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说课稿icrosoft Word 文档(2) 下载本文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植树问题》说课稿

一、说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 二、说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说学习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学习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学习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师生互动:

师:今天是几月几日? 生:3月12日

师:3月12日什么节日?

生:植树节。

2、导入课题:今天下午我校将组织亲子植树活动,特诚聘环境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你们愿意参加植树活动吗?那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动手操作,感受植树

(过渡语:春天到了,阳光明媚正是植树好季节。美化环境,造福人类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但你们可知道,在植树活动中还有不少有趣的数学问题呢!)

幻灯片出示: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 要求审题,问:要求一共要栽多少棵树,首先应该考虑到哪些问题?如果要你来栽树,你会选择每隔几米种一棵?估计一共要多少棵树?

(2) 小组探究,发现规律。每四人为一学习小组,共同设计植树方案。比一比,看哪个学习小组的方案多。长度为20厘米的线段,并填写以下表格:

(3) 小组汇报,引导发现规律。问:“你是怎样画的?怎样求出间隔数和棵数?

(4) 观察表格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两端都种的情况下,全长÷间隔长度=间隔数 间隔

数+1=棵数

(5)思考:那间隔长度为3米,6米,可以栽多少棵树? 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1、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①师: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类似于植树问题的例子,你能举例说说吗?(如安装路灯、站队中的方阵、等等。)

②、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那每隔10米栽一棵树呢?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在遇到复杂问题时,我们可以怎么办?

③、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

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④、师:教室里的座位每相邻两人之间的距离大约50分米, 从第一个到最后一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4、变式练习:

①在一条全长180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6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②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师:从题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问题是什么?

生尝试解题,再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种树:总长÷间距=间隔数

间隔数 + 1= 棵数 100÷5+1=21(棵)

答:(略)。

六、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利用今天是植树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解决有关植树的问题,学生动手操作悟出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但在练习时,有的题都是给出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如: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练习题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还不能融汇贯通,所以做起来有些难度。在生活中教室前后俩位同学之间相距50分米,求这一列同学从前到最后一个同学之间相距多少?还有一道时钟的问题,五时时钟敲响5下,需要8秒,12时时敲响12下,需要几秒?要想做好这类题,就得让学生明白,需要的时间应该是第一次钟响与第二次钟响间隔的时间。这节课,我注重后进生花费时间尽量叫他们来回答问题,唤回听讲的注意力。让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