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重点 下载本文

5、本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借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自己的高尚节操。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包含两层意思:①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陋室②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添了光彩。

7、具体分析陋室不陋表现在哪些方面?三方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清幽雅致,反映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情趣的高雅脱俗,反映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 8、为什么要写诸葛庐和子云亭?运用类比,以诸葛庐和子云亭比?陋室?,以诸葛和子云自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

最后一句,运用孔子的话有何用意?用?何陋之有?反问,言外之意是不陋,与文章开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呼应,突出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9、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以比喻起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10、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特征。

答: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的。 陋室特征:雅。

1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2、请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写景句的妙处。运用对偶的修辞,?上??入?二字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居室环境的清幽、恬静,雅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爱莲说》 1、《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正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2、《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7、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称莲花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反衬莲花的质朴、自然。通过不同角度的衬托,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8、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9、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赞誉莲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美好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鄙视。 10、?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表现出作者和陶渊明一样遗世独立,绝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作者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的生活态度。

1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12、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13、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4、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15、 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 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上。不滋生私欲的枝杈,做益于人民的人。 23课《核舟记》

1、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奇巧。

2、第一段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能以??各具情态?分别从原材料的微小,表现题材的广泛,艺术构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艺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罔不?双重否定,加强语气,使人无从质疑。 3、?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为下文做铺垫。

4、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小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

4、为什么要写对联的内容?不仅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而且增加了浓厚的文学情趣。

5、第三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6、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7、 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

8、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9、你从第三段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10、第四段文字的说明结构是什么? 总分结构。

11、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12、第五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13、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1、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2. 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 3.?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臵,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6、雕刻家把赤壁赋中的名句刻在船上有何作用?暗示主人公此刻正游于赤壁之下。 24课《大道之行也》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照应此句的是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本文从三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①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5课《杜甫诗三首》 《望岳》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雄伟的特点。 3.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 4. ?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参天耸立。 5.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涵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6. 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7. 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8. 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9. 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 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强调不是简单的翻译句子,而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 ?钟?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

样深刻的哲理? ?凌?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一览众山小?写诗人登上顶峰后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浩瀚开阔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气魄。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13. 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①写景富有层次。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②虚实相生,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③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春望》 1、?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臵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 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残破凄凉 3、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感伤时世,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而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愧悸心动。花香鸟语本是赏心悦目、无限美好的事物,但诗人现在却见花落泪,闻鸟惊心,在这里运用反衬的手法更突出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的深沉。

4、诗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思念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首联写什么?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 写长安城破败萧条的景象,看到国破家亡之后十分悲痛的情怀。 6、颔联寄情于物,运用了 对偶、拟人 的修辞,表达诗人忧国思家,悲切之感。

7、用衬托手法写由于国破家亡,使人极度悲伤变得更加苍老的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本文以?望?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思亲悲己之情。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写到草木花鸟。

9、诗的前两句中?国破?与哪一历史事实有关?诗人望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安史之乱、望见了经历战乱后长安荒凉杂草丛生的景象 10、《春望》中哪句诗是写诗人的感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1、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12、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13、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14、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15、\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16、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17、《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望\的内容是: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望\中所想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春望》一诗的主题是:伤感国事,怀念家人;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8、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 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19、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20、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安史之乱 21、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22、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24、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2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② ?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③ ?溅??惊?是使动用法,意思

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颔联移情于花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 ④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是心情。它能引起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连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得。⑤?搔?通过细节写出了诗人无法排解的忧国思家之情。 《石壕吏》 1、《石壕吏》中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是: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是: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2、 ?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加重感情色彩,渲染出差吏横蛮气势,并为老妇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4、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含蓄地表现了老妇被捉,百姓实在灾难深重。 5、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三男邺城戍。 6、描写战争之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 7、?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①写三男全被征 ②家中情况 ③老妇自请服役 八年级文言文重点句 《桃花源记》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陋室铭》

(1)《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铭》中从反面写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致的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爱莲说》

(3)《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表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爱莲说》中从体态香气方面写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爱莲说》中写莲的清高风度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爱莲说》中高度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于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点拨;?牍?、?淤?、?濯??涟??亵?等字字形较复杂,容易写错 《大道之行也》

(1)?大道之行?具体表现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方面。 (2)希望全社会亲如一家的句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希望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男有分,女有归。

(4)希望社会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句子是: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六单元复习重点 《三峡》

1、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2、郦道元,范阳涿县(现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

3.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 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3.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运用侧面描写,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 秋天凄清萧瑟的气氛。证明三峡秋季时节有猿放声长叫,声音悲哀婉转。

4.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奇特险峻、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澄澈。 6.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8、文章第①段总写三峡的特点,其特点是:山高岭连,中间狭窄,第②段用奔马疾风作比喻,突出了三峡水流湍急的 特点。第④段中最能暗示季节的一个字是“霜”。⑵从全文看,作者在描写四季之水时,首先写“夏水”的原因是:峡 的水又以夏水最盛,所以先写夏水。

10、文段描写“猿鸣”的作用是什么?以声衬静,渲染山谷的清幽,凄清。突出了环境的悲凉凄清

18、本文先写山后写水。写山,抓住了什么特征?写水,哪个季节具体写?为什么?文章先总写山:山高岭连、绵绵不 断;再写四季的不同,重点写夏水:夏水最迅猛、湍急,有代表性。 19、本文写到“三峡”夏季水势时说:“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中 与之相似的是哪些两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20、文章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

2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短文两篇》

1、《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2、“书”的意思是谢中书名字中的一个字;书信。“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信。 3、《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绘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答谢中书书》中作者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所见到的景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描写朝夕两处特定时间段生物活动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7、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8、《答谢中书书》中,表达作者带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的句子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文章选自《苏轼文集》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2、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与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的描写对象是庭院中的月色,“藻、荇”指“竹柏影”,运用了 比喻的修辞。

4、表达作者微妙复杂感情的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表明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的句子: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6、本文通过对月色的描写,流露了作者遭贬后惆怅、悲凉的心理。 7、本文作者先记叙,再描写,最后议论。 8、闲人指:不汲于名利而流连光景的人

9、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