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哲学 科学 常识 下载本文

理论是深入到现象后面的东西,理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执着于感性层面和现象层面的人,不足以语理论。“跟着感觉走”是彻头彻尾反理论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说过,如果现象与本质直接合一 ,那么任何科学就都是多余的了。恩格斯则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国近代之所以落后,吃亏就在这里。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轻视理论思维的。

教师应该是国民中文化程度较高的部分,可是中小学教师的理论思维能力普遍很差。教师写的文章,多数是所谓“记叙文”,说的都是最表面的现象和自己的应激式的感触,这种东西顶多也就有些资料价值。理论思维能力本应从小培养。它需要一定的科学概念,需要有逻辑推理能力(任何理论都包含推理),需要有科学精神和态度,还需要有深入探究的心理习惯。近些年来提倡的所谓“探究式学习”,其实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论思维能力。可能条件太不成熟了,执行中可能变形也太厉害了(因为教师自己很可能就没有体验过探究的感觉),招来一片反对声。所以,在我国形成比较普遍的重视理论的态度,任重而道远。

麻烦的是语文课上还在片面推广“抒情散文”(多半是无病呻吟),这正是与理论态度相反对的态度。西方国家的小学生就开始练习写研究论文,并不是拔苗助长,他们的文化传统使得他们对待理论的态度一开头就与我们不同。(09,10,12)

(13)阴阳五行理论

五行说一开始像是个归类游戏。归类的依据,在于现象的相似性或其他的现象联系。春配东,因为中国的春天多东风;南方热,和火归在一类;水火相对,北南相对,就把水和北归在一类。万物在春夏欣欣向荣,和德政、德性连在一起,秋冬肃杀,和用刑连在一起,据此不难领会为什么《黄帝四经》称刑阴而德阳,故春夏为德,秋冬为刑。这些内容的感应特点很明显。这些感应的因素虽然没有严格的科学根据,但是有很强的感性方面的支持。如果我们自己拿春夏秋冬来和阴阳对,大概也会用春夏来对阳、秋冬对阴,拿春夏秋冬来和德与刑对,大概同样会用德对春夏、刑对秋冬。这是自然的想法,和现象感知的认知方式有密切的联系。

(陈嘉映:《哲学 科学 常识》东方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 46—47页)

阴阳和五行有不同来历,大概是邹衍把它们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理论,其中五行是元素,阴阳是动力。在我们今天看来,阴阳五行也许只是伪理论。但伪理论和真理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这种通俗理论包含了理论的很多要素。别的不说,阴阳五行之为理论,包含了借助推论建构起来的完整故事,天地人神、古往今来,莫不包括在内,形成了一种宏大叙事,司马迁说到邹衍,说“其语闳大不经”,这是含着批评的,但也指明了它宏大叙事的特征。

这种便宜的宏大叙事,似乎是对智性的愚弄,为正统儒士所不取。“官绅可以业余身份演运术数以启示民众,而决不以此为正当学识、治生常业”(王尔敏)……但这种理论很容易取信于无知识的广大人群。实际上,所谓“民众理论”差不多都是这类东西。

(陈嘉映:《哲学 科学 常识》东方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 48页)

我们可以看出,从这种类型的理论中是无法产生科学的,不但如此,这种理论其实也难以增长人的智慧。我把白天叫做阳,把黑夜叫做阴,我对昼夜的知识可曾增加了一分一毫?我认定男人属阳,女人属阴,我对男女的真正差别可曾多懂了一丝一毫?贴个标签而已,或者用陈嘉映的话来说,不过是做了两次“归类游戏”。但是我却可能在朦胧之中,感觉自己很有学问了,甚至参透了宇宙真谛,结果就把自己给骗了。

所以我想,教师作为个人,是否相信这类阴阳五行理论悉听尊便,但是在学校里,在课堂上,似不宜宣讲此类理论。即使单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个角度看,宣讲这种理论也是有害无益。(09,10,13)

一个人的素质教育 (k12交流平台)

发表于 2009-10-13 17:29 王老师对“阴阳”理论贬之过重。 陈嘉映的表述极为谨慎,客观。

“阴阳”不都是作为标签用的。

“把白天叫做阳,把黑夜叫做阴”,“男人属阳,女人属阴”往往只是个归类,这样归类之后,其实有很多用途的。

我最近经常听中医徐文兵讲《黄帝内经》,这本道家的医书,是我国中医的经典。一个事物或者一个人属阴还是属阳,往往是中医诊断治疗的客观起点。在了解阴阳之后,中医会根据这个人或者这种病属阴还是属阳作出有针对性的诊治。

像我们一家到了广东后,火气很重,不是这里发炎就是那里发炎,如果去中医那里去看病,医理精深的医生会给我开一个方子,然后会给我老婆开另外一个方子。

春夏对阳,秋冬对阴。一个人春夏感冒时在中医那里拿的方子与秋冬感冒时拿的方子是有不同的。

同样,白天用药,晚上用药也是有差异的。

当然,中医也不是将很多事物简单地分为“阴阳”了事,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还是有各自的“调神”方法。

之所以分为阴阳,是因为“阴”者有其共同性,“阳”亦然。 阴阳构成矛盾的双方。双方相互依存,交错变化。

一个病人,得了急性温热病,此属阳证。中医当考虑阳证的治疗方法;但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中医会采用阴证的治疗方法。

所以,阴阳是一种哲学。既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点,又生动体现了他们的变化。这种哲学里边鱼龙混杂,当然有迷信。但不都是迷信。很多论述是基于客观事实,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过程,能够得到反复验证的。中医就是典型例子。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阴阳是唯物的,相对于求神拜鬼有其历史进步性;阴阳是辨证的,对人们丰富思想灵活思考也有历史功用。而中医,在道家阴阳理论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发展。

事物有其局限性了。中医在强大的现代医学面前显得局促和没有相对有效的证据。但医生的望闻问切不能算是空穴来风。对于“治未病”和整体疗养而言,中医哲学在中国民间更有效用。

一个人的素质教育老师:

您把问题变成讨论中医问题了。中医很复杂,其中糟粕很多。据我看中医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的经验,那是用无数人的生命换来的。至于中医的治疗理论,可推敲处甚多。我不是医生,不敢乱说,反正作为病人,我有一点很清楚——他越说我越糊涂。

所以人们做体格检查,都不去找中医,可能您也是这样。您看您的体检表,其中可有阴阳之说?没有阴阳之说就不“辩证”了?我倒觉得,若加上阴阳之说,我检查之后,可能对自己的体质更没把握了。

西方医学最大优点(我不是说它没有缺点)之一是清晰(这正是科学厉害的地方),它比较能说服我。

西医没有阴阳理论,也并未把每个人的体质都看成相同的,他们在不同季节的用药,也未必相同。阴阳五行理论最让人不服气的地方是,它在确定哪个是阴哪个是阳的时候,拿不出清晰的、确定的标准(因此可以让人们云山雾罩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