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旅游资源评估报告 下载本文

塔尔寺旅游资源评估报告 前言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它座落在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连花山坳中,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届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解放后,塔尔寺受到国家重点保护,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民政府历年拨款修葺,使之更加壮观,成为青海省最主要的旅游胜地,集宗教、旅游、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为了深层次的调查和评估塔尔寺旅游文化资源,本报告从塔尔寺旅游资源的资源品质、产品市场、开发条件等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 第一部分 总体概况

塔尔寺距青海西宁市25公里,占地40多公顷,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圣地。它是中国喇嘛教(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诞生地,是黄教著名的两大寺院之一。

塔尔寺是藏区非常有名的寺庙,但是最吸引人的当数一年一度的晒大佛或晒大唐卡,又名“展佛节”。塔尔寺内收藏有大量鎏金铜佛像、铜佛像、金银灯、金书藏经、木刻板藏经、法器、灵首塔、御赐匾额、壁画、堆绣等文物。其中壁画与堆绣、酥油花被誉为塔尔寺三绝。壁画多以矿物颜料画在布幔上,内容主要为经变、时轮、佛等。

堆绣是用各色绸缎、羊皮、棉花等在布幔上堆绣成佛、菩萨、天王、罗汉、尊者、花卉、鸟兽等图案。

从西宁到塔尔寺,可先到西宁体育馆隔壁的小西门汽车站和城西的纸坊路汽车站,这里有中巴车和吉普车到湟中县。白天通常每30分钟一班,最晚一班车到晚上6点左右发出。另有夏利凑足四人发车。中巴车票价6元/人,出租车票价8元/人。天黑前都有车返回西宁。 据资料显示:2008年, 塔尔寺接待游客122.11万人次,收入15972.7万元,分别占西宁市接待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的40.64%和79.95%;2010年1-5月份塔尔寺接待游客10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44亿元。2011年,塔尔寺全年接待游客244.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9亿元,分别增长11.1%和22.2%。据湟中县201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中称:2012年全年力争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6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4.55亿元,分别增长10%和20%以上。

第二部分 旅游资源综合评估

文化资源价值评价考虑的因素很多,本文从文化资源的品质、产品市场、资源效用、开发条件进行评价。 一、资源品质

1、历史传承:塔尔寺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宗喀巴大师的降生地,是佛教信徒们向往的出名圣地。历史上,第三、四、五、七、十三、十四世达赖喇嘛和六、九、十世班禅大师均在这里驻锡过。同时,它也受到历代中央王朝的高度重视。根据记载,从清康熙以来,朝廷向塔尔寺多次赐赠,有匾额、法器、佛像、经卷、佛塔等。

2、文化特色:塔尔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丛林”之一,其宗教文化物化在建筑、绘画、雕塑、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中。同时,塔尔寺旅游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其文化代表的是藏传佛教文化,因此游客多以藏族为主,这也是塔尔寺旅游文化资源的一个局限性。

3、美学特征: 塔尔寺的建筑艺术、堆绣、绘画、以及美轮美奂的酥油花都是塔尔寺标志性的文化代表作,尤其独特的油塑艺术在藏传佛教文化中独具一格,是美术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就,大大的丰富了藏族艺术宝库。酥油花以美学代替了神学,赏心悦目是它的审美追求。酥油花的创作代表了藏传佛教艺术当中优美的一面,这不能不说是对美学的一个伟大贡献。

4、科学性:塔尔寺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和欠巴扎仓,研习佛学和藏族语言、文字、天文、历算、医药、舞蹈、雕塑、绘画、建筑等各方面的知识,对学术界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此外,塔尔寺里的印经院专门印经典著作,这里印制的各种经典著作,不仅供给本寺和省内藏传佛教寺院僧人学习用书,还销往西藏、甘肃、四川、内蒙等地的寺院,在保存、交流和发展佛教文化方面做出了贡献。

5、独特性: 宗教文化是青海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体系的核心,尤其以藏传佛教为最。塔尔寺是青海省最大的藏传佛教黄教寺院,其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蕴藏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保留着形成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及思维方式与审美形态。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文化,

尤其是藏传佛教的神秘性和独特性追求的心理,积极挖掘和利用宗教文化吸引游客,对促进塔尔寺旅游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青海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促进青海旅游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6、知名度:由于拥有宗教的光环,塔尔寺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比较高,是许多佛教信徒向往的知名圣地。 二、目标市场 (一)、市场区位 1、与邻近中心城市的距离 (1)、时空距离

塔尔寺位于邻近中心城市西宁的西南方向,距离西宁二十五公里。车程大约一个小时,通往塔尔寺的高速客车和公共汽车班次频密,而且乘车方便,无需中途转车即可到达,沿途路况较好,道路畅通无阻。因此,塔尔寺旅游业的发展在交通方面占有优势。 (2)、心理距离

所谓心理距离,是一种解释美感的概念,它意指美感的产生,是来自于观赏者主观感知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理距离。塔尔寺的观赏者中不乏一些对藏传佛教艺术心生向往的艺术家,而堆绣正是塔尔寺独创的藏族艺术之一。它是用各种色彩艳丽的绸缎剪成各种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然后以羊毛或棉花之类充实其中,再绣在布幔上。因此有明显的立体感,看上去,层次分明,栩栩如生。内容大都取材于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塔尔寺的堆绣制作精细,构图生动别致,色泽繁富绮丽,为美术界所称道。因此,观赏者在情感方面对塔尔寺的

艺术品会产生一种钦敬、崇拜之情,这就缩短了观赏者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心理距离。 (3)、文化距离

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藏族是青海少数民族中的主体民族,从全国藏族分布看,青海是藏族分布最多的省(区)之一,藏传佛教在青海也就成为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2、人口

塔尔寺所在的湟中县人口五十万左右。 3、环境

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湟水流域中上游。东临西宁市和海东行署平安县与化隆县;南接海南藏族自治州下辖共和县和贵德县;西连湟源县和海北藏族蒙古族自治州辖下海晏县;北与大通县接壤。县境地势南、西、北略高东南较低。地形以山地为主,最高海拔4489米,湟水横贯。 4、经济状况

经济以农业为主,为青海重要粮食产地。畜牧业是振兴湟中县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 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也为湟中县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目标消费群

塔尔寺的目标消费群主要集中在具有中等消费水平的人群中,这

些人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藏传佛教有一定的了解,并以追求精神消费为主,希望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三、资源效用: 1、 社会效益:

随着青海省旅游业、宗教旅游业的的兴起、塔尔寺从单纯的朝圣旅游活动已逐渐发展为地域性的宗教旅游活动。塔尔寺以独特的神秘感和文化底蕴,不仅影响了整个青海省民众对宗教的信仰,加强了青海省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而且也吸引了国内和国外大批的旅游者。宗教旅游与宗教信仰、宗教文化体验活动密切相关,宗教信仰者的进香、拜佛、朝圣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旅游客源,宗教建筑、雕塑及其他相关活动也强烈吸引着许多非宗教信仰者,在当今社会许多群体与个人都日益感觉到物质生活的丰富却加剧了精神生活的贫乏,压力日益增大。这就需要寻找一个心灵的安慰之所。而宗教,尤其是佛教正是这一处所所在之地。他们通过旅游,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不断升华,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与心灵上的解脱,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获得生活的乐趣与希望。

2、经济效益:

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与支持下,寺院内部根据自身的实际,全面规划、积极开发,通过各种方式招商引资,使塔尔寺的旅游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树立了良好的旅游形象,这有利于将塔尔寺旅游区打造成青海省的王牌旅游景区。

据资料显示:2007年全省旅游总人数突破1000万,实现旅游总收入47.4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22.7%和32.5%,入境游客5万人次,增长19%,旅游外汇收入1590万美元。由此可见,塔尔寺的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充分挖掘和开发塔尔寺宗教文化旅游对青海省的经济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3、环境效益:

虽然,青海宗教文化旅游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塔尔寺旅游的声誉、知名度也在日益提高,但开发层次较低,所以必须做到合理开发,积极保护,这也分为两方面,一是人文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二是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宗教建筑群的四周正在加建新的景区,这些景区不但占据了地形上的最有利位置,还在建筑体量、形式、色彩等方面喧宾夺主,破坏了建筑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系统性。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中提到:“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并把真实性的全部丰富含义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职责”,这表明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主要的准则和基础就是真实性,所以在开发的同时要保证塔尔寺的原始形态不会被破坏。

因此,在开发和利用塔尔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时,要在坚持其原始性的基础上树立保护性开发的理念,既要合理开发利用,又要充分保护,防止只顾经济利益而滥用和破坏宗教文化,要充分尊重宗教文化的神圣性和原始性。

关于对塔尔寺的保护,青海省人民政府也下达了塔尔寺的保护范

围和控制地带的的通知。

建设控制地带原则以塔尔寺周边山体的分水岭或山脊为界。北部以过拉路及经塔桥向北约50米为界,南部范围包括塔尔寺水源及水源涵养地。具体界址以《塔尔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为准。这也充分显示了,在资源的有效利用中做到对整个环境的可靠保护,避免在开发中破坏生态环境。 四、塔尔寺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1、塔尔寺旅游资源的经济状况:

近几年,随着青海省旅游业、宗教旅游业的兴起,塔尔寺旅游已由最初单纯的朝圣活动逐渐发展为具有地域性的宗教旅游活动,并且,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与支持下,寺院内部根据自身的实际,全面规划、积极开发,通过各种方式招商引资,使塔尔寺的旅游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树立了良好的旅游形象,这有利于将塔尔寺旅游区打造成青海省的王牌旅游景区。

2007年全省旅游总人数突破1000万,实现旅游总收入47.4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22.7%和32.5%,入境游客5万人次,增长19%,旅游外汇收入1590万美元。湟中县为了抓住旅游商机,为游客创造比较好的环境,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百货商店柜台式销售,涌现出了综合超市、购物中心、连锁店、专卖店、快餐店等新型零售业,以连锁经营为主体的现代经营模式已初具规模,旅行社20家,民族商店发展到413家,民族加工业45家,大约实现产值2,350万元。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增加。

2、塔尔寺旅游资源的产业平台:

塔尔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与著名的青海湖并列为青海省的“王牌”景点,以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物、壮观的建筑和精湛的“三绝”艺术吸引着四海游客。为了实现著名景点与湟中县鲁沙尔镇城镇建设及人居环境的最佳衔接,青海省决定全面整治景点的周边环境。塔尔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是青海省、西宁市确定的重点旅游建设项目,该工程总投资2800万元,采取“政府申报项目、市场机制办事、公司化运作”的方式,从2003年8月开始实施拆迁工程,共拆迁182户、530间房屋、1个市场,拆迁总面积达19800平方米,发放拆迁费用1200万元。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塔尔寺山门前基础设施建设、寺区防洪工程、山门前环境整治三部分,共建设给排水网管8000米及雨水管网等配套设施,修建排洪暗渠500米,整治寺区环境总面积1800平方米,建设照明、雕塑、步行街、环卫等配套工程。主要建成了宁塔高速公路、县城文化广场、塔尔寺广场、汽车站等基础设施,对县城主要街道进行了改扩建,加强了县域的生态环境建设,为塑造旅游城镇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接待量每年平均大约有130万人(次)中外游客慕名而至,到塔尔寺朝拜或观光,从而带动了湟中县旅游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民族用品加工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

(1)演艺类:

塔尔寺是藏区非常有名的寺庙,但是最吸引人的当数一年一度的晒大佛或晒大唐卡,又名“展佛节” 。“展佛”即请出放置一年的巨大佛像在露天展示,一方面从保护的角度,防霉变和虫咬,更重要

的是寺庙僧人和信教群众对佛祖朝拜供养的一种特殊方式。佛像实际是一种特制的大唐卡,它是一种卷轴画中极其稀少的珍品。展佛之日,当东方第一缕曙光照射到大地之时即为佛像展开的最佳时辰,故展佛又称晒佛。在每年农历四,六月两次法会时举行,意思是为纪念释迦牟尼诞生,成道,涅磐和弥勒出世及宗喀巴诞生,涅磐;通过晒佛让信徒们瞻仰佛像,沐浴佛恩,并防佛像遭蛀。塔尔寺有“狮子吼”,“释迦牟尼”,“宗喀巴”,“金刚萨捶”四种巨大的堆绣佛像,每次只晒一种,在寺院山坡上展晒。晒佛仪式非常隆重,观众极多,蔚为壮观。

(2)塔尔寺的手工业:

壁画,是各个殿宇墙壁上绘画,它大多绘于布幔上,也有的直接绘于墙壁和栋梁上。壁画的染料采用天然石质矿物,因此具有色泽鲜艳,经久不变的特点。塔尔寺的壁画属喇嘛教画派,因此具有浓厚的印、藏风味。壁画内容,人物主次多属密乘教义,画面构想巧妙,布署适然,色调和谐,工艺精湛,手法细腻。堆绣,是塔尔寺独创的藏族艺术之一。它是用各种色彩艳丽的绸缎剪成各种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然后以羊毛或棉花之类充实其中,再绣在布幔上。因此有明显的立体感,看上去,层次分明,栩栩如生。内容大都取材于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塔尔寺的堆绣制作精细,构图生动别致,色泽繁富绮丽,为美术界所称道。

3、塔尔寺旅游可进入性: (1)塔尔寺的区域位置: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它坐落在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连花山坳中,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尔寺是青海省和中国西北地区的佛教中心和黄教的圣地,整座寺依山叠砌、蜿蜒起伏、错落有致、气势磅礴,寺内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景色壮丽非凡。

(2)塔尔寺的交通: 航空

从西宁机场到市中心路程29公里,民航班车票价25元,如果坐夏利出租车价格在150元左右。国内航线中开往北京、西安的飞机每天都有航班;其余开往上海、成都、重庆、敦煌、格尔木、广州、昆明、拉萨、深圳、乌鲁木齐的航班不是每天都有,出发前要咨询一下。

铁路

西宁是兰青、青藏铁路交汇处,铁路交通四通八达,有直达北京、上海、西安、青岛、格尔木等地的列车。省内有支线通往大通、柴达木、茶卡等地。西宁火车站在祁连路

公路

有青藏、青新、青川等省内外交通干线,有长途汽车通往省内

外主要市、县。西宁长途汽车站位于建国路北头,距离火车站以南约600米 ,客车以开往甘肃省各地为主,也有车到格尔木和茶卡等地,班次频密,车票并不紧张,只要提前一天预售便可。长途车站也有市郊线前往湟中塔尔寺、老爷山等地,购票可往西宁西关大街纸坊街郊县市区汽车站。另外在西宁宾馆外,有私营中巴前往塔尔寺及租车前往各地,但需议价及下车付款。市内交通有数十条公共汽车线路,连接市内及市郊,还有数百辆出租车恭候大街小巷,通常都为夏利。起步价6元/3公里,每公里1.1元。

(3)塔尔寺当地积极性:

湟中县为了抓住旅游商机,为游客创造比较好的环境,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百货商店柜台式销售,涌现出了综合超市、购物中心、连锁店、专卖店、快餐店等新型零售业,以连锁经营为主体的现代经营模式已初具规模,旅行社20家,民族商店发展到413家,民族加工业45家,大约实现产值2,350万元。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增加。

4、塔尔寺邻近的中心城市——西宁 (1)城市规模:

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古称西平郡,青唐城。青海第一大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交通和通讯中心。兰新铁路客运专线经过西宁,设有站点,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两山对峙之间,统属祁连山系,黄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东贯穿市区。全市常住人口达到222.8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5.44%。市内居住汉、藏、回、蒙古、撒拉、满及土等众多民族。主要宗教为伊斯兰教,藏

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天主教等。

(2)经济辐射力

西宁工业已形成以机械、轻纺、化工、建材、冶金、皮革皮毛、食品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能源、电力充裕,有年产100多万吨煤矿一座。 西宁对外贸易持续发展。主要出口商品有硅铁、机床、轴承、绵纱、骨 西宁对外贸易持续发展。主要出口商品有硅铁、机床、轴承、绵纱、骨胶、蚕豆、量刃具等十余种。三资企业不断壮大,已成为西宁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宁是全省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商业贸易中心。市场建设成绩显著,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共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近2万个,从业人员6万人。商业门类齐全,商品丰富,购销两旺,市场繁荣。

总体来说随着西宁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塔尔寺的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