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简答题和论述题2 下载本文

理论基础,反对鬼神存在,但不反对宗教仪式,特别是祭祀,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思想家的局限性。

5“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一方面要承认自然界及其变化规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要承认人有主观能动作用,自然界的变化及其规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客观的制约作用。然而人在自然界面前,绝不是无所作为的消极适应。总之,荀子所坚持的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他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反应了上升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朝气和他们对于发展生产的信心;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

32 简述韩非的历史观

韩非的历史观是进步的,他法制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历史观。

1他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他把古代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主张研究当代形势,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从历史观上为地主阶级的法治理论提供了依据。

2试图从物质生活方面来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从人口的增值和生活资料的多少来揭示是不正确的,但目的是为了论证社会制度变革的必要性。

3从经济生活的影响来分析道德的性质。古代人之所以看轻财物,也是因为那时的财物多,而不是古代人“仁义”,现在人好争夺也不是现在的人卑鄙,而是由于财务少,因此治理国家刑罚轻,不能说是慈爱,杀戮严不能说是残暴。

4韩非继承了慎到的“自为”人性论,试图从经济关系中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他从地主阶级的立场出发,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5把社会的发展归结为统治者的功劳是唯心主义的。

33 为什么说韩非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1、他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三家思想,提出了法治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2、他指出法是有利于权政统一的标准,即统治者公布的法令制度。术是国君根据法控制官僚的手段也就是统治者任免考查,生杀管理的权术,势是统治者占据的地位和掌握的权力。

3、他对以前法家的学说不是简单的综合,而是把法术势这三个法治的要素构成一个有机的政治思想体系为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作为理论上的论证。

34 韩非是如何论述道和理的?

1、韩非在天道观上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改造,使其具有客观物质性内容并创造性的提出理,以理释道。

2、韩非的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又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而与道相对的理,则是各种事物的特殊规律,道是综合万物之理的总规律,因此道和理是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

3、缘,道,理,是一种完全凭主观妄想,猜测的前识论相对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要根据自然的总规律,联系到具体事物的规律,由始到终,反复行进观察比较,不用主观成见或猜测。

35 王充的效验思想:

所谓效验就是“事有证据,以效实然”,即运用事实加以验证的一种认识,一种理论正确与否,要看它是否以事实为根据,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他把效验作为判断认识的标准。

36 公孙龙《指物论》的主旨是什么

第一,主旨在“物莫非指”与“指非指”二论点。

第二,“指”非时空之存在,与“物”不同,第三公孙龙分别“非”字的各种意义,“非”加于一概念前即形成“否定类”,在此篇称为“非指”。

37 谈谈公孙龙的白马论

1、公孙龙认为事物和概念都是有差别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绝对没有相联系之处的,在他看来白马和马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因此他们之间毫无联系,白马这个概念既名色又名形,而马是名形的,马的概念内涵小,白马概念内涵大,所以白马不是马,但是马概念外延比白马大,这两个概念在逻辑上又类属关系,否认二者关系是错的,他看到马和白马区别有辩证法因素。

2、白马论的论据“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皆不可”,但他故意不说求马,送上白马也可以,从而得出结论白马非马,这就近乎于诡辩。

3、公孙龙的白马论,提出了一般和个别的差别,指出由于内涵和外延的不同,应区别概念的不同,这在逻辑上对明确概念是有意义的,但排斥概念间的联系,是违背客观实

际的。

38 惠施与庄子

惠施和庄子一样,要人们从“至大无外”的“大一”与“至小无内”的“小一”处领略万事万物的同异,瓦解一个人固定而狭隘的视角,而代之以超越的境界,“齐物论,一生死”这样才能对一切事物抱有豁达态度与认识。他们不同在于,庄子以“心斋”,“坐忘”的“无心”态度来达到意识的空寂寥廓,进而体验自由与超越,而惠施则以“名”即语言之辨来破坏语言,瓦解人们对理智与语言的习惯与执着,从而探究自由与超越的境界。

39 惠施历物十事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1、从事物最一般的属性,形状大小的差异作极限论概括“至大无外,谓之一大,至小无内,谓之一小”

2、从观察外物的角度不同,说明事物的大小高低的差别是相对的,“天与地,山与泽平”“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3、从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说明事物前后性质的差异“日方中方睨,日方生方死”4、从地理知识的丰富说明通常所谓的地域或空间的区分是相对的,“南方无穷而有穷” 5、从相对主义追求的神秘世界方面,“泛爱万物,天地一体”。

40 试述惠施与公孙龙思想有什么不同 1、惠施讲合同异,公孙讲离间白。

2、惠施注重事物的性质,公注重词和概念的异。

3、惠忽视事物差异为相对主义开了后门,同时有诡辩的倾向,公夸大词和概念的对立,倒向客观唯心主义,为诡辩提供了思想基础。

4、惠施立场近乎道家,其思路还是以“齐物”来瓦解语言的差异,偏于“合同异”而公孙龙则似乎重在“离坚白”,以对事实,感觉性质的描述语言的分离为特色,更接近纯粹的语言分析。

41 谈谈《易经》与《易传》的关系

1《周易》包括两个部分,《经》记载周人卜筮的卦辞,爻辞,《传》记载后人对《经》

的解释,阐发《经》的基本思想

2《易传》大概是研究《易经》的学者的作品,他们把朴素辩证法思想纳入《易经》的整个体系中去。

42 简述《易经》中朴素辩证法思想

1.运动变化的思想。第一,《系辞》的作者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考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第二,《系辞》更深入地讨论了变化的原因,认为事物的变化是因为事物本身包含有对立面。由于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才有事物的变化。第三,《系辞》的作者认为,事物的变化都是从微小的变化开始的。

2.“物极必反”的思想。“物不可穷”,就是说个别事物的发展有穷尽的事物。但天地万物的发展是没有穷尽的,无论在什么时候总是“未济”。就是说,永远处在变化的过程中。事物顺利上升到顶点,就要向其反面转化而为灾了。这是说,在成功的时候,要同时考虑到祸患,并加以预防,这样才能保持既得的胜利。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向其对立面转化规律的认识。

3.对“对立统一”规律的猜测。《易经》中提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正是天地,或者说是阴阳两种矛盾势力的相互作用,才使万物得以顺利的产生,运动和变化。这表明了作者对“对立统一”这一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一定程度的猜测。《易经》中还提到商汤革夏桀的命,周武王革商纣王的命,也都是合乎天和人的要求的。因此,变革时期的作用是十分伟大的。说明了变革即矛盾双方的激烈斗争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重大意义。这应该说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4.重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43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

董仲舒继承和发挥了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揉合了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构造出一个以天人感应目的论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

1一类相感。由于天人同类,所以人的意识和作为可以引起自然界的非常变化,人的一举一动都可以引起天时气节的变化,天有自然之天,神性之天,道德之天。2人副天数,因为人和天具有相同的生理和道德的本质,这就证明了天与人是合一的。他认为“天”是宇宙最高的主宰,“天”主宰万物的作用是通过阴阳和五行之气表现出来的,“天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