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下载本文

江门市2019年普通高中高一调研测试(一)

语文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节选自宋·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C.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

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2.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A. 《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释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B. 《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C. 东道主,古时中国民间宴请款留宾客的主人。客人由西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客人由南来,则称主人为北道主。后来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D. 春秋时爵位由高到低排列有公、伯、侯、子、男五等。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为伯爵,故称为“秦伯”;郑文公当时为伯爵,故称为“郑伯”。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烛之武具有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夜缒而出,求见秦伯,纾解了国难。

B.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在秦伯面前,他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说服秦伯退兵。

C. 烛之武具有超人的智慧。他巧妙利用秦与晋的微妙关系,智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D. 烛之武说服秦伯后,秦伯撤走围郑军队,留下军队戍守在秦国边界,秦晋联盟瓦解。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答案】1. D 2. D 3. D

4. ⑴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⑵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1.通读文段,弄懂大意。断句总则: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2.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

话的词语进行断句;3.根据虚词进行断句;4.根据固定句式断句;5.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断句。划线句子大意是: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句中“烛之武出说秦穆公”意思是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句意完整,不可分开。据此分析,可排除AB两项。“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中间需要有停顿。据此分析,可排除C项,D项断句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D项表述错误,爵位由高到低排列有公、侯、伯、子、男五等。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D项,“留下军队戍守在秦国边界”分析错误,是“戍守在郑国边界”。故选D。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应注意:(1)越,越过;鄙,边邑,此处作动词,“作为边邑”。(2)敝,损害;知,同“智”,明智;武,符合武德。 【点睛】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

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②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雁门郡。②将:驾御。 5.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交代了雁门郡的地理环境和当地胡人的分布情况。

B. 颔联运用“胡鹰”“塞鸟”“代马”三个意象,突出了地域特点。

C. 颈联描写了代北边塞的秋天,野火烧山,烟气升腾:秋雨潇潇,孤峰在雨中伫立,雨雾笼罩,画面富于季节和地域特征。

D. 尾联描绘了代北胡人听说无战事后肆意买醉的懒散形象。 6. 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5. D 6. ①诗歌生动地描写了雁门胡人日常的狩猎生活,生动地描画了边地的自然景象,描写了雁门胡人在和平环境中尽情享受生活的情景。

②借边地安宁,胡人生活安闲、从容,表达了对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反战主题的思想。 【解析】 【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D项,“肆意买醉的懒散形象”错误,尾联描写胡人百姓听说辽边并没有发生战事,所以,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卧在酒店。这体现了百姓对战争的恐惧及厌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