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西、陇右节度使的设置看唐朝对吐蕃的防御策略 下载本文

从河西、陇右节度使的设置看唐朝对吐蕃的防御策略

专业:历史 姓名:赵杰 指导教师:赵学东

摘 要 吐蕃是一个与唐王朝并存的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自唐太宗与松赞干布相继去世以后,唐蕃之间的关系也由和平转为和战交替的复杂局面。吐蕃屡屡侵犯、攻扰唐朝边境,并将其势力不断推向唐朝腹地。为了西北与西南边疆的安宁与稳定,唐王朝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吐蕃进攻的防御策略。其中,在双方边境上设置节度使,即是其防御策略的一项主要内容。本文拟就唐朝在西北边境上设置的河西、陇右节度使及其在唐对吐蕃的防御策略中的作用,做一探讨。 关键词 河西,陇右,节度使,唐,吐蕃

ABSTRACT

Tibet and the Tang Dynasty is the coexistence of a strong minority government, since the Tang and Songtsen Tang Fan later died,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ace and war to turn the complexity of the situation. Tibet repeated violations, harassment the Tang’s border, and forced the heart to the Tang Dynasty.To the northwest and the southwest border of peace and stability, the Tang Dynasty had developed a series of attacks against the defense strategy. Among them, the two sides border to set up Jiedushi, that is, its defense strategy a key element. In this paper, from the Tang Dynasty set up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west border, and its role in Hexi and Longyou Jiedushi, Tang of Tibet to explore the strategy of defense.

1

Key Words:Hexi,Longyou,Jiedushi,Tang Dynasty,Tibet

唐王朝和吐蕃都是公元七世纪初兴起的,又自始至终相并存的两个强大的政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两者的关系也是时战时和。关于唐与吐蕃关系的研究,学术界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数量众多,成果卓著,相关论文主要有:马大正的《公元650年至820年的唐蕃关系》(《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李文实的《中国历史上唐与吐蕃的关系》(《唐史论丛》3,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刘小兵的《唐蕃和盟关系研究》(《云南社科》,1989年第5期)以及雷学华的《论唐蕃和亲的原因及历史意义》等,主要著作有:黄奋生的《藏族史略》,才让的《吐蕃史稿》,薛宗正《吐蕃王国兴衰史》等等。但学者们大多注重对唐与吐蕃之间的和亲与会盟的研究,而对唐朝为了防御吐蕃的进攻而在双方边境上设置的节度使制度,如河西、陇右、剑南等节度使却很少关注,只是在一些文章中有所涉猎,如:黄兆宏的《有关河西节度使几个问题的探析》,钮海燕的《唐代河西陇右的战略地位》,李军的《晚唐凉州节度使考》等等,但是论述的都并不是很详细。鉴于此,本文就从唐蕃边境上节度使的设置,主要以河西、陇右节度使为例,探讨唐对吐蕃的防御策略。

唐王朝是公元七八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封建帝国之一,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繁荣一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当唐王朝正处于威震海内的唐太宗统治之际,在其西南正在崛起一个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吐蕃王朝。早在公元六世纪,吐蕃就先后吞并了周边地区的部落,成为当时西藏地区最强大的政治力量。到松赞干布(公元617~650年)统治时期,统一了吐蕃地区,

2

从而建立了一个强盛的奴隶制政权——吐蕃王朝,使其周边的一些少数民族部落及政权对其心生畏惧,“其赞普弄赞,雄霸西域,隋开皇中,其住论赞索弃赞都,播城已五十年矣,国界西南与婆罗门接,自大唐初,已有胜兵数十万,号为强国??党项、白兰诸部及吐谷浑、西域诸国咸畏惧之”。① 可以说,吐蕃政权的兴衰与唐王朝的强弱是相始终的。当时,在唐朝的西北与西南地区,堪称“霸主”,对于唐朝来说,是一个强有力的劲敌。俗话说的好“一山不容二虎”,两个强大的政权并存,他们的关系是可想而知的。

唐与吐蕃这两个并存的强大政权,在历史发展中,双方处于矛盾战争与友好往来交织发展的复杂局面,双方关系和战无常。在唐太宗和松赞干布统治时期,唐蕃双方在和亲政策下,保持着和平、友好相处的局面。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唐太宗和松赞干布的去世,唐蕃之间的和平关系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长达170年(公元650~820年)的争战。虽然中间也有着和平,但是那都只是一段短暂的小插曲。直至长庆会盟之前,这期间基本上是以战争关系为主流。然而,到唐中后期,唐朝处于政权不稳,帝位更替频繁,国势渐衰,边疆各少数民族部落及政权纷纷发起骚乱的阶段,而吐蕃却处于势力渐强的趋势。面对着这种内忧外患,特别是面对强大的吐蕃的东进,唐朝被迫改变了其军事战略,由唐太宗时期的军事进攻转为军事防御,河西、陇右、剑南唐蕃边界等节度使由此设置,以此来保障腹地安全,即采取“安河陇,保长安”的防御策略。正如班勇在《西域议》中所说:“边境者,中国之唇齿,唇亡则齿寒,其理然也”,② 桓宽在《盐铁论·地广》中也说:“边强则中国安”,③ 在历史上,历代统治者在对待边疆治理上基本上都采取这一态

杜佑《通典》卷190,《边防六·吐蕃》,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88年12月,第5172页。 转引自李穆南、于文《中国军事百科之十四﹙边疆治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85页。 ③

转引自李穆南、于文《中国军事百科之十四﹙边疆治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85页 3

度。唐朝也例外,在对待吐蕃问题上,就采取以边境保中国,即“安河陇、保长安”的防御策略,本文将以河西、陇右两节度使为例,围绕唐朝的这一防御策略展开论述。

一、节度使的形成背景及过程

唐朝初期,尤其是太宗一朝,唐朝边境稳定,与周边民族部落之间相安无事。从高宗开始,唐朝势力开始衰弱,远不如前。而在其北方、东北、西北及西南的少数民族势力却逐渐发展强大起来,不断伸入唐朝境地,对唐王朝的边疆统治形成了威胁。初期,唐朝在边境地域设置的都护府,到中期以后,也是势力大减,很难抵御少数民族的势力发展,有的甚至向内地迁徙,有的成为行政单位,为了边境的稳定和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唐王朝在边镇重新设置了新的军事管理机构——节度使。

所谓节度使,就是掌握边镇武力的官员,在当时又称方镇或藩镇。节度使的设置,目的就是为加强边防,给边境诸州都督带使持节(节是权力的凭证),以增其权力,① 主要是防止少数民族的入侵,从而保障边疆的稳定和内地的安全。节度使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节度使”一词早在高宗永徽年间就出现了,“自高宗永徽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未以命官”。② 在初期,节度使只是对“持节都督”的一般称呼,并不是正式的官名,后经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几朝的发展,逐步形成和完善。正式以“节度使”为官名,是从唐睿宗景云年间开始的。景云二年(公元711),“贺拔延嗣除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自此始有节度使之号,遂至今不改焉”。③《新唐书·兵志》中也有记载,景云二年(公元711)“以贺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455页。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50,《兵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329页。 【唐】王溥《唐会要》卷78《节度使》,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4月,第1425页。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