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期末综合复习试题(有答案) 下载本文

《爱莲说》期末综合复习试题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一、注释。

水陆草木之花 之: 可爱者甚蕃 甚: 。蕃: 。 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 。自李唐来 自: 。来: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 。独: 。出: 。 之: 。而: 。 淤泥: 。染: 。

濯清涟而不妖 濯: 。涟: 。妖: 。 中通外直 中: 。通: 。直: 。 不蔓不枝 蔓: 。枝: 。

香远益清 远: 。益: 。清: 。 亭亭净植 亭亭: 。植: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玩: 。亵: 。焉: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谓: 。之: 。隐逸: 花之君子者也 君子: 。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噫: 。 之: 。鲜: 。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之: 。同: 。者: 何: 。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 。众: 。 矣: 。 二、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晋陶渊明独爱菊 3.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 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6.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9.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10.莲,花之君子者也 1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理解性默写。

1.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2.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____ , ______ 。 3.“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______ , ________ 。 4.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 , ________ 。 5. 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从风度方面,写莲的端庄、清高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___ , ____ 。

9.点明本文中心,高度概括莲可贵品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慨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暗讽而不明说,意味深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上联:周氏爱莲比君子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题.

1.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说”是一种古代文体。

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C.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2. 下列对文章第1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世上可爱的花甚多写起,从泛论入手,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B.提到陶渊明爱菊,表明陶氏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由一般的泛论进入具体的叙说。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对他不随时俗的高洁品质的赞颂。

C.又提到世人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笔锋从历史转到现实,从批判转到肯定。对牡丹的赏玩,成为长安盛行的社会风气。权贵门不惜高价争相购买。

D.作者以这两种不同的爱好,衬托自己爱莲——不愿隐逸、不慕富贵,在污浊的世间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生活态度。

3. 下列对文章第1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的美好品格。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又不以孤高自许。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

轻侮。表现了作者对菊的爱慕之情。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爱莲”是喜爱莲花,“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用来说明、记述事物 ,又可以发表议论。

B.这篇短文,采用衬托、夸张的写法,用菊和牡丹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C.文章的句式特点是骈散相间,读起来音节和谐、顿挫有致。如相邻的两句字数相等、意思相对的骈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 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D.课文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5. 《爱莲说》选择题 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通过对莲之生存环境的交代,写出了莲花不随世俗、洁身自好和纯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写出了莲的形态美--里外贯通,外表挺直,清香四溢,表现了莲的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 C.标题《爱莲说》意即说一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D.本文歌颂的对象是莲花,却几次提到菊花和牡丹,其用意是正反衬托莲花的高尚品质.

6.下列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陪笔,引入下题,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借景抒情;“借花自以为写照”。

B.文章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

C.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

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了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B.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

C.作者赞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提倡洁身自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D.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节和谐。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 .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 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9. 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 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

五、填空及问答。

1.《爱莲说》选自 ,作者 ,字(茂叔)是 时著名的__________家。 2. 作者开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各方面,赋予莲花以美好的品格。 3. 本文写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含蓄地说明,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体现。 4. 本文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5.《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 6 本文体裁是“__________”,是一种文体。既可以__________,也可以用来_________,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

7.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