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育中融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探索-2019年精选文档 下载本文

中学美术教育中融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它体现了中国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积淀,映射着民族精神的光芒。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亡、断代的危机。青少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未来文化的创造者,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从孩子抓起。2008年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也是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1]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是在青少年中播下热爱民族艺术的种子,烙下民间美术审美情趣的烙印,必将有利于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有利于青少年民族精神的培养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河南地处中华腹地,悠久深厚的文化土壤孕育了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河南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河南基础教育中明显滞后。因此,在中小学阶段加强、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势在必行,也是凸显河南地域文化特色教育的良好方式。

一、中学美术教育中融入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中学是一个人知识结构、心智、道德品质等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的一生中形成价值观、人生观、文化观的阶段。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烈,思维活跃,极富创造性,同时,他们又处于生理发育的叛逆期,理性思维尚未成熟,易受误导。因此,中学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尤为重要。

(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现在的很多中学生,即便是从小长在农村,对家乡的民间艺术很多也是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关注和热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中学课堂,其重要目的就在于通过学校这块教育主阵地,引导学生认识民俗文化和民族的传统工艺,用民间艺术丰富的知识含量和饱满的情感容量打动他们,使其心灵受到震撼和启迪,并对孕育这些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土壤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对民间艺人产生由衷的敬意,逐步改变他们漠视或蔑视民间艺术的态度,从而增进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对民族的认同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学生在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直观地感受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感,明白自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应该担当的重任。

(二)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化的特点,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民间艺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

理解多元文化,增加乡土知识,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情感、人格等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他们将来成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综合素质的人才。

二、中学美术教学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策略建议 当前,河南省中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普遍滞后,究其原因,首先,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学生无暇深入探讨其他问题,相反,他们更容易接受简单、刺激的西式“快餐文化”。其次,升学压力大导致学校忽视美术教学,中学教育工作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还很缺乏,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认识不到位。再次,教材不规范,缺少河南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对河南中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构校本课程,开发地方性乡土教材

目前河南省中学普遍使用人教版美术教材,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有所涉及,但是有关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素材根本就没有。因此,河南省中学急需开发校本课程,编撰可行的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在以文化传承为主导的教育观指导下,组织专业的教师小组和专家共同探讨合作,分层次、有比例、有选

择性地将当地特色鲜明且符合中学生认知心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入美术教材,“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认识和学习民间的活态文化,弥补或沟通学生所具有的本土性知识与学校教育中的‘科学知识’之间的裂痕”。[2] 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教育性、典型性、趣味性、地域性、文化性、创造性原则,要规范、通俗,既能反映河南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色,又能激发学生对乡土艺术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知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兴的专业学科,目前在河南中学几乎没有这方面专业的师资,许多美术教师自身对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甚了解,而“教师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是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3]因此,教师要勤于钻研,通过各种渠道完善、补充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注重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正确理解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以渊博的文化知识来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校现有教师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同时,可以聘请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课堂,补充师资与专业知识的不足;还可以通过引进民间艺术人才、培训在岗教师等途径来优化师资队伍。 (三)合理利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怎样合理利用河南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重点。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时要认真甄别与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