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 量 学 参 考 题 仅 供 参 考 说 明
本习题可作为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学习测绘学的练习参考。其中未标有﹡号练习题,可作为非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学习测绘学“通用部分”的练习参考。
第一部分 绪论
1.测绘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2.简述测绘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3.地球的形状近似于怎样的形体?大地体与参考椭球有什么区别?
4.参考椭球的元素包括哪些?我国目前采用的椭球元素值是多少?
5.若把地球看作圆球,其半径多大? 6.测量工作的基准面和基准线指什么?
7.确定地球表面上一点的位置,常用哪几种坐标系?它们是如何定义的?
8.简述水准面的定义及其特性。
9.什么叫大地水准面?它起什么作用?测绘中的点位计算及绘图,能否投影到大地水准面上进行?为什么?
10.何谓绝对高程?何谓相对高程?
11.某地假定水准面的绝对高程为67.785m,测得一地面点的相对高程为267.328m, 请推算该点的绝对高程,并绘一简图加以说明。
﹡12.根据1956年黄海高程系算得A点高程为213.464m,B点高程为214.529m。若改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请重新计算A、B两点的高程。
13.简述高斯——克吕格投影的基本概念。 14.高斯投影如何分带?为什么要进行分带?
15.测量上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上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6.设某地面点的经度为东经130°25′32″,问该点位于6°投影带和3°投影带时分别为第几带?其中央子午线的经度各为多少?
17.若我国某点A的高斯平面直角坐标为x=3234567.89m,y=38432109.87m,问该坐标是按几度带投影计算而得?A点位于第几带?该带中央子午线的经度是多少?A点在该带中央子午线的哪一侧?距离中央子午线和赤道各为多少米?
18.说明测量工作中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若在半径为7KM的范围内进行测量,并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则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离、水平角和高差的影响各为多大?
19.测量外业的三项基本工作是什么?
20.实际测量工作中应遵循哪些原则和作业程序?为什么要这样做?
﹡28.应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时,为什么要进行距离改化和方向改化?
﹡29.已知A、B两点的高斯平面直角坐标为
xA=3465000m,yA=20748000m;xB=3468000m,yB=20747000m。 求AB直线的距离改化值和方向改化值。
第二部分 水准测量
1.术语解释: ⑴水准测量; ⑵视准轴; ⑶水准管分划值; ⑷水准点; ⑸微差水准测量
2.在水准测量中,如何规定高差的正负号?高差的正负号说明什么问题?计算待定点高程有哪两种基本方法?各在什么情况下应用?
3.水准仪的望远镜由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 各有什么作用? 4.圆水准器和水准管的作用有何不同?符合水准器有什么优点,何为水准管气泡居中?
5.什么叫视准轴?什么叫水准轴?在水准测量中,为什么在瞄准水准尺读数之前必须用微倾螺旋使水准管气泡居中?
6.简述水准测量的原理,并绘图加以说明,并说明为何在水准测量中要求前后距尽量相等。若将水准仪立于A、B两点之间,在A点的尺上读数a=1586mm,在B点的尺上读数b=0435mm,请计算高差hAB,说明B与A哪点高?
﹡7.水准仪一般需要哪些检校并简述水准器的分划值、水准器内壁圆弧半径、水准器的灵敏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下列计算:
⑴设水准器内壁圆弧半径R=50m,求该水准器的分划值; ⑵设水准管气泡偏移为6mm,该弧所对的圆心角为1′,求该水准管的分划值及其内壁圆弧半径。
﹡8.简述内对光和外对光望远镜的主要区别及其优缺点。 9.什么叫视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检查它是否存在?怎样消除?
10.“符合水准管气泡居中,视准轴就水平”这句话正确吗?为什么?
﹡11.何谓望远镜的放大率和视场?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12.自动安平水准仪有哪些优点?简述悬挂棱镜补偿器和悬吊十字丝补偿的工作原理。
13.什么叫测站?什么叫转点?正确使用尺垫? 14.简述水准路线的各种布设形式及其特点? 15.按下表的观测数据,计算各点高程:
高差/m 测点 A 1 后视读数/m 前视读数/m + 1.698 0.874 1.457 2 0.685 1.728 3 B 1.765 1.502 2.442 - 高程/m
2403 0621 1428 A B 2085 I 1357 1714 0714 C 32 30 34 36 1643 II 16.按下图观测成果,求出A、B、C点高程。
17.已知I点的高程为417.251m,由I到II进行水准测量,前后视读数(以毫米为单位)和相应的视距(以米为单位)如图1所示,请在表1中进行记录和计算。
表1 视 测 点 后 距 站 号 (m) 视 1 2
图1 36 34 28 30 前 视 高 差 + - 高 程 (m)
3 4 b= 校核计算 Σa= Σa-Σb= 18.怎样区别实测检核与计算检核?简述水准测量中实测检核的﹡19.“圆水准器轴应平行于水准仪的竖轴”,请简述其检验校正的原
ΣΣ= Σ= Σh= 测站和路线检核的目的及方法? 理和步骤,并绘图加以说明。
﹡20.如何进行“十字丝横丝垂直于水准仪竖轴”的检验与校正? 21.简述水准i角的定义及其产生的原因。当前、后视距相等时,为什么能消除i角对高差的影响?
﹡22.简述检验i角的原理及两种方法。在检验i角时,如何安排尺垫与仪器之间的距离才能达到简化计算的目的?
﹡23.设A、B两点相距100m,水准仪安置在AB中点时测得高差hAB=2.182m, 将水准仪搬到B点附近测得高差hAB′=2.170m,问视准轴与水准管轴是否平行?如不平行,请求出i角值,并说明如何校正?
24.水准测量中产生误差的因素有哪些?哪些误差可通过适当的观测方法或经过计算改正加以减弱以至消除?哪些误差不能消除?
﹡25.设某水准仪符合水准管水准器的分划值τ=20″,若气泡居中的误差为0.15τ,则在距仪器100m 处产生的水准尺上读数的误差为多少?
﹡26.设某水准仪望远镜的放大倍数为30倍,已知人眼的最大分辨能力为60″,其照准误差是多少?在距离仪器100m处水准尺上的读数误差为多大?
﹡27.若对检验i角的技术规定为i≤20″,设一测站的前、后视距差为50m,问由此产生的测站高差误差最大为多少?
﹡28.设由于水准尺倾斜而引起的读数误差不超过0.5mm,当读数为1m、2m、3m时,允许水准尺倾斜分别为多少度?
29.假设一对水准尺的尺底均有不同程度的磨损,这对一条水准
路线的成果有何影响?在测量中克服这种影响?
﹡30.做图说明在水准测量中地球曲率与大气折光对测站高差的影响,并指出如何减弱以至消除球气差对测站高差和测段高差的影响。
*31.简述自动安平水准仪补偿器的检验方法,说明判断补偿性能是否正常的原理 。
第三部分 角度测量
1.术语解释: ⑴水平角; ⑵竖直角; ⑶角度分划值; ⑷对中; ⑸整平; ⑹测回; ⑺竖盘指标差; ⑻视准误差; ⑼横轴误差; ⑽竖轴误差; ⑾对中误差。
2.什么是水平角?水平角测量的实质并绘图说明用经纬仪测量水平角的原理。
按下表计算水平角观测成果。 测站 盘位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 ′ ″ O 左 1 205 50 10 半测回角值 ° ′ ″ 测回角值 ° ′ ″
3 1 右 3 83 33 30 25 50 00 263 33 40 3.说明观测竖直角与水平角的区别何在?
4.用经纬仪瞄准一竖直面内不同高度的两点,水平度盘上的读数是否相同?测站点与此不同高度的两点相连,两连线所夹角度是不是水平角?为什么?
5.DJ6级光学经纬仪主要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在检校时包含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6.经纬仪上有几对制动螺旋和微动螺旋?各起什么作用?如何正确使用它们?
﹡7.DJ6级光学经纬仪上的复测扳钮起什么作用?欲使瞄准目标时的度盘读数为0°02′30″,应如何操作?
8.怎样安置经纬仪(请按操作步骤说明)?简述垂球对中和光学对点器对中的优缺点。
9.分别叙述测回法和方向观测法观测水平角的操作步骤及限差要求。
10.观测水平角时,什么情况下采用测回法?什么情况下采用方向观测法?
11.观测水平角时,为何有时要测几个测回?若测回数为4,则各测回的起始读数应为多少?
12.什么叫垂直角?用经纬仪瞄准同一竖直面内不同高度的两个点,在竖盘上的读数差是否就是垂直角?
13.按下表计算其竖直角观测成果: 测盘竖竖盘读数 竖直角 指标差
站 位 盘 位置 102° 05′ 左 O A 右 24″ 36″ 14.测垂直角时竖盘与指标的转动关系,跟测水平角时水平度盘与指标的转动关系之间有什么区别?
﹡15.竖盘指标水准管起什么作用?什么是竖盘指标差?怎样用竖盘指标差来衡量垂直角观测成果是否合格?
﹡16.经纬仪有哪些主要轴线?请画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并说明各轴线间应满足的条件?
﹡17.经纬仪的检验主要有哪几项?怎样安排各项检验校正的次序才是正确的?
﹡18.采用盘左、盘右观测水平角的方法可消除哪些误差?能否消除仪器竖轴倾斜引起的测角误差?
﹡19.检验视准轴与横轴是否垂直时,为什么要使瞄准的目标与仪器大致同高?检验横轴与竖轴是否垂直时,为什么要使瞄准目标的仰角大于30°?
﹡20.绘图说明用四分之一法检校“视准轴垂直于横轴”的原理和方法。
﹡21.对某经纬仪检验得知,在盘左位置时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的误差c=+15″。若用该仪器观测一垂直角为+8°的目标A时,则在读数中含多大的误差?如果不考虑其它误差的影响,那么观测目标A的盘左、盘右读数之差为多少?
半测回值 一测回值 -12 °05 ′48″ -12° 05′ 48″ 257 °54′
﹡22.对某经纬仪检验得知,在盘左位置时横轴不垂直于竖轴的误差i=-6″。若用该仪器观测一垂直角为+10°的目标B,则在读数中含多大的误差?
﹡23.用经纬仪对目标1、2进行观测,盘左、盘右时的水平度盘读数及目标1、2的垂直角分别为:
L1=0°02′20″,R1=180°02′36″; L2=62°23′23″,R2=24°223′53″; a1=0°00′00,a2=30°30′42。
求该仪器的视准轴误差c和横轴误差i。
﹡24.何谓三联架法?为什么说用这种测量方法可以减弱目标偏心误差及仪器对中误差对测角成果的影响?
第四部分 距离测量
1.术语解释: (1)视距测量; (2)电磁波测距;
(3)电子全站仪(速测仪); (4)钢尺尺长方程式; (5)视距常数; (6)光电测距仪。
2.进行直线定线的目的是什么?目估定线通常是怎样进行的? 3.常规距离测量有哪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4.钢尺量距时,都存在那些误差?如何消除或减少? 5.使用钢尺丈量倾斜地面时,如何进行? 6.简述用钢尺在平坦地面量距的步骤。
7.用钢尺丈量倾斜地面距离有哪些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8.丈量AB、CD两段水平距离。AB往测为126.780m, 返测为126.760m,CD往测为357.235m,返测为357.190m,问哪一段丈量精确?为什么?两段距离的丈量结果各为多少?
9.下列情况对距离丈量结果有何影响?使丈量结果比实际距离增大还是减小?
(1) 钢尺比标准尺长; (3) 钢尺不平;
(5) 温度比检定时低;
(2) 定线不准; (6) 读数不准。 (4) 拉力忽大忽小;
10.用花杆目估定线,在距离为30m处花杆中心偏离直线方向0.25m,由此产生的量距误差为多少?
﹡11.钢尺检定的目的是什么?通常采用什么方法进行钢尺检定?尺长改正数的正负号说明什么问题?
12.已知钢尺的尺长方程式为Lt=30+0.005+1.25×10-5×30(t-20℃),
今用该钢尺在25℃时,丈量AB的倾斜距离为125.000m,A、B两点之间的高差为1.125m,A、B两点之间的实际水平距离?
13.用名义长度为50m的钢尺,在标准拉力(15kg)下,丈量A、B的距离为49.9832m,丈量时温度为25℃,已知A、B两点的实际长度为49.9811m,求该钢尺在20℃时的尺长方程式(??=1.25×10-5)。
﹡14.将一根名义长度为30m的钢尺与标准钢尺进行比长,发现该钢尺比标准尺长14.2mm,已知标准钢尺的尺长方程式为
lt=30m+0.005m+1.25×10-5×30(t-20℃)m
在比长时的温度为11℃,拉力为10Kg,求在检定温度取20℃时该钢尺的尺长方程式。
﹡15.有一室外钢尺检定场,两樗间的名义长度为120m,用精密方法测得的实际长度为119.9648 m,现将一根30m钢尺在此检定,量得两樗间的长度为120.0255m,检定时温度为26℃,拉力为10Kg ,求该钢尺温度取20℃时的尺长方程式。
﹡16.
已
知
钢
尺
的
尺
长
方
程
式
为
lt=30m+0.009m+1.25×10-5×30(t-20℃)m,设t=-5℃,在标准拉力下,用该尺沿30°度斜坡的地面量得A、B两点间的名义距离为75.813m ,求实际水平距离。
﹡17.简述用钢尺进行精密量距的外业工作,说明它一般量距方法 的不同之处。
﹡18.精密量距的外业成果列于表7,已知钢尺尺长方程形式为
lt=30m+0.005m+1.25×10-5×30(t-20℃)
请计算AB两点间距离DAB和相对误差。 线 段 AB (往测) BA (返测)
尺 段 A1 12 23 34 4B B4′ 4′3′ 3′2′ 2′1′ 1′A 尺 段 长 度 /m 29.391 23.390 27.682 28.538 17.939 25.300 23.922 25.070 28.581 24.050 温 度 高 差 /℃ /m 10 +0.86 11 +1.28 11 -1.14 12 -1.03 13 -0.94 13 +0.86 13 +1.14 11 +0.27 10 -1.10 10 -1.18
﹡19.简述钢尺量距的误差来源及注意事项。 20.何谓视距测量?有哪些特点和用途?
﹡21.什么叫定角视距测量和定基线视距测量?各有什么特点? 22.请推导在普通视距测量中视线水平和视线倾斜两种情况下计算水平距离和高差的公式。
﹡23.如何测定经纬仪的视距乘常数K?
﹡24.影响普通视距测量精度的因素有哪些?哪些因素的影响最大?
25.视距测量时,当垂直角为仰角,视距尺向仪器方向倾斜或向相反方向倾斜,对水平距离有何影响?若视线水平时,又有何影响?
﹡26.何谓视差法测距?布设形式有几种?它与普通视距测量相比有何优缺点?
27.视准轴倾斜时,如何将视距测量的斜距化算为平距? 28.相位法光电测距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9.某红外测距仪的标称精度为±(5mm+5ppmD),试解释其含义。
第五部分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1.术语解释 :
(1)等精度观测; (2)不等精度观测; (3)系统误差; (4)偶然误差; (5)多余观测; (6)中误差; (7)相对误差; (8)允许误差。
2.偶然误差都有哪些特性 ?试根据其第四特性解释:等精度直接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是最可靠值
3.为什么说观测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产生观测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4.根据误差的性质,可以将观测误差分为哪两类?哪类误差可采取一定的方法加以消除或减小?
﹡5.就表所列误差来源,分析判定误差的性质和符号,并简述消除或减小误差的方法。
量测 误差名称 类别 尺长不准 定线不准 钢尺弯曲 尺量距 读数误差 测钎插的不准 温度变化的影响 拉力不匀 性质 号 法 误差 符消除、减小、改正的方
视差存在的影响 附合气泡居中不准 水准测水准尺不直 前后视距不等 估读毫米不准 量 尺垫下沉 水准仪下沉 水准管轴不平行视准轴 对中误差 目标倾斜误差 水平角观瞄准误差 读数误差 仪器未完全整平 水准管轴不垂直 测 于竖轴 照准部偏心差 度盘刻划误差 ﹡6.什么叫等精度观测和非等精度观测?请举例说明。 ﹡7.什么叫多余观测?多余观测有什么实际意义?
8.衡量精度的指标有哪些?为什么常用中误差来衡量观测值的精度?在一组等精度观测中,中误差与真误差有何区别?
9.设观测了30个三角形的内角,各三角形的闭合差(即三角形内角和的真误差)如下:
+0.5″;-0.6″;-0.8″;-1.0″;+1.4″;+1.7″;-1.8″;+2.1″;+2.5″;-2.7″;
-2.8″;+3.2″;+3.6″;-4.0″;-4.2″;-4.8″;+5.3″;+5.9″;+6.1″;+6.8″;
+7.5″;-7.9″;+8.5″;-9.1″;-9.8″;+11.3″;+12.9″;-15.6″;+18.8″; -21.0″。
⑴.分析这些误差是否符合偶然误差的特性; ⑵.计算三角形闭合差的中误差。
10.用同一钢尺在相同的条件下丈量两条直线,一条长150m,另一条长50m,它们的中误差都为±20mm。问这两条直线的丈量精度是否相同?为什么?
11.什么叫容许误差?容许误差等于2或3倍中误差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12.设有一正方形建筑物,量得一边长为a,其中误差ma=±3mm,求周长S及中误差ms。若以相同精度测量其四边,中误差均为±3mm,则周长的中误差为多少?
13.用DJ6经纬仪测角,其一测回一个方向的中误差为±6″问用该仪器施测三角形内角,其最大的角度闭合差是多少?欲使三角形闭合差小于±12″,问应测几个测回?
14.设量得圆的半径为31.34mm,已知量测中误差为±0.5mm,求圆周长的中误差。
﹡15.在三角形ABC中,已测得: ∠A=30°00′00″±3″ ∠B=60°10′10″±4″ 请计算∠C及其中误差。
16.在水准测量中,每站观测高差的中误差均为±5mm,若从已知
点推算待定点的高程,要求中误差不大于±2cm,问最多设多少站?
17.测得一长方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15m和20m,它们的中误差分别为±3mm和±4mm,求该长方形面积及其中误差。
18.在斜坡上量得:
斜距L=247.50m,中误差mL=±0.5cm; 倾斜角a=10°34′,中误差ma=±3′; 求水平距离D及中误差mD。
﹡19.等精度观测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已知测角精度为±36″,求三角形角度闭合差的中误差。若将闭合差平均分配到三个角
A C B 上,求经改正后的三角形各内角的中误差。
20.在图中,测得△ABC的角度∠A±mA及边长B±mB与C±mC,求三角形面积的中误差。
﹡21.有一台DS10水准仪,其望远镜放大率v=20 倍,水准管分划值τ=30″/2mm。当水准测量的视距D=100m时,水准尺上读一个数的中误差为m读(它由气泡居中误差m中、瞄准误差m瞄及水准尺上估读误差m估=±1.5mm综合影响求得),设水准路线的测站数为n,试推证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限差为?12nmm。
22.为什么在测量计算中,总是以多次观测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未知量的最或然值?观测值的中误差和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有什么关系?提高观测成果的精度可以通过哪两个途径?
23.用水准仪对A、B两点高差(以米为单位)进行10次观测的结果如下:
+1.249;+1.253;+1.250;+1.248;+1.252; +1.247;+1.251;+1.250;+1.249;+1.251。
求算术平均值、观测值的中误差及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 24.已知在角度观测中一测回中误差为±4″,欲使测角精度提高一
倍,问应观测几个测回?
﹡25.什么是权?它有何特性?为什么非等精度观测需要用权来衡量精度?
﹡26.什么是单位权和单位权中误差?在非等精度直接平差中,单位权中误差可以任意选取,但计算出的最或然值及其中误差却仍然相同,这是为什么?
﹡27.若三角形的三内角为? 、?、?,已知?及?角之权为4、2,?角的中误差为±9″,则
⑴.根据? 、?计算?角,求?角之权pγ; ⑵.计算单位权中误差; ⑶.求?、?角的中误差m?和m?。 28.三角高程测量求高差h=D·tan?,
已知:D=118.093m ,?=57°28′32″,mD=±0.007mm,m?=±40″, 试求高差h及其中误差mh各为多少?
29. 量得一圆的半径R=31.3 mm,其中误差为±0.3 mm,求其圆面积及其中误差。
30.已知用某经纬仪测角时,一测回角值的中误差为±20″,若需角值精度达到±10″,至少应测几个测回取平均值,精度才能满足要求?
31.对某直线丈量了6次,观测结果为:246.535m、246.548m、246.520m、246.529m、246.550m、246.537m,试计算其算术平均值,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及相对误差。
32.某水平角以等精度观测4个测回,观测值分别为: 55°40′47″,55°40′40″,55°40′42″,55°40′46″
试求观测值的一测回中误差,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第六部分 控制测量概念
(一)平面控制
1.为什么要建立平面控制网,建网时为什么要由高级到低级逐级控制?
2.国家平面控制网是怎样布设的?分为几个等级? 3.在什么情况下需建立测区独立控制网?怎样建网?
4.导线的布设形式有哪几种?其外业工作包括哪些?通常如何布设导线?
﹡5.选定导线点的原则是什么?
6.根据量距方法的不同可将导线分为哪几种形式?
﹡7.若在导线测量时分别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或右角,则推算导线边的方位角时所采用的公式有何区别?
8.何谓坐标正、反算问题?请导出计算公式。
9.简述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步骤,说明闭合导线与附合导线计算的异同点。
10.当导线的角度闭合差或全长闭合差超限时,怎样查找测角或量边的错误?
﹡11.何谓小三角测量?有哪几种布设形式?其外业工作包括哪些?
﹡12.小三角点的选点如何进行?基线的作用是什么?基线丈量应进行哪些改正?
﹡13.大地四边形应满足的角度条件和边长条件是什么?应考虑哪几种闭合差?近似平差的分配原则是什么?请写出有关公式。
﹡14.线形锁有什么特点?其布设形式有哪几种?它与导有何异同之处?
15.常用的交会定点的方法有哪些?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16.什么叫交会角?在交会定点时它有何要求?
17.测角前方交会时,要求已知哪些数据?观测哪些数据?当点号编写方向不同时,怎样改变计算公式?
﹡18.什么的后方交会的危险圆?在测量作业中如何发现和避免
它?
(二)高程控制
1.为什么要建立高程控制网?国家高程控制网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要由高级到低级逐级控制?
2.高程控制网有哪几种形式?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3.三、四等水准测量与等外水准测量相比较,在应用范围、观测方法及所用仪器等方面有哪些区别?
﹡4.用双面水准尺进行四等水准测量,在一个测站上应观测哪些数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搬站继续测量?计算高差中数时为何将红面高差加减0.1m才与黑面高差平均?
﹡5.在三、四等水准测量中,采用“后、前、前、后”的观测程序能消除什么误差?
﹡6.进行跨河水准测量时,应采用什么观测方法来抵消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
7.三角高程控制测量适用于什么条件?有何优缺点? 8.绘图推导三角高程测量的计算公式。
﹡9.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对三角高程测量有何影响?什么情况下应予考虑?在测量中应如何减弱它们的影响?
﹡10.在三角高程测量中,何谓直觇与反觇?为何要用直、反觇测量?
﹡11.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请分析这相干因素对测量成果的影响情况。
﹡12.在A、B两水准点之间分五个测段进行水准测量,每测段往返测,其观测结果列于下表,求A、B两点高差的最或然值及其中误差,以及1km观测高差的中误差。
观测高差 测段号 路线长 往测
往返测差值/mm 备注 返测
A-1 1-2 2-3 3-4 4-B 2.5 3.0 1.5 5.0 3.5 +0.184 -0.180 +1.636 -1.640 -1.434 +1.424 -0.584 +0.593 +0.053 -0.063 +4 -4 -10 +9 -10 ﹡13.如图所示,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P点的高程,结果列于表中请计算P点高程的最或然值。 测站点 高程 /m 至P点的 水平距° ′ ″ 离/m +3 13 A 50.48 1142.36 20 -1 06 B 133.94 974.27 40 -0 18 C 120.57 138.84 30 1.48 2.50 1.52 2.50 1.46 2.50 垂直角 仪器高 /m 觇标高 /m A P C B
第七部分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和应用
1.术语解释: (1)地形图;
(2)地形图比例尺精度; (3)地物; (4)地貌; (5)等高线; (6)等高距; (7)碎部点; (8)图根点。
2.何谓地形图?有什么特性?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3.简述平面图、地图和断面图的定义?
4.什么叫地形图比例尺?它有哪几种形式?直线比例尺和斜线比例尺怎样制作?如何使用?它们的量测精度各为多少?
5.常用的大、中、小比例尺各指哪几种?为什么说比例尺越大,绘出的地物和地貌越详尽准确?
6.在1:1000比例尺地形图上,量得某农业试验站的面积为46.3cm2,问实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公里?
7.地面上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123.56m,问在1:1000和1:2000的地形图上,它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8.什么叫比例尺精度?它有什么实际意义?说明1:1000和1:5000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各为多少?
9.实际测图工作中应遵循哪些原则和作业程序?为什么要这样做? 10.地形图比例尺都有哪些?其中1:5万和1:5万千分别属于大比例尺、中比例尺还是小比例尺?
11.为什么要进行地形图的分幅编号?何谓梯形分幅?何谓矩形分幅?它们各适用于哪些比例尺地形图?
12.简述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梯形分幅和编号方法。 ﹡13.已知我国某地的经度为108°36′30″,纬度为北纬34°02′40″,求该地所在的1:5万和1:1万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编号,并请绘出分幅编号略图。
﹡14.已知某1:10000比例尺地形图的图号为J 51 G 005 080,请写出该图幅图廓线的经纬度。
﹡15.已知图幅编号为J 51 H 100 100,求其比例尺和图幅元素。 16.一般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图幅为多少?
17.简述大比例尺地形图矩形分幅和编号的方法。说明地形图的取名原则。
18.地形图符号包括哪几类?
19.试举例说明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和半比例符号。
20.试说明等高线的种类和特征。其中,哪种为加粗实线?哪种为长虚线?哪种为短虚线?
21.大比例尺测绘地形图都有哪些方法?试加以比较各优缺点。
22.何谓地物?地物一般分为哪两大类? 什么是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线形符号和注记符号?各在什么情况下应用?
23.何谓地貌特征点和地性线?一般可将地貌归纳为哪些基本形态?
﹡24.等高线有哪些特性?等高线穿过道路、房屋或河谷时,如何描绘?并绘图说明。
25.等高线平距、等高距与地面坡度三者有何关系?举例说明其实用意义。
26.简述地形测图的准备工作及其主要工序。
﹡27.列举绘制坐标格网的方法。怎样展绘控制点?检查格网和展点正确性的要求是什么?
28.平板仪测量为什么要进行定向?定向有哪两种方法?各适用于何种情况?
29.平板仪安置如何进行?
30.按已知直线定向,为什么要选择较长边进行?若定向边的已知长度为13 cm, 照准仪直尺与图板上点位的重合误差为±0.1mm,求该图板的定向误差?
﹡31.简述平板仪前方交会和侧方交会的步骤。说明它们的交会精度取决于哪些因素。
﹡32.何谓平板仪后方交会?在后方交会中,待定点P位于三个已知点的相对位置有哪六种情况?在这六种情况中,哪些交会精度较高?什么情况下无解?为什么?
﹡33.解三点题的关键是什么?辅助点法如何解决定向问题? ﹡34.平板仪应满足哪些几何条件?简述平板仪的检验校正方法。 ﹡35.何谓小平板仪?它与在平板仪有哪些区别?
﹡36.什么叫碎部测量?测定碎部点的方法有哪几种?测图时应如何选择立尺点?
﹡37.测绘地形图的常规方法有哪几种?请比较说明这几种方法的异同及其优缺点。
38.简述经纬仪测绘法测图的步骤 。
39.写出碎部测量时所采用的垂直角公式和各种情况(a=0、i=l、i≠l)下的视距公式。
40.根据什么原理插绘等高线?等高线的勾绘有哪些方法? 比较说明它们的优缺点?
41.为什么要加密测站点?通常采用哪些方法加密测站点? 42.为什么要进行图的拼接?简述地形图的拼接方法和限差要求。 ﹡43.为什么要进行原图的检查验收?说明检查验收的内容和步骤。
﹡44.为什么要进行地形图的清绘和整饰?
﹡45.地形图的复制及缩放的方法有哪几种?各有何优缺点? ﹡46.何谓草测?什么情况下使用?其基本方法和主要内容包括哪
些?
﹡47.水下地形测量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基本工作?与陆地的地形测量有何区别?
﹡48.什么叫绘图基准面? 在绘制内河航道图与近海的海图时,绘图基准面如何选取?
﹡49.水下地形测量的内业包括哪些内容?
50.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为什么在应用地形图之前必须了解这些要素?
51.地形图的应用有哪些基本内容?
﹡52.常用求算面积的图解法有哪几种?如何进行求算?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53.怎样用解析法求面积?它的精度如何?
﹡54.举例说明用求积仪量算面积的方法。在公式A=c(n2-n1)中,c 有何含义?是否定值?如何测定?
第八部分 测设的基本工作
1.术语解释: ⑴ 测定; ⑵ 测设。
2.测设水平距离时,都有那些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3.测设点的平面点位时都有什么方法?各有什么适用条件? 4.在地面上用已知尺长方程式lt?30?0.006?1.25?10?5(t?20)?30m
的钢尺测设一段48.000m的水平距离AB,测设时温度比鉴定时的温度低3?C ,所施拉力与钢尺鉴定时拉力相同,又测得AB两点间桩钉的高差为0.61m, 试计算在地面上用该钢尺需要量出的长度。
N A M 5.如图所示: ?MN=300°04′;
XM=24.22m;YM=86.71m;
XA=42.34m;YA=85.00m;
计算仪器安置在M点用极坐标法测设A点所需数据。 6.已知A、B两控制点,坐标分别为:
XA=530.00m;YA=520.00m;XB=469.63m;YB=606.22m; 又已知P点的设计坐标为: XP=520.00m;YP=586.00m; 试求用角度交会法测设P点的数据。 7.试述测设一条坡度
i??10000
直线AB的方法,现已知A点
高程为125.250m,AB两点间距离为80.000m。
8.已测出直角AOB后,用仪器精确测得结果为90°00′30″,又知OB的长度为100.000m,问在垂直于OB的方向上B点应移动多少距离才能得到90°的角度。
9.利用高程为44.570m的水准点,测设高程为44.000m的室内±0标高。设尺子立在水准点上时按水准仪的视线在尺子上画一条线,问
0 R X1=8551.00 Y1=4332.00 P S 在同一根尺
X2=8486.00 Y2=4440.00 子上应该在什么地方画一条线才能使视线对好
此线时,尺子底部就在?0标高的位置上?
10.已知某厂房两个相对房角点的坐标,放样时顾及基坑开挖范
围,拟在厂房轴线以外6.00m处设置矩形控制网,如下图所示,求厂房控制网四角点的坐标值。
11.如图所示,在建筑方格网中拟建一建筑
X3=432.00 Y3=640.00 2 3 1 4 X1=410.00 Y1=576.00 380.00 550.00
物,其墙外轴线与建筑方格网平行,已知两相对房角设计坐标和方格网坐标,现按直角坐标放样,试计算测设数据,并说明测设步骤。
A′
B′ δ β δ A a O b B δ O′ 12.如图所示,为测设建筑方格网主轴线的主点A、O、B,根据已知控制点测设了A′、O′、B′三点。为了检核又精确测定了角?=179°59′42″,已知距离a=150m,b=200m,求各点的移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