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西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17最新审定) 下载本文

1,朗读读读写写内容,

四、多种形式,巩固练习: 五、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同学们,在标点符号的大家庭里还有括号、引号、破折号等很多小伙伴。少了任何一个标点符号,文章就会乱七八糟,所以大家在课内、课外的阅读中需要 六、布置作业

第三单元 课文 6、月亮圆圆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的情趣。 4.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生字、诵读课文。

难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认识自然的情趣。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课件展示:明朗的夜晚,月儿圆圆,倒映在水中,鱼儿游动,水中月儿散开,平静后,月儿又复圆。

2.老师同时讲故事,根据课文和课件把儿歌变成生动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2.勾画生字和词语:利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办法进行自学。 3.认识生字,掌握字形。

4.用生字卡片检测识字情况。

5.全班交流识字:你有哪个生字要给同学们提个醒的。 三、细读课文,品味情趣

1.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发言。) 2.老师把刚才的故事编成了儿歌,想听吗?

3.生自由读(把你觉得这首儿歌有趣的地方用你的朗读告诉同学吧!) 4.小组赛读。在孩子们的互评互赛中,让他们体会鱼儿的情感变化。 5.熟读成诵。(课件展示,边浮现情景边诵读。) 四、拓展练习

1.背儿歌,你能背首有趣的儿歌吗?

2.编儿歌。你经历过哪些有趣的事?能把它编成儿歌介绍一下吗? 五、写字练习 1.投影出现要写的字。

2.把有信心能写下来的字写出来。 3.生写字,老师巡视。 六、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2.认真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组词,能正确书写其中的4个汉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优美、欢快的语言,展开想象。 课前准备

道具1--月亮(正面是课文编号,反面是黄色圆月) 道具2--玉盘(事先作切割线,便于撕“碎”) 道具3--小鱼(形体各异,颜色鲜艳)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8个生字,并按笔顺规则书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闭上眼睛听一听,张开想象的翅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抽生作答。

3.多么美的月色!多么可爱的小鱼!你们喜欢它吗?那就来演小鱼一起读一读把! 二、写字练习

1.学生自读生字,老师教读,齐读。 2.打乱生字顺序,抽生认读。 3.去拼音认读生字卡。 三、学习课文

1.大声读课文,特别要注意生字读准确,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师翻课题牌,出现圆月) 2.第一句:你知道玉盘是什么样子的吗? 抽生读,理解“玉盘”(师贴图),齐读。 3.第二句:自己读,想想玉盘为什么变成这样。 根据学生回答,贴上小鱼,画上波浪。 4.第三句:玉盘碎了,鱼儿怎么办?

让学生抓住 “吓得”“快逃开”“一直”来体会鱼儿害怕的心情。 5.第四句:鱼儿游开了,又忍不住回过头来看了看,月亮...... 看着依旧圆又圆的月亮,鱼儿开心吗?那就开心的读一读吧!(齐读末句) 四、拓展

1.(出示圆月图)课文中的月亮圆又圆,它还像什么? 2.(出示半月图)这样的月亮像什么? 3.(出示月牙图)这样的月亮呢?

4.我们平时看到的月亮还有哪些不同的样子,它们分别像什么? 句式练习“的月亮像。”

五:总结

常说\月有阴晴圆缺\月亮在不同的夜晚,会出现不同的样子。孩子们,只要你们细心观察,积极动脑,一定会发现生活中更多有趣的现象。

7、风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谁”“颤”“道”3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树叶颤动”“林木点头”“河水起波”。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3.朗读诗歌,感知风的特点,体会诗歌的韵味。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

1.通过随文识字,自主识字,游戏识字等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陶冶情操,升华感情。 三、情感和态度

培养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四、教具准备 字词卡片、课件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1.过渡语:风常和我们在一起,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风?有过什么感受?学生交流。(设计理念:这一课件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风吹叶动水波荡”,这时课件的出现即再现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与课文内容相联系,配以轻风拂过声,营造出浓浓的诗情画意。)

2.师:今天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的耳朵灵不灵(风的声音)。 3.师:是什么声音?(风)同学们的耳朵真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小诗《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