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卫与媚俗 读后感 下载本文

前卫与媚俗文化杂谈

——读《前卫与媚俗》有感

所在院系: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姓名:单培文 班级:平面Z1212 学号:12200321205

前卫与媚俗文化杂谈

——读《前卫与媚俗》有感

一、主流的媚俗文化

读完《前卫与媚俗》一文,心中不禁留下些许遗憾,当然,这样的遗憾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众多的消费者选择无趣的媚俗文化,在媚俗文化盛行之下,无奈的是,与之相对的前卫艺术开始慢慢隐退。诚然,正如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那样,前卫与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媚俗文化是一个独裁者距人民的‘心灵’更近。如果官方文化高出大众的水准,就有造成孤立的危险。”我读出了淡淡的无可奈何,媚俗文化的盛行,总不能完全怪罪于极权政府。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作者在文中列举的俄罗斯农夫一说:分别站在毕加索和列宾的两幅画前,一幅再现一个女子的变幻的线条,色彩和空间(在我看来这就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前卫艺术的典型代表吧);而后者,列宾的画再现了一幅战争情景(尽管文末作者说列宾从未画过战争类的场面),栩栩如生,农民从辨认和观看画外事物的方式在辨认和观看列宾的画。这个农民最后说了一句话:“他在讲一个故事。”对于毕加索的画,农夫感到自己没有足够的空闲,精力来培养毕加索的能力,最终,当他觉得想看画的时候,他就回到了媚俗文化那里。这个例子很生动,使我在冥冥之中觉得前卫的艺术好像只是为少数高端贵族人士服务,与之相对应的无产阶级的小农无奈的选择了通俗易懂的媚俗文化,这也足以解释为什么媚俗文化如此盛行。

二、文中的观点

尽管格林伯格在文中的观点有些偏激,他提出了一个十分新颖的观点,把媚俗等同于学院派艺术,宣称:“所有媚俗的都是学院派的,反之亦然,凡是学院派的就是媚俗。” 他举例19世纪的学院派艺术,都是立足于规矩和定式,且相信艺术是可以学得并很容易表达。学院派艺术可能是媚俗的,但并不尽然;反之,也并不是所有的媚俗的都是学院派的。倒是学院派的浪漫主义情节却是使它与媚俗联系到一起的根本原因。所谓艺术的雅俗之分,高低之别原本就是知识分子(学院派)所谓,且早期学院派艺术也一直试图保持其在审美以及知性体验上的传统。逐渐地,过于追求浪漫主义,学院派艺术开始走向唯美主义,以致变得浮浅而走向媚俗。①

三、雅,俗,媚俗,前卫

在这里,媚俗与传统意义上的“俗”不是一个定义,但又有一定的相关性。如果说“俗”描述的是一种固定规范下的艺术品的美学品质,“媚俗”描述的更多是一种审美态度。媚俗,可以说成是传统美学在无法正确回应当代审美文化的挑战时所出现的一种畸形的审美形态。法国作家昆德拉曾说过:“媚俗是对媚俗的需要,即在一面撒谎的美化人的镜子面前看着自己,并带着激动的满足认识镜子里的自己。媚俗是满足他人赞许的需要,评价的需要”。因此,媚俗就是迎合他人的口味,不择手段地讨好多数人,为取悦于对象而猥亵灵魂,扭曲自己,屈服于世俗。换言之,媚俗艺术的制作者是为他人活着,为他人所左右,为他人而表演、创作(如果媚俗艺术也是创作的话),其生存过程就是媚俗的。正如我在

前面所提到的,极权政府为了使自身不孤立,政权不能提高大众的文化水平——即使他们想这样做——除非向国际社会主义投降,他们只能将所有文化降低到大众的水准来讨好他们。

“前卫”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抵制“媚俗”。“前卫”文化虽反对主流社会规范,一致标榜其意识形态的独立性及对政治的漠视,但却离不开革命性思潮的推动,尤其是社会变革时期的主变意识形态。事实上,“前卫”的产生本就与启蒙运动的革命性思潮有关。②回顾“前卫”文化的历史,不难发现,每次新的艺术风格的出现总是伴随着意识形态的激烈矛盾与斗争,如印象派、“达达主义”等等。那么,前卫也可以定义为文化转型时期所产生的一种“正”审美现象,它更乐于积极地回应变化,迎接挑战。

四、中国式媚俗文化

媚俗,在当今的中国文化中,媚俗的产品无处不在,作者在文中竟然毫不隐晦的指出中国人对于杂志封面,印刷品和月份牌上的美女的喜爱,与南美印第安人,印度人和波利尼亚喜人是一样的。当然,从根本意义上而言,只要人们需要赋予生活以价值意义,“媚俗”就不可避免。无论我们如何鄙视它,“媚俗”都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从根本上反映了人类在赋予人类生活以价值方面的失败。媚俗艺术背后的大众文化的“媚俗”是远离生活、逃避价值,不是真正的文化艺术。要把握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需要具有一种深刻的现实感,从生活出发,而不是某个价值观念出发。可是,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困境却是:艺术已萎缩成仅仅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品,我们需要的那种情感变得日益麻痹,文明进步所依赖的人类自由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却在不断衰退。现代社会中对“审美”需求量最大的中产阶级负有更新其自身传统审美价值体系的历史责任和义务,以提高全民整体的文化自觉性,包括对我们自身文化的反省,对外来文化客观的认识。

①②引用李晓东《媚俗与文化-对当代中国文化景观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