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整理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汇编 下载本文

WORD格式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

人口概况

人。 人。 人。 人。 人。

1,339,724,852

人。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53年6月30日,全国人口601,912,371 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年7月1日,全国人口694,580,000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7月1日,全国人口1,008,180,000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89年7月1日,全国人口1,133,680,000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7月1日,全国人口1,242,600,000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 一、人口总量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 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 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

这次人口普查,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 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 124461万人,平均每 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 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 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 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 2.93个百分点,其中 65岁及以上人口占 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 升 1.9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 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 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 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 8.41%上升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 汉族0.11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0.67%,高于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 3611人上升为8930人, 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

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 33961人上升为 38788人;具 由

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 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

个百分点。

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 6.72%下降2.64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七、城乡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 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67415 万人,占 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八、地区分布

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 2000年以来我

26.76%,西部 37.98%,中部地区这次人口普查,东部地区人口占 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

占 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 8.22%。 的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

升 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 1.08个百分点;

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 1.11 东北地区下降 0.22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

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九、人口的流动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

26139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 3996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 22143万人。

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增加11700万人,增长 81.03%;其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增加 10036万人,增长 82.89%。这

主要是多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人口变动的特征

进入21世纪的中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人口城市化、非农化水平的加速,与此相应的人口问题也凸显出了一些新的特征。我国今天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不仅有人口数量控制的问题,更重要

的是面临着复杂的人口流动、管理、保障和发展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如何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遵循经济规律和人口变动规律,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正,是新时期人口发展和管理面临的新课题。正确

认识人口变动特征,则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前提。

一、人口增速减缓,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

2005年,我国经济总量达18.23万亿人民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影响,我

国人口生育率持续下降,人口增长速度也在不断减缓。应当引起关注的是,生育率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由经济社会发展达到较高程度所致。我国目前已经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 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上个世纪

70年代,我国大致每年净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增人口2000万。而进入 21世纪后,每年净增人口已经下降到不足 1000 万。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下

降为5.89‰。按照这样一个增幅,从 13亿达到14亿人口的时间,需要 13年时间,即2017年达到14亿。

二、“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面临重负

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

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在人口增速减缓的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

2005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 1亿, 峻。

7.7%。我国人口老龄化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老年人

与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 口的

绝对数量增长快;二是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前出现。预计今后相当长时间里,我国老年

口将以年均3%至4%的速度递增,且成为21世纪人口老龄化最快的国家之一。据预测,到

老年人总数将达到4亿人,超过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目前人口的总和。

2040年,中国

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支撑老年人口的抚养费用也在不断增加,养老支出比例

不断上升。如何解决“未富先老”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将是十分严峻的挑战。

三、城市化水平提速,中国已经进入城市人口快速增长期

在人口总量增长趋缓的同时,我国人口城镇化水平则在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城镇化水平只有17.9%,到2005年则提高到43%,并呈现进一步加速趋势。按照国家统计局2005年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在过去一年里,中国城市人口增加了1500多万。到2005年底,我国城市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了5.6亿。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特大城市人口尤其显著。上海、北京这两个中国最大的城市,常住人口规模都已经超过1500多万。自进入21世纪以来的5年里,这两个城市年均吸纳人口超过了35万。 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加剧了人口与城市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比如,人口高密度聚集,不仅导致交通拥堵,城市效率降低,也对城市居民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另外,如何使大量外来人口,特别是农

村居民融入城市,给他们以市民待遇,进而体现社会公正,在各种约束条件下,如何对人口进行合理调控,无疑对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提出严峻考验。

四、失地农民总量增加,需要提供可持续的发展生计

在人口城市化高歌猛进的同时,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工业化对土地的需求,导致了大量的土地被占用。 自上个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失地农民总数已经超过了 4000万。在很多地区,农民土地被征用后, 拿到手的土地征用费只有全部土地征用费用的5%左右。面临新一轮城市化热潮,城市空间规模会进一步扩展,失地农民总量会进一步增长,如何妥善处理好失地农民,为他们提供可持续的发展生计,提供稳定

的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而不是一次性给予农民土地征用费用,将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

五、非农化水平正进入快速上升轨道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的非农化水平也在不断上升,即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在全部就

业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非农业水平只有20%左右,绝大多数就业人口聚集在第一 产业,呈现典型农业社会特征。而到2005年,非农化水平达到54%左右。全国就业人员7.5亿人,有亿就4 业人员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其中,至少有1.3亿农村就业人员从事非农产业。

专业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