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综合实验答案 下载本文

综合设计实验1矿质元素对植物的作用(红色的问题见后附照片)

1、本次实验名称?分为哪两部分? 诱导产生NR,增强其活性 2、NR有何特性?何谓诱导酶?

NR为诱导酶,不供应硝酸根之前,不会产生。诱导酶

3、针对上述特性实验中采取何措施?“真空渗入法”在步骤中何处体现? 措施:提前一天用硝酸盐叶面喷施,增强活性

体现:反应时,将三角瓶放在真空干燥器中,用真空泵抽气放气,直至叶片沉入瓶底

4、实验中NO3-所起作用? 诱导产生NR,增强其活性 5、何谓磺胺比色法?

亚硝态氮在酸性溶液中与对氨基苯磺酸形成重氮盐,再与a-萘胺定量生成红色偶氮化合物,在520nm有最大吸收峰.

6、NR活力以什么表示?步骤中何处有关键作用?

用产生的亚硝态氮的量表示。关键作用就是21页的注意事项。 7、标准曲线操作顺序如何?两人如何配合?

制备标准溶液、制备显色液、绘制标准曲线。要默契地配和,一人在做实验的同时,另一人要负责记录。

8、为何标准溶液用NaNO2溶液不用NaNO3?标准溶液浓度是多少? 因为硝酸还原酶活性可由产生亚硝态氮的量表示,而不是用NO3-表示,所以用NaNO2表示。标准溶液浓度是1微克每毫升。

9、标准溶液和谁在什么条件下显色多久?比色波长是多少?

在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实验中,三角瓶30度下置于黑暗处(恒温箱、水浴锅等)保温30min,在520nm波长下比色;硝态氮含量测定实验中,常温下放置20min,再加入8%NaoH溶液9.5ml,摇匀冷却至室温,在410nm波长下比色 10、如何获得标准曲线或回归方程?

通过使用标准溶液得到的实验数据,确立好横竖坐标运用电脑软件制作。 11、取样应注意什么?

第一、仪器不能混用,严格按照组别及标签按要求使用;第二、材料(叶片)

要用湿纱布擦拭干净,用蒸馏水冲洗,滤纸(或干纱布)吸干。 12、植物材料如何净化?

采回来的材料(叶片)要用湿纱布擦拭干净,用蒸馏水冲洗,滤纸(或干纱布)吸干。

13、叶圆片如何获得,需要多少个叶圆片?

14、如何确保叶片等重?为何要等重?每份重量是多少? 15、两个三角瓶中为何一个加入H2O,另一个加KNO3? 16、三角瓶中为何放入PH7.5缓冲液? 17、为何要用真空泵抽气?使用中应注意什么?

真空泵抽气影响NO2-的浸出量。 防止液态水进入泵腔 18、

抽气时有何现象发生?抽气到何时(何种程度)为止?

(1)因为反复抽气放气,溶液可渗入叶组织取代叶片空气,叶片便沉于溶液底部,酶促反应可以相对完全的进行。 (2)抽气到叶片沉淀 19、

抽气后三角瓶置于何处?什么条件?多长时间?

显色反应在黑暗处(恒温箱、水浴锅等)进行 30分钟

20、 三角瓶取出后显色反应在何容器中进行?为何先加磺胺,后加苯胺? 21、 上述溶液显色反应时间多长?波长?空白? 30min,520nm,空白组一样

22、 若三角瓶取出后显色反应不立刻进行,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更高还是更

低?

有影响,更高还是更低我也不知道,我个人觉得更低

23、 请演算(板书)NR活性计算公式

硝酸还原酶活性(μg·g-1·h-1) ﹦(N02-含量-N02-含量)×10/W×t

24、 NR活性计算公式中t为多少?公式中×10是何用意?

0.5h;因取反应液的十分之一做后面实验,恩大概就这意思吧

25、 如何获得②NO2-、①NO2-含量?

26、 NO3-测定中,与其反应的物质为什么?试剂中酸的作用? 27、 该反应产物有无颜色?如何才能显色?应加入何物? 28、 该曲线操作为何与前述不同?区别在哪?比色波长为多少?

29、 实验材料如何处理?称重多少?

处理:将材料用湿纱布擦拭干净,用蒸馏水冲洗,滤纸吸干。称取:酶活性测定称取0.3-0.5,硝态氮含量测定准确称取2g

30、 用何试剂在何处多少摄氏度下提取?管口如何处理? 酶活性测定:0.1mol/L,ph7.5磷酸缓冲液在30度水浴

硝态氮含量测定:无机离子在沸水浴中处理,管口用玻璃泡封口

31、 提取结束为何要冷却?定容至多少?如何确保不损失?

因为要在室温下进行实验,定容至25ml容量瓶,反复冲洗几次确保不损失3

32、 取样品液多少?与何试剂(多少)反应?

取样品液0.1ml,与5%水杨酸—硫酸溶液0.4ml反应,再与9.5ml8%氢氧化钠反应

33、 多长时间后加入多少8%NaOH溶液? 取样加入水杨酸_硫酸后,静止20分钟加入

34、 该测定空白为什么?波长为多少? 进行对比,410波长

35、 请演算NO3--N含量计算公式。 氮含量=C*V/W

36、 上述计算公式其中C,V,W分别代表什么? 硝态氮含量(mg·g-1FW) = (C×V)/W C为标准方程计算得NO3--N浓度(ug·ml) V为提取样品液总量(ml); W为样品鲜重(g) 。

37、 以上公式中C如何获得?

C为标准方程计算得NO3--N浓度(ug·ml)

综合设计实验2 植物利用光能的生理基础

1、叶绿素在红光区和蓝光区都有吸收峰,能否用蓝光区的吸收峰波长进行叶绿素的定量分析?为什么?

不能,因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百分之96乙醇中最大洗手峰的波长不同,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各种叶绿体色素的含量时,对分光光度计的波长精确度要求较高,如果波长与原吸收峰波长相差1nm,则叶绿素a的测定误差为百分之二,叶绿素b为百分之十九,因此,在使用前必须严格种植不同叶绿素的最大吸收峰波长。。。

2、选择80﹪丙酮提取叶绿体色素时,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峰值分别是多少纳米?

663nm,645nm,470nm

3、选择96﹪乙醇提取叶绿体色素时,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峰值分别是多少纳米? 665nm,649nm,470nm

4、选择不同试剂提取叶绿体色素时,叶绿体色素计算公式有无不同?请板书用96﹪乙醇提取时的三个公式。 答案在26页实验结果处

5、提取干材料中叶绿体色素一定要用96%乙醇(80﹪丙酮),而新鲜材料可以用无水乙醇(无水丙酮)提取,为什么? 混合液浸提法提取叶绿体色素

6、叶绿体色素提取有那几种方法,实验教学中宜选用其中哪一种?为什么?

水浴提取法提取叶绿体色素。应选用水浴提取法提取叶绿体色素,因为研磨法研磨过程中丙酮的挥发,研磨后转移匀浆时容易出现误差,而混合液浸提法需要时间充足或样品太多

7、叶绿体色素提取及测定为什么要在弱光下进行?该提取液含有哪几种色素?

01

短。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8、叶绿体色素定量分析应称取多少植物样品,由什么因素决定? 0.2~0.5g 由叶绿体色素提取方法决定,研磨法提取叶绿体色素样品为

0.2--0.5g,混合液浸提法提取叶绿体色素样品为0.1--0.2g,水浴提取法提取叶绿体色素样品为0.2--0.5g

9、植物样品放入试管后需加入96%乙醇多少毫升,在何温度下水浴多长时间?

15ml 然后放入70~80摄氏度的水浴锅中浸提,直至叶片成黄白色

10、定容前植物样品应达到何种程度?定容至多少毫升? 研磨至组织变白。定容至25毫升

11、提取时加入96%乙醇的量能否改变?提取时间及浸提次数作何调整?

12、叶绿体色素定量分析为何不需制作标准曲线,比色时空白对照为何物? 答:1...?

2、如果提取液为80%丙酮,采用80%丙酮为空白。如果用96%的乙醇提取,则用96% 的乙醇为空白

13、用于叶绿体色素分离与定量分析所用的提取液相比较,谁的浓度更高?

叶绿体色素分离所用的提取液浓度更高 (叶绿色素提取液须用丙酮溶液适当稀释后才可作理化性质观察)

14、本实验中短时间内如何制备分离所需色素溶液?

用2~3g新鲜叶片,以80%丙酮(或95%乙醇)研磨提取过滤于三角瓶中备用

15、如何将叶绿体色素溶液涂抹至长滤纸条,用何工具?涂在哪一侧? 用毛细管吸取浓的叶绿体色素提取液涂抹在滤纸条一侧长边

16、分离过程中涂抹叶绿体色素的次数为多少次?每次均要确保什么? 20~30次,要确保涂抹均匀且要风干后涂,色素要多涂抹几次,风干会再涂抹第二次,细、匀、直、滚。涂抹的色素要适量,量多易发生拖尾,量少色素带看不清。

17、长滤纸条风干后如何与圆形滤纸结合?应注意什么?

长滤纸条风干后卷成纸捻插入圆形滤纸的小孔中,使之与圆形滤纸齐平。应注意纸捻不能突出,圆形滤纸在中心打的小圆孔,其周围必须整齐,否则分离的

色素不是一个同心圆

18、上述物件应放入何处,其中盛有何种液体,它由哪几种有机物按照何种比例配制?

插有纸捻的圆形滤纸平放在康维皿上,其中盛有推动剂,按石油醚:丙酮:苯=10:2:1比例配制

19、随着时间推移,圆形滤纸上会出现什么变化?何时应将圆形滤纸取出自 然风干?

会出现被分离的各种色素同心圆环;当推动剂扩散至康维皿边沿时 20、何谓分配系数,上述分离过程中流动相、固定相分别指什么? 分配系数:在平衡状态下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浓度之比;固定相:与长滤纸条结合的96%乙醇;流动相:各叶绿体色素

21、请板书chla与KOH反应方程式。 叶绿素a+KOH =甲醇+皂化叶绿素

22、请叙述上述皂化反应过程,简单介绍操作过程。

反应过程P23倒数第二段前两句(叶绿素是一种双羧酸(叶绿酸)与甲醇和叶绿醇形成的复杂酯。在碱的作用下,发生皂化反应,生成醇(甲醇与叶绿醇)和叶绿素的盐(皂化叶绿素))操作过程p27 5.皂化反应

23、上述反应发生后为何要先加入3毫升苯再加入1毫升水?它们各自起何作用?

苯是有机溶剂,溶解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水溶解反应生成的盐(皂化叶绿素)

24、反应结束后上、下两层分别为何溶液,各自含有哪些物质? 上层是笨溶液,溶有黄色的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下层是稀的乙醇溶液,溶有皂化叶绿素a和皂化叶绿素b

25、何谓叶绿素荧光现象?如何观察叶绿素荧光现象?叶绿素荧光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叶绿素吸收光量子转变成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当其回到基态时可发出荧光的现象。

将浓的叶绿体色素提取液放在试管内,在直射光下观察色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及反

射光下的颜色。

原因:(1)对着光源观察叶绿素提取液时,看到的是叶绿素的吸收光谱。由于叶绿素提取液吸收的绿光部分最少,故用肉眼观察到的为绿色透射光。(2)背光源观察叶绿素提取液时,看到的是叶绿素分子受激发后所产生的发射光谱。当叶绿素分子吸收光子后,就由最稳定的、能量最低的基态提高到一个不稳定的、高能量的激发态。由于激发态不稳定,因此发射光波(此光波即为荧光),消失能量,迅速由激发态回到基态。

26、为什么叶绿体色素提取液能观察到荧光现象而植株上的叶片看不到荧光?

荧光现象:是指叶绿素在透射光下为绿色,而在反射光下为红色的现象,这红光就是叶绿素受光激发后发射的荧光。叶绿素溶液的荧光可达吸收光的10%左右。而鲜叶的荧光程度较低,指占其吸收光的0.1~1%左右。

27、为什么叶绿素容易发生取代反应?

在弱酸作用下,叶绿素分子中的镁被氢离子取代生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后者遇乙酸铜则形成蓝绿色的铜代叶绿素。

28、取代反应中加入30﹪醋酸后,由何种离子取代叶绿素中何物? 加入醋酸后,氢离子取代镁离子,形成去镁叶绿素。

29、取代反应中进一步加入醋酸铜粉末后,是何种离子取代之前那种离子?

去镁叶绿素易与铜离子结合,形成铜代叶绿素

30、反应中加入醋酸铜粉末后需作何处理,加入醋酸铜粉末的量需不需要控制?

微热,木习习坑曰:你说需要不需要呢~它既然问了,必须控制啊,多了多浪费

综合设计实验3矿质元素对植物的作用

1、脯氨酸在何条件下与何种物质生成稳定的红色缩合物?

脯氨酸在酸性条件下与印三酮反应生成稳定的红色缩合物。。。。。 2、上述红色缩合物为何要用甲苯萃取?比色波长是多少nm?

因为在测定液中含有某些也能与印三酮发生反应的成分,这些成分的反应产物也同样可以吸收520nm光,如果不用甲苯萃取,会导致OD值偏高,用甲苯萃取,这些成分的反应产物不溶于甲苯,所以可以降低实验误差。并且甲苯对生成稳定的红色缩合物可以充分溶解

3、脯氨酸标准溶液浓度为多少?用前稀释多少倍,浓度为多少? 100ug每毫升,用前稀释10倍,为10ug每毫升。。。

4、标准曲线制作中各管加入冰乙酸、酸性茚三酮分别为多少ml? 分别为2ml和3ml

5、上述显色液应在多少℃水浴多长时间?如何处理后用甲苯萃取? 100摄氏度40min,冷却

6、脯氨酸提取叶片重量如何确定?处理与对照需等重么? 天平称取,不需要

7、用何种试剂提取植物材料中脯氨酸?多少℃水浴多长时间? 3%的磺酸水杨酸溶液,100摄氏度10min 8、脯氨酸提取液有无颜色?如何令其显色? 无,加茚三酮

9、该显色剂如何配制,如何保证其充分显色?

称取1.25g 茚三酮溶于30mL 冰乙酸和20mL 6M 磷酸溶液中, 搅拌加热(低于70℃)溶解,冷却后置棕色瓶中 沸水浴加热40min 10、脯氨酸含量计算公式V和A分别为多少ml? V为5ml A为2ml

11、可溶性糖在何条件下生成糠醛或羟甲基糠醛化合物? 沸水浴

12、上述产物与何种物质作用形成蓝绿色络合物(糠醛衍生物)?在何波长比色?

蒽酮试剂 625nm

13、葡萄糖标准液为何浓度?标准曲线制作过程稀释至何系列浓度? 200微克每毫升;0~100微克每毫升

14、上述稀释后系列浓度葡萄糖标准液各取多少ml,与多少ml、何种物质反应显色?

一毫升;加5ml蒽酮试剂

15、显色过程需要在多少℃水浴多长时间? 沸水;10min

16、为什么要将显色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

由于蒽酮与可溶性糖反应的呈色强度随时间变化,故必须在反应后立即在同一时间内比色

17、可溶性糖提取液定容后为何要过滤?否则对反应有何不良影响?

以防有残渣 不能准确测出可溶性糖的含量 因为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与蒽酮试剂发生反应。增加了测定误差。

18、过滤后提取液1ml与5ml蒽酮试剂反应过程应注意哪些问题?

由于蒽酮与可溶性糖反应的呈色强度随时间变化,故必须在反应后立即在同一时间内比色。烧杯保持干燥,充分搅拌缓慢加入5ml浓硫酸 浓硫酸遇水会产生大量的热

19、蒽酮试剂如何配制、如何保存?

100mg经过纯化的蒽酮溶于100ml硫酸溶液(76ml相对密度1.84的浓硫酸加24ml水) 贮藏在棕色瓶中 20、可溶性糖含量计算结果为何单位? ug每ml

21、应用蒽酮法测得的可溶性糖包括哪些?

戊糖与已糖,所有寡糖类和多糖类,其中包括淀粉、纤维素等 22、何谓电导率?为何逆境胁迫能使溶液电导率值增大?

电导率是以数字表示的溶液传导电流的能力。植物组织受到逆境伤害时,由于膜的功能受损或结构破坏透性增大,细胞内各种水溶性物质不同程度的外渗,将植物组织浸入无离子水中,水的电导率将因电解质的外渗而加大,伤害愈重,外渗愈多,电导率的增加也愈大(P55实验基本原理) 23、电导率测定对水和容器有何要求?应该如何保证?

要求水清澈、流速尽量小。注意不要测悬浊液或胶体液,以免损坏电极针;盛被测溶液的容器必须清洁,无离子玷污;测定电导率时要防止高CO2气源和口中

呼出的CO2进入三角瓶

24、叶圆片如何获得,需要多少个叶圆片?取样过程应避开何处? 用6~8CM的打孔器避开主脉打取叶圆片,每组打取60片 25、取样是否要注意植物材料的对称性?是否需要称重? 是,不需要

26、取多少叶圆片放入何种容器中?同时加入多少ml水?

每组取60片,分装在3支洁净的刻度试管中;每管放20片;10ml的去离子水。 27、将上述容器放入何处抽气多长时间?或至何种程度?

将试管放入真空干燥箱中用真空泵抽气10分钟;当缓缓放入空气时,水即渗入细胞间隙,叶片变成半透明状,沉入水下。

28、将上述容器取出后静置多长时间?其间还需如何处理它? 将以上试管置20℃下保持1h,其间要多次摇动试管。 29、静置一段时间后测得的电导率值如何称呼? 初电导率值 30,20度,1h 31,20h 终电导率值 30、接下去多少℃水浴多长时间? 沸水浴,10分钟

31、取出冷却至室温后需要平衡多长时间之后再次测定电导率值?如何称呼? 是20分钟

32、为何要先后测定初、终电导率值?它们各自代表什么? 为了计算相对电导率,判断细胞膜的受伤害程度。 33、本次实验使用蒸馏水,相对电导率计算公式该作何调整? 相对电导率=(K1-k0)/(k2-k0) 34、电导率测定过程该注意哪些问题? 量程选择

35、伤害度如何计算?请板书计算公式。

伤害度=(Lt-Lck)*100%/(1-L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