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出口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下载本文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教 案

2007 ~2008 学年第 二 学期

学院(系、部) 经济与管理学院 教研室(实验室) 会计教研室 课 程 名 称 管理会计 授 课 班 级 会计051-055 主 讲 教 师 杨小庆 职

称 讲师

1

教 案(首页)

课 程 名 称 管理会计 课 程 必修课 讲课: 40 学时 性 质 选修课 实验: 学时 上机: 学时 考核考试(√ ); 考查( ) 方 式 任 课 杨小庆 职称 讲师 教 师 授课专业班级:会计051-055 共 5 个班 对 象 推荐教材: [1]孙茂竹,文光伟,杨万贵.管理会计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参考书: [1]余绪缨.管理会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美]查尔斯.T.霍恩格伦.高级成本管理会计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 [3]胡玉明.高级成本管理会计.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4]黄正健.管理会计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管理会计》是财务与会计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可以作为其他课程编号 学分 2 公共课□; 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限选课□; 任选课□ 总计: 40 学时 教材和主要考参资料 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选修课。作为会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有着自身相教学对独立的理论和和方法体系,管理会计的内容是企业会计人员和其他管目的理人员应具备的必要知识。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管和要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坚实的基础。 求 教学重点:(1)管理会计的基本分析工具,包括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和本量利分析;(2)决策会计,包括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它教学是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3)执行会计,包括全面预算、标准成本控制重点等内容;(4)责任会计。 及难教学难点:决策会计 点 2

第一章 总论

目的与要求:本章旨在解决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管理会计的定义、管理会

计的形成和发展、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等内容,各部分内容共同构成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并对以后各章内容的展开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管理会计的定义

一、国外会计学界对管理会计定义的论述

(一) 狭义管理会计研究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

1、1958年,美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委员会:管理会计就是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概念,处理企业历史的和计划的经济信息,以有助于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能够实现经营目标的计划,以及为达到各项目所进行的决策。

2、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的《基本会计理论》认为:所谓管理会计,就是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概念,对经济主体的实际经济数据和预计经济数据进行处理,以帮助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经济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进行合理决策。

3、1982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在《现代管理会计》一书中所作定义:管理会计是一种收集、分类、总结、分析和报告信息的系统,它有助于管理者进行决策和控制。

狭义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为:

(1)管理会计以企业为主体展开其管理活动; (2)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目标服务的;

3

(3)管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二)广义管理会计研究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 1、1986年,美国全美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管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

2、1982年,英国成本与管理会计师协会修订后的管理会计定义,进一步把管理会计的范围扩大到除审计以外的会计的各个组成部分(见教材第3页)

广义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是:

(1) 管理会计以企业为主体展开其管理活动; (2) 管理会计既为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目标服务,同时也为股东、债权人、规章制度机构及税务当局等非管理集团服务;

(3) 管理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它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包括用解释实际和计划所必需的货币性和非货币性信息; (4)从内容上看,管理会计既包括财务会计,又包括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

二、国内学者对管理会计定义的论述

1、汪家佑教授:管理会计是西方企业为了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大利润的目的,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收集、加工和阐明管理当局合理地计划和有效地控制经济过程所需要的信息,围绕

4

成本、利润、资本三个中心,分析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的一个会计分支。

2、李天民教授:管理会计主要是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企业领导作各种决策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

3、温坤教授: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它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式方法,收集、分类、汇总、分析和报告各种经济信息,借以进行预测和决策制定计划,对经营业务进行控制,并对业绩进行评价,以保证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三、管理会计的定义(见教材第4页)

管理会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它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式方法,通过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制与解释、传递等一系列工作,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理解此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属性看,管理会计属于管理学中会计学科的边缘学科,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

2、从范围看,管理会计既为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目标服务,同时也为非管理集团服务。

3、从内容看,管理会计既要研究传统管理会计所要研究的问题,也要研究管理会计的新领域、新方法,并且应把成本管理纳入管理会

5

计研究的领域。

4、从目的看,管理会计要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式方法,通过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制与解释、传递等一系列工作,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第二节 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分三个阶段:

(1) 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和管理会计阶段(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

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其核心是强调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要求把损失和浪费尽可能缩减到最低限度。在管理上要求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度”。

标准成本 预算控制 差异分析

(2) 以预测、决策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社会背景:(1)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力迅速发展;(2)资本集中,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竞争激烈。

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考核和评价

(3)以重视环境适应性为基本特征的战略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

成本管理、投资决策、业绩评价

第三节 管理会计的作用和内容体系

6

一、管理会计的作用 完成5个主要目标:

1、为决策与计划提供信息,参与管理; 2、协助指导与控制; 3、制定激励目标; 4、计量与评价绩效; 5、为战略管理提供信息。 二、管理会计的内容体系 (一)基础性管理会计 1、管理会计的基本分析工具 (1)成本性态分析 (2)变动成本法 (3)本量利分析 2、决策会计

(1)经营预测:决策的前提 (2)短期经营决策 (3)长期投资决策 3、执行会计

(1)预算:从决策会计到执行会计 (2)存货(库存)控制 (3)标准成本控制 (4)责任会计

7

(二)管理会计的新领域

1、适应高新技术经济发展而形成的新领域

(1)作业成本会计 (2)质量成本会计 (3)生命周期成本会计 (4)资本成本会计 (5)增值会计 (6)人力资源会计与智力资本会计

(7)环境管理会计 (8)网络会计:全新的会计信息系统

2、管理会计在时空观上扩展而形成的新领域

(1)投资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 (2)宏观资金流动会计 (3)战略管理会计 (4)国际管理会计 3、基于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而形成的新领域 (1)现金流动会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2)行为会计 (3)信息资源会计 (4)委托—代理会计

三、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1)职能不同 (2)服务对象不同 (3)约束条件不同 (4)报告示期间不同

8

(5)会计主体不同 (6)计算方法不同 (7)信息精确程度不同 (8)计量尺度不同 2、联系 (1)起源相同 (2)目标相同 (3)基本信息同源 (4)服务对象交叉 (5)某些概念相同

第二章 变动成本法

目的与要求:本章将系统地讲述变动成本法的应用过程及其优缺点。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成本性态分析的意义、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优缺点、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企业中的结合应用及社会经济技术环境变化对两种方法的影响。

第一节生产费用分类

一、 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 (一)制造成本

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制造费用 (二)非制造成本(期间费用) 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二、 成本按性态分类 (一)成本性态的概念

也称成本习性,是指成本的总额对业务量(产量或销售量)的依存关系. (一)固定成本

1、概念:固定成本是指其总额在一定期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固定不变的成本。

2、特征:(1)总额的不变性;(2)单位固定成本的反比例变动性。 3、固定成本分类:(1)酌量性固定成本;(2)约束性固定成本。

酌量性固定成本也称为选择性固定成本或者任意性固定成本,是指管理当局的决策可

9

以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固定成本。如广告费、职工教育培训费、技术开发费等。其特征:(1)其发生额的大小取决于高层领导根据企业经营方针而作出的判断;(2)预算期较短,通常为一年。

约束性固定成本是指管理当局的决策无法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固定成本,因而也称为承诺性固定成本。例如,厂房及机器设备按直线法计提的折旧费、房屋及设备租金、不动产税、财产保险费、照明费、行政管理费人员的薪金等。其特征:其支出额的大小取决于生产经营能力的规模和质量;(2)由于它实质上生产经营能力成本,是企业实现长远目标的基础,因此它的预算期通常较长。

4、固定成本的相关范围:(1)时间范围;(2)业务量范围(指现有的生产能力)。 (二)变动成本

1、概念: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的期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会随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

2、特征:(1)总额的正比例变动性;(2)单位变动成本的不变性。 3、变动成本分类:(1)酌量性变动成本;(2)约束性变动成本。

酌量性变动成本是指企业管理当局的当前决策可以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变动成本,如按产量计酬的工人薪金、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计算的销售佣金等。

约束性变动成本是指企业管理当局的当前决策无法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变动成本。这类成本通常表现为企业所生产产品的直接物耗成本,也称技术性的变动成本。

4、变动成本的相关范围

(三)混合成本:是指那些“混合”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种不同性质的成本。 半变动成本、半固定成本(阶梯式)、延期变动成本和曲线式成本

第二节 混合成本的分解

一、 定量分解法 (一)高低点法

其基本做法:以某一期间内最高业务量(即高点)的混合成本与最低业务量(即低点)的混合成本的差数,除以最高与最低业务量的差数,其商数即为业务量的成本变量(即单位业务量的变动成本额),进而可以确定混合成本中的变动成本部分和固定成本部分。

例:假设某企业去年1-6月某项费用与产量的有关数据如下图所示:

月份 1 2 3 4 5 6 产量(件) 50 70 40 90 150 100 混合成本 420 480 360 580 800 600 令y=a+bx代入最高点和最低点得 a=200 b=4

(二)散布图法 a=200 b=4

(三)回归直线法 ∑y=∑a+∑bx

10

∑xy=∑ax+∑bx2

a=(∑y-b∑x)/n=212.5

b=(n∑xy-∑x∑y)/[n∑x2-(∑x)2]=3.93

二、 定性分解法

1、账户分析法:根据各个成本、费用账户(包括明细账户)的内容,直接判断其与业务量之间的相互变动关系,从而确定其成本性态的一种成本分解方法。

2、工程分析法:运用工业工程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影响各有关成本项目数额大小的每个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直接估算出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的一种成本分解方法。

第三节 成本性态分析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一、成材性态分析的意义

(一)成本性态分析是采用变动成本计算法的前提条件。

(二)成本性态分析,为进行成本——产量——利润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分析,提供了方便。

(三)成本性态分析是正确制定经营决策的基础。 二、成本性态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范围”的限定有局限性 (二)“成本与产量之间完全线性关系”的假定,不可能完全切合实际

第四节 变动成本法

一、 完全成本法

(一) 完全成本法的概念及意义

完全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的计算中,不仅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还包括了全部的制造费用(变动性的和固定性的)。也称“成本吸收法“。

意义:(1)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2)强调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在成本补偿方式上的一致性;(3)强调生产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在一定销售量的条件下,产量大则利润高)

(二) 完全成本法的不足

1、完全成本法计算出来的单位产品成本不能真实反映生产部门成本控制的真实成果。

例:

产量 单位变动成本 单位固定成本 单位产品成本 100件 2元 6元 8元 200件 2元 4元 6元 300件 2元 3元 5元 2、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的税前利润,容易使管理者产生“重生产轻销售“的观点,从而导致产品积压。

例:某企业某产品单位变动成本为15元,固定成本总额各月均为4200元,该产品单位售价75元,其他资料如下图所示: 项目

1月份 11

2月份 3月份 期初存货(件) 本期生产量 本期销售量 期末库存量 单位产品成本 销售收入(元) 期初存货成本 本期生产成本 期末存货成本 销售生产成本 税前利润 0 100 70 30 15+4200/100=57 5250 0 5700 1710 3990 1260 30 70 100 0 15+4200/70=75 7500 1710 5250 0 6960 540 0 300 50 250 15+4200/300=29 3750 0 8700 7250 1450 2300

3、采用完全成本法不利于成本控制、预测和决策。

4、采用完全成本增加成本核算的工作量,同时影响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 变动成本法

(一) 变动成本法的概念

变动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的计算中,只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中的变动性部分,而不包括制造费用中的固定性部分。制造费用中的固定性部分被视为期间成本而从相应期间的收入中全部扣除。

(二)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1、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2、存货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3、各期损益不同

完全成本法的利润计算口径: 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毛利 销售毛利-期间费用=税前利润 变动成本法的利润计算口径: 销售收入-变动成本=贡献毛益 贡献毛益-固定成本=税前利润

例:假定以下是燕山公司横跨三个会计年度的资料,其中第一年期初、期末存货相等;第二年期末存货大于期初存货;第三年期末存货小于期初存货。其它资料如下图所示: 摘要 期初存货量(件) 当年生产量 当年销售量 期末存货量 基本资料 每件售价12元 第一年 500 8000 8000 500 第二年 500 8000 7000 1500 单位产品成本 完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 第三年 1500 8000 9000 500 合计 500 24000 24000 500 12

生产成本: 单位变动成本5元 固定成本总额24000元 推销及管理成本: 单位变动成本0元 固定成本总额25000元 变动生产成本5元 固定生产成本3元 单位产品成本8元 变动生产成本5元 单位产品成本5元 现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分别按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编制损益表。

(三) 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优点:

1、变动成本法增强了成本信息的有用性。

2、变动成本法更符合“配比原则”中的“期间配比”。 3、变动成本法便于进行各部门的业绩评价。

4、变动成本法能够使企业管理当局重视销售,防止盲目生产。 5、变动成本法可以简化成本计算工作。 局限性:

1、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至少目前不合乎税法的有关要求。

2、按成本性态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本身的局限性,即这种划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假设的结果。

3、当面临长期决策的时候,变动成本法的作用会随决策期的延长而降低。

三、 两种方法的结合与互补——建立统一的成本计算体系 建立统一的成本计算体系,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日常核算应以变动成本为基础,在产品或产成品均按变动成本计算法反映,即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

2、各个月份的内部损益表也可按变动成本计算法编制。

3、平时要增设几个账户:一个是变动性制造费用,另一个是固定性制造费用。还要设一个“存货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账户,把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先记入这一账户,到期末再把其中应归属于本期已销售产品的部分转入“销售成本”账户,并列入损益表,作为本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对其中应属于期末在产品、产成品的部分,则仍留在这个账户上,并将其余额附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在产品、产成品项目上,使它们仍按所耗费的完全成本列示。

四、 在新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对两种成本计算法的认识 在新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完全成本计算法的主要缺陷将不复存在。原因在于:“适时生产系统”的采用,可使产成品实现“零存货”,消除了利润的实现与产品销售的实现之间的不相关性。

变动成本计算的产品成本构成不符合公认的会计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此一矛盾将越发突出,主要原因在于:

1、建立在高度自动化基础上的现代生产,是一种高度技术密集型的生产,生产技术密集析程度越高,从成本构成上看,制造费用所占的比重越大,这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2、一个实现自动化的“制造单元”必须由多技能的工人来进行操作。在此条件下,直接人工与间接人工的界限趋于消失,从而使人工成本也大部分转化为固定成本。

以上两种情况的出现,将使变动成本计算的产品成本构成仅剩直接材料一项,而且该项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小。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所谓的变动

13

成本计算已经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因为它根本无法反映在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下,产品生产耗费的基本面貌。

第三章 本量利分析

目的与要求:本量利分析是对成本、产量(或销量)、利润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种简称,也称CVP分析,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分析方法在企业的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等方面的具体运用。

第一节 本量利分析的一般原理

一、 本量利分析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本量利分析是对成本、产量(或销量)、利润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种简称,也称CVP(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

单一产品:

P=SP×V-VC×V-FC =(SP-VC)V-FC

P—利润 SP—单价 V—销量 VC—单位变动成本 FC—固定成本 多品种:

P=∑SP×V-∑VC×V-FC =∑(SP-VC)V-FC

二、 几个常用的概念

单位贡献毛益(contribution margin)=销售单价SP-单位变动成本VC 贡献毛益=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 贡献毛益率=单位贡献毛益/销售单价 (=贡献毛益/销售收入) 变动成本率=单位变动成本/销售单价 (=变动成本/销售收入) 变动成本率+贡献毛益率=1 三、 本量利分析的前提 (一) 相关范围假设

包括期间假设和业务量假设 (二) 模型线性假设

固定成本不变假设、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和销售收入与销售数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

(三) 产销平衡假设 (四) 品种结构不变假设

第二节 单一产品本量利分析

一、保本点分析(盈亏临界点分析) (一)保本点的含义

保本点也称盈亏临界点、盈亏平衡点等,是指利润为零时的销售量或销售额。其作用体现:(1)可以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未来期间防止亏损发生应完成的极限业务量信息;(2)为

14

审视企业未来经营的安全程度,确保达到保本状态的开工率以及开展相应的保利分析创造条件。

(二) 保本点的计算

V=FC/(SP-VC)

例:假定甲公司今年准备组装四合一游戏卡,根据有关资料计算,每合游戏卡的单位变动成本为80元,组装过程中应分担固定成本总额10000元,若每合游戏卡销售价为100元,试计算该种游戏卡的保本点。

保本销售量=10000/(100-80)=500(合) 保本销售额=100×500=50000(元) (三) 盈亏平衡分析图

传统式、贡献毛益式、利量式、单位式 (四) 保本比率

通常用保本比率来反映企业自身负担程度和企业经营安全性程度。企业自身负担程度就是指企业期间成本(固定成本)的多少,为补偿这部分期间成本支出,必须实现多少销售额,即指保本点的销售额。

保本比率也称盈亏临界点作业率,是指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额)占企业正常销售量(额)的百分比。该比率越高,意味着企业经营的安全性越差;反之,企业经营的安全性越好。

盈亏临界点作业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额)/正常销售量(额)×100% (五) 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可以用数量或金额反映,是一项绝对数指标,用以反映企业经营安全状况的数量界限。安全边际越大,意味着企业获利的把握性越大,即风险性越小;安全边际越小,标志着企业经营的风险性越大,即安全性越差。如果安全边际是负值,说明企业将要发生亏损,负值越小,亏损越多。

安全边际量=正常销售量-盈亏临界点销售量 安全边际额=正常销售额-盈亏临界点销售额

根据安全边际指标,可以计算利润指标。计算方法是: 利润=安全边际数量×单位贡献毛益 或:利润=安全边际金额×贡献毛益率 (六) 安全边际率

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量(额)/正常销售量(额)×100% 安全边际率+保本比率=1 (七) 销售利润率

销售利润率=利润/销售收入

=安全边际销售量×单位产品贡献毛益/(销售单价×正常销售量) =安全边际率×贡献毛益率

例:某电器元件厂的主要产品——电阻器,每台售价为800元,单位变动成本500元,全月固定成本120000元,计划产销量为500件,试计算经营安全性指标和盈利水平指标。

解:1、保本销售量=120000/(800-500)=400(件) 2、贡献毛益总额=(800-500)×500=150000(元) 3、利润额=150000-120000=30000(元)

4、贡献毛益率=150000/(800×500)=37.5%(元) 5、安全边际量=500-400=100(件) 6、安全边际率=100/500=20%

15

7、保本比率=400/500=80%

8、 销售利润率=20%×37.5%=7.5% 二、实现目标利润分析(P99) (一)实现税前目标利润的模型 P=V(SP-VC)-FC

V=(P+FC)/(SP-VC)

(二)实现税后目标利润的模型

税后利润=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 税前利润=税后利润/(1-所得税税率)

第三节 多品种本量利分析

一、多品种本量利分析的特点

1、由于各种产品的计量单位不同,它们的实物量不能直接相加,一般用价值形式综合计算各种产品的产销量,所以在本量利分析中,只能计算保本销售额和目标销售额。

2、由于各种产品的价格,单位变动成本不同,各种产品的贡献毛益率也不同,因此,品种构成不同,也影响保本销售是额和目标销售额。

3、企业的全部固定成本成为全部产品共同成本,如果按品种计算利润、保本销售额和目标销售额时,就需将全部固定成本按一定标准分配给每个品种。

二、多品种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方法(加权平均贡献毛益法)

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每种产品的贡献毛益率×该产品销售比重) 综合保本销售额=固定成本/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

某种产品的保本销售额=综合保本销售额×该产品销售比重 综合目标销售额=(固定成本+目标利润)/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 例题见教材P96例3-7

三、相关因素变动对盈亏临界点和实现目标利润的影响 1、固定成本 2、单位变动成本 3、销售价格 4、品种结构

第四节 保利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一、 保利分析(P100) 1、固定成本 2、单位变动成本 3、单位售价 4、所得税税率

5、多种因素同时变动

二、 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分析方法,这一方法研究的是,当一个系统的周围条件发生变化时,导致这个系统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敏感(变化大)还是不敏感(变化小)。在一个确定的模型有了最优解后,敏感性分析研究的是,该模型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参

16

数允许变化 到怎样的数值(最大或最小),原最优解仍能保持不变;或者当某个参数的变化已经超出允许范围、原有的最优解不再“最优”时,怎样用简捷的方法重新求得最优解。

本量利关系中的敏感性分析主要是研究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有关因素发生多大变化时会使企业由盈利变为亏损;二是有关因素变化对利润变化的影响程度。

(一) 有关因素临界值的确定(最大最小值法) V=FC/(SP-VC) SP=FC/V+VC VC=SP-FC/V FC=V(SP-VC) 例题见教材P104

(二) 有关因素变化对利润变化的影响程度

反映敏感程度的指标称为敏感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敏感系数=目标值变动百分比/因素值变动百分比

式中:敏感受系数为正数,表明它与利润同向增减;敏感系数为负数,表明它与利润反向增减。

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数=-FC/P

单位变动成本的敏感系数=-V×VC/P 单价的敏感系数=V×SP/P

销售量的敏感系数=V(SP-VC)/P 两点规律性的结论:

第一, 关于敏感系数的符号。正号表示同向关系,负号表示反向关系。 第二, 关于敏感系数的大小。(1)单价的敏感系数肯定大于销售量的敏感系数;(2)通常情况下,单价的敏感系数是最大的,涨价是企业提高盈利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而价格下跌则是企业最大的威胁。

第五节 经营杠杆原理

一、 经营杠杆系数的定义及其计算

(一)经营杠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由于存在固定成本支出,利润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现象。

证明:设P1=(SP-VC)V1-FC P2=(SP-VC)V2-FC P2-P1=(SP-VC)(V2-V1) (P2-P1) (SP-VC)(V2-V1) P1 = (SP-VC)V1-FC (SP-VC)(V2-V1) (V2-V1) > (SP-VC)V1 = V1

(二)经营杠杆利益:经营杠杆的效用就是以销量的较小变动,引起销售利润的较大

变动,利用固定成本这个杠杆,通过扩大销售所得的利益叫做经营杠杆利益。

(三)经营杠杆系数(DOL):根据利润和产销量的关系,把利润变动率相当于产销

量变动率的倍数称为经营杠杆系数或营业杠杆系数。

经营杠杆系数(DOL)=利润变动率/产销量变动率 △P/P = △V/V

17

△P V = △V × P =(SP-VC)V/P =(P+FC)/P =1+FC/P

由公式可知,DOL大于1,固定成本越大,DOL也越大。

DOL是在一定销售量(额)的基础上,根据产品的贡献毛益或固定成本和利润计算的,由于各种产品的盈利水平不同和销售量(额)的基础不同,值得指出以下两点: (1)不同产品的DOL不同。

(2)一种产品在不同销售量基础上,具有不同的DOL。

例:某产品最近三年的销售额,平均每年递增20%,根据下表所列资料,计算每年的DOL。 年限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销售额 2000 2400 2880 变动总成本 1600 1920 2304 贡献毛益 400 480 576 固定成本 300 300 300 销售利润 100 180 276 解:第一年DOL=400/100=4 第二年DOL=480/180=2.7 第三年DOL=576/276=2.1

计算结果可看出,同一产品有不同销售量(额)基础上的DOL杠杆系数不同,在销售量(额)水平较高的基础上,DOL较小,这正是经营杠杆作用的结果。

二、 经营杠杆系数的用途 (一)用于经营预测

1、根据销售量计划增减率,预测目标利润。

△P/P (令R=△V/V)

DOL= △V/V △P = P×R

△ P=R×P×DOL

则P1=P+R×P×DOL

=P(1+R×DOL)

例:某企业基年实现销售额400万元,变动成本260万元,固定成本支出100万元,实现利润40万元,计划年度预计销售额增长20%,计划期的目标利润是多少?若计划的度销售额降低10%,计划期目标利润降低到多少?

解:DOL=(400-260)/40=3.5 若销售额增长20%时

目标利润=40×(1+20%×3.5)=68万元 若销售额减少10%时

目标利润=40×(1-10%×3.5)=26万元 2、根据计划期目标利润,预测目标销售额 P1=P+R×P×DOL

18

P1-P=R×P×DOL P1-P R= P×DOL

仍用上例数据,若计划期目标利润为68万元时,计划期目标销售额的增长率为: 目标销售额的增长率=(68-40)/(40×3.5)=20% 目标销售额=400×(1+20%)=480万元 (三) 反映企业经营风险

DOL越大,企业经营风险越大。 三、 影响经营杠杆系数的因素 (一) 固定成本FC

FC越大,DOL越大,两者同向变动。 (二) 产销量(额)

产销量越大,DOL越小,两者反向变动。

第四章 短期经营决策

目的与要求:管理会计在不同决策中采用不同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从总体上掌握不同成本概念在经营决策中的不同作用、不同成本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经营决策基本方法的原理及应用的条件等问题,并能融会贯通地掌握相关的内容,为以后的灵活应用打下基础。

第一节 经营决策的程序和分类 一、 经营决策的概念 二、 经营决策的分类 三、 经营决策的程序

第二节 决策分析中的特定成本

决策(Decision making)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活动。所谓决策,是指决策者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在占有完备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若干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择并决定采用最优方案的过程。

西方管理专家认为“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中心在决策。”可见决策问题,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比如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定价、存货控制等都必须有正确的决策。它决定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般而言,企业正确决策的标准主要看是否能以较少的消耗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短期经营决策是相对于长期投资决策而言的,通常只对企业一年内的收支盈亏产生影响。它主要考虑怎样使现有资源得到最好的利用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决策就在于从各个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判断方案优劣的标准有两个:成本和经济效益,而成本又是影响经济效益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为了使企业的决策更加准确可靠,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各种成本同决策之间的关系。从与企业决策是否有关,成本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即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

一、机会成本

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必须从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而放弃另外的方案。此时,被放弃的次优方案所可能获得的潜在利益就称为已选中的最优方案的机会成本。

19

由于机会成本仅仅只是被放弃方案的潜在利益,而非实际支出,因而不能据以登记入账。但由于公司资源的有限性,必须充会利用资源效益,所以,机会成本在经营决策中应作为一个现实的重要因素予以考虑。

二、差量成本

差量成本是指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根据不同备选方案计算出来的成本差异。 三、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是指产量(业务量)向无限小变化时,成本的变动数额。

边际成本和变动成本产有区别的。变动成本反映的是增加单位产量所追加成本的平均变动,而边际成本是反映每增加1个单位产量所追加的成本的实际数额。所以,只有在相关范围内,增加1个单位产量的单位变动成本才能和边际成本相一致。

如果把不同产量作为不同方案来理解的话,边际成本实际就是不同方案形成的差量成本。

四、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过去已经发生并无法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所改变的成本。可见,沉没成本是对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都无影响的成本。

五、付现成本

付现成本是指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所能够改变其支出数额的成本。可见,付现成本是决策必须考虑的重要影响因素。

六、专属成本与联合成本

固定成本还可以按其所涉及范围的大小,划分为专属成本和联合成本。

专属成本是指可以明确归属于企业生产的某种产品,或为企业设置的某个部门而发生的固定成本。没有这些产品或部门,就不会发生这些成本,所以专属成本是与特定的产品或部门相联系特定的成本。

联合成本是指为多种产品的生产或为多个部门的设置而发生的,应由这些产品或这些部门共同负担的成本。

七、可选择成本与约束性成本

固定成本按照是否能够随管理行为改变而改变,划分为可选择成本和约束性成本两部分。

由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来决定其是否发生的固定成本,称为可选择成本。那些为进行企业经营而必须负担的,不能改变的最低限度的固定成本,称为约束性成本。

八、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

相关成本是对决策有影响的各种形式的未来成本。对决策没有影响的成本,称为无关成本。

第三节 短期决策分析的常用方法

一、 差额分析法

当两个备选方案具有不同的预期收入和预期成本时,根据这两个备选方案间的差量收入、差量成本计算的差量损益进行最优方案选择的方法,就叫差量分析法。

二、 贡献毛益分析法

贡献毛益分析法是在成本性态分类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各备方案贡献毛益的大小来确定最优方案的分析方法。

在运用贡献毛益法进行备选方案的择优决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不存在专属成本的情况下,通过比较不同备选方案的贡献毛益总额,能够正确

20

地进行择优决策。

2、在存在专属成本的情况下,首先应计算备选方案的剩余贡献毛益(贡献毛益总额减专属成本后的余额),然后通过比较不同备选方案的剩余贡献毛益(或贡献毛益)总额,能够正确地进行择优决策。

3、在企业的某项资源(如原材料、人工工时、机器工时等)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应通过计算、比较各备选方案的单位资源贡献毛益额,来正确进行择优决策。

4、由于贡献毛益总额的大小,既取决于单位产品贡献毛益额的大小,也取决于该产品的产销量,我们应该选择贡献毛益总额最大的。

三、 成本无差别点分析法

利用不同方案的不同业务量优势区域进行最优化方案选择的方法,称为成本无差别点分析法。

四、 概率分析法

概率分析法是对企业经营中的诸多因素(如产品销售量、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等),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动程度作出估计,从而把影响决策的各种现象都考虑进去,因而使决策更加接近于实际情况。在采用概率分析法,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与决策结果有关的变量; (2)确定每一变量的变化范围;

(3)凭决策者假定或以历史资料为依据,确定每一变量的概率; (4)计算各变量相应的联合概率;

(5)将不同联合概率条件下的结果加以汇总,得到预期值。

第五章 经营决策

目的与要求:本章是第四章所授基本概念及基本方法的进一步展开,因此一方面应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和方法的灵活应用;另一方面则应了解和掌握经营决策的其他内容和方法,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从更为广泛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上述经营决策的概念本质、理论基础、程序应用、内容展开和方法原理,并能够融会贯通地去掌握经营决策的相关内容。

主要内容:(本章内容以自学为主) 生产品种的决策 零件取得方式的决策 产品加工程度

生产工艺的决策分析

第六章 长期投资决策

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围绕项目现金流量的相关计算与运用展开讨论,其中包括进行投资决策分析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进行投资决策时所采用的各种评价标准。此外,对几种典型的长期投资决策方法和与投资决策相关的其他有关问题作进一步介绍,其目的主要是对正确掌握并灵活运用投资决策分析方法起到引导作用。

第一节 长期投资决策概述

一、 长期投资决策的重要性

(一)长期投资决策中的基本概念

21

1、长期投资及其决策的含义

长期投资(Long-range investment)是指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以增加生产经营能力并期望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活动。广义而言,它包括投资于厂房、机器设备等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也包括无形投资、长期流动资产投资和长期有价证券投资。由于长期投资中固定资产占的比重大,所以狭义而言,长期投资专指固定资产投资。长期投资决策(Long-range investment making)是指对各种长期投资方案的投资支出和投资收入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和评价后作出的决定和选择,即从若干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长期投资支出,在会计中又称资本支出,因而长期投资决策又称之为资本支出决策(Capital expenditure decision making)或资本预算决策(Capital budgeting decision)。

2、长期投资的分类

(1)按对企业前途的影响深远程度,可分为战术性投资和战略性投资。

战术性投资是指不牵扯整个企业前途的投资,如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工作环境而进行的投资;战略性投资是指对企业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投资,如企业转产、增加新产品的投资。

(2)从增加利润的途径来看,可分成扩大收入投资与降低成本投资。 (3)从决策角度来看,可分为采纳与否投资和互斥选择投资。 (二)长期投资决策的特点

时间长、耗资多、不经常发生、不可逆转性 (三) 长期投资决策的重要性

长期投资的特点表明长期投资决策对企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正确的长期投资决策,应有助于企业生产经营长远规划的实现,从而使企业在未来保持良好的经营状态和盈利能力。由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长期投资决策的风险非常大,一旦决策错误,就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生存发展生产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二、期投资决策的一般程序 (一)投资项目的提出 (二)投资项目的评价 (三)投资项目的决策 (四)投资项目的执行 (五)投资项目的再评价

三、长期投资决策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前已述及,长期投资所需用资金多、回收时间长、风险大,对企业的盈亏和财务状况影响很大。因而在决策分析时,为了能够正确地对各备选方案进行科学地评价,首先必须牢固地树立起两个价值观念,即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其次还要弄清楚两个相关的特定概念,即计算货币时间价值的对象——现金流量和计算货币时间价值的根据——资金成本。此外,在长期投资决策中还要能恰当预测投资项目的寿命期,有时还不能忽略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长期投资决策中需考虑的重要因素有:货币时间价值、投资风险价值、资金成本、现金流量、项目寿命、通货膨胀等。

第二节 货币时间价值

一、 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及意义

从经济学观点来看,即使不考虑风险和通货膨胀的因素,货币(资金)在不同时间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所谓货币时间价值,就是货币随着的推移而产生的增值。对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理解有三点应于注意:

22

(1)时间价值产生于生产流通领域,消费领域不产生时间价值,因此企业应将更多的资金或资源投入生产流通领域而非消费领域。

(2)时间价值产生于资金运动中,只有运动着的资金才能产生时间价值。

(3)时间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资金周转速度的快慢,时间价值与资金周转速度成正比。 时间价值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相对数,即时间价值率是指不考虑风险和通货膨胀时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或平均报酬率。二是绝对数,即时间价值额是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带来的真实增值额,也就是一定数额的资金与时间价值率的乘积。在实际工作中,时间价值一般指时间价值率,它可以用利率、投资报酬率、资金成本率等表示;在投资决策中,又称之为贴现率或折现率。

二、 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 (一) 复利终值和现值的计算 复利终值S=P(S/P,i,n) 复利现值P=S(P/S,i,n)

例1、假定中信公司董事会决定从今年留存收益中提取120000元存入银行,准备八年后更新设备。如银行定期八年的存款利率为16%,每年复利一次,试问该公司八年后可取得多少钱来更新设备?

解:S=P(S/P,16%,8)=120000×3.278=393360元

例2、假定中信公司有一个工程项目需分三次投资,第一年初投入200万元,第二年初投入300万元,第四年初投入150万元,若三次投资款均系向建设银行借来,借款利率12%(每年复利一次),试问这项工程在第四年末竣工时,总投资额为多少?

解:S=P(S/P,12%,4)+ P(S/P,12%,3)+ P(S/P,12%,1) =200*1.574+300*1.405+150*1.120 =904.3万元

例3、假定工虹机器厂向四川省成套设备公司采用分期付款的办法购买生产设备,第一年初签订合同先付50000元,第一年末付10000元,第二年到第五年每年末付15000元,第六年末再付10000元,若银行贷款利率为9%(复利),试问该项生产设备目前的现价应为多少?

解:P=S(P/S,9%,0)+ S(P/S,9%,1)+ S(P/S,9%,2)+ S(P/S,9%,3)+S(P/S,9%,4)+ S(P/S,9%,5)+S(P/S,9%,6)

=50000+10000×0.917+15000×0.842+15000×0.772+15000×0.708+15000×0.650+10000×0.596=109710元

(二) 年金终值和现值的计算 1、普通年金

终值S=A(S/A,i,n) 现值P=A(P/A,i,n)

(注:年金现值系数的倒数(A/P,i,n)叫资本回收系数) 2、预付年金

终值S=A(S/A,i,n)(1+ i) 或= A[(S/A,i,n+1)-1] 现值P=A(P/A,i,n)(1+i)

或 = A[(P/A,i,n-1)+1] 3、递延年金

例1、若东方汇理银行于1991年初发行一种十年期长期债券,当时利率为12%,在发行条例上载明前三年不偿还本息,从第四年起每张债券每年末还本付息200元,试问直到

23

2000年末止,每张债券共还本付息多少金额?

解:S=A(S/A,12%,7)=200*10.089=2017.80元

例2、根据上例,要求为证券市场的潜在投资者计算购买东方汇理银行的十年期债券,每张最多出价多少?

解:P=A(P/A,12%,7)(P/S,12%,3)=200*4.564*0.712=649.91元 4、永续年金 现值P=A/ i

例:若大华公司决定从今年起建立一项永久性的将励基金,每年末颁发30万元专门奖给全国对化工技术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如目前银行存款利率为12%(复利),则该公司现在应存入银行多少款项,才能使这项基金正常运转?

解:P=A/ I=300000/12%=2500000元

第三节 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

一、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概念及内容 (一)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概念及内容

现金流量指的是在投资活动过程中,由于引进一个项目而引起的现金支出或现金收入增加的数量。在投资决策分析中所说的“现金”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货币资金,同时也包含了与项目相关的非货币资源的变现价值。比如在投资某项目时,投入了企业原有的固定资产,这时的“现金”就包含了该固定资产的变现价值,或其重置成本。

投资决策涉及现金流出量、现金流入量和现金净流量三个具体概念。

1、现金流出量。包括:固定资产上的投资、流动资产的投资和机器设备的维护修理费等。

2、现金流入量。包括:经营利润、固定资产报废时的残值收入,项目结束时收回的原投入在该项目流动资产上的流动资金,折旧费用等。

3、净现金流量。

净现金流量=投资现金流量+营业现金流量+项目终止现金流量 (三) 现金流量的计算

1、投资现金流量。包括固定资产的投资和流动资产的垫资。 2、营业现金流量。

营业现金流量=税后净利+折旧

=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

=收入*(1-所得税税率)-付现成本*(1-所得税税率)+折旧*所得税税

3、项目终止现金流量=实际固定资产残值收入+原投入的流动资金-(实际残值收入-预计残值)*所得税税率

例:假定A公司准备在2004年搞一项新产品开发的投资项目,其预计的有关资料如下:

(1)该项目的原始投资在固定资产方面拟分别在第一年初和第二年初各投资500万元,预计在第二年末建成,并决定在投产前(即第二年末)再垫支流动资产100万元,以便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2)预计固定资产可使用六年,期满残值为16万元,每年按直线法计提折旧。 (3)投产后第一年的产品销售收入,根据市场预测为300万元,以后五年均为600万元(假定销售货款均于当年收现)。又假定第一年的付现成本为80万元,以后五年的付现成本为160万元。

24

(4)假定该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0%。 要求:

(1)为该公司计算各年的“营业现金流量”;

(2)为该公司编制开发新产品的投资项目的全部现金流量计算表

解:年折旧=(1000-16)/6=164万元

A公司各年预计收益表

单位:万元 项目 销售收入 付现成本 折旧 税前净利 所得税 税后净利 第三年 300 80 164 56 16.8 39.2 第四年 600 160 164 276 82.8 193.2 第五年 600 160 164 276 82.8 193.2 第六年 600 160 164 276 82.8 193.2 第七年 600 160 164 276 82.8 193.2 第八年 600 160 164 276 82.8 193.2 第三年的营业现金流量=300-80-16.8=203.2万元 第四-八年各年的营业现金流量=600-160-82.8=357.2万元

新产品开发投资项目全部现金流量计算表

单位:万元 项目 原始固定投资 资产 流动资产 营业 现金流量 终结残值回收 回收 流动资产 年度 0 1 2 3 4 5 6 7 8 (500) (500) (100) 203.2 357.2 357.2 357.2 357.2 357.2 16 80 现金流量合计 (500) (500) (100) 203.2 357.2 357.2 357.2 357.2 453.2 注:年度“0”代表第一年初,“1”代表第一年末,“2”代表第二年末,如此类推。现金流出量在金额前后加“( )”号,凡金额前后没有“( )”号的,则为现金流入量。

三、资项目现金流量的意义

在长期投资决策中,为了对各个备选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必须对各方案的现金流量进行科学地预测,而“现金流量”也将作为衡量方案优劣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

1、科学地决策分析必须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在决策时一定要弄清楚每笔预期收入款项和预期支出款项的具体时间,因为不同时间的现金具有不同的价值。例如,投资1000元

25

的年收益为100元,银行年利率8%,这样就可能有两种不同的评价。如果这100元是当年的现金流入,则它大于利息80元,投资是有利的;如果这100元只是个应收数(虽然也属于当年的收益,要到第二年底才能收到现金),则两年的利息将大于100元,说明投资是不利的。所以,评价投资方案的优劣,投资效益的高低工资以现金流量为基础,而不以“营业净利”为评价标准。

2、未来各期“净利”的预测,计算没有统一的标准,它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存货估价、费用摊配和折旧计提的不同方法的影响,因此以净利来评价投资效益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而现金流量是以现金的实际收支为计算基础的,这样就使投资效益的计算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

第四节 投资收益的评价方法

一、 静态评价方法(非贴现指标) (一) 投资回收期法

投资回收期指的是自投资方案实施起,至收回初始投入资本所需的时间,即能够使与此方案相关的累计现金流入量等于累计现金流出量的时间,即满足公式:∑I=∑O

投资回收期一般以年为单位,其计算方法因各年现金净流量是否相等而有两种不同的表述:

1、若各年的现金净流量相等

预计回收期(年)=原投资总额/每年现金净流量 2、若各年的现金净流量不相等

n年初尚未收回的投资额

预计回收期(年)=1+1+?+1+ 第n年现金净流量 (n-1)年

例:大众公司有甲、乙两种长期投资方案,甲方案的一次投资总额为20万元,乙炔方案一次投资总额为18万元,允许的最大回收期为2年。两方案各年的现金净流量资料预计如下:(设已知贴现率为14%) 年份 1 2 3 4 甲方案现金净流量(元) 70000 70000 70000 70000 乙方案现金净流量(元) 50000 60000 60000 70000 要求:计算两方案的投资回收期并评价择优。

解:(1)由于甲方案的每年现金净流量相等,则 甲方案预计回收期=200000/70000=2.86年 (2)乙方案的每年现金净流量不相等,则

乙方案的预计回收期=1+1+1+(180000-50000-60000-60000)/70000=3.14年 两方案的预计回收期均大于允许的最大回收期2年,故两方案都应舍弃。 投资回收期法的优缺点:

优点:计算简便,容易理解,并可促使企业尽可能相方设法缩短周期,及早收回投资。 缺点:(1)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2)没有考虑回收期后的现金流量。 (二) 投资报酬率法

投资报酬率也叫投资利润率或会计利润率,它表示年平均利润占总投资的百分比,即 投资报酬率=年平均利润/投资总额

26

例题见教材272页 优点:(1)考虑了回收期后的现金流量;(2)计算简便,使用的是普通会计学上的收益和成本的概念,容易被接受和掌握。

缺点: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二、 动态评价法(贴现指标) (一) 净现值法(NPV)

净现值指的是在方案的整个实施运行过程中,所有现金净流入年份的现值之和与所有现金净流出年份的现值之和的差额。

例:上海某机床厂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有A、B两个投资方案备选,投资额均为一次投入3000万元。两方案在未来的现金净流量如下,该贴现率为10%,试用净现值法来评价并选择最优方案。 年次 1 2 3 4 5 6 A方案现金净流量(万元) 1500 1200 900 300 B方案现金净流量(万元) 300 600 900 1200 1500 1800 解:A方案的NPV=1500×(P/S,10%,1)+1200×(P/S,10%,2)+900×(P/S,10%,3)+300×(P/S,10%,4)-3000=240万元

A方案的NPV=300×(P/S,10%,1)+600×(P/S,10%,2)+900×(P/S,10%,3)+1200×(P/S,10%,4)+1500×(P/S,10%,5)+1800×(P/S,10%,6)-3000=1200万元

两方案净现值均大于零,因此两方案均可采纳,但B方案的净现值大于A方案的净现值,故应采用B方案。

净现值法的主要优点:既考虑了投资后的现金流量及投资额的大小,又考虑了两者的时间价值,将两者统一在一个时点上进行分析、对比,对投资效益的评价较正确、全面。但它也有两个主要缺陷:

一是如果两个投资方案的原投资额的现值不相等,且NPV均大于零,这时,仅用净现值的绝对数大小作为评价方案优劣的标准,是不能正确反映方案的投资效益高低的。此时就需用“现值指数法”来弥补。

二是净现值法不能给出投资方案本身实际可能达到的投资报酬率究竟是多少,此时就有“内部报酬率法”来弥补并指出方案本身可能达到的报酬率。

(二) 现值指数法(PVI)

现值指数也叫获利指数,其内容为在整个方案的实施运行过程中,所有现金净流入年份的现值之和与所有现金净流出年份的现值之和的比值。

若上例中B方案原投资额为3950万元,其余条件不变,试用现值指数法来评价两方案优劣。

解:A方案的现值指数=(3000+240)/3000=1.08 B方案的现值指数=(1200+3000)/3950=1.06

A方案的现值指数大于B方案的现值指数,故选择A方案。

若按净现值法来评价,A方案的净现值为240万元,B方案的净现值为

1200+3000-3950=250万元,B方案的净现值大于A方案的净现值,应采用B方案。

(三) 内部报酬率法

27

内部报酬率反映的是方案本身实际达到的报酬率,它是在整个方案的实施运行过程中,当所有现金净流入年份的现值之和与所有现金净流出年份的现值之和相等时方案的报酬率,亦即能够使得项目的净现值为零时的报酬率。

内部报酬率往往与资本成本率做比较,如果内部报酬率大于资本成本率,方案可行;反之,方案不可行。

例:设利群公司有甲、乙两种长期投资方案,甲方案一次投资额为20万元,乙方案一次投资额为18万元,有效使用期均为4年。甲方案期满无残值,乙方案期满有残值为2万元,假定资金成本率为14%,两方案有关现金流量资料如下: 年份 1 2 3 4 甲方案现金净流量(元) 70000 70000 70000 70000 乙方案现金净流量(元) 50000 60000 60000 70000 要求采用内部报酬率法进行决策分析。 解:(1)甲方案的净现值=70000×(P/A,r,4)-200000=0 (P/A,r,4)=200000/70000=2.857

折现率 年金现值系数

14% 2.914 r-14% 0.057 r 16%-14% 2.857 0.116 16% 2.798

(r-14%)/( 16%-14%) =0.057/0.116 r=14.98%

(2)由于乙方案的各年现金净流量不相等,故需采用逐次逼近法计算。 令折现率为15%,计算乙方案的净现值,得NPV=-180元 令折现率为14%,计算乙方案的净现值,得NPV=3770元 折现率 净现值

14% 3770 r-14% 3770 r 15%-14% 0 3950 15% -180 (r-14%)/(15%-14%)=3770/3950 r=14.95%

根据上述计算,可见甲、乙方案的内部报酬率均超过资金成本率14%,两方案都可行,但甲方案较优。

第五节 几种长期投资决策

一、生产设备最优更新期的决策 二、固定资产是否更新的决策

固定资产是否更新的决策是指原有设备还能继续使用,但市场上出现了性能更好,

28

生产效率更高,能降低生产成本或能生产出质量更好的产品的同类机器时,企业是否用这种新设备替换旧设备的决策。

例:大众公司原有一套生产设备的主机是四年前购入的,原购置成本为200000元,估计还可使用六年,假定期满无残值,已提折旧80000元(直线法计提),账面价值(净值)为120000元,继续使用该机器每年可获销售收入298000元,每年支付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变动制造费用226000元,现该公司为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准备购置一台装有自动控制的主机,约需价款300000元,估计可使用六年,期满有残值15000元,购入新机时,旧机可作价70000元,使用新机器后,每年可增加销售收入50000元,同时每年还可节约变动成本20000元。若该公司的资金成本率为12%,所得税率为30%,要求用净现值法结合差量法对该公司的设备更新方案进行决策分析。

解:旧设备的年折旧=200000/10=20000元

新设备的年折旧=(300000-15000)/6=47500元 1、计算新旧设备的差量现金流量(用△表示) △设备投资=-30000+70000+50000×30%=-215000元 △设备年折旧额=47500-20000=27500元 △残值回收=15000-0=15000元

△净营业现金流量=△收入×(1-所得税税率)-△付现成本×(1-所得税税率)+△折旧×所得税税率=50000×70%-(-20000)×70%+27500×30%=57250元

2、作差量现金流量图

(57250+15000) 57250 57250 57250 57250 57250 215000

3、计算新旧设备的差量净现值

△NPV=-215000+57250×(P/A,12%,5)+72250×(P/S,12%,6) [(或)=-215000+57250×(P/A,12%,6)+15000×(P/S,12%,6)] =-215000+57250×4.111+15000×0.507=27959.75元 可见,新设备的净现值比旧设备的净现值多27959.75元,所以应选择使用新设备。 三、固定资产修理和更新的决策 四、固定资产租赁或购买的决策

第六节 投资决策的扩展

一、投资决策的敏感性分析 二、通货膨胀情况下的投资决策

29

第七章 全面预算

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讲述全面预算的含义、内容及预算编制的各种方法。通过对本章的学习,重点要理解全面预算的编制原理,并注意把握好经营预算、财务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间的勾稽关系。

第一节 全面预算的作用和编制程序

一、全面预算的概念及作用 (一)概念

预算是用货币单位表示的财务计划,它是用货币的形式来反映企业未来某一特定期间的有关现金收支、资金需求、资金融通、营业收入、成本及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方面的详细计划。

全面预算反映的是企业未来某一特定期间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计划。它以销售预测为起点,进而对生产、成本及现金收支等各个方面进行预测,并在这些预测的基础上,编制出一套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损益表等预计财务报表及其附表,以反映企业在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全面预算的作用

1、明确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2、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3、控制各部门的经济活动 4、考核各部门的成绩 二、全面预算的编制程序 30

全 面 预 算 程 序 图

二、 全面预算的内容 1、营业预算 销售预算

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期末产成品存货预算 成本预算

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 2、财务预算 现金预算表 预计收益表 预计资产负债表

预计财务报表与企业财务报表的区别在于财务报表是根据企业以前时期的实际情况编制的,它真实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预计财务报表则是在预测的基础上,按照企业设定的计划编制的未来时期的预计报表。

3、资本支出预算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预算方法

一、固定预算

固定预算是一种最基本的全面预算编制方法,该方法所涉及的各项预定指标均为固定数据。这种预算方法也叫静态预算。

二、弹性预算

弹性预算是在变动成本法下,充分考虑预算期各预定指标可能发生的变化,而编制出的能适应各预定指标不同变化情况的预算,从而使得预算对企业在预算期的实际情况更加具有针对性,这种预算方法出称作动态预算。常见的有成本弹性预算和利润弹性预算。

三、零基预算 (一)概念

零基预算的全称为“以零为基础编制的计划和预算”,主要用于对各项费用的预算,其主要特点是各项费用的预算数完全不受以往费用水平的影响,而是以零为起点,根据预算期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的需要,按照各项开支的重要程度来编制预算。避免了不合理费用支出的延续。

(二)零基预算与传统预算别:

1、零基预算以零为起点,根据预测的业务量水平、费用水平等确定各项预算数;传统预算以现有的支出数为基础,根据实际的执行结果,结合计划年度的业务量变动情况确定各项预算数。

2、零基预算注重对业务本身的分析,不论是新增加的业务和过去已有的业务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传统的预算不注重对业务的成本——效益分析,只考虑业务的增减量

31

的变化。

3、零基预算注重按业务的重要程度分配资金;传统预算则注重预算资金量的增减,对资金分配的合理性考虑较少。

(三) 编制程序

1、确定预算期的生产经营目标。

2、对预算期各项费用的支出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及综合评价,权衡轻重缓急,划分成不同等级并排出先后顺序。

3、按照已排出的等级和顺序,根据企业预算期可用于费用开支的资金数额分配资金,落实预算。

三、滚动预算

(一)固定预算、弹性预算和零基预算的共同缺点

前面所介绍的预算,都是与会计年度相适应的,在我国是指计划年度的1月1日至12月31日,它有利于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但这种预算的编制期也存在一些显著的缺点:

1、预算的编制时间通常在预算年度的前一年第四季度,由于时间较长,用对有些经济活动只能作一大略的推测,因而,影响预算的相对正确。

2、预算由于以一个整年为期,在执行一段时间后,管理者往往只考虑剩下几个月的经济活动,很难为下一年度的生产经营作较周密的考虑。

3、预算在执行中,由于种种原因,常常会发生较大变化,使预算不能适应实际经营的需要,且很难调整。

(二)滚动预算的要点

1、无论何时,滚动预算永远保持未来12个月,预算资料,逐期向前滚动,从而,保证经营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够保持稳定性和长远性。

2、长计划,短安排的编排方式,即总体预算按年分季编制,但到该季时已按月分开编制,以此类推,以便按月严密控制预算的执行。

四、概率预算

概率预算是为了反映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各项定指标可能性发生的变化而编制的预算。它不仅考虑了各因素可能发生变化的水平范围,而且考虑到在此范围内有关数据可能出现的概率情况。

第八章 标准成本法

目的与要求:标准成本法是一种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的方法。本章的学习目的是理解标准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成本差异在成本控制中的意义;掌握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掌握变动成本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成本法差异的计算。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能够解释采用标准成本制度的原因,描述差异分析的基本概念并解释这些差异如何用于控制。

本章学习要点:

(1)标准成本的基本概念 (2)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 (3)成本差异的账户处理 本章学习重点:

(1)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 (2)成本差异的账户处理 本章难点:

32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

第一节 标准成本及成本差异

一、标准成本的作用 (一)概念及内容

早在1911年,美国工程师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提出了计件工资制和标准化原理,用来控制生产工人的工作效率。以后,工程师埃默森提出标准人工成本法,甘特又把标准成本推广到材料及制造费用,制定标准材料成本和标准制造费用。第一次提出标准成本概念的是工程师哈里逊,当时标准成本还独立于会计系统之外。

1919年,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成立,由工程师和会计师共同组成。成立以后,准备推广标准成本,但因为当时标准成本由工程师所提出,他们的愿意主要是用标准成本来控制成本,提高效率,没有考虑同会计相结合。直到1930年之后,工程师和会计师才获得了一致的看法,即把标准成本同会计账务处理结合起来,从引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标准成本制度。

标准成本法是指通过制定标准成本,将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获得成本差异,并对成本差异进行因素分析,据以加强成本控制的一种会计信息系统和成本控制系统。其具体内容包括:

1、标准成本的制订

2、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 3、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 (二)标准成本的作用

标准成本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便于企业编制预算和进行预算控制。 2、可以有效地控制成本支出。

3、可以为企业的例外管理提供数据。

4、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产品的价格决策和预测。

5、可以简化存货的计价以及成本核算的账务处理工作。 二、标准成本的种类

(一)理想标准成本:最佳工作状态下可以达到的成本水平。

(二)正常标准成本:是在正常生产经营条件下应该达到的成本水平。可以较长时间采用的标准成本。

(三)现实标准成本:是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应该达到的成本水平。它是根据现在所采用的价格水平、生产耗用量以及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而制定的标准成本。它与正常标准成本不同的是,它需要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修改,而正常标准成本则可以保持一段较长时间固定不变。

三、成本差异的种类

成本差异是指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也称标准差异。

成本差异按成本的构成可以分为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和制造费用差异。制造费用差异按其形成的原因和分析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差异两部分。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和变动制造费用差异都属于变动成本,决定变动成本数额的因素是价格和耗用数量,因此,三者按形成原因可分为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是固定成本,不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其差异不能简单地分为价格因素和耗用数量因素。

33

第二节 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

变动成本差异计算的通用模型: 总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实际价格×实际数量-标准价格×标准数量 价格差异=实际价格×实际数量-标准价格×实际数量 =(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数量

数量差异=标准价格×实际数量-标准价格×标准数量 =标准价格×(实际数量-标准数量)

一、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直接材料总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材料实际价格×实际用量-材料标准价格×标准用量

=材料实际价格×实际产量×实际单耗-材料标准价格×实际产量×标准单耗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材料实际价格×实际用量-材料标准价格×实际用量 =(材料实际价格-材料标准价格)×实际用量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材料标准价格×实际用量-材料标准价格×标准用量 =材料标准价格×(实际用量-标准用量)

=材料标准价格×(实际单耗-标准单耗)×实际产量 二、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直接人工总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实际价格×实际数量-标准价格×标准数量

=实际工资率×实际总工时-标准工资率×标准总工时

=实际工资率×实际产量×单位产品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

价格差异: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实际价格×实际数量-标准价格×实际数量 =实际工资率×实际总工时-标准工资率×实际总工时 =(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际总工时

=(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际产量×单位产品实际工时

数量差异: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标准价格×实际数量-标准价格×标准数量 =标准工资率×实际总工时-标准工资率×标准总工时 =标准工资率×(实际总工时-标准总工时)

=标准工资率×(单位产品实际工时-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实际产量 三、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总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实际价格×实际数量-标准价格×标准数量

=实际分配率×实际总工时-标准分配率×标准总工时

=实际分配率×实际产量×单位产品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

34

准工时

价格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差异=实际价格×实际数量-标准价格×实际数量 =实际分配率×实际总工时-标准分配率×实际总工时 =(实际分配率-标准分配率)×实际总工时

=(实际分配率-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单位产品实际工时

数量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标准价格×实际数量-标准价格×标准数量 =标准分配率×实际总工时-标准分配率×标准总工时 =标准分配率×(实际总工时-标准总工时)

=标准分配率×(单位产品实际工时-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实际产量

四、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一)两项差异分析法

1、预算差异:也称耗费差异或支出差异,是一种可控差异。 预算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实际产量实际工时×实际分配率-预算产量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2、能量差异:也称产能差异,是一种数量差异。它是指在标准生产能力(能量)下,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与实际产量应耗标准工时下的固定制造费用应发生额之间的差额,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实际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预算产量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预算产量标准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应当注意,由于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是按照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除以预算产量标准工时来制定的,即使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数与预算数一致,只要实际生产能力与预算生产能力有差异,就会发生少分配或多分配固定制造费用的情况。正因为这种差异是由于分配率公式中的除数(预算生产能力)发生变动而引起的,故该项差异亦可称为“除数差异”,反映的是计划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

(三) 三项差异分析法

三项差异分析法是在二项差异分析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能量差异分为效率差异和生产能力利用差异。

1、预算差异:也称耗费差异或支出差异,是一种可控差异。 预算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实际产量实际工时×实际分配率-预算产量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2、生产能力利用差异:是实际工时与预算产量标准工时之间形成的差异(实际产能与预算产能之间的差异),即生产能力是否闲置所形成的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利用差异=预算产量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

=(预算产量标准工时-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

3、效率差异:是一种工时(数量)差异,即实际工时脱离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工时而产生的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35

=(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实际产量×(实际单位产品工时-标准单位产品工时)×标准分配率

第三节 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

一、成本差异核算账户

“材料价格差异” “材料用量差异”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费用开支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借方核算发生的不利差异,贷方核算发生的有利差异

二、成本差异的归集

平时领用的原材料、发生的直接人工费用和各种变动、固定制造费用应先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账户进行归集。

月底计算、分析成本差异后,再将实际费用中的标准成本部分从上述账户中转入“制造成本”账户;对于各种成本差异,应将其从上述账户中转入各个相应的成本差异账户。

如:借: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

材料价格差异

材料用量差异(有利差异) 或:借:生产成本

材料价格差异(不利差异) 材料用量差异 贷:原材料

三、期末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 (一)直接处理法

直接处理法指将本期发生的各种成本差异全部转入“营业成本”账户,由本期的销售产品负担,并全部从损益表的销售收入项下扣减,不再分配给期末在产品和期末库存产成品。

优点:

(1)简化成本计算;

(2)利润指标能如实地反映本期生产经营工作和成本控制的全部成效,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要求。

缺点:要求标准成本的制定要合理和切合实际并且要不断修订,资产负债表的在产品和产成品项目反映的成本才能切合实际。

(二)递延法

递延法是将本期的各种成本差异,按标准成本的比例分配给期末在产品、期末产成品

36

和本期已销售产品。

优点: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成本和利润表中的营业成本都是实际成本。 缺点:计算复杂;不利于成本差异的分析和控制。

第九章 责任会计

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对责任会计的原理及其在实践中的建立实施、操作原则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述。责任会计是一种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的会计制度,责、权利相结合是责任会计管理思想的核心。责任会计通过对企业内部单位应负责任的性态分析,将其分解为各个责任中心,赋予相应的权利并实行相应的奖惩机制。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责任会计的概念及意义,熟练掌握责任会计在企业的具体应用。

第一节 责任会计概述

一、责任会计概念 (一)概念

“责任会计”一词源于西方,它是指以企业内部的各个责任中心为会计主体,以责任中心可控的资金运动为对象,对责任中心进行控制和考核的一种会计制度。

责任会计是伴随着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向企业内部纵深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的会计制度。

(二)责任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1)责任会计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西方成本会计的充分发展,标志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为基础的标准成本制度的出现;与此同时,预算管理制度的出现使得责任会计的思想从成本控制领域扩展到了利润控制和资金控制等领域。

(2)责任会计在理论和方法上的成熟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20世纪40年代以后) (三)我国责任会计研究及应用情况

我国责任会计理论的系统研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但实际工作中的某些做法与西方责任会计的内容可以说不谋而合。20世纪50年代的班组经济核算、60年代资金与成本的归口分级管理、80年代的厂内经济核算等体现了责任会计的思想。

二、分权管理与责任会计

(一)实施分析管理的主要原因 1、信息的专门化 2、反应的及时化

3、下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二)分权管理与责任会计的关系

(1)企业越是下放经营管理权,越要加强控制。

(2)在实行分权管理的情况下,如何协调各分权单位之间以及企业整体与分权单位之间在工作和目标上达成一致,以及如何对分权单位的经营业绩进行计量、评价和考核,就显得尤为重要。责任会计制度就是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将企业内部单位建立若干责任单位,并对其分工负责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控制、考核和评价。

三、责任会计的基本内容 (一)责任会计制度的建立

1、将企业内部单位划分为一定的责任中心,赋予一定的经济责任和权力。

37

2、确定业绩评价的方法。

3、根据经济责任完成情况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 (二)实施责任会计 1、编制责任预算

2、核算预算的执行情况 3、分析、评价和报告业绩 四、责任会计的基本原则 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总体优化原则 公平性原则 可控性原则 反馈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例外管理原则)

第二节 责任中心

一、责任中心的概念

责任中心是指根据其管理权限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并能反映其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企业内部单位。

划分责任中心应以能分清责任为依据,凡是管理上可分、责任可以辨认、成绩可以单独考核的单位,都可以划分为责任中心,大到分公司、地区工厂或部门,小到车间、班组或某一个机台。

二、成本中心 (一)概念

成本中心是指只发生成本(费用)而不取得收收入的责任中心。任何只发生成本的责任领域都可以确定为成本中心。

(二)责任成本

成本中心只对其可控成本负责。 可控成本应同时符合三个条件:

(1)责任中心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了解将要发生的成本; (2)责任中心能够对成本进行计量;

(3)责任中心能够通过自已的行为对成本加以调节和控制。 责任成本和产品成本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责任成本是以责任中心为对象归集的成本,其特征是谁负责,谁承担;而产品成本则是以产品为对象归集的成本,其特征是谁受益,谁承担。

联系: 性质相同,同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源耗费. (三)成本中心的分类 1、按管理范围划分 (1)生产车间或分厂 (2)仓库 (3)管理部门 2、按管理层次划分

(1)车间-班组(工段)-个人三级成本中心

38

(2)仓库-保管人员两级成本中心 (3)管理部门-管理人员两级成本中心 三、利润中心 (一)概念

利润中心是指既要发生成本,又能取得收入,还能根据收入与成本计算利润的一种责任中心。

(二)责任利润:可控收入减去可控成本

确定利润中心的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可控收入。 可控收入包括三种:

(1)对外销售产品而取得的实际收入。

(2)按照包含利润的内部结算价格转出本中心的完工产品而取得的内部销售收入。 (3)按照成本型内部结算价格转出本中心的完工产品而取得的收入。 (三)利润中心的分类

1、自然利润中心(拥有产品销售权) 如销售部门 2、人为利润中心

其产品只在企业内部流转因而只能取得企业内部收入 四、投资中心

概念:投资中心是指既要发生成本又能取得收入,获得利润,还有权进行投资的一种责任中心。如分公司或分厂。

责任会计中的责任中心是否包括投资中心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第三节 内部结算价格

一、内部结算价格的概念

概念:计价结算过程中使用的价格,称为内部结算价格。

特点:计价结算并不真正动用企业货币资金,而是一种观念上的货币结算,是一种资金限额指标的结算。

二、内部结算价格的作用和制定原则 (一)作用

1、内部结算价格是分清各责任中心经济责任的重要依据。 2、内部结算价格是测定各责任中心资金流量的重要依据。 3、内部结算价格是考核各责任中心生产经营成果的重要依据 (二)制定内部结算价格时应遵循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 2、目标一致性原则 3、激励性原则

三、内部结算价格的类型

(一)计划制造成本型内部结算价格

适用范围:适用于采用制造成本计算产品成本的成本中心之间的往来结算。

优点:便于将责任会计的责任成本核算与财务会计的产品成本核算有机地联系起来,没有虚增成本的现象,便于资金预算的分解落实,可以明确反映责任中心的成本节约或超支。

缺点:没有与各责任中心真正利润联系起来。

39

(二)计划变动成本型内部结算价格

适用范围:适用于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的成本中心之间的往来结算。 优点:符合成本性态,能够明确揭示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便于责任考核,有利于企业及各责任中心进行生产经营决策。

缺点:产品成本不包括固定成本,不能反映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产品单位成本中固定成本的影响,割裂了固定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利于调动各责任中心增加产量的积极性。

(三)计划变动成本加计划固定总成本型内部结算价格

适用范围:适用于采用各种方法计算产品成本的成本中心相互之间的往来结算。 优点:包括了计划变动成本型内部结算价格的优点,并弥补其不足之处。 缺点:较难合理确定计划固定总成本。 (四)计划制造成本加利润型内部结算价格

适用范围:适用于人为利润中心之间的往来结算。 优点:有利于调动各责任中心增加产量的积极性。

缺点:计算的利润不是企业真正实现的利润,表现为扩大了的产品成本差异,产品成本核算不够真实;加大了成本核算工作量;虚增了各责任中心的资金流入量。 (五)市场价格型内部结算价格

适用范围:适用于完全的自然利润中心之间的往来结算。

优点:体现了公平性的原则;有利于促使各责任中心参与市场竞争。

缺点:在市场价格不能合理确定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各责任中心之间的苦乐不均。 (六)双重内部结算价格

采用双重内部结算价格,就是提供产品的责任中心转出产品与接受产品的责任中心转入产品,分别按照不同的内部结算价格结算,其差额由会计部门进行调整。

复习思考题

一、简答题

1、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哪几方面?各占什么地位? 2、说明在两种成本法下分期利润出现差额的根本原因。 3、长期投资决策应考虑哪些因素?相互之间有何关系? 4、零基预算与传统预算有哪些区别? 5、简述本量利分析的基础前提。

6、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存在哪些区别?

7、简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存在哪些区别与联系?

8、什么叫沉没成本?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如何避免沉没成本的影响?试举例说明。 二、名词解释

固定成本 成本性态 相关成本 无关成本 沉没成本 本量利分析 差量成本 边际成本 滚动预算 零基预算 专属成本 货币时间价值 现金流量 净现值

40

弹性预算 投资回收期 投资报酬率 现值指数 变动成本 内部报酬率 成本中心 保本点 利润中心 投资中心 标准成本 可控成本 责任中心 三、计算题

1、分别按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计算存货成本和税前利润。

2、本量利分析(单一产品和多品种下的保本点的计算,目标利润的计算)

3、短期经营决策(贡献毛益分析法、差额分析法和成本无差别点分析法的应用) 4、长期投资决策(现金流量的计算、现金流量图、采用相应的投资收益评价分析法对项目进行决策分析)

5、成本差异的计算(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

作业

1、嘉华线路板印制厂过去一年使用冲压设备新发生的有关混合成本方面的资料如下: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小时(X) 468 480 500 475 503 481 477 492 495 483 501 483 混合成本总额(Y) 1745 1752 1800 1750 1820 1765 1763 1800 1807 1794 1811 1770 要求:

(1)采用高低点法确定固定成本总额以及单位变动成本。 (2)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确定固定成本总额和单位变动成本。

2、东方公司1999年度只产销一种产品,以下是有关生产,销售和成本的资料: 生产量 5500件 销售量 4800件 直接材料 25000元 直接人工 15000元 变动制造费用 22000元 固定制造费用 20000元 推销及管理费用

固定部分 10000元 变动部分 4500元

41

要求:

(1)按完全成本计算法算出单位成本。 (2)按变动成本计算法算出单位成本。

3、环球公司2001年的有关资料如下: 生产量 4500件 销售量 4000件 期初存货量 0件 直接材料 22000元 直接人工 30000元 制造费用

其中:单位变动费用 5元 固定费用总额 30000元 推销及管理费用

其中:单位变动费用 4元 固定费用总额 25000元 单位产品的零售价为42元。 要求:

(1)分别按完全成本计算法和变动成本计算法算出2001年的期末存货成本。 (2)分别按两种不同的成本计算法编制利润表。 (3)比较两种方法计算出来的息税前利润,以哪种方法较高?高多少?怎样验算?为什么?

4、某企业经营A、B两种产品全年固定成本72000元,其他有关资料如下: 产品名称 单位售价(元) 预计产销量(件) 边际贡献率 A产品 5 30000 40% B产品 2.5 40000 30% 要求: (1)计算该企业的综合盈亏平衡销售收入;

(2)分别计算A、B两种产品的盈亏平衡销售量; (3)计算企业的安全边际和预期利润。

5、某企业经营甲产品,预计全年产销量50000件,产品单位售价5元,产品单位变动成本3元,全年固定成本70000元。

要求:

(1)计算甲产品盈亏平衡销售量; (2)计算甲产品的安全边际; (3)计算甲产品的预期利润; (4)绘制甲产品的盈亏平衡图。

6、某企业生产经营一种产品,基期销售价格为60元/件,单位变动成本为36元/件,销售量为1000件,固定成本为20000元。要求:

(1)计算基期保本销售额和税前利润。

42

(2)如果计划期价格上升10%,单位变动成本上升12%,销售量减少5%,固定成本降低1%,试测算计划期保本销售额和税前利润。

(3)如果将计划期目标利润为8000元,各有关因素应售货作何变动才能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

(4)如果要保证经营该产品不亏损,应把有关因素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7、某企业基期固定成本为80000元,销售量为500件,利润为20000元。要求: (1)计算营业杠杆系数。

(2)如果计划期追加8000元广告费,预计销售量将增长20%,利润将是多少?

(3)如果计划期目标利润为40000元,固定成本保持在88000元水平。问需要增加多少销售量?

8、某工厂生产一种轴套,可以用普通车床、六角车床或自动化专用车床进行加工。不同类型的车床一次调整所需的调整准备费和加工一件轴套所需之加工费如下表所示:

摘要 一次调整准备费(元) 一件轴套加工费(元) 普通车床 2.5 0.45 六角车床 5.00 0.20 自动化专用车床 15.00 0.04

试确定为了使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应如何对车床进行选择?

9、某厂生产A产品,现有生产能力每月可生产100000件,经过初步加工即可出售。有关资料如下:单位售价6.5元;单位成本6.10元(直接材料1.20+直接人工1.75元+变动制造费用1.10元+固定制造费用0.85元+变动销售费用0.90元+固定销售费用0.30元)。

如果对该产品进一步加工后再出售,单位售价可增加到8元,进一步加工的追加成本如下:单位直接人工0.05元;单位变动制造费用0.25元;单位变动销售费用0.10元;固定制造费用(全月额)15000元;固定销售费用(全月额)10000元。

试问:该产品是否需进一步加工再出售?

10、某厂准备推出一个新产品项目,寿命期为5年,第1年年初生产设备投资30000元,期满净残值2000元,同时垫支流动资金8000元。若该新产品的销售单价为5元,单位变动成本为3元。第1年销售量估计为14000件,固定成本总额为25000元(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后4年的销售量估计均为20000件,各年固定成本总额(仍包括折旧)均为30000元。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所得税率为40%。试编制该项目的现金流量表,并画出现金流量图。又假定该厂资金成本为14%,要求的回收期为3年,要求的平均报酬率为20%,试分别运用投资回收期法、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对该项目进行评价。

11、某公司于一年前购置机床一台,原价35000元,估计尚可使用10年,将来使用期满有净残值2000元。该公司现拟购进一台新型机床代替旧机床,新机床现价为50000元。若购进新机床,则可使该公司每年销售收入从100000元增加到115000元,不过每年的变动成本总额也将从原来86000元增至91800元。该项新型机床的使用寿命为10年,期末有净残值2000元。假定目前该公司原有机床的账面净值为32000元(已提取折旧3000元),如旧机床立即出售,可得价款10000元。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资金成本为16%,所得税率为40%。试采用净现值法并结合差量分析,对该项售旧换新的方案是否可行作出

43

评价。

12、某企业用一种主要材料生产一种产品,全月制造费用预算2100元,其中变动制造费用预算1400元,固定制造费用预算700元。全月生产能力标准为1400小时(直接人工工时)。该产品的标准成本卡如下表所示:

标准成本卡

成本项目 数量标准 价格标准 标准成本(元) 直接材料 50公斤 0.20元/公斤 10.00 直接人工 3小时 6.00元/小时 18.00 制造费用:

变动制造费用 3小时 1.00元/小时 3.00 固定制造费用 3小时 0.50元/小时 1.50 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32.50

该企业本月份生产产品400件,有关实际成本资料见下表:

摘要 实际数量 实际价格 实际成本(元) 购入直接材料 2500公斤 0.21元/公斤 5250.00 耗用直接材料 19000公斤

实际直接人工 1100小时 5.90元/小时 6490.00 实际制造费用:

变动制造费用 1300.00 固定制造费用 710.00

根据上述资料,试进行有关的成本差异分析.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