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测验题库
1.1 路灯距地面高H,行人高h,若人以速率u从路灯正下方背向路灯运动时,求人头顶影子的运动方程(以路灯的正下方为原点)。
1.2 已知质点的运动方程为x=t,y=2-t2(SI制),求(1)运动轨迹;(2)求t=1s和2s末的瞬时速度。
1.3 使摆绳与铅直方向成30°,然后从静止放开。求: (1)从30°-0时重力和张力所作的功;(2)物体最低时的动能和速率;(3)最低位置时的张力. 1.4 物体质量为2千克,如果物体由静出发沿直线运动, (1) 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6x (N)时,求在头2米内,这个力所作的功;(2)若F=6t (N)时,求在头2秒内,这个力所作的功. 1.5 质量为3000kg的重锤于1.5米处自由落到工件上,使工件发生形变,如果作用时间分别为τ=0.1s秒和τ=0.01s秒,求工件所受的平均冲力
1.6 图1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两物体被一轻弹簧连结,m1=2kg,m2=2kg,若m2突然受一冲击使其向右以2m/s的速率移动,问当m2的速度为分别为0和0.5m/s向左移动时,m1的速度为多少?
图1 1.7 图2所示,质量为M、半径为R的圆盘,可绕一无摩擦的水平轴
转动,绳索一端系在圆盘的边缘上,另一端挂一质量为m的物体,问物体下落h时,圆盘和物体的速度分别为多少? 图2
1.8 人站在可以自由旋转的平台上,两手各执一质量为2kg的哑铃,两铃相距2米时,平台转速为ω=2πrad/s,。当人将哑铃收回使其相距1米时,平台转速增为ω′=3πrad/s,求人的转动惯量(设人的转动惯量不变)及拉近哑铃时所作的功。
1.9 一飞轮以转速n=103转/分转动,受到制动后均匀减速,经过50秒后静止。求:(1)角加速度和从开始制动到静止飞轮转过的角位移;(2)制动后25秒时的角速度。
2.1 两个弹簧振子的周期都是0.4s, 设开始时第一个振子从平衡位置向负方向运动,经过0.5s后,第二个振子才从正方向的端点开始运动,求这两振动的相位差。
2.2 两相干波源S1和S2振动方程分别是 y1?Acos?t和y2?Acos(?t??/2)。S1距P点3个波长,S2距P点2个波长。求两波在P点引起的两个振动的相位差的绝对值。 2.3 一质点沿x轴作简谐振动,振动方程为x?4?10cos(2? t??/3)(SI)。求:从t=0时刻起,到质点位置在x =-2cm处,且向x轴正方向运动的最短时间间隔?
?22.4 一物体作简谐振动,速度最大值vmax?3?10m/s,振幅 A?2?10m。若t=0时,
?2?2物体位于平衡位置且向x轴的负方向运动。求: (1) 振动周期T;(2) 加速度的最大值am;(3) 振动方程的表达式。
2.5 如图3所示,有一水平轻质弹簧振子,弹簧的倔强系数k=24N/m,重物的质量m=6kg,重物静止在
图3
平衡位置上。设以一水平恒力F=10N向左作用于重物(不计与水平面的摩擦),使之由平衡位置向左运动了0.05m,然后撤去此力,当重物运动到左方最远位置时开始计时,求重物的运动方程。
2.6有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振动,它们的振动表式为:
x1?0.06cos?10t?3?/4?(SI),x2?0.08cos?10t??/4?(SI)
(1) 求它们合成振动的振幅和初相位;(2) 若另有一振动x3?0.07cos(10t??0),问?0为何值时,x1?x3的振幅为最大;?0为何值时,x2?x3的振幅为最小。
2.7 频率为3000HZ的声波,以 1560 m/s 的传播速度沿一波线传播,经过波线上的A点后,再经13cm而传至B点,求:
(1) B点的振动比A点落后的时间;(2) 波在A、B两点振动时的相位差;(3)设波源作简谐振动,振幅为1mm,求振动速度的幅值,是否与波的传播速度相等? 2.8一平面谐波以波速20m/s沿x正方向传播,在同一波线上有A、B、C、P四点(如图4所示),假设P点的振动方程为y?0.3cos?4?t?(SI),试分别写出以A、B、C、uP为原点的波动方程。 t?0A2.9 图5为一平面余弦波在t = 0时刻的波形图A/2(虚线),经过小于一个周期的时间后获得t = 2sO80160时刻的波形图(实线),求:(1) 坐标原点处介质x(m)质点的振动方程;(2) 该波的波动方程。 t?2s202.10 如图6所示,设S1和S2为两相干波源,初图5 始相位相差?,相距4?,若两波在S1与S2连线方向上的的强度相同均为I0,且不随距离变化,求在S1与S2连线间由于干涉而波强为4I0的
S1PS2点的位置。
图6 3.1 一装有1 mol 氧气理想气体的容器,温度为
27℃,试计算:⑴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平均转动动能和平均总能量;⑵ 气体的内能。 3.2 一装有2 mol 二氧化气理想气体的容器,温度为27℃,试计算:⑴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平均转动动能和平均总能量;⑵ 气体的内能。
3.3 有两种不同种类的气体,一瓶是氢气,一瓶是氦气,它们的压强相同,温度相同,但体积不同,问:(1)单位体积内分子数是否相同?(2)单位体积气体的质量是否相同?(3)单位体积气体的平均平动动能是否相同? (4)单位体积气体的内能是否相同?请给出证明过程。 3.4在容积为2.0×10-3m3的容器内,有内能为6.75×102 J的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1)求气体的压强;(2)若容器内分子总数为5.4×1022个,求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及气体的温度。 3.5 有一个具有活塞的容器中盛有一定量的气体。如果压缩气体并对它加热,使它的温度从27℃升到177℃,体积减少一半,求气体压强变化多少?这时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变化多少?
3.6 10g的氢气,装在100L的容器内,当容器内的压强为0.5atm时,氢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是多少?(1atm=1.013×105Pa)
3.7 某容器内装有0.1kg的氧,压力为10个大气压,T=57℃,因为容器漏气,经过一段时间
y(m)图4 后,压力降为原来的5/8,温度为27℃。求:(1)容器容积为多大?(2)漏去多少氧气?
4.1 3mol的理想气体开始时处在压强p1 =600kPa、温度T1 =500 K 的平衡态.经过一个等温过程,压强变为p2 =300kPa.求该气体在此等温过程中吸收的热量 (普适气体常量R = 8.31 J/mol·K,ln2=0.69)
4.2 图7为一理想气体几种状态变化过程的p-V 图,其中MT 为等温线,MQ 为绝热线,在AM、BM、CM 三种准静态过程中,试证明(1)温度升高的是BM、CM过程;(2) 气体吸热的是CM过程。
4.3 可逆卡诺热机高温热源的温度为T1 =450 K , 低温热源的温度为T2 =300 K,向低温热源放热400 J,求该卡诺热机循环一次时向外界作的功W。
4.4 卡诺热机的低温热源温度为7℃,效率为40%,欲想效率提高到50%
求:(1)高温热源的温度提高多少度?(2)高温热源温度不变,低温热源的温度降低多少度? 4.5有一卡诺制冷机,从一温度为-10℃的冷藏室中吸取热量,而向温度为20℃的物体(通常为水)放出热量,设该制冷机所耗功率为15kW,问每分钟从冷藏室中吸取的热为多少,每分钟放热为多少?
4.6 图8所示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作卡诺循环,热源温度T1=400K,冷却器温度T2=280K,设pA=100kPa,VA=10×10-3m3,VB=20×10-3m3,试求:(1)pB,pC,pD及VC,VD;(2)从高温热源吸收的热量; (3)一个循环过程中气体作出的功;(4)循环效率。(??1.4,ln2?0.693) 4.7 4mol氧气从状态1(p1,V1)沿图8所示直线变化到状态2(p2,V2),试求此过程中:(1)气体的内能增量;(2)气体对外界所作的功;(3)气体吸收的热量。 (已知p1=2p2=200KPa,V2=2V1=100.0L) 4.8 1mol的氮气,在压强为100kPa,温度为20℃时,其体积为V0。今使它经以下两种过程达到同一状态:
(1)先保持体积不变,加热使其温度升高到80℃,然后令它作等温膨胀,体积变为原体积的2倍;
(2)先使它作等温膨胀至原体积的2倍,然后保持体积不变,加热使其温度升到80℃。试分别计算以上两种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气体对外作的功和内能的增量;并在P-V图上表示两过程。 4.9系统由图10中的a态沿abc过程曲线到达c态时,吸收热量350J,对外作功126J,(1)如果沿abc进行作功42J,问这时系统吸收了多少热量?(2)当系统由c态沿曲线ca返回a态时,如果外界对系统作功84J,问这时系统是吸热还是放热?热量传递多少?
图8 图7
图8
图10
4.10 计算2mol单原子理想气体,(1)27℃时的内能;(2)当温度从27℃升高到127℃内能的增量;(3)如果为双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结论又如何?
4.11 某理想气体,按pV2=C的规律从体积V1膨胀到体积V2,计算在此过程中的系统所作的功。
4.12 100g的水蒸汽自120℃升高到160℃,问:(1)在等容过程中;(2)在等压过程中,各吸收了多少热量。
5.1两个带电的等大金属球(可以看成点电荷),所带电荷量分别为q1=6.0×10
?6?6库,q2= -
2.0×10库。相距某一距离时,以0.21牛的力互相吸引。现将两球相接触,然后移开至原来的距离,问这时两球之间的静电力多大?是引力还是斥力?
5.2 点电荷q1、q2、q3、q4的电荷量各为4?10?9C,放置在一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各顶点距正方形中心O点的距离均为5cm。试求:(1)O点处的场强和电势;(2)将一试探电荷q0?10?9C从无穷远移到O点,电场力做功为多少?q0的电势能改变为多少?
5.3将一电荷量为q= - 2.0?10库的点电荷从电场中的a点移到b点,需克服电场力做功7.0?10-6焦耳。求:(1)a,b两点的电势差。
(2)设a点电势为零,则b点电势是多大? (3)此点电荷在哪一点的电势能大?
5.4两个同心球面,半径分别为10cm和30cm。小球面均匀带有正电荷10C,大球面带有正电荷1.5?10?8C。求离球心分别为20cm、50cm处的电势。
5.5设点电荷分布的位置是:(0,0)处为5?10?8C、在(3m,0)处为4?10?8C、在(0,4m)处为?6?10?8C。试计算通过以(0,0)为球心,半径等于5m的球面上的总的电通量?
5.6 三个相同的点电荷放置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在此三角形的中心应放置怎样的电荷,才能使每个电荷的合力等于零。
6.1在一平面内有三根电流已知的平行载流长直导线,导线1和导线2中的电流I1=I2且方向相同,两者相距2×10-2m,并且在导线1和2之间距导线1为10-2m处B=0,求第三根导线放置的位置与所通电流I3之间的关系。 6.2如图11所示,被折成120°钝角的长导线中通有20A的电流。求A点的磁感应强度。
6.3如图12所示,两根长直导线沿半径方向接到粗细均匀的铁质圆环上的M、N两点,并与很远处的电源相接,求环中心O点处的磁感应强度。
6.4 如图13所示,求平面内的载流均匀导线在给定点P处所产生的磁感应强度。
图13
?8?8图11-
图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