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讲义和参考题及答案解析 下载本文

? 生产绿地:生产花木的苗圃和为城市绿化服务的生产、科研的实验绿地 ? 防护绿地:对城市环境、灾害具有防护作用的林带等绿地 ? 居住绿地:居住区内的绿地

? 附属绿地:包含在其他城市建设用地中的绿地

? 生态景观绿地: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景观与生物多样化起保护作用的绿地

三、城市绿地指标

? 人均公园(公共绿地)面积≥7M2 ? 人均绿地面积≥9M2 ? 城市建设用地绿地率

四、城市绿地规划原则

1. 生态化原则:生态绿地和园林绿地的区别 2. 区域化原则:构建城乡一体的开敞绿地

3. 人文化原则:绿地功能适合不同人群需要,均匀分布 4. 因地制宜原则:结合自然条件进行规划建设 5. 景观美学原则:塑造有美学价值的城市景观

6. 文化保护原则:结合城市文化传统,体现城市文化内涵

五、城市绿地的规划布置

? 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态绿化大环境

? 构建城市开敞空间系统——任何围合或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1/10的用地有建筑物,而剩余用地用作公园、

娱乐场所,或堆放废弃物,或不被利用的地域

六、城市绿地系统构成

? 绿地系统的功能构成 1. 生态绿地 2. 休闲绿地 3. 运动绿地 4. 景观绿地 5. 防护绿地

? 绿地系统分级构成 1. 城市绿地 2. 分区绿地 3. 居住区绿地 4. 小区绿地 5. 组团绿地 6. 宅旁绿地

? 绿地系统形态构成 1. 点状绿地 2. 带状绿地 3. 楔形绿地 4. 环状绿地

第七章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第一节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 基本概念

1.城市综合交通:城市综合交通涵盖了存在于城市中及与城市有关的各类交通形式。从地域关系上,城市综合交通大致可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两大部分。

(1)城市对外交通泛指本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交通,及城市行政区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其主要交通形式有:公路交通、铁路交通、航空交通和水运交通。

(2)城市交通是指城市(城区)内的交通,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水上交通等,其中以城市道路交通为主体。 (3)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具有相互联系和相互转换的关系。 (4)城市综合交通的构成。 2.城市交通系统

(1)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体现了城市生产、生活的动态功能关系。 (2)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交通行为的运作),城市道路系统(交通行为的通道)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行为的控制)组成。 (3)城市的布局结构、规模大小,甚至城市的生活方式都需要一个城市交通系统的支撑。 (4)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与城市用地规划的关系。 二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1.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

(1)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城市外部交通联系和自然地理条件; (2)城市用地布局形态:城市骨架关系; (3)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市内交通联系。 2.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1)满足组织城市各部分用地布局的“骨架”要求。

①城市各级道路应成为划分城市各分区、组团、各类城市用地的分界线; ②城市各级道路应成为联系城市各分区、组团、各类城市用地的通道; ③城市道路选择应有利于组织城市景观。 (2)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

①道路的功能必须同毗邻用地的性质相协调; 交通性、生活性的区别

②城市道路系统完整和通畅,交通均衡分布;

a.不同等级道路配合成网,使城市各区之间有安全方便迅速经济的交通联系 b.与城市用地规划相结合,做到布局合理,尽量减少交通 c.道路系统规划中应注意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集中:把相同性质功能的交通集中起来,提高道路使用效率。

分散:尽可能使交通均匀分布,简化交通矛盾,同时为使用者提供多种选择机会。所以规划中避免单一通道,对于每一个交通需求,都要提供两条以上的线路(通道)为使用者选择。 ③要有适当的道路网密度和面积率

a.干道的适当距离700—1100m,相当于干道网的密度为2.8—1.8km/km2 b.次干道间距:≥300m

c.中心区道路网密度应当较大,中部次之,边缘区最小

d.道路网面积率=道路面积/用地面积 20%较合适,国标8—15%(偏低),马哈顿35%,华盛顿43%,伦敦23%,北京、巴黎25%,浦东新区20%

④道路系统要有利于实现交通分流 a.快速与常速 b.交通性与生活性 c.机动与非机动

d.车与人

13

e.公路交通系统 f.自行车系统等

⑤要为交通组织和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a.干道系统尽可能简单整齐醒目,以便车辆通过时方向明确÷ b.一个交叉口交汇道路通常不超过4条,最多不超过5条

c.交叉角不宜小于60o,不宜大于120o,否则使交叉口的交通组织复杂化,影响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 d.避免设置错口交叉口

e.道路线路转折点宜放在路段上,不宜设在交叉口 ⑥道路系统与城市对外交通应有方便的联系 (3)满足城市环境的要求

①城市道路布局应尽可能使建筑用地取得良好朝向 ②最好避免正东西方向,日光耀眼易导致交通事故

③有利于通风,一般应平行于夏季主导风向,同时考虑抗御冬季寒风的吹拂

④为减少车辆噪声,应避免过境交通直穿市区,控制货运车辆和有轨车辆从居住区穿行 ⑤旧城路网切勿随意改变走向,应尊重历史文化 (4)满足各类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①为管线敷设留有足够的空间 ②与城市人防工程密切配合 3.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程序 (1)现状调查、资料准备

①城市用地现状和地形图:包括区域图和中心城区图,比例分别为1:25000—1:50000和1:10000—1:5000 ②城市经济发展资料:包括城市发展期限、性质、规模、经济和交通运输发展资料

③城市交通现状调查资料:包括城市机动车、非机动车的数量,城市道路及交叉口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交通分布资料 ④城市布局和交通系统初步方案,城市土地使用规划方案 (2)城市道路系统初步方案设计

针对现状存在的交通问题,考虑城市发展和用地的调整,从“骨架”和“功能”的角度提出初步规划方案。 (3)交通规划初步方案

包括车辆、交通量增长的预测,交通的产生、分布和在道路上交通量的分配预测,以及根据交通量对道路面积和密度的预测。 (4)修改道路系统规划方案

根据土地使用规划和交通规划的方案修改道路系统,并对道路红线、横断面、交叉口等细部进行研究,提出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及重要节点的设计方案,考虑其经济合理性。 (5)绘制道路系统规划图

包括:平面图—标出城市主要用地的功能布局,干道网中心线线型控制点的位置、坐标及高程,交通节点及交叉口的平面形状规划方案,比例为1/万—1/5千;横断面图:标出道路红线控制宽度、断面形式及标准断面尺寸,比例1/500—1/200 (6)编制道路系统规划文字说明 4.城市道路分类

(1)国标的分类(按城市骨架)

①快速路:是城市中为中、长距离快速机动车交通服务的道路,中间设有中央分隔带,布置有四条以上的车道,全部采用立体交叉控制车辆出入,是城市与高速公路的联系通道。

②主干道:是城市中为常速主要交通服务的道路,在城市路网中起骨架作用,以交通功能为主,负担城市各区、组团间的交通联系,及对外联系。

③次干道:是城市组团内的主要道路,联系各主干路,并与主干路组成城市干道路网,在交通上起集散交通的作用。 ④支路:是城市的一般街坊道路,在交通上起汇集作用,直接为用地服务,以生活性功能为主。 (2)按道路功能的分类

①交通性道路:是以满足交通运输要求为主要功能的道路,承担城市主要的交通流量及对外交通联系,特点为车速大、车辆多、车行道宽,道路线型要符合快速行驶的要求,道路两旁应避免布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 货运为主的交通干道:分布在城市外围和工业区,对外货运交通枢纽附近; 客运为主的交通干道:主要布置在城市客流主要流向上; 客货混合性交通道路:

②生活性道路:是以满足城市生活性交通要求为主要功能的道路,主要为城市居民购物、社交、游憩等活动服务,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机动交通较少,道路两旁多布置为生活服务的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要求有较好的公共交通服务。 5.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置 (1)城市干道网类型 ①方格网式道路系统; ②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 ③自由式道路系统; ④混合式道路系统; (2)城市各级道路的衔接 ①城市道路衔接原则 a.低速让高速 b.次要让主要 c.生活性让交通性 d.适当分离

②城镇间道路与城市道路网的连接

原则:应有利于把城市对外交通迅速引出城市,避免入城交通对城市道路,特别是城市中心地区道路上的交通的过多冲击,还要有利于过境交通方便地绕过城市,而不应该把过境的穿越性交通引入城市。 城镇间道路分为:高速公路和一般公路。

一般公路可以直接与城市外围的干道相连,要避免与直通城市中心的干道相联;

高速公路则应采用立体交叉与城市路网相连,由一处(小城镇)或两处(较大城市)以上的立体交叉牵出入城干道,连接城市快速道路和城市外围交通干道。

公路交通与城市交通分离的方法:

a.公路立体穿越城镇; b.公路绕过城镇。

6.城市交通枢纽在城市中的布置

城市交通枢纽:货运、货运及设施性交通枢纽。 (1)国运交通枢纽的布置

a.城市仓库、铁路货站、公路运输货站、水路货运码头、市内站车运输站场,是市内和城市对外的仓储、转运枢纽; b.仓储设施一般靠近转运设施布置;

c.尽可能与交通性货运干道,有良好的联系;

d.综合性的货运交通枢纽称为流通中心,通常布置在城市外围环路与通往其他城市高速公路相交的地方,还可结合铁路站场和水运码头布

置;

e.在城市中心地区,可结合城市商业中心、工业用地,安排若干个市区内次一级的货物流通中心,也可安排地下仓储批发设施,采用地下

货运通道与城市外围货运干道连接。 (2)客运交通枢纽的布置

a.客运交通枢纽指城市对外客运设施(铁路客站、公路客站、水运客站、航空港等)和城市公共交通枢纽站;

b.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枢纽主要取决于城市对外交通在城市中的布置,公路长途客运设施一般布置在城市中心区边缘附近或靠近铁路

客站、水运客站附近并与城市对外公路干线有方便的联系;

14

c.应有意识地结合城市对外客运设施的布置,形成城市对外客运与市内公交客运的换乘客运交通枢纽,结合地铁、轻轨等大运量快速公交

站点的布置,形成客运换乘枢纽;

d.在市内大型人流集散点(商业中心、大型体育文化中心)形成市内客运交通枢纽。 (3)设施性交通枢纽布置

①设施性交通枢纽包括为解决人流、车流相互交叉的立体交叉(包括人行天桥和地道)和为解决车辆停驻而设置的停车场。 ②立体交叉是为了快速交通之间的转换和快速交通与常速交通的转换和分离而设置的,主要设置在快速干道沿线上。 ③公共停车场有三种类型:a.各类中心附近的市内公共停车场(包括停车楼和地下车库),以停放中、小型客车为主;b.城市主要出入口的

大型停车场,主要为外来车辆服务;c.超级市场、大型城外游憩地的停车场,布置在设施的出入口附近,以客运车辆为主。 ④城市公共停车场的用地面积按城市人口人均0.8—1.0㎡

第三节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

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

1.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相互协调、综合发展。

2.在城市总体合理布局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各类交通设施的技术要求。 3.尽量减少对城市环境、城市交通等方面的干扰。 4.城市与交通运输密切配合,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一 铁路在城市中的布置

两类:①直接与城市生产和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客、货运设备,如客运站、综合性货运站及货场等;②与城市生产、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技术设备,如编组站、客车整备场、迂回线等其他设备。

第①类按其性质分布在城市市区,或接近城市中心,或设在市区外围有城市干道相联系的地区。 第②类尽可能布置在离开城市有相当距离的地方。 (一)铁路站场位置的选择

1.中间站的位置选择

(1)同侧布置:小城镇,运输量小; (2)对侧布置:运输量大时采用;

(3)客站在对侧、货站在同侧:工业性城市。 2.客运站的位置

(1)位置:服务旅客位置要靠近市中心,中、小城市可位于市区边缘,大城市应深入城市,位于市中心区边缘,距离中心2—3km较适宜。

(2)数量:一般设一处,特大城市、城市分散、狭长时,可设两个以上。 (3)客运站与城市道路交通的关系

客运站必须与城市的主要干道连接,也要避免交通性干道与站前广场的相互干扰。(可将地铁直接引入客运站,或将客运站深入市中心地下)

(4)提高铁路运输效能:采用通过式布置,便于主要铁路干线旅客列车到发与通过,避免迂回与折角运行,考虑客站双向可出入。 (5)反映城市大门面貌。

第八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本章没讲,不考) 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内容

一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

为居民经济、合理地制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卫生、安全、宁静和优美的环境。 二 居住区规划的内容

(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

(2)确定规模:人口规模(人口数及户数)、用地规模 (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

(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位及泊车方式 (6)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7)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一 居住区的组成

(一)居住区的组成要素 1.物质要素:

自然要素—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被等; 人工要素—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工程设施等。

2.精神要素:指社会制度、组织、道德风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 (二)居住区的组成内容 1.建筑工程:

是指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市政公用设施用房(如泵站、调压站、锅炉房等)以及建筑小品等; 2.室外工程:

包括地上、地下两部分,有道路工程、绿化工程、工程管线及挡土墙、护坡等。 (三)居住区的用地组成

1.住宅用地:指居住建筑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附近的一些空地,其中包括通向居住建筑入口的小路、宅旁绿地等。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指居住区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建筑物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周围的专用地。 3.道路用地:指居住区范围内不属于上两项内道路路面以及小广场、泊车场。回车场等用地。 4.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游园、运动场、林荫道、小块绿地、成人休息和儿童活动场地等。 (四)居住区的环境构成

1.内部环境:指住宅的内部环境和住宅楼的公共部分的内部环境。 2.外部环境:(外部生活环境)

(1)空间环境—指各类空间(私密、半私密及公共空间)环境的大小和质量。 (2)大气环境—指空气中有害气体和有害物质的含量。 (3)声环境—指噪声的强度。

(4)视觉环境指住宅相互间的视线干扰程度,以及居住区内对架空线、晒衣架、空调机位置、阳台等的处理,居住区的建筑空间质量和整体 〒〒等。

(5)生态环境指绿地的数量与质量,“绿色”建材的应用,太阳能的应用等。 (6)小气候环境指居住区小区域的气温、日照、通风等状况。

(7)邻里和社会环境指居住区的社会风尚、治安、邻里关系、社区文化等。 二 居住区的规模

(一)居住区的合理规模的决定因素 1.公共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

指居民到达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一般为800—1000m 2.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

城市干道的合理间距应在600—1000m之间,因此其围合的居住区的面积一般在36—100公顷左右。 3.居民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

居住区规划应与居民行政管理体制相适应。我国街道办事处管辖的人口为3—5万人,因此居住区也应为3—5万人。 4.住宅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的影响。 层数低—人口少—用地大 (二)居住区的合理规模

从功能、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考虑,人口以5万人为宜,用地规模在50—100公顷。

15

三 居住区的类型

1.底层住宅区:低层低密度—别墅区,低层高密度—Townhouse. 2.多层居住区 3.高层居住区 4.混合居住区

四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1.邻里单位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2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主要是应对由于汽车交通的迅速增长,对居住环境带来的严重干扰。区内应有足够的生活服务设施,以活跃居民的公共生活,利于社会交往,密切邻里关系。 邻里关系的六条基本原则:

(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5000人左右;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km2),每英亩10户,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0.8km;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2.居住小区

前苏联以居住小区为构成城市居住的基本单位,其思路基本与邻里单位一致。我国仍以小区作为居住的基本单位。 3.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1)以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人口规模5000—10000人;用地规模10—20km2

(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不划分明确的小区用地范围,居住区直接由若干个住宅组团组成,住宅组团一般为300—800户,1000—3000人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小区由2—3个住宅组团组成。 居住区的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现在的居住区在人们追求有质量的服务的新需求和机动性的提高,趋向于服务中心的集中化和高级化,即将小区扩大,重点建设居住区级服务设施,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服务。

第三节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涉及到工程技术问题,还广泛涉及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心理、行为、美学等领域。 一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观念和设计要点 (一)基本原则、观念

1.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住户对生活和环境的需求;

2.设计结合自然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要素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居住区。 (二)设计要点 1.整体性

(1)建筑空间上的整体性;

(2)社会文化上的整体性:建设适当地社会文化,适当住户文化风格的居住区。 2.经济性

节约、节能、节材、节省维护费用。 3.科学性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研究和应用四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 4.生态性

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应用“绿色”建材等。 5.地方性

反映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生活习惯、建筑材料和历史文脉。 6.时代性

既要有继承,又要有创新,反映时代的技术、风貌。 7.超前性和灵活性

规划设计要适度超前,并留有余地。 二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使用要求—适合住户家居生活的室内外使用。

(二)卫生要求—创造卫生、安静、日照通风好、无噪声的居住环境。 1.正确选择居住用地,防止工业污染; 2.采用集中供热,减少煤烟污染; 3.建设完善的垃圾储运系统; 4.严格日照间距控制。 (三)安全要求

1.防火—防火间距; 2.防震灾

①选择地质良好区; ②安全疏散用地;

③房屋体型尽可能简单; 3.防空—“平战结合”,平时利用防空建筑物作活动室、停车库、仓库、办公等。 (四)经济要求—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符合要求。

(五)美观要求—通过建筑群体的组合,建筑群体与环境的结合进行整体设计。 三 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一)住宅类型的选择 1.主要的住宅类型

(1)有院落:独院式、并联式、联排式,每户都有独用院落,层数1-3层、占地较多。 (2)有梯间:梯间式、内廊式、外廊式,一般用于多层和高层,梯间式用得较多。 (3)内天井式:由于增加了内天井,住宅进深加大,可节约用地。 (4)点式(塔式):适用于多层和高层住宅,体型短而活泼,进深大,能灵活布置,丰富群体空间组合。但有些套型日照条件较差。 (5)跃廊式:一般用于高层住宅。 2.合理选择住宅类型

(1)住宅标准:遵循国家标准,商品住宅标准依市场需求确定。 (2)套型和套型比:

套型:一般指每套住房的面积大小和居室厅卫生间的数量,如一室一厅、二室二厅一卫、三室二厅二卫等; 套型比:指各类套型的建造比例,应参照当地的人口结构及市场需求确定。 (3)确定住宅建筑层数和比例

住宅建筑层数要综合考虑用地的经济、建筑造价、施工条件、建筑材料的供应、市政工程设施、居民生活水平、居民方便程度等因素。 (4)适应当地气候特点和居民的生活习惯 南方:良好的朝向,自然通风; 北方:日照、防寒、防风雪。 (5)结合地形、节约用地 (6)城市建筑面积的要求 (二)住宅的规划布置 1.住宅的群体组合类型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