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 下载本文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

1快速无痛进针法,26号不锈钢针,酒精消毒无菌操作。 2、“龙眼泻,凤眼补”:术者与患者对面位置捻针,

双手大指向前食指向后,其拇指与食指间所形成的空隙似龙眼,即为泻法; 双手大指向后食指向前,其拇指与食指间所形成的空隙似凤眼,即为补法。 3、任督脉的补泻捻转方向则男女各有不同:

因为男子背阳腹阴,女子背阴腹阳,所以以男左女右分补泻。 男子任督脉的补泻捻转方向同左侧半身腧穴捻转补泻方向; 女子任督脉的补泻捻转方向同右侧半身腧穴捻转补泻方向。

4、捻转方向:因为均为向一个方向捻转,能起到滞针的作用而增强疗效。

5、补法:刺激力度较轻,捻转角度较小,捻补后不留针,不等针感消失即拔针; 泻法: 刺激力度较重,捻转角度较大,捻补后需留针,等到针感消失方拔针。 6、烧山火与透天凉:

烧山火:将针刺入腧穴应刺的深度,得气后,拇食二指向补的方向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均匀的适度适量向下按压(针身并未改变原来的深度),约0.5~1分钟后,其温热感便可逐渐产生,具有温补之功效;若烧山火用于温散寒邪,则拇食二指向泻的方向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向下按压,使之逐渐产生温热感。

透天凉:将针刺入腧穴应刺的深度,得气后,拇食二指向泻的方向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均匀的适度适量向上提针(针身并未改变原来的深度),约0.5~1分钟后,其清凉感便可逐渐产生,具有清凉之功效;若透天凉用于滋阴清热,则拇食二指向补的方向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向上提针,使之逐渐产生清凉感。 7、补泻时间及补泻的量:

施用补法,得气后,连续捻补3~5分钟后拔针,即补法不留针。

施用泻法,需留针。留针时间为20~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一次,每次捻泻约0.5~1分钟,如此可以捻泻2~4次。当最后一次捻泻后须留针3~5分钟,待针感消失后方可拔针,

若用补法配合烧山火,在连续捻补后即刻配用; 若用泻法配合烧山火,在留针期间捻泻后配用。 若用泻法配合透天凉,在留针期间捻泻后配用。

先泻后补之法是:得气后,连续捻泻1~2分钟,留针10分钟,然后连续捻补3~5分钟就即刻拔针。

一般来说,患野取穴捻补、捻泻均宜少; 循经取穴捻补、捻泻均宜多; 辨证取穴捻补、捻泻应更多。

补法捻补时间宜长,量宜轻,泻法捻补时间宜短,量宜重。

8、针治间隔时间,一般为 隔日或隔2日针治一次,必要时可每日针治一次。 补益类 方名 穴位 手法

益气补中方

针补双合谷、足三里

1、先针刺一个腧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另一个腧穴;或双手捻针,先针刺一对腧穴,再针刺另一对腧穴。

1、用于急救或益气固脱,同时针刺,双手捻针,轮流捻补5~10分钟;或留针,再次捻补。 2、隔日针刺1次;用于急救或益气固脱,每日1次。

益气补肾方

针补双合谷、复溜穴

1、先针刺一个腧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另一个腧穴;或双手捻针,先针刺一对腧穴,再针刺另一对腧穴。

2、隔日针刺1次;针效在24小时内,每日1次;慢性病恢复期每隔2~3日针刺1次。

补益脾胃方

针补双足三里、阴陵泉

1、先针刺一个腧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另一个腧穴;或双手捻针,先针刺一对腧穴,再针刺另一对腧穴。

2、用于辨证取穴治疗胃肠虚弱,连续捻补4~8分钟;用于患部取穴治疗膝盖及下肢筋脉疾病,连续捻补3~4分钟.

3、隔日针刺1次;慢性病每隔2~3日针刺1次。

补脾胃方

针补双脾俞、胃俞穴

1、先针刺一个腧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另一个腧穴;或双手捻针,先针刺一对腧穴,再针刺另一对腧穴。 2、每隔1~2日针刺1次。

养脏方

针补双天枢(加灸)、足三里,艾灸神阙、关元穴

1、先针刺足三里,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天枢穴,留针20~30分钟,温针灸,每隔5~10分钟捻补1~2分钟,共3~4次。再艾条隔姜灸神阙、关元穴20~30分钟。

2、隔日针刺1次;用于久泻久呖或益气固脱,每日1次

八珍方

针补双合谷、三阴交

1、先针刺一个腧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另一个腧穴。

2、气血虚弱严重,需要大补气血急救,同时针刺,双手捻针,轮流捻补5~10分钟;或留针,再次捻补。

3、隔日或隔2日针刺1次;用于急救或固脱,每日1次。慢性病隔日1次;巩固疗效,防止复发,隔3~5日针刺1次.

养心方

针补双心俞、神门、三阴交

1、先针刺一个腧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另一个腧穴;或双手捻针,先针刺一对腧穴,再针刺另一对腧穴。

2、慢性病隔日或隔2日针刺1次;用于急救,每日1次。

养荣方

针补双合谷、三阴交、神门

1、先针刺一个腧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另一个腧穴;或双手捻针,先针刺一对腧穴,再针刺另一对腧穴。

2、 如果亏虚较重,得气后连续捻补5~8分钟. 3、慢性病隔日针刺1次;必要时,每日1次。

归脾方

针补双神门、三阴交

1、先针刺一个腧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另一个腧穴;或双手捻针,先针刺一对腧穴,再针刺另一对腧穴。 2、连续捻补的时间根据病情而定。

3、慢性病隔日或隔2日针刺1次;必要时,每日1次。失眠宜下午。

都气方

针补双复溜、太溪;气海

1、先针刺一个腧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另一个腧穴;或双手捻针,先针刺一对腧穴,再针刺另一对腧穴。

2、如果亏虚较重,得气后连续捻补5~8分钟.或据证候再延长。 3、隔日针刺1次;慢性病隔日或隔2日针刺1次。

健脾渗湿方

针双足三里、阴陵泉,均用先少泻后多补之法

1、同时针刺,得气后,各穴连续轮流捻泻1~2分钟,留针10~15分钟后,各穴连续轮流捻补4~5分钟后即拔针。

2、补泻的多少,依据病情而定。

3、治疗膝盖及小腿局部筋脉疾患,方法同上,但补泻时间宜短。 4、隔日或隔2日针刺1次。必要时,每日1次。

温阳类 方名 穴位 手法

右归方

针补关元(肾阳虚甚者,针上艾条灸或烧山火)和双太溪、三阴交

1、先针刺关元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双手捻针,同时针刺太溪、三阴交。连续捻补的时间根据病情而定。 2、关元穴的针感走向:

针治阴器及下肢疾病,针尖略向耻骨方向斜刺,使针感分别到达阴器及下肢部;脐周病和胃腑病,针尖略向肚脐方向斜刺,使针感分别到达肚脐、上腹为佳;一侧下肢疾病,针尖略向耻骨方向偏患侧斜刺,使针感到达患侧下肢;腰部病变,针直刺,针感达于腰部。 真阳不足,患处觉凉,配烧山火使温热感达于患部。

3、腧穴变通:关元穴取用不便,改为太溪温针灸;或太溪烧山火。亦可改为命门穴加温针灸。

4、一般隔日或隔2日针刺1次。慢性病隔日或隔2日针刺1次。 巩固疗效,防止复发,隔3~5日针刺1次.

肾气方

针补关元(肾阳虚甚者,针上艾条灸或烧山火)和双复溜、肾俞

1、先针刺关元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双手捻针,同时针刺双复溜、肾俞。连续捻补的时间根据病情而定。

2、关元穴的针感走向:针治阴器及下肢疾病,针尖略向耻骨方向斜刺,使针感分别到达阴器及下肢部;脐周病和胃腑病,针尖略向肚脐方向斜刺,使针感分别到达肚脐、上腹为佳;一侧下肢疾病,针尖略向耻骨方向偏患侧斜刺,使针感到达患侧下肢;腰部病变,针直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