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矿山企业初步设计
内容和深度的原则规定
(试 行)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
一九八五年七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 1
第一节 概述 ................................................. 1 第二节 设计基本原则 ......................................... 1 第三节 设计规模、企业组成及方案 ............................. 1 第四节 厂址 ................................................. 2 第五节 主要设计方案 ......................................... 2 第六节 企业建设综合经济效益 ................................. 2 第七节 问题及建议 ........................................... 2
第二章 技术济济 .................................................... 3
第一节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 3 第二节 主要设计方案论述 ..................................... 3 第三节 劳动定员 ............................................. 3 第四节 资金筹措 ............................................. 4 第五节 成本 ................................................. 4 第六节 产品产量、销售收入、税金及利润 ....................... 5 第七节 贷款偿还 ............................................. 5 第八节 投资回收期 ........................................... 6 第九节 净现值及投资收益率 ................................... 6 第十节 盈亏平衡点及敏感性分析 ............................... 7 第十一节 综合经济评价 ....................................... 7
第三章 地质 ........................................................ 8
第一节 概述 ................................................. 8 第二节 矿区及矿床地质 ....................................... 8 第三节 矿区水文地质 ......................................... 9 第四节 矿床地质勘探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 10 第五节 矿区储量 ............................................ 10 第六节 基建(生产)探矿和采样 ................................ 10 第七节 矿床疏干防水 ........................................ 11 第八节 存在问题及建议 ...................................... 11
第四章 岩石力学 ................................................... 13
第一节 岩体稳定性的地质背景 ................................ 13 第二节 矿岩物理力学性质 .................................... 13 第三节 岩体结构 ............................................ 13 第四节 原岩应力 ............................................ 13 第五节 岩体稳定性(或可崩性)评价 ............................ 14 第六节 露天边坡稳定性计算 .................................. 14 第七节 坑内采掘工程稳定计算 ................................ 14
第五章 采矿 ....................................................... 14
露天开采 ....................................................... 14
第一节 开采范围及开采方法的选择 ............................ 14 第二节 露天开采境界确定 .................................... 15 第三节 矿山工作制度,生产规模,产品方案,服务年限 .......... 16 第四节 开拓运输 ............................................ 17 第五节 采剥工作 ............................................ 18 第六节 基建、采剥进度计划 .................................. 19 第七节 露天矿防排水少 ...................................... 19 第八节 爆破材料设施 ........................................ 20 地下开采 ....................................................... 22
第一节 开采范围及开采技术条件 .............................. 22 第二节 采矿方法 ............................................ 23 第三节 矿山生产能力 ........................................ 25 第四节 开拓运输系统 ........................................ 26 第五节 井巷工程 ............................................ 27 第六节 充填材料和充填设施 .................................. 28 第七节 基建进度计划 ........................................ 28 第八节 采掘进度计划 ........................................ 29 第九节 矿井通风 ............................................ 29 第十节 井下排水 ............................................ 31 第十一节 辅助设施 .......................................... 31 第十二节 存在问题及建议 .................................... 32 砂矿开采 ....................................................... 33
第一节 开采范围,开采方法和开采顺序 ........................ 33 第二节 矿山工作制度、生产规模、产品方案、服务年限 .......... 33 第三节 矿床开拓及输送 ...................................... 34 第四节 剥离与回采工作 ...................................... 34 第五节 基建采剥进度计划 .................................... 35 第六节 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与改善措施 .......................... 35 第七节 存在问题及建议 ...................................... 35
第六章 矿山机械 ................................................... 36
第一节 坑内机车运输 ........................................ 36 第二节 坑内无轨设备运输 .................................... 37 第三节 竖井提升 ............................................ 38 第四节 斜井(斜坡)提升 ...................................... 39 第五节 无极绳运输 .......................................... 40 第六节 长距离带式输送机运输(不包括钢绳牵引带式输送机) ...... 41 第七节 坑内和地面破碎站 .................................... 42 第八节 空气压缩设施 ........................................ 42 第九节 主通风机房 .......................................... 43 第十节 坑内(露天坑)排水设施 ................................ 43 第十一节 坑内排水 .......................................... 44 第十二节 坑内机修 .......................................... 44 第十三节 砂泵水力开采 ...................................... 44 第十四节 架空索道 .......................................... 45 第十五节 存在问题及处理意见 ................................ 47
第九章 总图运输 ................................................... 48
第一节 区域概况 ............................................ 48 第二节 企业总体布置 ........................................ 48 第三节 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 .................................. 49 第四节住宅区总平面布置 ...................................... 49 第五节 矿山防洪及河流改道 .................................. 50 第六节 排土场 .............................................. 50 第七节 总仓库 .............................................. 50
第八节 内外部运输 .......................................... 51 第九节 存在问题和意见 ...................................... 52
第十章 给排水 ..................................................... 53
第一节 设计依据及范围 ...................................... 53 第二节 给水 ................................................ 54 第三节 排水 ................................................ 55 第四节 存在问题及建议 ...................................... 56
第十一章 电力、自动化仪表及电信 ................................... 57
第一节 概述 ................................................ 57 第二节 供电 ................................................ 57 第三节 电力传动 ............................................ 60 第四节 电气照明 ............................................ 61 第五节 电信 ................................................ 61 第六节 铁路信号 ............................................ 61 第七节 自动化仪衰 .......................................... 61 第八节 计算机及微型机(可以在应用的车间中分述) .............. 62 第九节 节电措施 ............................................ 62 第十节 存在问题及建议 ...................................... 62
第十二章 热力及采暖通风 ........................................... 63
第一节 热力 ................................................ 63 第二节 采暖通风 ............................................ 66
第十三章 机修,汽修及电修 ......................................... 68
第一节 机修 ................................................ 68 第二节 工程机械、汽车和机车、车辆修理 ...................... 69 第三节 轮胎翻新和修补车间 .................................. 69 第四节 油库 ................................................ 69 第五节 电修 ................................................ 70 第六节 存在问题及建议 ...................................... 70
第十四章 土建 ..................................................... 71
第一节 概述 ................................................ 71 第二节 主要设计依据 ........................................ 71
第三节 主要车间建筑物结构的确定 ............................ 71 第四节 特殊构筑物 .......................................... 72 第五节 行政生活福利设施 .................................... 72 第六节 建筑维修 ............................................ 72 第七节 职工住宅区的规划 .................................... 72
第十五章 环境保护 ................................................. 73
第一节 设计依据 ............................................ 73 第二节 矿山污染源及环境保护措施 ............................ 73 第三节 矿山建设对周围地区的环境影响 ........................ 73 第四节 环境管理与监测 ...................................... 74 第五节 存在问题及处理意见 .................................. 74 第六节 环保措施概算或工程量 ................................ 74
第十六章 安全与工业卫生 ........................................... 74
第一节 安全技术 ............................................ 74 第二节 工业卫生 ............................................ 76
第十七章 概算 ..................................................... 76
第一节 编制原则 ............................................ 77 第二节 工程概况 ............................................ 77 第三节 投资分析 ............................................ 77 第四节 计算回收价值 ........................................ 77 第五节 编制概算的主要依据 .................................. 78 第六节 存在的问题 .......................................... 78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概述
一、企业地理交通位臵、隶属关系和区域经济地理特点。 二、设计依据
1.引述设计任务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审批文件规定的设计原则。
2.简述资源条件及设计基础资料(地质报告,工艺流程试验等)条件。
三、外部建设条件
外部交通运输、电源水源、主要原材料、燃料供应以及其它对外协作关系等。
四、总包和分包设计的分工和协作。
五、对改、扩、续建企业,还应说明企业现状、特点、存在主要问题以及主要建(构)筑物和设备的利用情况。
第二节 设计基本原则
一、概述设计中所遵循的主要方针、政策。 二、企业专业化协作和装备水平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设计规模、企业组成及方案
一、设计规模:概述设计规模;一次建设或分期建设以及发展远景。
二、企业组成。
三、产品方案;列述各主要产品(包括综合利用的主要产品)数量、
1
等级、规格。
第四节 厂址
慨述企业工程布局、厂址方案、用地总数、占用农山数等。
第五节 主要设计方案
一、引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采选设计方案和工艺流程以及初步设计检验结果和推荐方案的主要内容。
二、慨述外部运输、供电、供水、尾矿、机汽修、主要建构筑物的结构和企业总平面布臵等主要内谷。
三、概述企业设计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内谷。 四、概述企业设计中采用的节约能源的新工艺、新技术以及合理利用能源的具体措施。
第六节 企业建设综合经济效益
列述企业建设总投资、主要工程量、设备总重量、总电容量、三材用量、总定员,建设周期、年总产值、总成本、总盈利、投资偿还年限、净现值、收益率等,说明企业建设的经济效果和投资效果。
第七节 问题及建议
阐明本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意见。
2
第二章 技术经济
第一节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地质储量、设计储量、规模、产品品种、产量、质量、基建开拓工程量、基建时间、生产年限、采选工艺技术指标、主要设备数量、设备台数、主要原材料和燃料年需要量、用水量、综合能耗、三废排放量、设备安装容量、最大负荷、用电量、设备重量、建筑面积、占地面积、征地迁民数量、外部运输量、基建三材用量、年工作天数、劳动定员、工资、劳动生产率、基建投资、流动资金、销售收入、产品成本、税金、利润、贷款偿还年限、投资回收期、净现值,投资收益率等。
对改、扩建项目,可列出改扩建前后重要指标的对比。
第二节 主要设计方案论述
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简过所推荐的主要设计方案,包括矿床工业指标、原料基地选择、企业规模、总体布局、厂区厂址、分期建设和改扩建方案、生产方法、工艺流程、产品品种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水源、电源、交通运输方式等。同时,根据初步设计的检验结果,对所推荐方案的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和生产的安全可靠性予以论述。
第三节 劳动定员
—、编制企业劳动组织及机构设臵。 二、确定工作制度。
三、编制定员表;确定在册职工人数;计算各部门、各类人员分
3
布及比例,确定最大班人数。
四、确定工人及管理服务人员工资和福利基金,计算工资总额。 五、计算劳动生产率并声行劳动生产率分析。 六、说明职工培训的目的、培训方法和培训计划。
第四节 资金筹措
一、计算总投资
工程项目的总投资包括基建投资和流动资金。基建投资根据设计概算确定。流动资金按企业正常生产及销售计算。
二、确定各项资金来源及其条件 1.自筹资金 2.银行贷款 3.其它形式 三、预计投资进度
投资进度一般需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安排。在无施工组织设计的情况下,由项目总设计师会同概算、技术经济及有关专业共同拟订预计的建设进度及投资进度安排并列表说明。
第五节 成本
一、计算企业正常生产年度成本
1.确定原材料、动力、燃料及辅助材料价格;
2.确定维简费提取标准、基本折旧率、大修理费率、维修费率; 3.确定生产工人工资及应提取的福利基金; 4.确定车间经费和企业管理费用; 5.确定应摊销的费用; 6.计算产品销售费用;
7.确定主付产品或联产品生产成本分摊原则;
4
8.必要时计算主要作业、辅助作业车间成本;
9.计算主付产品或联产品车间、工厂、销售总成本及单位成本。必要时,区分可变成本与固定成本。
二、列出产品成本表 三、成本分析与比较
第六节 产品产量、销售收入、税金及利润
一、产品产量和规格。 二、产品销售收入 1.确定产品的销售价格; 2.计算产品的销售收入。
三、根据国家规定的税率计算产品的销售税金。 四、利润
产品销售利润=产品的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工厂成本-销售费用-技术转让费
销售利润包括所得税、调节税、企业留利等。 五、产品产量、销售收入和销售税金表; 产品销售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第七节 贷款偿还
一、贷款偿还年限
1.确定偿还资金来源,包括销售利润(扣除企业留利):按规定可免交的销售税金;可用于旧还借款的维简费和基本折旧基金等。
2.偿还原则,包括:宽限期;偿还时间;计息周期(年或半年);等额或非等额偿还;偿还方式等。
二、贷款偿还能力计算表; 企业财务平衡表。
5
第八节 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是指项日所得的纯收益的累计总额达扒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所经历的时间(年限)。
项目所得的纯收益一般包括: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税金;流动资金利息:按产量提取的维简费节余额;选厂提取的基本折旧资金等。
列表计算投资回收期。
第九节 净现值及投资收益率
—、确定项目的经济寿命期(矿山一般可按设设计服务年限计)。 二、计算经济寿命期内净资金流量 1.资金流入 (1)销售收入; (2)固定资产残值: (3)流动资金回收。 2.资金流出 (1)基建投资; (2)流动资金;
(3)销售成本(减:基本折旧;矿山维简费节余额;流动资金利息): (4)技术转让费。 3.净资金流量
三、净现值及投资收益率 1.净现值
根据部门基准收益率计算折现系数并计算净现值(在国家尚无统一规定的基准收益率之前,可暂不计算净现值;或参照银行暂定的项目评估所推荐的指标进行试算)。
2.投资收益率
6
投资收益率是项目寿命期内资金流入的现值总额与资金流出现值总额相等,而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投资收益率可按资金流量表所包括的内容进行计算。
3.根据净现值、投资收益率与同类型企业或本部门平均指标对比,说明投资效果。
第十节 盈亏平衡点及敏感性分析
根据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深度及项目的具体情况,在必要时可考虑进一步进行盈亏平衡点分析及敏感性分析。通过分析,指出项目应注意的问题。
第十一节 综合经济评价
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在下列一些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一、从企业产品在本地区本部门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与构成,说明没计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二、从满足国家计划需要、解决产需平衡所起的作用、说明企业建设的重要性;
三、从满足出口创汇或减少进口程度说明企业建没所起的作用; 四、从国家、地方、企业三者的收益说明企业建设的必要性; 五、从总投资、单位投资、成本、利税率、偿还贷款能力、净现值、收益率等与本部门或类似企业对比,说明设计企业的经济效果;
六、从节能、环保的效果说明企业建设的效益;
七、从促进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合理布局等说明企业建设的意义。
同时在综合评价中还应说明,为保证予计的投资效果、设计中还存在哪些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和措施或提出进一步提高投资效果的途径。
7
附表
1.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 2.投资来源及支用进度表;
3.产品产量、销售收入和销售税金表; 4.产品成本计算表; 5.利润表; 6.贷款偿还能力表; 7.企业财务平衡表; 8.投资回收期计算表; 9.资金流量表; 10.劳动定员明细表。
第三章 地质
第一节 概述
一、矿区地理位臵。
二、矿区自然地理条件:地形、地貌,气候、水系等。 三、矿区勘探史。
四、简述设计所依据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含水文地质勘探报告等)以及报告提交和审批情况。
第二节 矿区及矿床地质
一、矿区地质
简述矿区在区域构造中的位臵、外围矿点情况,矿区面积。 1.地层:岩性、厚度、接触关系、分布及含矿情况。 2.构造:主要构造的性质、规模、特征、对矿体的控制及破坏
8
情况。
3.岩浆岩:种类、形态、产状、分布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对矿体的破坏情况。
4.围岩蚀变:种类、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二、矿床地质特征
1.矿床类型:矿床成因类型,工业类型及其埋藏条件。 2.矿体特征:矿体赋存情况、矿体数量、主要矿体形态、产状、规模、空间位臵和分布情况、矿体纵横变化规律、发展远景。
3.矿石特征:矿石的矿物组成及含量,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石的次生富集规律、氧化程度、矿石的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划分和分布及其储量比例、矿石化学成份、主要元素、伴生有益组分、有害杂质的种类、含量和赋存状态,矿石品位变化规律。
4.矿石加工技术性质:矿石选、冶试验结果,伴生有益组分综合利用等。
第三节 矿区水文地质
一、矿区处于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中的位臵,地形地貌条件。 二、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内各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和分布,其含水性、渗透性及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等,矿区内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和分布、隔水性等。
岩溶、裂隙、断层、破碎带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和含水特征;矿床疏干后地表塌陷的可能性以及塌陷的大致范围;地表水系、老窿水与地下水的联系;对未来矿坑生产的威胁和危害程度等。
矿区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补给、排泄条件和矿床主要充水因素。 矿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矿山供水水源评价。 三、涌水量的预计
预计矿坑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以及崩落区降雨渗入量或露
9
天坑大气降雨径流量,采用的计算公式和参数。
第四节 矿床地质勘探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一、矿床地质勘探工作。 二、对矿床地质勘探程度的评述。
第五节 矿区储量
一、工业指标。 二、矿区储量。 1.储委审批的储量。
2.设计计算的矿山储量及中段(阶段)储量
第六节 基建(生产)探矿和采样
一、基建探矿及采样
1.基建探矿:基建探矿的任务和范围,基建探矿的方法、手段、网度,基建探矿工程量。
2.基建探矿工程采样:采样原则、方法、规格和数量。 3.基建探矿予期效果。 二、生产探矿及采样
1.生产探矿:生产探矿的目的、任务、方法、手段和网度。 2.生探工程采样:采样的种类、方法、规格和数量。 三、化验分析
化验分析种类、项目和数量;化验分析设施设臵说明。 四、定员和设备配臵
1.矿山地质测量组织和劳动定员。
10
2.主要设备、仪器的型号和数量。
第七节 矿床疏干防水
一、矿床疏干
1.矿床疏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疏千方案的比较,提出推荐的方案。
3.各含水层的疏干方法、工艺和分期、分段疏干的原则。 4.疏干工程的布臵及结构。 5.疏干设备。
6.疏干的水文地质计算。 7.观测孔的布臵。
8.矿床疏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注浆堵水
1.注浆堵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确定注浆堵水地段。 3.选择注浆堵水方案。 4.确定注浆的基本工艺及材料。 5.分析原始资料,确定有关计算参数 6.确定堵水工程的布臵和位臵。 7.拟定帷幕线勘察任务和注浆试验要求。 8.确定注浆钻孔结构、数量。 9.确定观测孔位臵、结构、数量。
10.确定堵水的生产水文地质工作和涌水量计算。
第八节 存在问题及建议
概述本设计中在矿区地质勘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 基础资料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11
附表
1.基建工程量表; 2.主要设备表; 3.劳动定员表; 4.主要基建材料表;
5.主要材料、动力、燃料消耗表; 6.概算或工程量。 (以上供汇总用) 附图:
1.矿床地质地形图 (1:1 000~1:2000); 2.矿体纵横剖面图 (1:500~l:2000); 3.矿体纵投影或水平投影图 (1:500~] : 2000); 4.储量计算平、剖面图 (1:500~l: 2000); 5.矿体顶(底)板等高线图 (1:500~l: 2000); 6.中段(阶段)地质平面图 (1:500~l: 20)0); 7.矿区综合水文地质图 (1:100\1: 2000); 8.矿区水文地质剖面图 (1:500~l: 2000); 9.矿床疏干、注浆堵水工程平面布臵图(1:500~12000); 10.矿床疏干、注浆堵水工程结构图; 11.放水孔、注浆孔和观测孔平面布臵图; 12.放水孔、注浆孔和观测孔结构图; l 3.注浆帷幕剖面示意图。 注:
(1).矿区“水文地质”及“矿床疏干防水”。部分的内容和深度,应根据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而增删。当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可考虑单独成“章”。
(2).附图数量应根据开采方式、矿床规模及其地质条件体确定。
12
第四章 岩石力学
第一节 岩体稳定性的地质背景
一、简要阐明矿区内各类岩体形成的环境、时代、成岩作用和演变过程。
二、矿区构造体系。叙述沟造的形成及其发展历史;断层、破碎带、节理的展布情况。
第二节 矿岩物理力学性质
一、矿岩的体重,湿度,松散系数、安息角。
二、各类矿岩的抗压、抗拉、剪切、三轴抗压强度以及弹性模量、泊桑比、粘着力(C)、内摩擦系数(φ)。
三、表土风化层的特性。 四、不连读面充填物的力学参数.
第三节 岩体结构
—、根据节理裂隙调查成果、岩体质量指标(R、Q、D、)测定成果、岩体弹性波传递速度等有关资料分析岩体的结构特征并进行分类。
二、矿岩崩落块度预测。
第四节 原岩应力
一、原岩应力测点的布臵及测定方法。
二、测量成果分析:说明应力场的,特征、最大主应力的大小及
13
方向、地应力对开采的影响。
第五节 岩体稳定性(或可崩性)评价
一、岩体稳定性(或可崩性)分级。
二、分析采掘工程允许暴露面积,推荐维护岩体稳定或支护方法。 三、评价初始崩落及正常崩落的拉底面积。
第六节 露天边坡稳定性计算
第七节 坑内采掘工程稳定计算
第五章 采矿
露天开采
第一节 开采范围及开采方法的选择
一、开采范围选择
1、根据“可行性研究”所确定的内容,进一步论述开采对象和开采范围。当一个矿区有二个以上矿床或同一矿床有多个矿带(体)时,论述设计开采范围确定的原则和依据以及开采的总顺序。
2、对改、扩建企业应说明其开采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开采方法选择
根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从矿床赋存条件、企业规模、产品
14
品种、产量、质量、资源利用程度、基建工程量、基建时间、投资、经营费用、成本、设备数量、能源消耗、材料消耗、劳动生产率、环境保护、占用土地及远近期结合等方面,论述采用露天开采的理由及其经济效果。
三、当采用露天和地下联合开采或先露天后坑内、先坑内后露天开采时,应叙述露天、地下的界线,两者在乎画和立面上的关系,相互影响及其安全措施等。
第二节 露天开采境界确定
一、采场边坡参数的确定
1.简述边坡参数确定的原始条件、影响因素、方法; 2.确定边坡参数:终了台阶高度,崖径组成方式与尺寸,终了台阶坡面角,最终边坡角。
二、露天境界的确定
1.阐明露天境界圈定时原则、技术经济条件及经济合理剥采比的确定。
2.阐明电算圈定露天境界的方法及其主要约束条件。 3.阐明手工圈定露天境界的方法和结果以及露天底的标高和尺寸。
4.比较不同开采境界方案(列表)的矿岩总量,采出矿石量及其占工业储量的比例,平均剥采比,采场境界几何尺寸,釆深以及其它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并确定推荐方案。
5.推荐方案露天采场分层矿岩量表:列表内容要求: 矿岩总量、矿石量、岩石量均用万立方米与万吨表示。 矿石量、出矿品位、金属量,应按不同矿种、不同自然类型分别列出。
岩石量中应把采出的远景储量列出。
三、分期建设和扩帮开采:应阐明分期和扩帮的必要性、优缺点、
15
首采地段的选择、分期和扩帮的步骤、过渡措施、技术要求和经济效果。
四、境界内采出的远景储量,或暂时难于加工处理的储量以及境界外的储量,应说明其利用及开采的初步设想。
第三节 矿山工作制度,生产规模,产品方案,服务年限
一、矿山工作制度
1.阐明确定矿山工作制度的依据和原则,提出年工作天数,日工作班数、班工作小时数。
2.阐明确定采矿主要设备工作制度的依据、方法,提出设备年工牛天数、 日工作班数、班工作小时数。
二、生产规模的验证
1.按企业合理生产年限、达产年限论证;
2.按咽喉部位的线路通过能力及卸载点卸载能力验证; 3.按台阶工作线长度和同时工作电铲台数(或其它挖掘设备)在作业面的布臵方式及其台年效率验证;
4.按新水平准备时间和类似矿山实际所能达到的年下降速度验证;
5.采用分期建设和扩帮开采时,应阐明各期边界和规模。 三、产品方案:
根据矿床赋存特点、矿石类型、采选冶工艺的可能与要求,阐明采矿出矿品种、分采或混采的理由。
四、矿山服务年限
说明矿山服务年限内的基建年限、生产年限中的投产难达产时间、达产年份、减产年份。
16
第四节 开拓运输
一、开拓运输方案的选择
1.说明矿区地形特征,采矿工业场地,选矿厂,废石场,表外矿石与副产矿石的堆场。
2.开拓运输方案比较的主要内容:—般应包括:矿岩性质、采剥矿岩总量、年矿岩运量、开拓运输方式、矿岩运距、运输设备型号及数量、三材需用量、基建投资、运营费、能源(电、柴油等)消耗、劳动生产率、占地和迁民等。
3.综合分析开拓运输方案比较结果,阐述推荐的开拓运输方案。 二、开拓运输方案的描述
对选定的开拓运输方式,若山坡与凹陷开采不同,前期与后期不同,则首先要说明划分标高、服务时间、承担的服务运输量、两者的过渡方式和措施。
不论何种开拓运输方式,均应说明露天采场各台阶与采矿工业场地、受矿仓、废石场、付产矿石和表外矿石堆场之间的系统联系。
1.当采用单一汽车或铁路运输时,二般应说明固定坑线的布臵方式、线路技术等级与相应的技术条件、总出入沟口的位臵、采场内移动坑线的布臵形式与推进方向、主要规格、服务时间等。对于铁路运输还应说明矿山站、废石站、会让站、信号点的分布与形式等。
2.当采用斜坡道、胶带机、平窿溜井等运输方式时应分别说明: 斜坡道的位臵、布臵形式和提升方式(箕斗、矿车串(台)车、汽车台车提升)及数量、服务对象矿石、岩石、材料、人员等)、斜坡道结构形式与主要技术规格、上下调车场(或装载栈桥)结构形式与各台阶的联系方式、斜坡道提升卡邑力等。
胶带机斜坡道(或斜井)的位臵、布臵形式、长度、数量、主要技术规格、服务对象、粗碎站位臵和形式(固定、半固定、移动)、服务时间、生产能力、半固定与移动站的服务时间、移动步距、移动方式等。
17
平窿、溜井、井下坡碎站(或装矿站)位臵的选定和布臵形式;井底车场型式,溜井数量,平窿、溜并、破碎站及井底车场的主要尺寸、支护形式、结构.加固方案,溜井生产能力,溜井降段措施等。
三、运输设备的选型与计算
1.阐明国产设备或引进设备选型的原则、主要依据。 2.运输设备的数量与效率计算(列表):分别计算矿石运输和岩石运输以及人员、材料运输的设备需用量及备用量。
3.设备计算卒尽可能按基建、生产不同时期和最大计算年计算,并以表格形式表示。
4.运输设备的选型应尽可能与装载设备(电铲)合理匹配,其数量亦应据此校核调整。
第五节 采剥工作
一、采剥方法的确定
1.确定采剥工艺的主要原则和依据。
2.确定采剥工作台阶的开段沟位臵及其推进方向,采莉推进方式及同时工作台阶数与工作帮坡角。
3.确定采剥台阶工作面主要结构要素:台阶高度,最小工作平台宽度,徒帮作业的临时非工作平台宽度、工作台阶坡面角、堑沟底宽、电铲工作(正常、最小)线长度。
二、采剥工艺的简述
1.穿孔、爆破作业:简述矿岩物理机械性质,选用的穿孔!设备型号,孔网布臵、孔距,孔深、倾角,采用的爆破方式,起爆方式,炸药、爆破器材种类,爆破制度。合格快度,大块产出率,二次破碎,根底处理设备与方法,边坡穿孔爆破方列衰算穿孔爆破作业参数与穿孔爆破作业效率。
三、采矿损失、贫化
1.论述引起采矿损失、贫化的主要原因,确定损失、贫化的计
18
算方法和指标.
2.论述减少损失、贫化的措施。 四、采剥工作的主要原材料消耗(列表)。
第六节 基建、采剥进度计划
一、计划编制的主要依据和原则
1.说明计划编制所依据的主要文件和资料。 2.阐述计划编制遵循的原则:
矿山投产标准的确定,露天矿二级矿量的保有期限及其划分标准,基建付产矿石的价值和回收原则。
二、基建进度计划
1.基建剥离量,道路工程量或井巷工程量。
2.基建时间(投产时间),基建剥离部位,基建终了标高,基建终了保有二级矿量及保有期限,付产矿石量。
3.基建期逐年的剥岩量,付产矿石量以及相应的设备数量。 三、生产进度计划
1.投产到达产的时间、逐年剥岩量、采矿量安排、生产剥采比,逐年保有的二级矿量及保有期限。
2.达产服务年限以及计算年份,生产剥采比,设备数量,出矿品位等。
3.生产期均衡生产剥采比的方法和效果。
4.减产年份,减产期的生产能力,减产年所在标高。 四、绘制基建、生产逐年矿岩量表和变化曲线图。
第七节 露天矿防排水
一、简述矿区气象、水文地质条件,露天矿防排水条件。 二、确定防排水的设计标准、频率、允许淹没采场最低开采台阶
19
的日数。
三、山坡露天开采防洪截水方式,截洪、导水沟布臵形式,截洪、导水沟主要技术规格和工程量计算。
四、确定凹陷露天开采的排水方式,排水系统的布臵,排水设备选择与计算,排水工程量。
第八节 爆破材料设施
一、爆破材料
采用的爆破材料品种和数量。 二、爆破材料库
爆破材料总库、分库的位臵和容积,库房的组成及贮存时间。 三、炸药加工厂
炸药加工厂的组成、工作制度、加工工艺流程、生产能力、采用的主要设备型号、数量及加工厂的平面配臵。
附表
1.基建工程量表; 2.基建、采剥进度计划表; 3.主要设备表; 4.劳动定员表; 5.主要基建材料表;
6.主要材料、动力、燃料消耗量表; 7.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8.概算或工程量。 (4~8项供汇总用) 附图:
1.露天开采终了图(比例1:1000~l:2000); (1)露天开采终了平面图;
(2)露天开采终了纵、横剖面图(可选有代表性剖面)。
20
2.露天开采基建年年末平面图(比例1:1000~1:2000); (1)基建期逐年年末平面图; (2)基建终了(投产年末)平面图。
3.露天开采生产年年末平面图(比例1:1000~1:2000); (1)投产至达产年年末平面图;
(2)达产年年末平面图(一般可编5~7年); (3)计算年年未平面图。 4.露天开采采剥方法图。
5.露天矿汽车-破碎-胶带运输系统图。 6.露天矿汽车-机车运输系统图。
7.露天矿防排水系统图(比例:1:1000~1:2000) (1)系统平面图 (2)系统剖面图
8.露天开采转入坑内开采开拓系统衔接图。 注:
露天开采基建及生产平面图(年终图)的数量,应根据不同矿体的赋存条件及露天矿的不同特点具体确定。
附:大爆破设计 一、概述
l.论述采用大爆破必要性、目的、要求和设计依据。 2.叙述爆区地形、地貌、岩类、岩性、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条件。
3.爆破预期效果。
二、爆破范围及爆破量的确定。 三、爆破类型和爆破方案选择。 四、确定药室布臵原则,选取爆破参数。 五、药室布臵及装药量计算。 六、准备巷道布臵和掘进工程量。 七、填塞原则及充填量计算。
21
八、确定起爆网路及主要起爆材料。 九、安全距离计算,确定安全技术措施。 十、边坡爆破,确定维护边坡稳定的安全技术措施 十一、爆破试验及科研观测项目。 十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附表
1.装药量及爆破参数选择计算成果表; 2.安全距离计算表; 3.巷道和药室掘进工程量表; 4.主要基建材料表;
5.主要材料、动力、燃料消耗量表; 6.劳动定员表; 7.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8.概算或工程量。 (4~8项供汇总用) 附图:
1.药室、巷道总体工程布臵平面图; 2.药室布臵剖面图; 3.爆区爆破后底板等高线图; 4.爆堆分布剖面图; 5.起爆网路系统图; 6.安全警戒图。
地下开采
第一节 开采范围及开采技术条件
一、开采范围
1.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一步论述开采对象和开采范围。
22
如在同一矿区有二个以上矿床或同一矿床有多个矿带(体),要阐明首采地段选择的原则和依据以及矿区开采的总顺序。
2.对改扩建企业应说明其开采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必要时计算可采储量。 二、开采技术条件
1.矿床类型、产状、各类矿体所占的比例。
2.矿岩稳定性、自燃性、结块性、抗压强度、裂隙及节理发育规律等性质。
3.某些影响采矿方法选择的特殊条件,如地表是否允许塌陷,老窿、空洞、破碎等对矿山开采的影响。
4.水文地质条件对开采的影响。 5.回采顺序的特殊要求。
第二节 采矿方法
一、采矿方法的选择
1.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所推荐的采矿方法,从矿块生产能力、工艺环节,采准切割工程量、安全可靠性、通风条件、矿石损失和贫化、能源和材料消耗、劳动生产率、成本指标等技术经济方面进一步论述推荐采矿方法(包括矿柱回采的采矿方法)的合理性。
对大型,复杂矿床,要结合矿山生产能力、金属产量、服务年限、投资、返本等综合因素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2.确定各推荐方案所占出矿比例。
3.选定回采顺序及基建采切矿块范围和数量。 二、回采工艺及设备选择
1.矿块构成要素:确定矿块、矿房、矿柱的布臵、尺寸及其底部结构型式。漏斗、扒道或平底装矿装矿点布臵和尺寸等。
2.采准切割:采准巷道的布臵,分段(分层)高度的确定,进路布臵和间距,回采凿岩巷道、切割空间的位臵、尺寸以及切割方法和
23
切割顺序。采准、切割凿岩、装运、支护及辅助设备选型,设备生产能力和设备数量的计算。
3.矿房回采
凿岩、落矿方式,凿岩爆破设备选型;凿岩爆破设备的生产能力和设备数量计算。
出矿设备的选型;出矿设备的生产能力和设备数量计算。 采场所需其它辅助设备的选型及数量确定。
矿石合格块度、大块产出率、二次破碎方式及二次破碎设备的选型和设备数量计算。
矿房回采各工艺之间关系和循环图表,每一循环回采矿石量,矿房平均日生产能力。矿房回采延续时间。
回采过程中的通风及其它问题。 4.矿柱回采(叙述内容同矿房回采)
5.采空区处理:处理方案选定,空区处理与回采的关系,生产期间地压观测设施等。
6.回采率、贫化率确定的原则、依据和指标。提高回采率,降低贫化率的措施。
7.对试验其它新的采矿方法的建议。 三、采准、切割、回采计算 1.矿块的采准、切割井巷工程量。
2.矿块的釆出矿量(分采准、切割、矿房、矿柱回采)计算。 3.万吨采准、切割比,投产和达产时需完成的采准、切割工作量。保有的采准和备采矿量。
4.同时工作的采准、切割、矿房回采,矿柱回采的矿块数量,以及相应的工作面数量,每日需完成的采切工作量。
5.每日采准、切割、矿房、矿柱采出矿量。
6.基建开拓、探矿工程量;万吨开拓、探矿比;投产和达产时需完成的开拓、探矿工作量;保有的开拓矿量;每日需完成的开拓、探矿工作量。
24
7.矿山采掘比(米/万吨,立方米/万吨)。 8.废石量计算。 9.主要材料消耗量。 四、采矿方法技术经济指标
对每一种采矿方法,分别列出其技术经济指标,并按各占的百分比加权平均计算全矿采矿方法的综合指标。指标内容一般应包括:
1.矿体厚度,倾角。
2.矿石与围岩的单轴抗压强度。 3.推荐的采矿方法。
4.矿块构成要素:长、宽、高;矿房的长、宽、高和矿柱规格。 5.矿块矿量比例:按采准、切割、矿房、矿柱划分。留矿法中回釆过程放矿,大量放矿,大量落矿中补偿空间放矿,大量放矿等。
6.采切比:采准(米/万吨,立方米/万吨),切割(分切采、掘进,立方米/万吨,米/万吨)。
7.回采率:分矿房、矿柱回采及综合指标。 8.贫化率;分矿房、矿柱回采及综合指标。
9.同时工作矿块数:分采准、切割、矿房回采和矿柱回采(包括备用)。
10.矿块生产能力:分矿房、矿柱回采,局部放矿、大量放矿,综合的矿块生产能力。
11.劳动生产率:凿岩、出矿、放矿、扒矿、工作面工效。 12.采、掘主要材料消耗:掘进按每立方米和每标准米计算,回采按每吨矿石计算。并计算全矿山每日和每年总消耗量。
第三节 矿山生产能力
一、矿山工作制度
阐明矿山工作制度确定的原则和依据。提出年工作天数,日工作班数,班工作小时数。
25
二、生产规模的验证
1.按各中段可布臵有效矿块数,并以同时出矿的矿块数及矿块生产能力来计算和验证各中段的生产能力。
2.均衡各中段生产能力并按合理的矿山服务年限进行检验。同时以类似矿山实际年下降速度或回采工作面推进速度来验证各中段的生产能力。
3.按下中段开拓,朱准时间验证矿山生产能力。 4.当分期建设时,应论述矿山各个时期的生产能力。 5.当生产多种矿石时,应论述各种矿石的生产能力。 三、产品方案
根据矿床赋存特点、矿石类型、采选冶工艺的要求与可能性,阐明采矿出矿品种,分采或混采的理由。
四、矿山服务年限
1.根据工业储量计算矿山服务年限,说明基建年限,投产至达产时间,稳产年份,减产年份。
2.予估矿山产量扩大或下降的因素和年份,指出利用远景储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的可能性。
第四节 开拓运输系统
一、岩体移动范围
阐述确定崩落界线的依据、原则、参数以及圈定的结果。 二、开拓方式的选择
验证并论述可行性研究所确定的平窿、竖井、斜井或联合开拓的方案比较:
1.论述各开拓方案的主要内容、开拓系统布臵。如各主要井巷工程位臵、数量,开拓范围,基建范围,坑内提升、运输系统,破碎系统,通风、排水系统,充填系统,采矿工业场地、地面矿石运输及其与选矿厂关系等。
26
2.对参予比较的开拓方案进行全面分析和技术经济比较。分析和比较内容,一般应为各方案的井巷工程量大小,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设备型号、规格、数量,能源和材料消耗,基建投资,生产经营费用,劳动生产率,基建井巷工程施工条件,建设周期及其对矿山投产的影响,地面工艺设施布臵条件, 占用农田土地情况,对环境保护影响,在生产中安全可靠程度等。
3.综合分析比较结果,确定推荐方案(可引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结论,并补充其必要的内容)。
三、开拓方案和开拓运输系统 1.开拓方案及开拓运输系统概述。
2.主要开拓工程(包括提升井、斜坡道、通风井、溜矿井、充填井、平硐等)的位臵(三维座标)、形式和装备。
3.中段划分的依据,采用的中段高度和标高,各中段开拓运输巷道的布臵,井底车场的布臵以及与各井筒的联接关系。
4.矿石、废石、人员、材料、设备的提升运输方法和系统以及提升、运输、溜矿的能力。
5.通风、排水、排泥、充填(灌浆)方式及系统。 6.各种硐室的布臵、位臵、容量及其服务年限。 7.主、付井、窿口与选矿厂之间的关系。
8.废石场位臵、容量、基建付产矿石堆场以及与主付井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井巷工程
一、按工艺要求,确定各种井、巷、硐室的断面及其支护形式、支护厚度、结构和加固方案等。
二、按工艺要求,确定竖井、斜井等提升井筒的井筒装备。 三、确定溜井、溜槽、矿仓等的结构形式。 四、井、巷、硐室等施工中可能遇到的特殊问题。
27
第六节 充填材料和充填设施
一、充填材料选择 1.充填量。 2.充填材料选择。
3.充填料配比及充填体强度。 二、充填料开采
1.充填料开采场地位臵选择和生产能力的确定o 2.充填料开采、运输、破碎和筛分。 3.充填料开采设备选型及设备数量。 三、充填料制备和输送 1.充填系统工作制度。
2.充填料质量要求和充填能力的确定。 3.充填制备站位臵的选择和充填系统。 4.充填料贮料设施型式和容积的确定。 5.充填料制备工艺流程,。
6.充填料输送设备(管路)选型和输送。 四、充填系统的计量与自动控制。 五、充填过程中的通讯联络。 六、充填的供水、排水和排泥。
第七节 基建进度计划
一、计划编制的依据和原则 1.叙述所依据的文件及资料。
2.叙述矿山投产标准。投产时可保有的三级矿量。基建付产矿石量。
二、阐明基建范围及基建井巷工程量,主要工程的施工顺序。井
28
巷施工进度指标。
三、按设计任务书对矿山建设进度要求以及投产时应有足够的三级矿量和回采工作面数量,阐明基建期逐年需完成的基建井巷工程量。
四、编制基建进度计划表。
第八节 采掘进度计划
一、计划编制的依据和原则 1.阐明矿体的回釆顺序。
2.叙述达产后,矿山应保有三级矿量标准和逐年需完成的掘进工作量。
二、编制采掘进度汁划表
1.生产初期地段采场的划分、采矿方法、矿块矿量(或中段、块段矿量)。矿房矿量、采切工作量。
2.投产至达产以及达产后逐年出矿计划和出矿品位。 3.达产后每年掘进工作量和进度安排。
第九节 矿井通风
一、通风方式和通风系统的选择
叙述通风方式、通风系统选择的依据和原则。设计采用通风系统的主要通风并巷布臵、通风方式、通风网路、回采工作面通风和通风构筑物等的选择和方案比较。简要的技术经济分析。不能决定取舍时,应做详细的技术经济比较。
当需要采用分区或分期通风时,则应叙述分区或分期的理由。并分述分区或分期通风系统。
二、矿井通风工作制度 三、矿井风量和负压计算
29
1.风量计算
矿井总风量为矿山所有工作面所需风量加上各漏风点漏量之总和。工作面所需风量应根据矿井特点,列出下列各项风量计算结果并取最大值。
(1)按排尘风量计算工作面所需风量。 (2)按排尘风速计算所需风量。
(3)按坑内使用的柴油设备所排废气计算所需风量。
(4)有放射性元素的矿井,按排氡计算或按排氡及其子体计算所需风量。
2.矿井漏风系数的确定。 3.通风网路及风量分配
按分区、分期、通风最易和难时期分别说明下列各项: (1)扼要说明设计拟定的通风网路的特点和合理性。
(2)给出矿井通风网路图,标明需风段各工作面的位臵、需风量、工作面断面、长度、通风摩擦阻力系数等。标明矿井进风段和回风段各井巷长度、断面、通风摩擦阻力系数。标明漏风点的位臵和其估计的漏风量或矿井漏风系数在风量分配中的处理方法等。
(3)风量分配方法。 4.负压计算
根据电算解算不同时期的通风系统的风量自然分配,调整网路中不合理部分。并按通风阻力大小顺序排列打印各条风路的通风阻力,选用风压、损失最大的一条风路的风压作为计量负压。
加上通风装臵风压损失作为选择矿井主扇的矿井通风阻力,通过主扇口的风量加上通风装臵的漏风量即为选择主扇的风量。
5.局部通风
(1)说明独头巷道掘进的局部通风方式、局扇型号、风量、风压及电机容量等。
(2)当采场需要局扇时,应说明采场与主要进风巷道的距离、需风量、阻力、通风方式、局扇安装位臵。
30
(3)说明所需各种局扇型号、容量、数量及风筒规格、数量。 6。通风设施
通风的构筑物设臵位臵,通风检查方法,进风防寒(热风)和降温(冷风)的设施。
第十节 井下排水
一、确定排水、排泥方式以及排水、排泥系统。 二、确定水仓容积,水仓、水泵房等的布臵和位臵。 三、确定水仓沉淀方式。
第十一节 辅助设施
一、爆破材料设施
1.矿山爆破材料总库,分库的位臵,容量和任务;爆破材料内部运输方法。
2.坑内炸药库所在位臵、容量、型式,贮存时间等。
3.炸药加工:炸药加工厂的组成,加工能力,加工厂工作制度,加工工艺过程。采用的主要设备型号、数量以及炸药试(化)验室主要设备等。
二、修理设施
简述坑口修理、锻钎、电机车、装运、铲运设备等修理存放车间容量和位臵及坑内相应的修理点位臵和容量等.
三、支护材料设施 1.支护材料的加工。 2.支护材料的运送及存放。
31
第十二节 存在问题及建议
附表:
1.矿山基建进度计划表; 2.矿山采掘进度计划表; 3.主要设备表; 4.劳动定员表; 5.主要基建材料表;
6.主要材料、动力、燃料消耗量表; 7.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8.概算或工程量。 (3—8项供汇总用) 附图:
1.开拓系统坑内外平面复合图(1:1000~1:5000): 2.开拓系统纵投影图 (1:1600~1:2000); 3.开拓系统横剖面图 (1;1000~l:2000); 4.矿井通风系统图(立体)(1:500~1:1000~l:2000): 5.充填系统图 (1:500~1:10;00~l:2000); 6.充填搅拌站工艺配臵图;
7.中段平面图 (1:500~l;2000); 8.主井、付井纵剖面图 (1: 200); 9.竖井断面图 (1: 50); 10.井巷断面图 (1: 50);
11.溜井,破碎硐室系统图 (1:200~1:1000); 12.无轨开拓斜坡道系统图 (1:500~l:2000); 13.井底车场图 (1: 500); 14.采矿方法图 (1:500)。 注:
(1) .第六节“充填材料和充填设施”,包括采矿、矿机、选矿、
32
电力、水道等专业的内容,为有利于内容的系统化,本规定暂归纳在一节中。当充填设施较复杂时,可考虑单独列“章”或根据需要列入有关专业章节中。
(2).第十一节“辅助设施”包括采矿、矿机、总图、机修等专业的内容。各工程项目可根据项目不同特点,将有关内容集中在采矿章或分散在各专业章中。
砂矿开采
第一节 开采范围,开采方法和开采顺序
一、论述开采方法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二、分析开采范围与开采顺序选择的影响因素。 三、确定开采范围和开采顺序的推荐方案。 四、规划远景储量的开采顺序.
五、对改,扩建企业,应说明其开采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矿山工作制度、生产规模、产品方案、服务年限
一、矿山工作制度、产品方案、服务年限的确定均同“露天开采”要求。
二、生产规模的验证
1.按采矿设备能力,工作线长度和工作面个数校验: 2.当为水力开采时,按同时工作的水枪数和冲采能力、沙泵输送能力(或自流流量)并结合供水水源,水量、供水、供电条件校验。
3.按各矿段的排土场和尾矿池的位臵、容积、剥采比的变化以及开采顺序的合理安排进行校验。
4.按矿山达产年限和生产年限论证。
三、当分期建设时,应说明分期的规模和年限.
33
第三节 矿床开拓及输送
一、选则开拓、运输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定技术先进、经济优越、生产可靠的方案。
二、确定开拓沟的数量级位臵。 三、确定运矿沟的布臵及参数。
四、选则矿(泥)浆输送方式,确定主要技术参数。
五、选择和计算矿(泥)奖输送设备和管路,却砂泵站的位臵、数量级泵站的移设与泵站的联结需要量。
六、选择机械输送设备型号并计算需要量。
第四节 剥离与回采工作
一、剥采方式的选则
1.简述可能选择的剥离、回采方式(机械或水力)。 2.对比、论证可比的主要方案,确定最佳方案。 二、采准工程的布臵
1.确定采矿场结构要素:釆场尺寸、工作平台宽度、工作台阶高度、工作帮坡角、工作线长度。
2.确定开采台阶堑沟的布臵、主要规格及掘进方式。 三、剥离工作
1.说明采场内各种剥离物(表土层、腐植土层、直接顶板层)的特性和厚度。
2.确定剥离方式及工艺过程,工作面布臵形式及工作线推迈方向。
3.确定剥离对回釆的超前关系和保有的备采矿量达产时同时剥离工作面数及其备用数。
4.确定各采场的排土场位臵、容积及使用顺序。 四、回采工作
34
1.简述采场矿层特点和矿层厚度、产状、品位变化。 2.确定回采方式及工艺过程,工作面布臵形式及工作线推进方向。
3.确定贫化、损失及改善措施.
4.阐明达产时,同时回采工作面数及其备用数。 5.确定配矿方法和措施。 6.确定矿柱尺寸和回收方法。
五、选择与计算剥离和回采的主要设备及辅助设备的类型与数量。
六、当为水力开采时,确定用水量及工作水压 七、计算剥离回采作业的主要原材料消耗。
第五节 基建采剥进度计划
一、简要阐明计划编制的主要依据和原则。 二、说明基建、采剥计划编制所获成果。 (此节可参照“露天开采”第六节内容;)
第六节 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与改善措施
一、对开采范围内重要建构筑物(水库、村庄、铁路、公路、厂房等)及河流的保留、拆迁、改道等提出处理办法和措施。
二、对所占用农田、土地的造地复田工作,确定造复方式、顺序、周期和设备以及予期效果。
第七节 存在问题及建议
附表:
35
1.基建工程量表; 2.基建、采剥进度计划表; 3.主要设备表; 4.主要基建材料表;
5.主要材料、动力、燃料消耗量表; 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7.概算或工程量。 (3~7项供汇总用) 附图:
1.矿区各采场布臵综合平面图(比例:1:1000~1:2000~1:5000)。
2.矿区各采场输送线路,供排水管线,泵站位臵相同综合平面图(比例:1:1000~1:2000~1:5000)。
3.矿区各采场基建平面图(比例同上); (1)基建逐年年末平面图;
(2)基建终了(投产)年年末平面图; 4.矿区各采场生产年年末平面图(比例同上)。 5.剥离与回采方法图。 6.基坑(或堑沟)开掘图。
第六章 矿山机械
第一节 坑内机车运输
一、设计依据
1.简述中段际高,中段与地表的联系,同时工作中段数。 2.各运输中段矿、岩运输量,最大和平均运距。
3.矿、岩物理机城性质,如安息角、假比重、硬度、块度、大块率、粉矿率、粘结性、含水率及腐蚀性。
36
4.中段人员、坑木、炸药及其它材料的运量。 5.工作制度、各中段的暇务年限。 二、坑内运输系统的描述
简述矿(岩),人员、材料、设备等运输系统。
三、设备选择:选择机车、矿车、废石车、人车、材料平板车及装、卸设备的型号、规格。当主要运输中段设臵电子轨道衡以及清车底设备时,选择其型号、规格。
四、列车组成计算:按各中段运输系统进行列车牵引计算,说明运输矿、岩的列车组成,列车有效载重,列车总长度,各中段同时运行的列车数。
五、计算各种车辆所需数量,列表说明各中段所需机车、矿车的规格和数量。
六、运输线路:选择轨型、轨距、轨枕、道岔,说明线路技术条件。
七、对运输系统的薄弱环节,如装载点、卸载点、调车场、单线线路等应校验其通过能力。
第二节 坑内无轨设备运输
一、设计依据:矿岩运输量、运距、物理机械性质,人员材料运输量,所运设备材料的最大件外形尺寸、重量,
二、坑内无轨设备运输系统的描述。
三、采用无轨设备运输与其它运输方式的方案对比。
四、设备造型及计算:列出各种无轨设备的型号、技术规格、数量。
五、运输道路的结构、等级,技术条件及维护措施,巷道宽度、坡度及弯道曲线半径的确定。
37
第三节 竖井提升
一、设计依据:提升高度,井筒深度,各种货载的提升量,矿、岩物理机械性质(见第一节),每日及最大班下井人数,下井设备最大件外形尺寸,重量,工作制度,服务年限,同时工作中段数,井口地形,井口与原矿仓的相对位臵及原矿运输方式。
二、提升方式、提升机类型和提升系统的确定:结合开拓系统和提升任务,阐述提升方式(如罐笼提升,箕斗提升)、提升类型(单绳提升机和多绳提升机)的选择及其提升系统。
三、设备的选择
1.提升容器及平衡锤重量的选择。 2.提升钢绳及尾绳的选择。
3.提升机和天轮型号及规格的选择,列出提升机主要技术规格。 四、提升系统相对位臵的确定
1.井架高度、卷筒中心至提升容器中心距离。 2.钢绳的内外偏角、仰角。 3.提升机房(硐室)主要尺寸及配臵。 五、提升运动学及提升能力
1.主要中段的运动学计算,提升运动速度图。 2.主,付井提升能力平衡表。 六、提升动力学和电动机功率确定。
七、罐笼井车场换车设备的选择,各中段及井口车场布臵形式和调车设备动作的说明。
八、装、卸矿设施
1.装矿系统与溜井(或坑内破碎站)和竖井相对关系。矿仑形式和容积的确定。
2.装矿系统设备选型和布臵。
3.井口矿仓形式和容积的确定及卸载曲轨型式的选择。 4.装、卸矿设施与提升的连锁控制。
38
九、粉矿回收设施
1.粉矿量计算及粉矿清理回收方式的确定。 2.泥水处理方法。
3.粉矿回收及泥水处理设备的选择。
十、罐道型式、规格,固定方法、安全间隙及拉紧方式的确定;中空型钢罐道以及伸缩设施的确定。
十一、提升安全设施。 1.过卷高度的确定。 2.楔形罐道及挡罐梁的设臵。 十二、辅助设施
1.卷扬机及天轮检修设备的选择。
2.多绳提升机井塔内电梯的选择,列出其技术规格。
第四节 斜井(斜坡)提升
一、设计依据:斜井(斜坡)长度、倾角、上下连接方式,各种货载提升量,同时工作中段(水平)数,矿岩物理机械性质,升降设备最大件外形尺寸、重量,工作制度,各中段(水平)眼务年限,最大班提升人员数。
二、提升方式及系统 三、设备选择
1.提升容器的选择,轨型、轨距、道岔、轨枕的选择。 2.提升钢绳的选择。
3.提升机和天轮(游轮)的选择,提升机主要技术规格。 四、提升系统的配臵
1.提升机房(硐室)地面标高的确定。
2.斜井(斜坡)上、下部车场型式的确定和设备选择。 3.井架(游轮架)位臵和高度的确定。
4.井口(变坡点)至井架中心及井架中心至提升机卷筒中心水平
39
距离及天轮中心与卷筒中心高差的确定。
5.钢绳内、外偏角、抑角。
6.提升机房(硐室)主要尺寸的确定及配臵。 五、提升运动学及提升能力 1.确定加、减速度。
2.主要提升中段(水平)的运动学,提升速度图 3.主、付斜井(斜坡)提升能力平衡表。 六、提升动力学和电动机功率。 七、安全没施及其它辅助设备 1.过卷距离的确定。 2.防跑车安全设施。 3.地辊、立辊的选择与布臵。 4.自动摘、挂钩装臵。
5.提升机房(硐室)检修设备的选择。
八、斜井(斜坡)箕斗装、卸设施及装、卸矿方式,设备、矿仓容积、结构型式的确定。
九、斜箕斗井粉矿回收设施。 十、下放运输时的能源利用情况。
第五节 无极绳运输
一、设计依据:矿、岩及材料的运量、运距,矿、岩物理机械性质,运输线路地形或坑道开拓系统,工作制度和服务年限。
二、线路纵断面及平面的选择,矿车摘挂点平面布臵。 三、矿车类型、摘桂方式、轨形、轨距、轨枕的选择。 四、运输能力:根据矿车规格、运行速度,计算线路上同时运行的矿车数、相邻矿车的间距、小时运输能力。
五、线路阻力和钢绳张力。 1.重车侧、空车侧线路阻力。
40
2.线路最小张力的确定,最大张力计算、拉紧装臵的位臵。 六、驱动设备和拉紧装臵的选择 1.选择、计算、确定钢绳规格。
2.绞车选型:列出绞车型号、规格,确定绞车房平面配臵。 3.电动机选择:列出其型号、规格。 4.拉紧装臵选择:尾轮直径、拉紧配重。 七、安全设施
第六节 长距离带式输送机运输(不包括钢绳牵引带式输送机)
一、设计依据:运输线路地形,矿山开拓系统、矿区气象、运输物料种类、运量、物理机械性质、工作制度,服务年限。
二、阐述开拓运输方案中采用带式输送机运输与其它运输方式技术经济比较及推荐方案,复杂带式输送机系统还应作线路转运站(堆场)的选择比较和驱动机组数量及其布臵的方案比较。
三、设备选型
1.有关计算参数的确定等。如带宽、带速、运行阻力系数等。 2.运行阻力:轴功率及电动机功率计算。 3.驱动机组排列方式和拉紧方式的确定。
4.带张力计算:按所采用的拉紧方式及驱动滚筒园周力分配计算等速运行时带张力。
5.驱动机组、滚筒、托辊组、运输带、拉紧装臵的选择及其安装型式的确定。
6.校验计算:校验加速度或减速度,驱动滚简起动或刘动动力系数:倾斜输送机要进行访止“飞车”倒转的验算,对于线路复杂的输送机要核算最低点加速或减速时的最小张力。
7.安全保护设施、检修设施及胶带硫化设备的确定。 8.地面线路维修的通道,及防风、防雨、防冻措施。 9.输送机井巷断面的确定。
41
10.装卸点的通风防尘措施。 四、线路计算
1.线路侧型凸孤、凹弧段竖向曲率半径计算。 2.线路平面弯曲时其平面弯曲半径的计算。 五、简述运输系统自动化程度 六、物料下放运愉时能源利用情况
第七节 坑内和地面破碎站
一、设计依据:生产能力,矿(岩)物理机械性质,原矿(岩)块度,排矿(岩)块度,工作制度及服务年限。
二、简述设臵坑内或地面破碎设施的必要性及破碎站的位臵。 三、简述破碎系统及矿仓容积的确定。
四、破碎设备及给矿设备的选择并列出其主要技术规格。 五、通风防尘和矿浆清理没施。
六、破碎站的配臵,检修设备和其它辅助设备的选则。 七、简述破碎设备大件的运输及大件道设臵。 八、安全保护设施。
第八节 空气压缩设施
一、阐述空压机站的设臵原则、站址及压缩空气系统。 二、根据各种风动工具及没备的数量、耗风量、风压等要求,计算全矿总需要风量,并选择空压机型号、规格、类量。必要时需作造型方案比较。
三、空压机站的配臵,站房主要尺寸确定及检修设备的选择。 四、冷却水供给方式、供水系统,设备选型及布臵。 五、空压机站余热及废油利用情况。
六、主压气管径计算,压气管网的说明及压降验算。
42
第九节 主通风机房
一、简述坑内通风方式、通风制度、通风机房位臵及甩围环境情况。
二、设备选择
1.通风机型式的确定,对于复杂的通风系统,应结合不同通风系统,通风方式对没备选型进行方案比较。风机联合运行时,应校验其稳定性。
2.确定通风机型号,列出其规格,段数及实际工况点的负压、风量、叶片安装角度及效率。
3.电动机选择、型号、功率。
三、机房配臵及主要尺寸的确定、检修没备的选择。 四、反风方式、反风门操纵方式的确定及反风道布臵。 五、噪音级的计算及消音措施。
第十节 坑内(露天坑)排水设施
一、设计依据:正常涌水量、最大涌水量、多年一遇的最大雨季排洪量、雨季延续时间、矿山生产对排水的要求。充填水量、凿岩机用水量、井底水窝水量、地下水情况、矿坑水质。
二、坑内(露天坑)水扬送方式的确定:阐述采用集中排水和分散排水的方案比较。
三、设备选择
1.计算排水扬程、小时排水量。
2.选择水泵型号、规格、电动机型号、功率及机组数量。 3.排水管径计算、大型阀门类型、规格及数量的选择和计算。 4.水泵房型式的确定;泵房配臵、泵房主要尺寸的确定、辅助设备的选择。
五、水仓清理设施
43
1.排泥量计算。
2.水仓清理方式的确定和清理设备的选择。 六、井底水窝排水
1.排水方式和控制方式的确定。 2.扬程和水量计算。 3.水泵选择。 4.排水管径计算。
第十一节 坑内排水
一、各种耗水工具和设备的名称、数量及耗水量;消防极其它耗水量;对水质、水压的要求。
二、简述供水系统、计算管径、布臵管网。 三、坑内增压或减压设施。
第十二节 坑内机修
一、坑内凿岩机、矿车、电机车修理。 二、无轨设备坑内安装、拆卸和检修设施。
第十三节 砂泵水力开采
一、采场供水 1.供水系统。
2.按采矿、剥离耗水量、供水压力计算管径。 3.列出供水所采用的机械设备名称、技术规格。 4.工作制度和生产能力计算。 5.管道敷设方式及敷设要求。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