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期末复习总结 下载本文

同分异构 顺反异构 构型异构

立体异构 旋光异构(对映异构)

构象异构

碳架异构:由于碳骨架(碳链)的不同而产生的,例如,丁烷和异丁烷。

位置异构:由于取代基或官能团在碳链或环上的位置不同而产生的,例如,正丁醇与2-丁醇。

官能团异构:由于官能团的不同而产生的,例如,正丁醇和乙醚。

互变异构:由于不同官能团之间迅速互变而形成的可逆异构化现象,例如,

CH3—C=CH2

OH O CH3—C—CH3

顺反异构:由于双键或环的存在使分子中某些原子或基团在空间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的,例如,顺-2-丁烯和反-2-丁烯。

对映异构:由于分子中含有手性碳原子(连有四个不同原子或基团),原子在空间的排列方式不同而使两个分子之间具有实物与镜像的关系,称为对映异构。例如:

COOH COOH

H OH HO H CH3 CH3

构象异构:由于围绕σ键旋转而产生的分子中原子或基团在空间不同的排列方式叫构象异构。例如:1-溴丙烷的全重叠构象和对位交叉构象,

3.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两大类。

诱导效应:由于分子中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产生的一种极化效应,沿σ键由近而远传递,距离越远影响越小。它包括吸电子诱导效应和给电子诱导效应。

共轭效应:在共轭体系中由于电子的离域而产生的效应,沿共轭体系以极性交替的方式传递,不随碳链的增长而减弱。它包括吸电子共轭效应和给电子共轭效应。共轭效应的形式有π-π共轭(如共轭烯烃、苯环)和p-π共轭(如烯丙基碳正离子)。

要求掌握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产生的原因及特点,能用电子效应解释碳正离子、碳负离子和游离基的稳定性,取代

HH CH3 Br H H CH3 H H Br H H 基对羧酸、酚酸性的影响及对胺碱性的影响;解释不对称烯烃进行亲电加成时所遵循的马氏规则、卤代烃和醇进行消除时所遵循的查依采夫规则、不同结构的卤代烃进行亲核取代反应的活性、羰基化合物进行亲核加成反应的活性等。 三、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反应

1、加成反应:根据反应历程不同分为亲电加成、亲核加成和游离基加成。

(1) 、亲电加成:由亲电试剂的进攻而进行的加成反应。要

求掌握不对称烯烃进行

亲电加成反应时所遵循的马氏规则,即试剂中带正电核的部分加到含氢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而负性部分加到含氢较少的双键碳原子上。烯烃加卤素、卤化氢、硫酸、次卤酸、水,炔烃加卤素、卤化氢、水以及共轭双烯的1,2和1,4加成都是亲电加成反应。烯烃进行亲电加成反应时,双键上电子云密度越大,反应越容易进行。

(2)、亲核加成:由亲核试剂进攻而进行的加成反应。要掌握亲核试剂的概念、亲核加成反应的历程(简单加成及加成─消除)、不同结构的羰基化合物进行亲核加成反应的活性顺序及影响反应活性的因素。羰基化合物与氰氢酸、亚硫酸氢钠、醇、格氏试剂、氨及氨衍生物的加成都是亲核加成反应。 羰基化合物进行亲核加成反应的活性顺序为:

HCHO>CH3CHO>RCHO>C6H5CHO>CH3COCH3>R

COCH3>C6H5COCH3>C6H5COC6H5

(3)、自由基加成:由自由基引发而进行的加成反应。烯烃在过氧化物存在下与溴化氢进行的加成是自由基加成。不对称烯烃与溴化氢进行自由基加成时得到反马氏规则的产物,即氢加到含氢较少的双键碳原子上。

加成反应除上述三种类型之外,还有不饱和烃的催化氢化,共轭二烯的双烯合成等。

2、消除反应 从一个化合物分子中脱去较小分子(如H2O、HX、NH3) 而形成 双键或三键的反应叫消除反应。卤代烃脱卤化氢和醇脱水是重要的消除反应。

(1)、卤代烃脱卤化氢:卤代烃的消除反应是在强碱性条件下进行。不同结构的卤代烃进行消除反应的活性顺序为:三级>二级>一级。要掌握卤代烃进行消除反应时所遵循的查依采夫规则,当卤代烃中不只含有一个β碳时,消除时脱去含氢少的β碳上的氢原子。要注意,卤代烃的消除和水解是竞争反应。 (2)、醇的消除:醇的消除反应在强酸性条件下进行,消除方向也遵循查依采夫规则。要掌握不同结构的醇进行消除反应的活性顺序:叔醇>仲醇>伯醇。

3、取代反应 根据反应历程的不同可分为亲电取代、亲核取代、游离基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