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优秀) - 图文 下载本文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XXX XXXX

2.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地貌,即断块山,又称断层山,因地壳断裂上升而形成,是受断层控制的岩块,呈整体抬升或翘起抬升形成的山地。断块山地的山麓地带发育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块山按断层形式分为:地垒式断块山和掀斜式断块山。庐山由两侧的莲花洞大断裂和温泉大断裂处剧烈隆起抬升而成,山体受两侧大断裂控制,总体走向与大断裂走向一致。由于两侧大断裂向东北方向收敛,使庐山山体在平面上北东方向变窄。发育为断块山,整个山体表现为两侧边坡较陡峭,而山体顶部岭谷起伏较平缓的地貌特征。断块山以山体的一侧为下盘,相对上升,形成陡峭的断层崖。断块山的两侧发育一系列近于平等延伸的阶梯状正断裂,形成陡崖,在五老峰处十分明显。另外,局部地区的断裂也能造成峡谷地貌,典型的如剪刀峡。

从整体而言,庐山是一个地垒式的断块山。庐山的东南侧为温泉大断裂,西北侧为莲花洞大断裂,此二者构成庐山的两条边界大断裂。第四纪以来,庐山主要沿着两条边界断裂大量上升。山体手两侧大断裂控制,总体呈东北—西南向延伸,与大断裂走向相一致。由于边界断裂分别向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收敛,因此,庐山山体在平面上呈中间宽两头尖的肾形。两条边界大断裂均表现为正断层,庐山主体以山体一侧为下盘相对上升,从而形成地垒式断块山,边界大断裂附近则形成陡峭的山崖(断层崖)陡坡。庐山山体抬升量以中部为最,向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递减。尽管两侧的断层崖因不断崩塌后腿而已多不存在,但从山体顶部的老地面可以判断:东南侧秀峰寺——海会一带抬升高度超过1000米左右,向东北端逐渐降低,最后降至山麓夷平面;西北侧石门涧——莲花洞一带的抬升高度也在1000米左右,也向东北方向递减,直至完全绝迹。

由于两侧的边界断裂分裂分别是由一系列断层组成的,受其控制,断块山的边坡山体也具有阶梯状发育的特点,表现为横向上从高到低呈现台阶状,纵向上为一层层近于等高的山岭次第有序排列。

(1)虎背岭断层崖: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其北翼断落而成,该断层崖在石门涧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

(2)五老峰断层崖:因庐山垄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

- 14 -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XXX XXXX

海会一带崖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递降,断层崖亦分2~3级,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3)龙首崖断层:崖身相对高度300多米,与铁船峰相对,中间为石门涧峡谷,此崖为断层崖。

图4-5 庐山三大断裂示意图

4.1.4 矿产资源

庐山的矿产资源主要有花岗岩、陶土、石灰岩、白云岩、板岩和型砂矿,已被广泛用作石雕材料和建筑材料。庐山还具有较为丰富的温泉资源,主要出露点在庐山南部的温泉和石背山处,以温泉镇的温泉最为著名。庐山温泉不仅水温高,而且还含有许多特殊元素,属低矿化度的“淡温泉”,1953年开始,庐山建立了温泉疗养院。

4.1.5 产状实习

地点 前往锦绣谷途中(学习) 月照松林 汉口峡路 牯牛岭 组号 倾向(°) 倾角(°) 高程(m) 纬度(°W) 经度(°E) 1 2 3 1 1 1 2 147 160 155 155 293 148 155 80 65 41 45 43 35 44 —— —— —— 1123 1150 —— —— —— —— —— 29.5643 29.5650 —— —— —— —— —— 115.9783 115.9877 —— —— - 15 -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XXX XXXX

女儿城 1 2 311 333 70 64 —— —— —— —— —— —— 表4-1 实习部分数据

图4-6 实习掠影

4.2 地貌形态

4.2.1 庐山地貌概况

庐山地区的地貌类型多样,成因复杂,地貌景观多样,是地貌实习的良好基地。本区地貌特征及其发生、发展是新构造运动、岩性和流水、重力、冰雪、风力等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庐山山体是由不同时代的岩层组成的。最古老的底层是变质的前震旦纪系浅海相沉积。此层沉积以后,经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并形成剥蚀面。剥蚀面形成以后,庐山地区再度下沉,沉积滨海相和浅海震旦系地层。至晚奥陶世,幽静地壳上升、剥蚀,随后缓慢下称。志留纪末,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本区升为陆地,并形成剥蚀面。伺候,地壳长期下沉,在剥蚀面上沉积砂砾岩和灰岩。中生代燕山运动,庐山地区上升。从此以后,一直成为陆地。至白垩纪晚期,庐山外围及江湖凹陷地带堆积白垩系上统南雄组。从其言行及沉积位置来看,多为当时庐山上升,外力剥蚀山体的相关沉淀。第三系基本缺失,反映当时整个庐山地区主要是一个微弱上升的剥蚀区。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而形成的断块中山(>1000m)。庐山平面形态呈肾形,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逐渐收窄,长约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最高峰为汉阳峰,高1474米。山体内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河谷地貌特殊,此外,还有尚在争议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

- 16 -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XXX XXXX

图4-7 庐山北部次成山谷示意图

4.2.2 构造地貌

庐山山体的构造地貌,总体上为次生构造地貌。按照构造地貌类型和空间规模,可以分为:断块山、褶曲构造地貌、断层谷地貌、节理构造地貌四种。

(1)断块山:从整体山看,庐山是一个地垒式的断块山。庐山的东南侧为温泉大断裂,西北侧为莲花洞大断裂,此二者构成了庐山的两条边界大断裂。第四纪以来,庐山主要沿着两条边界断裂大量抬升。山体受两侧大断裂的控制。总体走向呈东北—西南向延伸,与大断裂走向相一致。由于边界断裂分别向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收敛,因此,庐山山体在平面上呈中间宽两头尖的纺锤形。两条边界大断裂均表现为正断层,庐山主体以山体一侧为下盘相对上升,从而形成地垒式断块山,边界大断裂附近则形成陡峭的山崖陡坡。庐山山体抬升量以中部为最,向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递减。断块山由于两侧的边界断裂分别是由一系列的断层组成,在其控制下山体呈阶梯状发育的特点。

-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