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下载本文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避免受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保证充足休息和睡眠。 2.避免终日静坐少动,适度运动,如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等。 3.着棉质、透气、柔软衣服,勿搔抓皮肤,禁用碱性淋浴用品。 (二)饮食指导

规律进食,禁烟酒、煎炸等食品,减少高脂肪食品的摄入。

1.肝胆蕴热证:宜食疏肝解郁、清热利胆的食品,如萝卜、丝瓜、绿豆等。 2.肝胆湿热证:宜食清热利胆、化湿通下的食品,如苦瓜、冬瓜、绿豆等。 3.便溏者:宜食山楂、乌梅,少食粗纤维的食品,如芹菜、韭菜等。 4.便秘者:宜食清热、润肠通便的食品,如白萝卜等。 5.食材宜采用煮、蒸、烩的烹饪方法。

6.含钙食品勿与富含草酸、植酸的食品混合烹制、同餐食用。 (三)情志调理

1.指导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心胸豁达,精神愉快。 2.主动介绍疾病知识,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

3.鼓励病友间相互交流治疗体会,提高认知度,增强治疗信心。 4.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情感支持。 五、护理效果评价

附: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33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正虚诸证

1.脾肾气虚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脘腹胀满,大便溏,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

2.脾肾阳虚证: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溏,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

3.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 4.肝肾阴虚证: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淡红少苔。

5.阴阳两虚: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膝软,夜尿清长,大便干结。舌淡有齿痕。

(二)邪实诸证

1.湿浊证:恶心呕吐,肢体困重,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口中粘腻,舌苔厚腻。 2.湿热证:恶心呕吐,身重困倦,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脘腹胀满,口中粘腻,舌苔黄腻。

3.水气证:全身浮肿,尿量少,心悸、气促,甚则不能平卧。

4.血瘀证:面色晦暗,腰痛,肌肤甲错,肢体麻木,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5.浊毒证:恶心呕吐,口有氨味,纳呆,皮肤瘙痒,尿量少,身重困倦,嗜睡,气促不能平卧。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倦怠乏力

1.加强患者安全宣教,采取相关的安全措施。

34

2.遵医嘱艾灸,取关元、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二)腰酸膝软 1.指导患者起卧势缓。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3.遵医嘱艾灸,取肾俞、气海、关元等穴位行温和灸。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肾、神门等穴。

5.遵医嘱低频脉冲治疗,取中极、三阴交、阴陵泉等穴。

6.遵医嘱药熨法,每日治疗2次(或遵医嘱加减),每次治疗时间40~60分钟。 (三)恶心呕吐

1.观察及记录呕吐物的色、质、量,及时报告医师。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内关等穴。 (四)皮肤瘙痒

1.协助患者剪指甲,指导患者避免用力搔抓皮肤。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等穴。水肿明显者不宜采用。 3.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4.遵医嘱中药药浴。 (五)水肿

1.监测体重、腹围、出入量等指标。

2.重度水肿者宜卧床休息,头面眼睑水肿者应头高位,下肢水肿明显可抬高足部,阴囊水肿可用阴囊托托起。

3.遵医嘱药熨法。

4.遵医嘱中药泡洗,重度水肿者禁用。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35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将1~2ml生姜汁与中药混匀后同服。 (2)服用通腑降浊类中成药,服药期间有便溏加重者,立即通知医师。 (3)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泡洗

(1)足部:浸泡温度为38~41℃,时间30~45分钟,每天1次,泡洗同时可按摩涌泉穴。

(2)动静脉内瘘的患者遵医嘱实施,先将术肢放臵于70~80℃药液之上进行熏蒸15分钟,再将术肢浸泡于药液中15分钟。

(3)其他详见附录2。 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3.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4.艾灸(详见附录2)。 5.药熨法(详见附件)。 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7.中药药浴 (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指导患者晨起做深呼吸屏气运动,在家属或医护人员陪同下散步、练习八段锦等。 2.协助患者进行自我保健方法,如按摩足三里、肾俞等穴,早晚各1次,每次15分钟。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