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申报书,建设方案,论证方案 下载本文

2010版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按照《关于认真做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工作及学科专业发展定位规划工作的通知》要求,经过认真准备,我们于5月6日上午召开了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 特邀专家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王卫东教授、新闻系新闻实验中心陈宇主任、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主任骆锦芳教授,西山区一中王铸校长、寻甸县民族中学毕昌友校长,学院教务处陈嘉副处长、教学研究科罗隽雁、学校现教中心郎晏清,院领导桂彦南、詹七一、姜晓霞,教研室主任辛一江、黄毅、杨勇、邓瑶、谭晓云、毛国媛共 17人参会。论证会由詹七一主持,桂彦南作人才培养培养方案汇报。

一、概述 本专业设置背景

本专业是高等教育必设的人文基础学科、专业,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中文专业之一。其上承“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经世致用的教育功能,下接民族振兴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本专业是学院首批4个本科专业之一,追溯专业办学历史,已有32年的积淀。设置本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响应和支持省、市政府要求昆明作为省会城市要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也为现代新昆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国内外同类专业发展概况

北师大、华东师大、华中师大、四川师大等部属院校,云大、师大、曲靖师院、玉溪师院等省内综合或师范院校都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并且都依托各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办学优势设置对外汉语、广告学、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中国语言文化等专业或专业方向。这种“大同小异”的专业设置现象,反映了悠久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不断调整、拓展,以期适应并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要。

我们按照“符合系情、体现特色、服务地方”的专业设置思路,依托本专业32年的办学优势,设置了“中小学语文教育方向”、“对外汉语教学方向”、“新闻传播方向”,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服务。

我们知道,专业或专业方向设置了并不等于建设好了。持之以恒建设是必须的,有成果,出特色是必然的。

本专业的特色、优势和软硬件设施等办学条件

1、课群开设的特色。瞄准教师职业岗位能力,为培养、强化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开设“二主七辅、二必七选”课群,以期对学生的从教技能、教学研究、教学管理、适应社会四大能力进行系统而扎实的塑造和培养,从而实现“上手快、后劲足,适应性强”的中小学语文师资和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目标。

2、课群定位的特色。以提高师范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设置专业方向课群。课群按理论类课群、应用类课群和实践类课群分类,按2:2:3的比例最大化地发挥课群的整合优势。

3、课程建设的特色。课程建设以教材建设为核心。教材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应用教改研究成果从无到有编写并逐步形成系列优秀教材是课程建设特色。

4、教学管理的特色。树立“大中文”教育教学理念,走特色发展之路,从教学、科研、教风和学风四个方面深入,做到系有特色,师有特点,生有特长。

树立以教学水平高者为尊、科研能力强、学高身正者为贵的管理理念和价值观。 教风引领学风。用修身严格、治学严谨、执教严明的教风,引领志存高远、刻苦勤奋、积极创新的学风。

以“大学与中学、小学相贯通、培养与使用相对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进行教学常规管理,切实提高专业的整合效率和人才培养效能。

5、人才培养特色。上手快、后劲足、适应性强。 教师队伍的优势:

我系专任教师40人中:教授4人、副教授15人,博士和在读博士3人、硕士17人,市级学术带头人1人、院级学科带头人4人、骨干教师10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市级“优秀园丁”1人,市级优秀哲社专家2人。年内可望再引进4位博士、2位教授。师资队伍在学院教学单位中比较强。

目前承担国家级社科基金西部项目2项、省级重点和一般哲社规划项目2项。建设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各1门。

硬件设施。正在不断加强现有专业语音实验室和微格训练实验室建设,稳步建设4个固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二、社会需求分析

省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和数量的要求,本专业的就业范围、面向的职业岗位。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由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口资源强国转变战略,教育是这一战略得以实现的基础性保障。本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师范类人才。以我们自己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为例,超过半数的同学还是在教育岗位就业,用“历史引申法”预测,每年可递增10%。显然办汉语言文学专业是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

但是就业趋向表现为:小学越来越多,高中越来越少,初中主要在昆明市的县区乡镇中学,主要是特岗。高中主要在州县一级的一中。这要求我们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及时进行调整。重新修订的2010版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是我们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基础上,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指导下办好本专业的思考成果。

三、培养方案论证

1、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系统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扎实的语文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新闻传播等专业核心能力与相关知识,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职业技能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2、专业服务面向定位。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昆明市、云南省基础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以及新闻传播等相关行业,从事语文教育、对外汉语教学和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教学、实务、管理及学科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担任中小学语文教师、对外汉语教师、新闻传播单位和企事业单位的记者、编辑及相关宣传岗位的工作人员。

3、本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知识结构:形成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共六大块逐级攀升的金字塔结构。

能力结构:形成以专业能力为核心、学习能力、交流、协作、适应能力相支撑的同心圆结构。

素质结构:形成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相互融通,以学高身正为人格特征的教师素质结构。

4、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及核心课程。

本专业核心能力: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从教能力和新闻传播实务工作能力。

核心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文学概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言学概论、新闻学概论。

5、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及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

基本思路:以专业主干和专业方向两大课群建设带动专业课程建设,突出专业特色,构建“整合-连贯式”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类课程体系。

有机整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职业教育、实践教育四大课程模块。建设中小学语文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两大专业方向特色课群。

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群”,充分发挥我系已有精品课程建设效应。尹相如教授主持的“写作课”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孙秋克教授主持的“古代文论课”于2008年立项为省级本科精品课程。

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类方向优秀课群”,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该课群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核心课程,也是教师职业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通过多年建设,本专业中小学语文教育方向、对外汉语教学方向已形成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为核心的专业特色课群。其中,中小学语文教育方向8门:对外汉语教学方向7门。通过课群的整体建设,使学生掌握教师职业岗位上的各个流程和环节上的基本技能,形成“上手快、后劲足、适应性强”的人才培养特色。

6、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及核心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 基本思路:搭建三个平台,培养学生四大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搭建课堂教学(含校内实训)、学生教育与活动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三个学习平台,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将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纳入课程体系并分解融入课堂和实践教学,设置能力素质学分(8个学分),全面培养学生的从教技能、教学研究、教学管理、适应社会四大能力,最终实现德、智、体、能、美的全面发展。

建立“课堂教学→实训操作→培训考证→实习基地实践→就业”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坚持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四年不断线、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原则,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实践教学环节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30%。

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强化实训模拟、中小学见习、实习和教育考察等实践教学环

节,增强学生的从教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专家们认为人才培养方案总体上清晰地表明了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认识。各位专家主要针对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和就业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专业核心能力及核心课程;实现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六个方面,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方面进行了充分论证并针对培养方案的不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

论证专家主要意见梳理: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王卫东教授:

1、汉语言文学专业三个方向课群重合,大同小异,故培养、塑造的学生核心能力区别不开、区别不大。

2、对外汉语教学方向与语文教育方向素质未分类别。 3、三个方向实践性不突出,应用性不足,针对性不强。

4、对外汉语教学方向培养的人才定位只能是应用型。要摆脱“汉专+英专=对外汉语”的简单模式,汉专要求深,对外汉语教学方向要求广。应压缩文学课,增加语言课。对外汉语教学要在语音、语法、修辞上细化。强化英语,作为教授汉语的辅助。要增加东南亚国家的文化概论课程和小语种课程。校内实践类课程要开设普通话、书法、民族舞蹈、民族音乐等最出效果的课程。校外实践类课程起码要争取给在昆明的外国人上课,比如给韩国人上汉语课,或到泰国去,那儿需求大。

5、语文教育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到中小学任教,故对学生的“三基”要求就要高。但方案中教育类的课程少,尤其是动手方面,比如案例教学。

6、新闻传播方向汉语言文学色彩过浓,新闻色彩太淡。7、做到以上,特色就出来了。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主任骆锦芳教授:

1、培养方案中三个方向的区别度不够,现代性不够,新的学术前沿、社会需求涉及不够。我们在汉语言文学方向的培养方案中就大量压缩基础类课程。考虑出口,突出针对性。比如研究中高考,突出拓展研究性课程;比如“写作通论”,一学期2学时,第二学期同时开应用文写作、文学创作课。我们原典导读、文学、美学理论研究这类的课程80多门。语文训练的拓展课程就更多了。还有专题性的课程:比如请中学名师来讲课,直接与中学教学实践一线对接。

2、压缩专业基础课,加大拓展类课程就需要教师多,当前大都是生多师少。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请行业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师。

3、书法课我们的做法是:交给班主任,管理上与奖助学金发放结合起来。

4、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人才培养目的和服务方向要清楚,对哪里的外?针对学生将来要做什么?故东南亚、中国文化的课都要开。

5、新闻专业也要注重能力特点训练,加大专业必修课。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新闻实验中心陈宇主任:

1、新闻专业教学要注重通识性、实战性训练。要给学生提供与职场一致的实验条件。其次还要给学生一个实践平台。比如我们云大的“新闻周刊”、“大学生DV大赛”,形成传播链。学会编报、运用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