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东部油区统层统层(地层对比修定稿) - 图文 下载本文

延长油田东部油区地层统层

自然电位自然伽马组 0 100 50 200 岩性剖面声速4米视电阻率深度 200 400 0 500 (m)170岩性描述180延 安 组190一套灰白色巨厚-块状中、粗粒砂岩,岩性较稳定,仅在本区部分区域出现。200自然电位呈箱状负异常,呈极高的电阻率,电性特征明显。为侏罗系延安组地层对比的辅助标志层。210长1220图2-5 宝塔砂岩段(B)岩性、电性特征(据唐界18井)23090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分层深度 0 100 50 200 (m)岩性剖面声速4米视电阻率 150 300 0 500 240说明100延 110安 组一套灰白色巨厚-块状中、粗粒砂岩,岩性较稳定,仅在本区部分区域出现。自然电位呈箱状负异常,呈极高的电阻率,电性特征明显。为侏罗系延安组地层对比的辅助标志层。120长1130图2-5 宝塔砂岩段岩性、电性特征(标志层B5)(据子94井)140 150第三章 地层划分依据

一、地层划分的几种标志

在石油勘探与开发中,为了准确地寻找目的层,制订科学的勘探开发方案,地层的划分与对比要求以等时地层单位为标准。目前常用等时地层标志包括区域地层不整合(沉积间断)面,岩性-时间标志层和水进相等。在本区的工作中,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标志:

1、区域地层不整合面

上三叠统延长组与下侏罗统延安组之间的不整合是本区划分系的主要标志。

11

延长油田东部油区地层统层

延长组第五段(长1)因受三叠纪末印支运动的影响,保存程度差异甚大。本区是陕甘宁盆地中T3Y5(长1)保存较好的地区之一。其中尤以北部与西北部保存最为完全,最大残留厚度可达400m左右,而向东南北各方向则渐次减薄以至完全剥失,反映了侏罗系沉积前的深切谷地貌。

2、分布广泛稳定的湖相泥岩

T3Y2的张家滩页岩(B1标志层)和T3Y5底部的湖相泥岩分布广泛,厚度稳定变化,因此在本次工作中我们把它们作为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主要依据。在本区B1标志层的厚度多在10m左右,T3Y5底部的湖相泥岩多在15m左右。它们在区域上分布稳定,电性特征突出,均以高伽玛、中低电阻为特征。其间的延长组地层厚度接近(770-790m),反映原始沉积盆地地形平坦,构造沉降稳定的特点。是本区地层对比的最重要标志层。

3、斑脱岩

斑脱岩是凝灰岩的蚀变产物。因其堆积快、分布广,加之岩性典型、电性特征突出,易于辨识,通常被当作最理想的岩性-时间标志层。延长组发育有大量斑脱岩薄夹层,但是其发育程度差别甚大,所以我们只在其中选择了区域分布稳定者作对比标志。(它们是划分长7、长6和长4+5以及长6内部亚油层组的标志。)

4、区域分布广泛稳定的进积型河道砂体

大型的河道砂体顶底界面是古地理环境发生突然变化的标志。它们可能是地层基准面升降速率发生突变的一种响应。按照容纳空间理论,河流的广泛下切作用,是基准面下降到地表以下的结果。席状的巨厚河道砂体是在容纳空间变化速率/沉积物供应速率的比值较低的背景下形成的,因此,在层序地层学中通常把辫状河的席状砂体基底作为层序的界面。河道砂体的顶面代表河道沉积的终结,其上的泥质沉积物反映容纳空间的突然增大,也即地层基准面的快速上升。这种反映区域性基准面升降变化的面,也是一种等时界面。因此,在河流沉积的长3及长2油层中,我们将利用这种界面作为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

二、地层的划分依据

延长油田东部油区钻遇地层由新到老依次为第四系、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三叠系上统延长组。第三系、白垩系、侏罗系上统在本区缺失。其中延长组为该

12

延长油田东部油区地层统层

油区的钻探目的层系,自上而下分为五个层段。其地层特征和划分依据如下: 1、第四系

主要为浅黄色粉砂质黄土及冲积砂砾石层,厚度一般小于200米,与下伏

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2、中下侏罗统延安组

仅在本区部分区域存在,主要分布在川口油田西部、丰富川、蟠龙及子长、子北区域。为灰黑色泥岩与灰白色砂岩夹煤层;底部为巨厚含砾粗砂岩,即为“宝塔山砂岩”。 3、上三叠统延长组

延长组在鄂尔多斯盆地一般1200~1700米,按照岩性特征通常划分为五个岩性段(T3Y1——T3Y5),在区域上以含延长植物群的Danaeopsis-Bernoullia组合及淡水双壳类的Shaanxiconcha-nio组合为特征。

1)T3y1。其以其以厚层块状中、粗长石砂岩为主,夹多层深灰色泥、页岩。下部常有含砾砂岩或砾状砂岩。因含肉红色斜长石及沸石较多,砂岩表面常呈肉红色斑点,俗称“麻斑状结构”。砂岩的自然电位大段偏负,电阻较高,其对应为长10油层组。该层在区域上总的特征是自北向南增厚,一般厚250~350m。

本段井孔中化石稀少,仅见介形虫化石。在剖面上采有双壳类化石。 Shaamdooncha fragilis,Unio sp.;植物化石有蟹形新芦术、陕西似托弟蕨等。

2)T3y2。其以浅湖相深灰、灰黑色泥岩夹薄层粉细砂岩或两者的薄互层为主,厚200~250m。一般上粗下细,下部泥质含量高,以泥岩为主,其对应长9油层组。上部以砂岩为主,对应长8油层组。下部的泥、页岩俗称“李家畔页岩”。其构成了延长组的下部高阻层。在志丹地区可与凝灰质泥岩对比。其电性也发生了变化,反而以低阻为特征。

孢粉组合的总特征以孢子为主,花粉居次要地位。以光面圆形孢属含量最高,花粉中以双囊粉属为主要成分。

13

延长油田东部油区地层统层

采到的植物化石有蔡耶贝尔瑙蕨、多实拟丹尼蕨、粗脉楔拜拉、似木贼、舌叶、新芦木。

3)T3y3。其为深灰色泥、页岩与灰色粉砂岩、细砂岩互层,厚300m左右。底部发育一套半深湖相油页岩(张家滩页岩)、泥岩夹薄层凝灰岩(凝灰岩主要分布在北部)。本段下部的油页岩段具高阻、高自然伽玛的特征。该层在全区分布比较稳定,沿用过去的叫法,称为上高阻层。在盆地的西部、南部主要为泥岩、页岩及碳质泥岩,含凝灰质比较少。在盆地东北方向的长庆气田,虽然油页岩、碳质页岩均不发育,但其间的凝灰岩或凝灰质泥岩低阻待征很明显。盆地中部以河流三角洲沉积的中细、粉细砂岩夹暗色泥岩为主,上部以浅湖相砂泥岩互层为主。上、中、下部分别为长4+5、长6、长7油层组。

孢粉资料显示以花粉为主,孢子次之。花粉为两囊粉,孢子以含量较高的旋脊孢属及合囊蕨于孢属为其特征。

采到的植物化石有陕西似托弟蕨、蟹形新芦木、舌叶。

4) T3y4。其为滨浅湖—三角洲相灰绿色中、细粒砂岩夹灰色、深灰色泥、页岩,厚250~300m。其有两个砂岩集中段,下部砂岩段以中、上段砂岩较集中,向下变为泥岩夹粉、细砂岩薄层。向盆地东北方向至长庆气田处,下部砂岩段变得非常发育。该段的电性特征为自然电位偏负、砂岩部分电阻较低,泥岩夹粉砂岩段电阻较高,呈薄尖峰状,其划为长3油层组。上部砂岩集中段的砂岩相对较粗,划为长2油层组。该段地层由于在印支期遭受剥蚀,在盆地西南的马岭、镇原、合水等地区,上部砂岩不全或缺失,甚至下部的长3砂岩段也保存不全。

孢粉中孢子含量略大于花粉含量,孢子以光面单缝孢属、合囊蕨孢属含量略高为本层的特征之一。

植物化石丰富,采有蔡耶贝尔脑蕨、斯氏星豪蕨、狭叶枝脉蕨、宣君枝脉蕨、拉契波斯基枝脉蕨、坚强丁菲羊齿、座延羊齿型丁菲羊齿、列克勒带羊齿、下凹带羊齿、舌叶、陕西似托弟蕨、李氏中国似查米亚。

(5) T3y5。其为平原、沼泽化深灰色泥、页岩夹煤层。岩性细,泥岩碳化现象较重,

常见碳质页岩和煤线,植物化石碎片多见等是该段的特点。在个别地区的井中可见油页岩。盆地东北部,泥岩中因含凝灰质,其一般表现为低电阻、特低电阻特征。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