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五步法 下载本文

语文教学论文

论文题目 《古诗鉴赏五步法》 作 者 方菊云 工作单位 勉四中 联系电话 13110384355 电子邮箱 fangjuyun19@163.com

[内容梗概]从先秦到近代,产生了大量的名作、

名家和诗文流派,许多优秀作品,到现在还家喻户晓。课改后的语文教材更是逐年增加了古代诗歌的容量。因此,掌握正确的鉴赏诗歌的方法对中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篇文章就是从文学鉴赏角度引导学生学习古代诗文,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古代诗歌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水平,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从而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关键词] 诗歌 鉴赏 方法 意象 主题

拓展 归纳 诵读 作者

古诗鉴赏五步法

中国古代诗歌是文学殿堂的一多奇葩,历经千载而光彩无限,今天,她仍然承担着历史使命,向我们展示着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净化着我们的灵魂,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愉悦享受。那么,我们该怎样鉴赏这些精妙绝伦的篇章呢?结合教学实际,我归纳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观全文、确意象:诗歌,偏重于抒情,即使是叙事诗、哲理诗,也须饱含感情。换言之,感情是诗歌的基础。因此,鉴赏诗歌,首先要观全文,即整体感知一首诗词的感情基调,如《钱塘胡春行》全文洋溢着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望江南》则是思人不归的淡淡哀愁,惆惘之情。把握了诗人在诗中涌动的强烈情感,还需进一步分析诗人是以怎样的审美方式来表现的,此时找出诗词中的意象(何谓“意象”:即诗人在创作中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人、物、景等事物)。如《天净沙.秋思》中“藤、树、鸦、桥、水、人家、道、西风、马、夕阳、断肠人”等即是这首曲的意象。

(二)组意象、掘主题:明确了诗中意象,再把它们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即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图画。这个环节关键在于抓住意象最鲜明的特征,如《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枯”、“老”让人想到“藤、树”的屈曲虬枝、干枯苍老。“(昏)鸦”,

“昏”点明时间,黄昏时分;(小)桥、(流)水、(人)家,写出桥的普通,淙淙的水声传来,让人联想到水的清澈、声音的美妙,给人亲切之感。人家?别人的家。(古)道、(西)风、(瘦)马,荒凉寂寞的古道上行走,萧瑟的秋风吹来,身边陪伴的是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何等的凄凉!“夕阳西下”,鸟雀回巢,人也该回家了,“断肠人”却远在天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尝试这样一幅画面:一个羁旅在外的游子,黄昏时分,牵着一匹羸弱的老马,行走在他乡荒凉的古道上,夕阳西下,生活在小桥流水边的人家已炊烟袅袅,身边的鸦雀也回巢,心中便情不自禁想到自己的家乡,游子内心的惆怅、伤感、寂寞、孤独等种种复杂的情感不言而喻都流露在浓浓的思想之情中。

(三)重拓展、练迁移:学习诗歌鉴赏,就提高诗歌鉴赏水平来讲,若囿于课本内容,那只能是杯水车薪。因此一定要积极拓展课外相关内容,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吟诵诗歌的良好习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加强诗歌迁移能力的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水平,如《商山早行》、《早行》;《武陵春》、《醉花阴》;《山坡羊.骊山怀古》、《山坡羊.潼关怀古》;《卜算子.咏梅》等这些或同主体、或同风格、或同文体、或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不妨从多个角度进行鉴赏,从而体会诗歌的丰富多彩。

(四)诵华章、多归纳: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诗歌,都离不开“读”,“读”是赏读诗歌内容的前提.自己诵读、听师朗读;集体读、单个读;齐读、分角色读.不但要读,还要多读那些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移诵的经典篇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古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