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新课标古诗鉴赏 下载本文

14.(8分) (1)濛濛细雨

(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3)刘诗用?雨映寒江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臵,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 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作者介绍】

刘敞(1019—1068),字原父,号公是,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他是刘攽之兄,1046年(庆历六年)中进士第二名。累迁知制诰,拜翰林学士。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曾奉命出使契丹。擅长研究《春秋》,不拘泥于前人评注。有《春秋权衡》、《春秋传》、《七经小传》、《公是集》等。 【赏析】

《登城》是一首登楼野望之作。首句写秋日?微雨?,一个?映?字,十分贴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如果是春日微雨,它弥漫一片,有如云雾,那是不可能与天空相?映?的;而初夏烟雨,无边无际,将远处的一切都裹了起来,就更谈不上与天空相?映?了。只有在秋天,这?无点亦无声?的仿佛透明的雨丝,才具备这个特点。因此,从?雨映寒空?入手,再用?半有无?加以细致描写,就细致真切地传达了秋日微雨之神。至于在?空?前着一?寒?字,则是为了表现秋雨生寒的清冷之感,其中并不包含诗人的主观情绪。

次句写?登城?。?重楼闲上?即?闲上重楼?。这个?闲?字既表明诗人并非第一次登临此处——那样会心情迫切,不会着一?闲?字;又暗示他亦非劳人迁客——那样会侘傺无聊,不可能?闲上?。而主要的,还是点出诗人时有余暇,心自安闲,尽可慢慢欣赏这秋雨中的秋山景色。

诗人纵目野望,诗人用一句诗进行了概括:?浅深山色高低树。?天高气清,列岫千重,或近或远,或苍或黛,各有?浅深?;而山上树木则颇为混茫,无可分辨,但见层层树丛,?高低?不等而已。?浅深?、?高低?,写出了秋山的淡远之境。这景色是诗人从未发现过的,他显得更加兴致勃勃。元代刘因有一首《村居杂诗》:?邻翁走相报,隔窗呼我起。数日不见山,今朝翠如洗。?诗人对于?旧相识?的新感受比乍见之时更具魅力。虽然这景色诗人已经见过,但以往他不是在微雨中纵目野望,也没有如此恬适的情绪,他后来的赏玩之兴才特别高。总之,诗人留连忘返,已陷于凝想之中。 他在反复的玩味之后,终于豁然开朗:展现在眼前的这?浅深山色高低树?,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图?。它空灵清逸,萧疏淡远,只有水墨画才有这种意境。以前他从未欣赏到的美,此刻却悠然心会,于是感到十分惬意。所以这最后一句就不止是一个精致贴切的比喻,而是饱含了极度愉悦之情。 但?浅深山色高低树?和?一片江南水墨图?之间的比喻关系也很有意味。上句是实景,为了用水墨图比拟,诗人有意避开色彩,仅用?浅深?二字加以形容;下句则是虚拟的意象,虽是虚拟,却又极为细致,?水墨图?前着以?江南?二字,?山色?的清逸潇洒之致,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样由实入虚,虚实相生,虽无细腻的景物刻画,却更能显示景物的绰约多姿,更能引发读者悠远的联想。

【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17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臵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画面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9.(5分)

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妙的,给2分;能简要说明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进士。曾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在党争中,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罪名被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

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宗法杜甫,并有?夺胎换骨??点石成金??无一字无来处?之论。风格奇硬拗涩。他开创了江西诗派,在两宋诗坛影响很大。词与秦观齐名,少年时多做艳词,晚年词风接近苏轼。 有《山谷集》,自选其诗文名《山谷精华录》,词集名《山谷琴趣外篇》(即《山谷词》)。又擅长行,草书,为?宋四家?之一,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及《廉颇蔺相如传》等。 【赏析】

《题郑防画夹》共有五首,是作者题咏郑防画夹中作品的诗,这是第一首。郑防是藏画的人,画夹大概相当于现代的集锦画册之类。 这首诗题惠崇的画。惠崇是僧人,能诗善画。《图绘宝鉴》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图画见闻录》说他?尤工小景,为寒江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正因为惠崇的山水、花鸟饶有诗意,才格外引起诗人品题的兴味。王安石、苏轼都有诗题咏他的画。苏轼的七绝《惠崇春江晚景》,更是脍炙人口。黄庭坚这首诗的首句六字,既点明画的作者,又描绘出画境。画中景物并不止?烟雨?、?归雁?,但作者有念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诗中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烟雨归雁图。二三句承上,一气而下,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觉: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第三句中的?唤?字,有的版本作?买?。?买?字不如?唤?字灵活。这三句不仅笔致疏朗轻淡,传写出画中的?虚旷之象?,而且化画境为实境,融入思归之情。第四句从前三句中跌落,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才恍然省悟,知道错把画境当作真境。这样结尾,峰回路转,饶有情趣。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郭熙《林泉高致》),诗画有相通之处。因此,诗歌可再现画境。但以诗题画,一般不宜于全写真境,更不宜全写画境。全写真境,变成了山水

18

景物诗,不成其为题画诗;全写画境。用诗句一一描述画中景物,无异于舍弃诗歌的想象和抒情之长,容易写得呆滞而无生气。沈德潜说杜甫题画诗?全不粘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发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说诗晬语》)他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便从画面引出真景,又由真景返回画景。黄庭坚这首诗,便学习了杜甫题画诗的手法,使画中之景与画外真景水乳交融,并同人的感情发生交流。

2012年全国高考试题分类解析---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 2012年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题(大纲版)详解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1)(4分)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7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2)(4分)以松?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试题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19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答: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8.【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以及表达技巧的赏析。

【解题思路】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从词的每一个意象上去思考,联系作者的思念之情去作答即可。 【易错点拨】作用不能应从形式和内容量方面去做答,即不能从表达的情感上和描写的画面上入手。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情到至极,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以致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易错点拨】不理解意象之间的关系,作者所选的意象,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赏析】这首词后人评为?痴人痴事?。相思情苦,以泪洗面,还算常事;以泪研墨,却是痴态;以泪和墨润笔作书,更属痴绝。结语不说红笺因泪褪色,反说情深使红笺无色,语似无理,却是慧心妙语,令人称绝。上片由写景引出?千里念行客?这一中心。首句由物候点明季节,景物氛围渲染出离别的悲凉气氛,三、四句旨在怀人。下片承?千里念行客?一句,因寄书不得,思念之情无由寄托,故而弹泪。全词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在文笔上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 三、本大题共有4个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