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下载本文

前 言

编制本施工组织设计大纲的指导思想是:贯彻执行国家及本行业部门有关建设方针和技术政策,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本公司的施工能力和技术经验,提高矿井建设的综合效益,在确保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及工程进度。本着工期短、效率高、质量优、效益好的原则,建设中村煤业。

本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依据是《矿山井巷工程施工验收规范》、《煤矿井巷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煤炭工业建设质量技术资料管理规定》、《煤炭工业煤矿井巷工程、建筑安装工程单位质量保证资料评级办法》、《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安全管理规定》和有关矿井招标文件、设计图纸、技术资料等。

第一章 概 况

一、工程概况:

山西沁和能源集团中村煤业有限公司前身为中村煤矿,始建于1970年,于1976年投产,煤炭生产许可证生产能力为280kt/a,安全生产许可证许可能力为300kt/a。2007年,根据山西省煤炭工业局文件:晋煤行发〔2007〕113号文“关于山西省沁水县中村煤矿等矿井进行机械化采煤升级改造的批复”,中村煤矿进行了机械化升级改造工程,2007年山西省煤炭工业局晋煤办基发〔2007〕1529号批复了中村煤矿600kt/a机械化升级改造项目,2009年,根据山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晋煤重组办发〔2009〕38号文“关于晋城市沁水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山西沁和能源集团中村煤业有限公司属单独保留矿井,矿井生产能力900kt/a。

二、工程内容及工程技术特征 1、工程内容:

本《设计》所述的工程为中村煤业90万吨/年机械化采煤升级改造工程。

2、工程技术特征:

1、生产规模:900kt/a,净增600kt/a。 2、矿井开拓方式:斜井开拓。

3、矿井新增井巷总工程量为7138m,其中岩巷753m、煤巷6385m ,

总掘进体积为82635m3,按净增600kt/a计算,万吨掘进率为118.9m

4、矿井服务年限21.9a,其中2号煤层服务年限:12.2a。 5、矿井兼并重组整合移交生产时以一个综采工作面保证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6、通风系统:中央分列式。

7、主斜井提升方式:安装B=800mm的U型大倾角强力胶带输送机担负矿井原煤提升任务。

8、原主立井改为回风立井,选用两台FBCDZ-8-№22(B)型防爆对旋式通风机。

10、新建地面10kV变电所,仍采用10kV下井,地面用电电压10kV、380/220V、井下用电电压1140/660V。

11、吨煤电耗:12.89kW2h 12、矿井全员效率:9.5t/工

13、矿井兼并重组整合工期为13.5个月,其中施工准备期1个月,建井工期12.5个月。 三、地层及地质构造

1、地层

井田内地层自下而上为奥陶系中统马上家沟组(O2s)、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上统太原组(C2t)、二迭系下统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上统上石盒子组(P2s)、新生界第四系。井田内地表出露下石盒子组及上石盒子组和第四系地层,其余出露于井田外西部、南部地区。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

出露于井田以西、南地区,与下马家沟组整合接触。本组为含煤

地层基底,岩性主要以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组成,质纯、性脆,夹泥质灰岩,节理发育,且不规则,多为方解石或泥质充填,有溶蚀现象。本组厚度约400m。

2)石炭系(C) (1)中统本溪组(C2b)

出露于井田以东的沟谷内,与下伏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约10.00m,甚至更薄,岩性主要为灰白色或兰灰色铝质泥岩、铝土矿层,下部含瘤状黄铁矿结核。本组厚0~17.1m,平均5.93m,北部较厚,向南变薄甚至尖灭。

(2)上统太原组(C2t)

本组零星出露于井田以西的沟谷中,与下伏本溪组界限不明显,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厚59.84~81.56m,平均69.8m,厚度变化北部厚、西南薄。根据岩性特征,本组可明显分为三段:

下段(C3t1):从本溪组顶部至15号煤层顶,本段厚4.2~7.26m,平均5.82m左右,由黑色泥岩及煤层组成,其中15号煤层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

中段(C3t2):从K2石灰岩底至K4灰岩顶,本段厚40.24~51.3m,平均44.85m。岩性主要由石灰岩、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石灰岩K2、K4层位稳定,K2有时分为2层。

上段(C3t3):从K4石灰岩底至K6灰岩顶,本段厚15.4~23m,平均19.13m。岩性主要由黑色泥岩、粉砂岩及薄煤层为主,夹菱铁矿及石灰岩薄层。

3)二迭系(P) (1)下统山西组(P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