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叙述法——包括: (1)原始数据直接引用 (2)经过整理间接使用 (3)作为典型案例佐证 2. 图示法——包括: (1)图象 (2)曲线 (3)表格
3. 注释法——包括: (1)文中注释 (2)文脚注释 (3)文尾注释
4.印证法——包括:
(1)引用权威和体验者的说法印证; (2)引用持同样观点学者说法的印证; (3)史书和民间传说的印证; (4)田野调查和实物的印证; (5)各种自然科学方法的印证。
三、材料和数据的来源渠道
相关的渠道很多,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五种: 1. 图书文献检索
图书馆查询是目前获得材料数据的主要手段之一。 2. 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检索
通过计算机网络进入某些信息数据库也是主要手段之一。 中国期刊网
人大报刊资料网
注意避免使用网上的数据资料,因为它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3. 社会实践调查
直接的社会实践调查是获得材料数据的重要方法 典型调查 民间搜集 专项调查 4. 相关实验
对于某些可以通过实验可以获取数据的研究内容,可以采取这种渠道。在事前设计实验的路径和方案,在过程中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后作为理论观点的依据。
5. 日常积累
(1) 购存相关的书报 (2) 复印有用的文章 (3) 记录专门的数据
(4) 留存专业性索引(读过的书报及文章题目出处、特别的观点等)
33
第八章 关于文章的理论创新
一、理论创新的分类
我们在前面第二章已经说过,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源泉,创新本身又分为以下几种:(其层次性不同)
(1)原创性的创新——(史无前例的)
(2)超越性的创新——(站在前人或巨人的肩上)
(3)完善性的创新——(对前人的思想修补使之完整)
(4)批判性的创新——(在对他人思想批判中阐述新说或者选择) (5)概括性的创新——(好的概括也属于创新)
二、理论创新的内容
1. 新意。即有新的观点或新的论断。(就其从“点”或“局部”的意义上来说)见附录6
2. 新说。即有新的思想、新的体会、新的学说、新的理论、形成新的思潮或流派等。(就其从“面”的意义或系统性的意义上来说)
3. 新法。即新的方法、新的方式、新的技巧等。 4. 新路。有新的研究路径、新的思路、新的方案、新的结构、新的表述、新的设计、新的流程等。
新的风格不属于理论创新,但属于创新范畴,清新的文章风格也是难得可贵的,也能令人耳目一新。
三、怎样进行理论创新
1.理论创新的特性 第一,实践性。理论创新的基础和推动力是活生生的社会实践,离开社会实践,任何理论创新都难成功。总之,我们在这个方面,必须坚决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要来源于实践、要紧跟新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发展思想。
第二,继承性。一切科学理论都植根于所处的时代,一切科学理论的发展都以继承以有的成果为基础。所以创新的前提条件就是以前人的成果为起点,进行合理地借鉴,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第三,现实性。任何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都要反映时代脉搏,服从和服务于现实。缺乏时代性的理论,不可能是创新的理论。在社会不断加快进步,环境和条件不断变化,时代特征不断转换的情况下,必须时刻关注时代的变化,使理论与时俱进。
第四,探索性。从科学发展的历程看,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必然要走向探索未来、展望未来的阶段,探知尚未发生而又必然发生的问题和现象。进行延伸、扩展、细化和专门研究,加之以独立思考、敢为人先、大胆触及的态度,就可能取得理论创新的成果。
2.理论创新的来源 第一, 从学习中获得启发。学习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不学习和不了解已
34
有的理论,就很难创造出新的理论。牛顿的“站在巨人肩上”的创造,实质就是学习及掌握到达了非常充分的程度,在学习的原有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再往前跨一步,就是创造。学习的直接获益是知道理论的前沿在哪里,不知前沿的一跨可能是“原地踏步”。所以说,要创造,首先要学习,道理就在这里。但是单一的学习是有“缺陷”的,因为学习的对象是过去的概括,与现在和未来可能有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限制人的“眼界”的问题。要弥补这个缺陷,还需与实践结合。
第二, 从实践中获得认识。自身由于工作或生活的原因形成的长期实践,将得到“经验”,经验属于实践和认识的结合物,经验加工后可以形成科学的理论;而有意识的去进行某种实践、实验和调研,也能获得经验和新的了解,这些经验和了解能够综合成认识,新的认识是理论创新的中间原料,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原始性原料。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习,还要实践,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更有助于理论创新。
第三, 从综合中获得结论。综合通常是就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发展过程或现状作出综合概括。这方面获得的多是概括性质的创新。
第四, 从批判中获得想法。用批判的眼光对待他人的思想,这与“否定一切”
不同。通过批判而获得启发性的新思想。这是思想或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见附录8。
第五, 从比较中获得选择。俗话说,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比较通常是为了获得真伪、优劣、特点等方面的内容。如果创新需要在这方面有要求,就可以采取比较的渠道。
第六, 从别类中获得灵感。在其他领域的研究获得突破以后,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有关的信息,并从中得到创新灵感。灵感不能作唯心主义的理解,应理解为某种现象的启发。
第七, 从审视中获得见解。审视是站在一个高点上,包括横的对眼前所能够看到世界的审视;以及纵的对历史过程的审视。如俗话所说: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只有站得高,才能“一览众山小”和“一览无余”,才能在理论上对某些趋势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测和判断,产生新的见解。
三、理论创新的意识
1.理论创新的前沿意识。这是了解和掌握当前本领域的总体和制高点的意识。没有前沿意识就不知道现有的研究到达了什么样的高度、深度、广度,也就不知道创新点在哪里,更不知朝哪里突破。
2.理论创新的开拓意识。这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寻找新境界的意识。没有开拓荒芜的意识,去尝试前人未走过的路或前人没有想过的想法,我们的研究就可能原地踏步而不能前进。要想超越现有的,就必须放眼前瞻,挣脱传统束缚,敢于开拓进取。
3.理论创新的反省意识。这种理论上的回眸和反思,是为了更好地朝前走。对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创新的重要条件,许多创新是在经验的总结中获得,在对错误和挫折的反省中完成。所以,朝前看和往回看意义是同样的,都是为了得到更加确定的认识。
35
第九章 关于文章的后期处理
所谓文章的处理,指的是文章的修改、繁衍、投递、规格、合作等方面的问题,这里我们也作为技巧问题具体地来谈一谈。
一、 文章的检查
检查的重点是:
1.文章合不合乎一般要求
包括是否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观点准确(正确)、结构合理、方法得当、切入点独特巧妙、资料翔实、逻辑严谨、思路清晰、文笔流畅、有新意。
胡锦涛在评价十六大报告的文章《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中,这样用语:十六大报告“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论述精辟”。这也是一种要求。
2.文章有没有闪光的“亮点”
一篇文章至少要有一处“亮点”。一篇文章还至少有某种“创新”。一篇文章至少要有一处“亮点”。一篇文章还至少有某种“创新”,至少让人感觉到有一定的“新意”或“颇有新意”才行。
3.文章能不能自圆其说
能否自圆其说,也是文章“过关”的关键之处。做不到这一点,干脆就别拿出手。站在别人的位置上想,人们通常都是批判和挑剔的眼光看他人之作的。所以即便自己认为自圆其说的东西,人家还可能看出破绽,更何况自己都能看出缺陷的东西,更容易被人否定。
5. 文章的标点、引文、注释、规格等是否达到规范要求
二、文章的标点
标号和标点的使用也必须注意,如果连这个都用不明白,编辑就不要看内容,把它摔到一边去。
标号一般为:一、二、三、、、、、、。 (一)(二)(三)或1. 2. 3. 、、、、、、。 (1)(2)(3)或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次,、、、、、、。
少用圆圈里的① ② ③。另外,“:” 号的使用。在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中也发现许多人不会用。“:”号可以用“,”号代替。万不可连用。
“——”号的使用; “。” 号的使用; “ ” 号的使用; “;” 号的使用。
三、文章的规格
1.文章篇幅的要求。这要看两种情况而定,一是文章的分量,一般是重要的文字多些,否则从文字气势上就失重;二是刊物的分量或要求。比如在《中国社会科学》和〈天津社会科学〉这样的杂志上,很难看到有5000字以下的文章,一般要求8000字以上。在〈理论与现代化〉这样的杂志上很难看到8000字以上的文章,一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