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题库及答案 下载本文

问题一般包含三个方面: (1)初始状态,开始时不完全的信息或令人不满意的状况;(2)目标状态,希望获得的信息或达到的状态;(3)认知操作,为了达到目标状态,你可能采取的步骤。这三部分加在一起定义了问题空间。 4.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这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五、简答题

1.表象在思维中有哪些作用?

答:(1)表象为概念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表象是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具有直观性,又具有概括性,可以为概念形成提供充分的感性基础。这在儿童获得概念的过程中尤其重要。例如,要让儿童掌握“动物”的概念,列举猫、狗、鸡、鸭等多种动物是必要的。

(2)表象促进问题解决

表象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早为人们所知。例如,小学低年级儿童在解决数学运算问题时,在很大程度上要有表象的参与;中学生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常常划辅助线,也是依赖表象的例证;设计师在设计图纸时,他们倾向于在头脑中利用建筑物的形象来帮助思维。

在进行推理时,表象也有帮助。休腾洛切尔(huttenlocher et al.,1968)等人给被试两个命题,如“汤姆比迪克高”“哈里比汤姆高”,要求被试说出谁最高,谁最矮,这时被试头脑中可能出现不同高度的圆柱体,并用它们代表汤姆、哈里和迪克,根据表象进行比较,直接说出答案。

2. 问题解决几种重要的启发式策略是什么? 答:(1)手段-目的分析法

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或总目标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即解决问题。 (2)逆向搜索

前面所述的手段-目的分析是从问题的起始状态或当前状态出发,逐步接近并达到目标状态,这可以说是一种正向工作法。 (3)爬山法

爬山法是类似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这就好像登山者,为了登上山顶,需要从山脚一步一步登上山峰一样。 3.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答:

(1)策略、知识(2)知识表征的方式(3)定势(4)功能固着(5)动机 4.如何评价创造性思维水平? 答:

创造性思维能力(或创造性)的高低通常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来衡量。让我们用例子来解释这些术语。假定你在特定时间内提出了对每年报废的汽车轮胎进行再利用的方法,我们可用以下标准来评价你的建议的创造性:流畅性是你能想出的办法的总数; 变通性是从一种功用转换至另一种功用的次数;独特性是指你的建议的超乎寻常或独特新颖的程度。我们再把你在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上所得的分数加起来,就得出了对你在这一问题上的创造性的评价。 六、论述题:

1. 结合实例,说明几种主要的启发式问题解决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法

手段-目的分析法的核心是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别,并应用算子来缩小这种差别,这样做还要先满足某些条件,即消除应用算子的条件与当前状态的差别,如此进行下去,以逐步接近和达到目标状态。换句话说,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或总目标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即解决问题。 2、逆向搜索

前面所述的手段-目的分析是从问题的起始状态或当前状态出发,逐步接近并达到目标状态,这可以说是一种正向工作法。但是在解决某些问题时,也可以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往回走,倒退到起始状态,而且显得很有效。这就是逆向搜索。

例如,“已知长方形ABCD,求证对角线AC=BD。运用逆向搜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要证明AC=BD,必须首先证明△ACD≌△了BDC;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必须证明∠ADC=∠BCD,AD=BC,CD=CD。由于ABCD是长方形,这些条件都满足,所以AC=BD。 3、爬山法

爬山法是类似于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这就好像登山者,为了登上山顶,需要从山脚一步一步登上山峰一样。 爬山法与手段-目的法的不同在于后者包括这样一种情况,即有时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便最终达到目标。

2.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算法和启发法。

首先让我们考虑明确的问题。根据你自己的经验,你知道,甚至当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明确时,为了从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找到正确的认知操作,也仍然存在困难。如果回想一下你在数学课上的经历,你就会知道真的是这样。你的老师给你一个像X2+X-12=0这样的方程式,要求你算出x可能的值。你会做什么?为了解决这个代数问题,你可以使用一种算法: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这样你总能为特定类型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如果你正确地应用代数规则,那么,你肯定能够得到x的正确的值(即3和-4)。如果你忘记了密码锁的号码组合,你由算法来指导,尝试一切可能的组合,你肯定能找到正确的号码组合――尽管你可能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同不清楚的问题相比,明确的问题有着清楚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因此,算法对它们可能更有用。当算法不可用时,问题解决者通常依靠启发法(heuristics),所谓的启发法是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也可称为“经验法则”。与算法策略不同,启发法不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但却常常有效地解决问题。在解决复杂的问题时,人们通常使用启发法策略。

第六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不平衡,2、社会需要,3、心理过程,4、物质产品,5、直接原因,6、生物需要,7、人类,8、动机,9、诱因,10、活动性质。 二、单项选择题

1. D ,2.C,3.C ,4.A, 5.D,6.A ,7、B,8、B ,9. C,10. B 三、判断题

1.错,2.对,3.错,4.错,5.对 四、名词解释

1.需要: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2、动机: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而非指活动本身。 3、控制源:控制源指人知觉到谁或什么事应对自己生活中的事件或行为的结果负责。4、驱力说:驱力说认为,有机体为了降低某种内驱力状态,即降低一种不愉快的激起或唤起感,就会以某种方式作出特定的反应。 五、简答题

1.需要的种类有哪些?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起源分,可以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指向的对象分,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2.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内容?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3.动机的功能?

动机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的功能。 4.动机的种类?

动机的种类有不同分法,根据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按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奥苏伯尔提出,学校情景中的动机包括认知内驱、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六、论述题(30分)

1.联系实际论述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并对教育的启示。 动机对于人类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学习中,掌握学科的知识,需要动机的激活、维持和调整。

对教育教学的启示:教师要关心学生,了解和培养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帮助学生满足他的需要,以激发行为动力。当学生尚未表现出对学习有适当的兴趣或动机之前,教学的最好方法应当是,不管他们当时的动机状态如何,都要集中注意,尽可能有效去教他们。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1)设置合理的课程目标;(2)提供适当的奖励;(3)让学生在迁移中学习

第七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

愤怒、悲哀2、 姿态表情、语调表情3、 激情、应激4、 理智感、美感5、 心理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 二、单选题 ABBDBCBCAD 三、判断题

1、 错2、 错3、 错4、 错5、 对 四、名词解释

1、 对客观事物包括自身状态与其主观状态是否一致而引起的体验与反应。 2、 是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3、 压力是一种反应方式,当刺激事件超过个体的应付能力并打破机体的平衡时,就表现为压力。 4、 是由人的身体状态和肢体动作所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 五、简述题

1、 情绪的功能有:

动机功能;适应功能;健康功能;信号功能; 2、 压力源包括:

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和文化性压力源。 3、 区别表现在发生的顺序不同,引起的需要不同和特点不同;

联系表现在情绪是情感的表达,情感是情绪的积累。

4、 情绪的维度有,激动性、敏感性、平衡性、满意性、意识性和多样性等。 六、论述题

1.为什么面队同样的压力事件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表现? 答:我们所产生的情绪往往与我们所感受到的压力密切相关。我们所感受到的压力的大小又与对处理引起压力的刺激事件是否得当密切相关。经研究发现,影响我们处理压力事件的主要因素有:

1.经验2.准备状态3.心理素质4.环境等 2.怎样做才能提高我们应对压力的能力?

答:身心健康依赖于对压力的有效缓解。研究表明,以下几种方法能有效缓我们的压力:

1.认识和悦纳自己2.劳逸结合3.及时排放心理能量4.建立良好的社交圈子 5.培养幽默感6.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八章参考答案

一、 填空

1、一般能力、特殊能力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3、模仿能力、创造能力 4、增长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 二、 单选题

1、A2、A3、B4、C5、C6、D7、D8、A9、C10、C 三 判断题

1、 错2、 错3、 错4、 错5、 错 四、名词解释

1、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2、智力就是一般能力的综合体。

3、离差智商是同年龄组的标准分,它是根据同年龄组测得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计算出来的。 4、我们通常把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称为特殊能力。 五、简述题

1、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智力是由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构成。它们是:言语能力;逻辑-数学能力;自然主义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身体运动能力;社交能力和自知能力。

2、能力发展的趋势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增长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

3、能力的个别差异包括三个方面,它们是: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和能力发展上的差异。 4、家庭环境对儿童能力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早期干预上。 六、论述题

1.试述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答: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很多。一般而言,一方面能力受个人先天的生物因素的影响,如来父母的遗传,另一方面,能力也受个人的后天因素的影响,如家庭、伙伴、学校教育等等。这些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能力的发展过程和水平差异。 1.遗传因素

2.环境和教育因素

包括产前环境; 早期经验的作用 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

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 主观能动性

2.试分析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答:能力与知识、技能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以下是要点)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2.它们之间的联系:

第九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自我概念:是指我们关于我究竟是谁,我有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价值观等的认识。

2.人格:个体内在的行为上区别于他人的倾向性,表现为个体在一生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一定特色的身心组织。

3.特质:是个体内在的系统和倾向,这种系统或倾向使个体以独特的方式知觉情境,并对各种极不相同的情境作出相同的反应。

4.A型人格:富有竞争性、行色匆匆、总是感到时间紧迫、有攻击性、有敌意、不停地去实现并不明确的目标,讲话和运动迅速而莽撞。

二、单选题

1.A 2. C 3. A 4. C 5. A 6. D 7. B 8. D 9. D 10.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