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学年第一学期公选课《中西文化比较》教学讲义 下载本文

理论体系并非直观实际,但重要的是在逻辑上、在理论上它是成立的,便能确立起它对事物认识的理解。

思辨理性的心理基础是对理性的崇拜,对思辨的信心。

西方人认为法则是可靠的,人的理性是值得信赖的。只要依照法则推理,结论应该是正确的。而只凭经验,常常会发生错误。

本质不同于现象,符号不同于实物,正是由于它们抽象的性质。表象作用于人们的感知,被人的经验所把握;而本质则潜在表象之下,不为人的经验感知所认识,只有将一切诉诸于思辨理性,才能作出本质认识。

思考题:

实践理性与思辨理性具有怎样的文化影响?

21

第五讲 神秘的魔圈

——中西语言文化比较 前言: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就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语言。

语言有个重要的特征,即语言同语言所表达的事物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没有任何必然的关系。

语言都是由一定的符号组成,而构成语言的符号都是约定俗成的,其意义完全决定于各自所属的符号系统。

可是,要想跳出语言的牢房又谈何容易,因为你跳出一个符号系统,不过是进入另一个符号系统,要脱离任何语言系统来思维或表达思维,都是不可思议的。 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应该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

因此,要深入理解中西的不同文化特质,也离不开对两种语言系统的比较。

一、语言、思维与文化

(一)语言决定着思维和文化的面貌。

语言不同的人们,应该具有相应的不同的思维模式,语言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思维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

(1)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类的思维活动要借助于语言,没有语言这个工具,人类的思维是难以进行的。

(2)同时,思维对语言具有反作用,思维促进语言的成长。

(二)中西语言的差异与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密切相关。

(1)西方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分析的,以分析为主,辅之以少量的综合; (2)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的基本思维模式是综合的,以综合为主,佐之以少量的分析。

二、羚羊挂角与板上钉钉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加上不同的标点,你看看有几种加法?

客人:下雨天留客。 主人:天留我不留。

客人改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22

还有:

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2、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3、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4、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5、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6、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7、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8、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9、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清 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从上述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汉语的妙处似乎是“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羚羊挂角

【出自】:宋2严羽《沧浪诗话2诗辨》:“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 “羚羊夜宿,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

传说中羚羊晚上睡觉的时候,跟普通的牲口野兽不同,它会寻找一棵树,看准了位置就奋力一跳,用它的角挂在树杈上,这样可以保证整个身体是悬空的,别的野兽够不着它。关于羚羊挂角的出处,最早见于《埤雅2释兽》:羚羊夜眠以角悬树,足不着地,不留痕大迹,以防敌患。

引申开来,我们以“羚羊挂角”来比喻意境超脱,不着形迹。

23

相比之下,西语就没有这么飘忽不定了。 如将《清明》诗译成了英语:

On Qingming Day the continuous drizzle is falling A wanderer on the way, I fell increasingly down

When I ask where I can find a wineshop for some drinking The child cowherd points at the Apricot Flower Village yon

面对这首译成英语的《清明》,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没法再把它弄成别的模样。

西方语言的妙处似乎是板上钉钉,一丝不苟。

中西语言在样貌上,一个羚羊挂角,飘忽不定;一个板上钉钉,一丝不苟。 其根源就在于中西语言类型的巨大差异。 西方语言是典型的语法型语言; 汉语是典型的语义型语言。

三、中国套盒与西洋项链

由于语言类型的不同,中西语言在句法结构、句法文化方面呈现着一些各异其趣的风貌。

语法型的西方语言的句法结构,具有层次线性、结构封闭的特点,其样貌就如同一条扣起的西式项链,结构紧锁,不容拆散。

语义型的汉语的句法结构,具有层次立体、结构开放的特点,样貌好像一只层层相套的中国套盒,结构松散,便于拆装。 (一)立体的汉语

汉语的句子像中国的套盒那样在主谓式里面又包含主谓式: “我今天城里有事”中“我”是话题,其余部分是说明; “今天城里有事”中“今天”是话题,其余部分是说明; “城里有事”中“城里”是话题,“有事”是说明。

甚至不包含话题的“有事”也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轻易地站住脚跟。

汉语作为语义型语言,以“话题”“说明”为结构框架,而框架中的话题可以不止一个。就像一层套一层的“中国套盒”,其结构的层次性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

(二)线性的西语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