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知识点新 下载本文

5、五承气(宣白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新加黄龙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是温病学对下法的发展,体现脏腑同治、二肠合治、虚实

并治 。 与方剂学、伤寒论中涉及的大、小、调胃三承气不同

6、热病“三宝” (安宫牛黄丸,至主丹、紫雪丹)突出临床应用,与方剂学以组成、配伍为主截然不同

7、又如 热灼胸膈证无便秘亦可使用凉膈散,咸寒苦甘,上透下泄,以泄代清,导胸膈无形邪热下行,体现温病驱邪途径、及下法以下邪热为主的思想。

8、暑伤心肾证连梅汤,酸苦泄热、酸甘敛阴的代表方剂 9、暑温痰瘀滞留证 方剂三甲散 10、 燥干清窍证治法、方剂翘荷汤

11、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的临床应用

12、肺热发疹,宣肺达邪,凉营透疹,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16、肺燥肠闭证治法、五仁橘皮汤临床应用

六、名词术语解释:风温、春温、暑温、秋燥、暑厥、暑瘵、暑痫、暑秽、冒暑、气营(血)两燔、肺卫表热证、.热结旁流、热陷心包、逆传、气营(血)两燔、阴虚火炽.暑伤心肾

七、温热类温病医案分析。

风温医案分析 春温医案分析 暑温医案分析 秋燥医案分析

第八章 湿热类温病

一、湿热类温病概述

二、湿热类温病证候缓慢绵长的特点 三、湿热类温病治疗上祛湿与清热并用的特点

第一节 湿 温

一、概述

(一)湿温定义,湿温初起邪遏卫气的证候特点及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病机特点。 (二)湿温病名沿革,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对湿温的贡献。 (三)现代医学疾病范围 二、病因病机

(一)联系原文:薛生白“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吴鞠通“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讨论湿温病因与发病特点,

(二)湿温发病内因是脾胃功能低下的特点。 (三)湿温发病内外合邪的特点。

(四)湿温病理特点重点阐明三期六个特点:

1.初期:感邪较轻,邪遏卫气;感邪重者,邪阻膜原,初起湿象偏重。 2.中期:(1)有湿偏重、热偏重、湿热并重三种表现; (2)留恋气分为长的特点;

(3)易蒙上流下,弥漫三焦,出现多种证候; 3.后期:(1)余湿未尽,脾胃虚弱,气阴两伤;

(2)有化燥伤阴,深入营血及寒化伤阳两种转归。 三、诊断要点,湿温与暑湿的鉴别。 四、辨证要点

(一)湿温的辨证首先要分辨湿热之偏盛程度; (二)其次应分辨病位上下浅深;

9

(三)第三辨审证情虚实转化。 五、治疗原则

(一)湿温的治疗总以分解湿热,湿去热孤为原则。 (二)据湿热偏重及三焦部位不同确定祛湿与清热的主次。

(三)联系原文讨论湿温初起治疗“三禁”的内容(禁汗、禁下、禁滋腻)及误治的不良后果。

第二节 暑 湿

一、概述

(一)暑湿定义,初起暑湿在肺卫的特点。

(二)暑湿病名沿革,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对暑与湿关系的认识。 (三)现代医学疾病范围 二、病因病机

(一)暑湿发病与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有关,注意其内因与湿温相似。

(二)暑湿发病既有温热类温病起病急的特点,也有湿热类温病病程较长的特点。 (三)暑湿病理特点可概括为五方面:

1.初起肺先受病,亦可见暑湿兼寒的表现。联系叶天士:“暑湿伤气,肺先受病,诸气皆痹”讨论。 2.传入气分,病位广泛,涉及肺、脾、胃、三焦、肠等脏腑。 3.暑热甚则易挟湿内陷心营,湿从燥化则可向温热类转变。 4.暑湿久留,易伤津气,致元气更虚的机理。 5.余邪留扰清窍,或有后遗症的机理。

(四)病因病理中突出暑为火热之邪,湿为重浊之邪,两邪相合,兼有暑邪炎热酷烈,传变迅速和湿邪重浊,易犯中焦,弥漫三焦,病势缠绵的双重特点,又有化热、化燥、伤络、郁结发黄等变化。

三、暑湿诊断要点,暑湿与暑温的区别。

四、暑湿辨证要点,强调以暑热见症突出,兼有湿邪郁阻证候的临床特点。 五、治疗原则,以清暑热、化湿浊、调气机,和脾胃为基本原则。

联系王伦《明医杂著》:“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及意义(①祛湿;②引心火下行)。

第三节 伏 暑

一、概述

(一)伏暑定义,初起必见表里同病的特点。

(二)伏暑病名沿革,发病季节与病名和预后的关系。 (三)现代医学疾病范围。 二、病因病机

(一)伏暑发病内因与气虚有关的发病机理。

(二)伏暑外因有暑湿(热)内伏和时邪引发二方面的特点。 (三)发病特点:起病急骤,病情深重,病势起伏,病程缠绵难解。 (四)伏暑病理特点:

1、伏暑初起因伏邪性质和邪伏部位不同,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的区别。但无论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初起均必兼有卫分表证,分别表现为卫气同病或卫营同病。

2、发于气分,中期可因中阳盛衰而出现湿热转化,或暑湿与肠道积滞相搏结的病理特点。若气分热结津伤,则可致尿少或尿闭的病理变化。暑湿化燥可内陷营血的机理。

3、发于营分,中期热灼心营可下移小肠,或热瘀互结,内闭心包等危象。 4、后期邪退正虚的机理。

三、诊断要点,与温热类伏邪温病春温的比较 四、辨证要点

(一)伏暑初起的证候特点

10

1、起病即具有暑湿或暑热内伏特性的证候。

2、发于气分者暑湿性质颇显著,见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证。

3、发于营分者暑热性质较突出,见高热、烦躁口干反不甚渴饮,舌绛苔少等证。

4、初起均兼恶寒表证表现卫气同病成卫营同病。伏暑初起类型不同是因感邪性质及邪伏部位不同。 (二)伏暑辨证要点

1、首先要辨别暑与湿孰多孰少及病机转化; 2、其次辨别病邪郁发部位, 3、再次辨脏腑气血阴阳的状态。

五、治疗原则:伏暑初起为表里同病,总以清里热为主,解表为辅,伏暑进一步发展易形成“郁结”,中后期着眼于“瘀滞”的治疗。

第四节 湿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一、概述:湿热类温病证候可见阴阳的某些矛盾性症状,治疗需力求清热不碍湿,祛湿不助热。 二、证治分析

(一)湿热类温病卫气分证有:邪遏卫气,邪阻膜原,卫气同病三大证型,治疗以芳香透表,清热祛湿为原则。 1、湿温初起邪遏卫气证,在诊断上应注意与表寒证、阴虚发热证等鉴别。 2、湿温初起邪阻膜原证的辨证要点、用药特点。

3、伏暑初起卫气同病与春温初起发于气分兼有表证的区别。伏暑初起卫营同病与卫气同病的证治的区别。 4、伏暑初起卫气同病与暑湿初起卫气同病的区别及临床运用变化。

5、湿温、暑湿、伏暑三者初起的比较鉴别。注意雷氏宣疏表湿法与雷氏清宣温化法的区别。

(二)湿热类温病气分证见于中期阶段,有九种证型,以中焦脾胃证候为主,留恋气分,弥漫三焦,治疗以分解脾胃湿热为大法,兼以宣肺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等法。

1、湿温湿热困阻中焦三型(湿重热轻、湿热并重、热重湿轻)证治的不同。三证的鉴别要点(发热、汗出、口渴、二便、舌苔、脉象等)。 2、湿热蕴毒之征象的讨论及病机特点。

3、湿温湿热酿痰,蒙蔽心包的病机特点及与热陷心包的区别(从病类、病理、病变层次,症状、热型、神志、舌脉,治法比较)。 4、暑湿郁阻少阳证候特点与形成机理,及与温热类温病热郁少阳的区别(季节,病因,病类有别),重点是兼湿与否。 5、暑湿弥漫三焦的证候分析,病机特点。温病少阳耳聋,三种证型(少阳、肾阴耗损、暑湿蒸腾)的区别。 6、暑湿伤气的机理及证候特点。李氏清暑益气汤与王氏清暑益气汤的运用区别。

7、伏暑暑湿积滞,郁结肠道的机理分析。湿热类温病下法的应用范围(适用于湿热挟滞胶结肠道之证)及要点(制剂宜轻;需连续攻下,以大便溏为不可下之指征,下后慎勿投补)。

(三)湿热类温病营血分有三种证型,见于极其阶段,治以清营凉血,开窍通络为大法。 1、湿温湿热化燥,伤络便血的病机分析重点是胃肠同属阳明,故易见便血。便血先兆证讨论。 2、暑湿内陷心营、热闭心包,瘀阻血脉的证候特点,及病机特点。

(四)湿热类温病后期有五种证型,见于恢复期,治宜清涤余邪,醒胃为主。 1、湿胜阳微的形成机理,阐明温病后期也可见阳虚证。 2、湿温余湿留恋的机理,与温热类温病后期证治的不同。

3、湿温余邪留扰,气阴两伤的特点,及与温热类温病后期证治的比较。 3、伏暑肾虚失固的多尿的证候特点。

4、暑湿余热未清,上扰清窍的证候特点和辨证要点。 三、温病方剂的运用

1、区别藿朴夏苓汤与三仁汤在湿温初起中的运用特点。 2、新加香薷饮和卫分宣湿饮的运用异同。

3、常用方剂:茯苓皮汤、王氏连朴饮、甘露消毒丹、枳实导滞汤、蒿芩清胆汤、三石汤、菖蒲郁金汤在温病中的运用要点。

4、重点讨论温病特色方剂的临床运用:雷氏宣疏表湿法、雷氏透达膜原法、雷氏清宣温化法、卫分宣湿饮、雷氏芳香化浊法、宣清导浊汤、薛氏扶阳逐湿汤、薛氏五叶芦根汤、薛氏参麦汤、清络饮。

四、名词术语解释:湿温、暑湿、伏暑、邪遏卫气、邪阻膜原、湿胜阳微、冒暑。

11

五、湿热类温病医案分析。

湿温医案分析 暑湿医案分析

伏暑医案分析

第九章 温毒类温病

1、大头瘟概念

2、大头瘟的发病机理:风邪易于上犯,故攻窜头面,搏结脉络而致头面红肿疼痛甚则溃烂。 3、大头瘟的病理特点:气分热毒蒸迫肺胃受病。 4、大头瘟的临床特征及主要治方

5、大头瘟的治疗原则:疏风透邪,清热解毒。

6、大头瘟的辨证规律:首先辨析邪毒郁结局部的症状,其次明辨传变病机。 7、烂喉痧概念 8、烂喉痧特点

9、烂喉痧与丹痧、斑疹、麻疹的区别。

10、烂喉瘀病机关键:温热时毒从口鼻而入,直犯肺胃,热毒之邪蕴伏肺胃,充斥内外。 11、烂喉痧的治疗原则:重在清泄热毒, 12、烂喉痧“以畅汗为第一要义”的意义。

13、烂喉痧的辨治规律。卫气营血证侯与局部体征结合。 14、温毒类温病主要证治 ①葱豉桔梗汤证 ②清咽栀豉汤证 ③普济消毒饮证 ④通圣消毒散证 ⑤余氏清心凉膈散证 ⑥凉营清气汤证 ⑦七鲜育阴汤证 ⑧清咽养营汤证

16、普济消毒饮与清瘟败毒饮的应用区别。一病位在气分,一病位在气血两燔。 17、余氏清心凉膈散与凉膈散的应用区别。

第十章 温疫类温病

1、温疫类温病的分类湿热疫、暑燥疫 2、代表著作《温疫论》《疫疹一得》 3、湿热疫的含义

4、湿热疫的发病特点。临床初起常见高热,憎寒,头痛、苔如积粉等邪遏膜原为主要表现。

5、湿热疫的病机持点。湿热性质的疠气多从口鼻而入,初起遏伏膜原,传变有出表、入里两端。虽传变无常,但总以流连气分为多。 6、湿热疫初起遏伏膜原与湿温病发膜原的关系。 7、湿热疫的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8、湿热疫的治疗法则。逐邪为主,兼顾气阴 9、暑燥疫的含义。

10、暑燥疫的发病特点。临床常见高热、身痛、出斑疹甚至出血、昏谵、痉厥等主要表现。

11、暑燥疫的病机特点。暑燥淫热之疠气,发病更为急骤,初起见多为卫气同病,入时可闭结胃肠或薰蒸阳明,甚则见热毒充斥表里上下之证,气血分热毒炽盛明显。

12、暑燥疫的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13、暑燥疫的治疗大法。清解阳明胃热、解除疫毒为主。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