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金融体系结构 下载本文

第十一章 金融体系结构

第一节 金融体系与金融功能

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的五个构成要素: 1、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 2、金融市场。 3、金融中介机构。 4、金融工具。 5、国家的管制框架。 金融功能

传统理论对金融体系的研究分为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分析金融市场上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二是分析金融中介(如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的活动。

一个新的分析框架:金融功能框架。

金融功能观认为:为了分析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金融机构为什么大不相同,应采用的概念框架,其主线是功能而不是机构:一是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为稳定;二是机构的形式随功能而变化,机构之间的创新和竞争最终会导致金融系统执行各项功能的效率提高。 金融系统(既包括金融机构,又包括金融市场)基本的、核心的功能: 1、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资源。 2、提供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的途径。

3、提供清算和结算的途径,以完结商品、服务和各种资产的交易。

4、提供了集中资本和股份分割的机制。 5、提供价格信息。

6、提供解决“激励”问题的方法。

第二节 金融体系的两种结构

中介与市场对比的不同结构

金融功能是由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运作来实现。

中国的金融体系,从静态观点看,银行占绝对优势;就动态观点看,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似乎正在向美国模式发展。 不同金融体系格局是怎么形成的

一个国家金融体系格局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非常最要的一项就是受到人为政策管制的影响,管制政策大多取决于对某次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反应,而体制一旦形成,就会出现路径依赖---变革体制的成本通常大于维持原有体制的成本。 现代金融体系最早形成于欧洲。

不同的金融体制在形成之初并没有抽象的理论研究,或者是优劣比较,甚至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 优劣比较要求理论论证

现代金融理论常常假设金融市场是最好的金融运作形式;金融市场发达的体系,要比主要依靠银行的体系,处于更高的发展阶段。但是,不仅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国家主要是依靠银行体系推进经济增长,而且直至今日,主要依靠银行体系的国家,它们的经济增长也还在取得不俗的表现。因此,有关银行优越性和必要性的分析也同时存在。

比较优劣的理论分析是多视角的:从风险分担与管理方面比较优劣;从信息处理方面比较优劣;从监管方面比较优劣;从公司治理方面比较优劣……不同角度的论证,几乎都存在不同的见解,而且反复驳辩,头绪越来越多,虽然不同的见解均有见地,但要想根据这样纷繁的议论归纳出是市场重要还是机构重要的定论,纵然不是不可能,恐怕也是极难做到的。

不过,在客观经济生活中,好像市场与中介并不像理论家所论证的那样,在彼此拼优劣,而是走着相互渗透之路。

第三节 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再论证

“传统银行的衰落”

近些年来盛行的银行必将式微、衰落,甚至消亡的议论。

就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来看,以长期实施分业经营的美国为例,银行比例的下降是明显的。

如果对金融市场中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分别考察,资本市场与银行的校长约在24点;货币市场与银行的消长约10个点;虽然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都属于金融市场,但与银行的关系却大有不同。银行与资本市场好像是你消我长,分野较为明朗,而银行与货币市场的关系,则是你种有我、我中有你,不太容易分清。在美国,银行里就有货币市场基金的业务。

但不论怎样,银行份额下降的趋势是明显的,这就引发了对银行为什么存在的思考。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是美国的情况,其他主要发达国家并非都是

这样。

银行存在理由的再论证

西方传统理论认为,银行存在的根据是交易成本和信息的不对称。对于这两者,通常归纳为市场的不完全性或市场摩擦的存在。其思路是: 如果一个人要直接投资并贷出自己的货币资本,那么他要在可能的借款人中选择可靠并有发展前途的对象,要了解贷款所要投入项目的可行性和可能带来的收益,要设计贷款契约,贷出后要监控其使用,要随时评估贷款可回收的保险系数??简言之,为了贷出,他要付出可观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大多与信息不对称相关。要了解贷款所要投入项目的可行性直至评估贷款可回收的保险系数,都要收集信息。银行具有收集信息的优势,不仅可以节约信息收集成本,而且可以加工出高质量的信息产品并据以加工处可供选择的决策判断。在这个方面,银行存在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假如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不复存在,银行中介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确明显下降。根据逻辑推论,银行中介的作用会相应地越来越不重要,但最能引发思考的是: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明显下降理应带来投资者直接参与市场比例的增大。这就引出脱开原有框框的思考,如从风险交易和风险管理角度的剖析、从参与成本角度的剖析。

风险是经济行为主体普遍面对的问题,如何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限度之内越来越成为生死攸关的急迫要求。于是,银行家有了需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