页,总13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强调的重心。首先明确访谈的中学话题是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根据第2段法律专家的回答“为了……国家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可知,记者问的问题应该是“问什么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或者“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法律专家的回答“法律同样也需要与时俱进”可以推知,第2空应填“法律是不是应该进行修改”;根据下句“受到刑事处罚时的年纪越小,成人后再犯罪的几率会越高”可知,法律专家不支持“降低入刑年龄”,但综合前句“这个问题需要全面考虑”的意思,第3空不会直接表明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而是综合考虑,辩证分析。

21.10月10日,我市(攀枝花市)试行全国首创的小微企业“自公告”制度,旨在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本题是新闻材料压缩题,第1段是新闻的导语,从中概括出时间、主要事件;再根据字数要求从第2段中筛选出事件的意义、作用“旨在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整合即可。

22.做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俗话说,人生一世,草生一秋,此言不无道理,就连曹孟德也曾感叹“人生苦短,譬如朝露”。人生不仅短暂而且渺小、脆弱,就像一根苇草。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人生匆匆几十年,“朝如青丝暮成雪”。日月不改,山河依旧,人却无一例外的都要走向衰老与死亡,葛然回首,我们都不禁会徒生感叹:人生啊,何其短暂!

其实这短暂的只是人的躯体和附着的财富、荣誉等,人其实是可以永恒不朽的,只不过是能让人永恒不朽的只有思想而已。

一个人可以用文字将他的思想记在纸上而永恒。法国伟大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意即有思考才能表明我的存在,反之好像压根儿就没有存在过。多么尖锐而深刻!人与其它动物之区别说到底不就是人有思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吗?人之所以能在躯体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仍能永恒于世的不就是他的思想吗?

答案第10页,总13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自投汨罗的屈原离开我们多久了?受极刑而苟活的司马迁离开我们多久了?期间多少“尔曹身与名俱灭”,为什么唯独他们“不废江河万古流”?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卢梭、培根、笛卡尔、孔子、孟子、鲁迅、孙中山一一这些震古烁今的名字何以永恒,因为他们著书立说,是思想使他们不朽。

我国古贤先哲曾将人生目标定为“三立”:立言、立人、立德。其中“立言”就是思想的结果;而“立人”、“立德”虽是行动的结果,但也是思想的产物。许多仁人志士就正是用他们的行动将思想刻在后人心中而永恒不朽。

古时的孟母、岳母、陶母,她们虽不曾被称为思想家,就是雷锋、李素丽、陆尔康等他们也不曾著书立说,甚至没有什么只言片语传世,但他们以高尚的思想指导下的行动震撼了同时代的芸芸众生,并被后人们所传承,他们是思想上言的高标、行的伟人。

一个没有思想的人,体カ再大,哪怕“カ拔山兮气盖世”,也是小而脆弱的,也只能成为有思想、有智慧之人的手下败将。人的体カ比不上许多动物,但人为什么被称为万物之灵呢?人是靠什么独步天下呢?思想与智慧是人之所以强大的根本所在。

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他活着就已经死了,哪怕他将名字刻在石头上,也只能像刻在沙滩上一样,经不起历史的浪潮。

人生苦短,譬如苇草。但只要我们赋予它思想,它就不再短暂,不再渺小也不再脆弱。 让我们做一个思想者吧,或记于文字,或见于行动。 智慧让我们强大,思想让我们永恒。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本题材料有两部分,一是玩微信的心得,二是帕斯卡尔的名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分析两段文字可知,前者是拜读了太多别人的心得、体会,失去了自我;后者强调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据此,写作本文应围绕“思想”“思考”的话题展开,分析思想之于人的重要性,失去思想就失去的自我。

答案第11页,总13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参考立意:1、学会思考,活出自我2、做一个有思想的智者3、用心的生活才能让自己产生思想的深度。 参考素材:

1、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是的,在风霜雨雪、疾病灾难面前,人总是那么渺小,没有力量去挽回去改变。但是既然人是一根脆弱的苇草,那么思想的纤维不是可以让这苇草结实一些吗?

2、霍金是一根脆弱的苇草,禁在一张轮椅上近40年之久,他全身只有一根手指可以来动。但是,他干了很多的事情,哪一件都很了不起。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在他不懈的努力下,一册册的书籍出现在我们世人的眼前——《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入》《霍金讲演录一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一个躺在轮椅之上遥望星空的人,一根脆弱却能思想的苇草,告诉我们应当以怎样的姿态,存在于寥廓的宇宙里。

3、思想可使人超越于他的肉体而伟大,思想还可以使他超越于他的个人情感而伟大。英国思想家罗素,孤寂的童年并不影响他认真地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我的生。”是他响亮的回答。文学家,不一定能写出这样富有思想深度的随笔,这字里行间透出思想家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4、有人说,我们不只是一些脆弱的苇草,我们更是一些平庸的苇草,是深深地沉湎于世俗的苇草,湿瀛瀛的叶片坠满了简单而低层的欲望,思想毫无意义。但是,请你做个热爱思想的人吧,确实,许多时候,思想并不能使我们在物质上变得富有,也不能满足我们永无休止的感官欲望,而且有时候还会使我们变得清贫和孤独,但是,它却可以使我们的理智赢得一种清醒,使我们的心灵从世俗的纷扰与诱惑中解脱出来,摒弃浮躁和虚荣,摒弃唯利是图。 5、当然,我们完全不必把思想看成是一种学问甚至是一种特权,因为,任何人都有思想的天赋与权利。而且,我们更不能把思想看成是与生活无关的事情,因为只有带着眼泪和欢笑用心生活着的人,才有可能去真正地思想。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或是凝望西风残照,或是散步在寂静的小径,或是小楼夜听春雨,或是坐看云起,或是等候在拥挤的公交站头,我们都可以静静地思想,关于生活、关于自然,关于艺术,关于社会,关于未来等等。 结构示例:“做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文体:议论文。1-3段提出观点,人生短暂,但思想可以使人永恒;4-5提出人们可以借助文字记录思想使自己永恒;6段过渡,启下文人还可以通过行动记录思想而永恒;7段再例证,注意材料与论点的结合;8-9反面论证,突出思

答案第12页,总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