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案例分析 下载本文

额是绝对额指标,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则是便于国际间财政支出规模比较对照的相对额指标的指标。同样的,衡量一国财政支出规模增减变化的指标也有两类,财政支出增长绝对额,以及相对变化指标:支出增长率;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即? G%/?GDP%;支出增长边际倾向,即? G/? GDP。

一国财政支出规模要适当。影响一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包括三方面:经济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以及国家经济干预政策等经济性因素;政体效率、政局稳定与否等政治因素;人口状况、文化背景等社会因素。

诸多经济学家和经济理论都对财政支出规模理论有贡献。早期的有瓦格纳及其财政支出扩张论,后来经济学家包括马斯格雷夫和罗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论以及皮考克和怀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第九章 国家预算

第一节 国家预算的概念及组成

一、案例及分析

案例9.1:2006年中央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2006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狠抓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着力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开好局、起好步。

2006年预算的主要指标安排如下:中央财政总收入19272.04亿元,比2005年增加2022.25亿元,增长11.7%。中央财政总支出22222.04亿元,比2005年增加1972.63亿元,增长9.7%。中央财政收支相抵,赤字2950亿元,比2005年预算减少5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预计进一步下降到1.5%。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国债项目资金600亿元,比2005年减少200亿元(其中取消代地方政府发行国债100亿元),同时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100亿元。中央财政国债余额35568亿元,比2005年同口

41

径增加2954亿元。汇总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安排,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35423.38亿元,增加3795.4亿元,增长12%;全国财政支出38373.38亿元,增加4665.36亿元,增长13.8%。

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增幅安排12%,一方面是考虑了中央确定的宏观经济预期指标,另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各种减收因素。

按照“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确保重点”的方针和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要求,2006年中央财政支出安排将着力调整支出结构,有保有压,保障公共支出需要,压缩一般性开支,向农业、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和群体倾斜;向科技创新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倾斜。着力支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着力促进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支持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加强政权建设。

根据2006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将狠抓税收、非税收入征管,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确保落实“五个统筹”需要,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实施新的政府收支科目,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狠抓依法理财,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和会计基础工作。

分析:这是有关我国国家预算的案例。国家预算是指国家的基本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即财政收入在取得之前和财政支出在分割之前必须要进行科学的预测。国家预算具有公开性、统一性、可靠性、年度性、法律性等特点。

从2006年国家预算来看,保持收支稳定增长,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政策重点是:着力调控经济结构,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大力支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等。

思考题:2006年国家预算实施的背景。

二、原理综述

国家预算是指国家基本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从形式上看,由一系列特定的表格组成,如经费预算表格、资本预算表格等。从内容上看,反映了政府收支的范围、方向和政策。国家预算的级次划分依据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一级预算的原则,我国存在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预算,每一级政府就其预算向该级人大作预算报告,寻求

42

该级人大批准,并向上级人大备案。国家预算具有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年度性和法律性的特征。

第二节 国家预算的类别

一、 案例及分析

(一)案例9.2:建复式预算体系 用制度管住干部

2006年4月4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滥用职权罪判处四川省原副省长李达昌有期徒刑7年。李达昌主要问题如下:

绕过了组织评估考察程序,力排众议大胆拍板,让问题商人、诈骗嫌疑犯丛钢及其公司对中川国际实施资产重组,将国有资产和上亿元财政专项拨款置于危险境地。

1999年12月至2000年1月,李达昌在女儿等人的撺掇下,擅自批准中川国际挪用财政部下拨的429万美元专项资金(中川国际参与建设乌干达水电项目,国家财政部拨出1亿元用于援外项目赔偿风险准备金,专款专用),致使近38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187万元)的损失无法追回。

观点:李达昌所批准转移用途的这笔资金并不是纯粹的财政资金。从来源看,是财政部把这笔资金划拨到中国进出口银行,这是财政资金。可是,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把这笔资金贷给“中川国际”公司的时候,这就变成了一笔贷款。从李达昌的角度来说,他批准转移用途的是贷款资金,而不是财政资金。这笔贷款是政策性贷款,有四川省财政厅提供担保。对四川省财政厅来说,如果“中川国际”公司日后还不上这笔贷款,省财政厅则要承担还款责任。

43

这反映出我国财政部门、国企和金融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到国有资本预算和财政投融资预算的建立问题。作为四川省主管财政的副省长,李达昌批准转移用途的这笔资金是专项贷款,这本身是错误的。

分析:复式预算是针对国家干预经济、政府支出范围扩大、支出种类增加的“复杂”情况而产生的。为了控制越来越多的赤字、借债、资本投资、社会保障等而设臵的复式预算,对不同的收支进行分类,以便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对不同类型的资金要有不同的管理和控制办法,要根据政府资金的不同来源、不同去向,进行分类控制,复式预算体系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在发达国家,都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复式预算体系。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建立复式预算体系。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这一体系,但该体系一直没有建立起来。

这一事件还反映出目前我国地方财政资金使用的一个潜规则。实际上我国地方财政资金都是由当地党政一把手和副手支配使用的,普通老百姓并不知道这些资金从哪里来,又花到哪里去。事实上,这些领导干部对财政资金的签字使用权都有一个既定的默契。对于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我国还缺乏一个刚性的规则,大多都是在潜规则下操作出来的。

这件事不能归结到个人品质问题上。世上没有圣人,也没有超人,都是凡人,关键是要看在什么制度环境下。在西方国家,对公共领域的人采取的是“经济人假设说”,认为在公共领域,人都有为自己谋取私利的欲望,并会在一定条件下为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择手段。基于这样的假设,西方国家都在制度上对公共领域的人,尤其是对公务人员有了很好的制衡措施,他们很少有恣意而为的空隙。而在我国则是“公仆假设说”,假设公务员就比普通人道德高尚,没有从制度上加以有效的制衡。“我们需要一个好的制度来保护干部,没有好的制度,任何人都有可能变坏。

思考题:怎样的预算制度安排可以避免李昌达案件的发生?

(二)案例9.3:我国的零基预算改革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