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体系 下载本文

国际贸易理论体系: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政策和措施 国际贸易实务 一、国际贸易理论 1.国际贸易概述

(一)国际贸易的概念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所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包括进口和出口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一概念: (1)是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换 (2)是国内贸易的延伸

(3)是各国经济上、技术上交流的纽带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区别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 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 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一国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按商品的流向,国际贸易可分为: 出口贸易(Export Trade) 进口贸易(Import Trade)

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贸易货物通过一国国境,不经加工改制地运往另一国的贸易活动。

(二)国际贸易的特点 跨国交易,情况错综复杂 面临的风险比国内贸易大 具有不稳定性

涉及部门广,中间环节多

2.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概念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也是世界各国之间生产的专业化。 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一样,存在的前提就是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分类

? 部门内分工: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工艺流程专业化 ? 垂直分工: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的国家间 ? 水平分工: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大的国家间 (三)决定和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

(四)国际分工的二重性

国际分工的进步性:从生产力角度: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要求、规律和结果;同时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具有进步性

国际分工的剥削和不平等性:从生产关系角度:仍然存在强制和不平等,但在向着比较平等发展

3.国际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3)、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1823) 核心贡献:探讨了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从理论上说明自由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好处。

?斯密的绝对比较优势理论(绝对成本说) 假定:1、只有一种生产要素

2、只有两个国家 ——如:中国和美国 3、都能生产两种产品——如小麦和布 4、没有运输成本

假设美国1个单位的劳动时间可以生产 40码布 or 100公斤小麦 中国1个单位的劳动时间可以生产 50码布 or 25公斤小麦

美国在生产小麦上有比较优势,中国在生产布上有比较优势! 在美国:40码布=100公斤小麦,即1码布=2.5公斤小麦 在中国:50码布=25公斤小麦,即1码布=0.5公斤小麦 每码布的价格,中国低于美国; 每公斤小麦的价格,美国低于中国

如果美国将小麦运到中国来卖,100公斤小麦能换200码布; 如果中国将布运到美国去卖,50码布能换__?__公斤小麦。

结论:各国都生产自己有绝对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李嘉图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相对成本说)

假设:在两国同样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劳动率均高于另一国。

每单位劳动时间美国可生产 80码布

or 60公斤小麦 中国可生产 60码布

or 20公斤小麦

美国在生产布和小麦两种产品上劳动率均高于中国,看起来似乎没有与中国交换的必要!

美国:80码布=60公斤小麦 中国:60码布=20公斤小麦 用其他产品来表示价格

美国: 1码布=3/4公斤小麦 中国:1码布=1/3公斤小麦 同样,

美国: 1公斤小麦= 4 / 3码布

中国:1公斤小麦=3码布

所以,虽然美国在生产小麦和布上都有优势,但生产小麦的优势更大、更明显。

结论: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交换后,贸易双方都获利。

比较利益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主线和不可动摇的基础——萨缪尔森 保护贸易理论

典型: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代表人物:李斯特(19世纪德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

核心观点:反对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认为落后国家不能实行自由贸易。他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建立起一套以保护幼稚工业为核心的国际贸易学说体系。 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不同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对外贸易政策

Ⅰ Ⅱ Ⅲ 自由贸易 保护贸易 自由贸易 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首先达到农工商和谐发展,通过和平的社会改革实现农工商统一 在一切社会阶级内部实现和谐一致,建立标准民族

生产力理论

核心:主张大力发展生产力

? 强调提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价值是次要的 , 为了发展生产力可以暂时牺牲价值 ? 生产力的内涵 包括物质资本形成的生产力 精神资本形成的生产力 ? 如何发展生产力 教育 — 技术 — 生产力 主张:开发生产要素,改善比较优势基础

引进先进生产力、谋求经济跳跃发展理论 ● 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

● 生产力的地域扩散(由发达国家向外围国家扩散)

蛙跳理论:一些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生产力实现经济跳跃性发展

保护关税理论和政策

● 保护关税的经济条件:已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不具有竞争力,处于幼稚阶段

●保护关税的目的和作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工业生产力,并吸引国外的先进生产力 ●保护对象的确定——幼稚工业 ? 受国外强有力的竞争

? 经过保护确能自立的幼稚工业 ? 最高期限30年

? 保护的重点是生产生活必需品的工业 ●保护手段和程度

根据参与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程度分层次保护

按照工业发展水平以及引进生产力的进度变化来确定保护程度 ●保护关税税率高低的确定

? 引进资本、技术、管理所占的比重大小 ? 对本国原料利用程度的高低

? 充分保证国内的竞争但又不能完全阻隔国外的竞争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H-O模型

新古典贸易理论主要的是以H-O模型为核心的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只是对古典贸易理论的假定有些修正和改变,最终的结论仍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延续。 要素禀赋说(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即H-O模型):各国都生产密集使用该国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H-O定理

●国际贸易的原因

各国商品的价格差异 — 要素的价格差异 — 要素禀赋差异 ● 国际贸易的结果 要素价格均等化

● H-O定理能较好的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间贸易。

产业内贸易

概念: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而言的,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两国间相互进口和出口。比如,美国、日本和一些西欧国家既是汽车的出口国,又是汽车的进口国。产业内贸易已逐渐成为影响整个国际贸易格局的重要贸易形式。理论基础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报酬递增。

由于对“产业”的界定会影响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高低,理论研究中一般是把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中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归属于同一个产业。 Linder重叠需求贸易理论

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需求出现重叠,进而有了对相互产品的需求。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则收入水平越接近,从而需求重叠越多,那么他们之间的贸易规模越有扩大的可能性。这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更贴近国际贸易实际。可以解释为什么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超过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量。 如: 代表性需求

美国 5 3、4、5

日本 4 2、3、4、5 韩国 3 1、2、3、4、5 中国 2 1、2、3、4

1 1、2、3

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

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由于专业化生产而引起的成本递减,报酬递增。例如汽车生产

内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

产品差异:指同一类产品的商标、款式、包装、规格、销售服务等方面的差异。 产生一对矛盾:规模经济的标准化生产和追求差异产品——通过国际贸易来解决 产业内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区别

●理论假设前提不同。传统的产业间贸易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基础上,而产业内贸易摆脱了完全竞争假定,引入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持有的分工基础的观点不同。传统的产业间贸易理论认为,决定国际分工的根本因素是国家间要素禀赋的差异;而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决定国际分工的根本原因是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各国的历史条件对国际间产业内分工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贸易模式和利益来源不同。建立在差别禀赋基础上的传统贸易模式是产业间贸易,其利益来源主要是各方现有差别优势的充分实现;而建立在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基础上的贸易模式主要是产业内贸易,其利益来源主要是规模经济带来的低成本和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变体产品范围的扩大,从而使得消费者满足程度提高。

新发展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其《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一书中,提出了钻石模型和竞争优势理论。波特认为,企业可以将自己的竞争优势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低层次的竞争优势是一种“低成本竞争优势”,而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则是一种“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

为了创造高层次的竞争优势,企业唯一的选择是进行持续的投资和创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波特提出的“钻石体系”模型正是对这种投资和创新环境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