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下载本文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建设背景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与预防医学、治疗医学、保健医学并列的四大医学体系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治疗对象主要是残疾人和有各种功能障碍以致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慢性病者和老年病者,其诊疗技术是在国外几十年来形成的评测和克服残疾的专门技术。康复治疗学以其主动的功能能力训练的专门技术而区别于其他治疗学科,在康复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美、加、日、澳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形成了类似目前国内的内外科的完整的诊疗制度和社区康复服务网络,极大的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致残率,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医疗和福利费用。康复医师所开出的康复处方需要切实掌握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康复治疗师来运作才能实现,康复治疗师只有岗位设置合理,才能充分保证和发挥康复治疗的效能。 因此,康复治疗技术岗位的设置是康复医疗人力资源配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同时也是残疾人、老年人大国。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残疾人8296万人,占总人口6.34%;《2009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09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且老龄化增长速度快,年均增长率达3.2%,几近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订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城市和发达地区农村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欠发达地区农村70%以上的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2008年3月28日)明确指出:我国有8300多万残疾人,涉及2.6亿家庭人口。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改善残疾人状况,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措施,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国家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内容,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大力开展社区康复,推进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若要满足我国康复服务需求,必须大力加强康复服务人才的培养。另外,每年因交通事故、工伤事故致残者约100多万人,另有7千多万老人因患有各种慢性病、生理功能障碍,需要接受康复治疗服务。这就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

充实到各级医院康复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社会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据首都医科大学戴红教授研究,2010年我国需要康复治疗师的人数估计是3.5万一6.9万左右。而目前我国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不到2万人,其中康复治疗师只有5000多人,人才缺口非常大。目前世界各国康复技术人才数(以物理治疗师为例)与人口的比值大约平均为70人/10万人口,我国仅是0.4人/10万人口,按照国际水平估计,到2015年中国至少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我国康复治疗专业教育的滞后,影响患者得到科学合理的康复治疗与康复指导,影响其生存质量。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步伐,以适应当今社会需求。

另外,近几年来,廊坊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对康复治疗的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同时,在廊坊地区一些大型集团化医疗服务集团正在积极建设,对康复治疗技术人才有着很大需求。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使得居家康复服务的需求迅速攀升。

(二)建设基础

虽然本专业是我院新办专业,但依托50年的办学积淀,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我们完全有信心把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成特色专业。

1、具备较为完备的实验实训设施、场地

(1)学院建有康复医学技术专业实验室6个,配有先进的实训设备,学生在这里可以接受各种临床康复技术训练,为毕业后迅速适应实际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专业课实验开出率可达90%以上。

(2)本专业的公共课、基础课实验实训场地与其他专业共用,实验实训课开出率可达90%以上。

(3)拥有充裕的见习场所。我院拥有2所附属医院,一所为三级甲等医院,一所为二级附属医院,为学生见习、实习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机会。

2、有一支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在担任本专业教学任务的32名任课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18人,占56%;中级职称14人,占44%;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

3、有丰富的图书信息资料

学校图书馆藏书25万册。其中,本专业藏书180种,1000多册;核心期刊8种,能充分满足本专业科研、教学的需要。

4、有稳定的实习基地

学校现已达成合作意向的实习基地5个,大部分分布在廊坊地区,可完全满足我校学生实习需要。

5、根据学院发展规划,拟新建面向社会服务的康复治疗技术中心,既可以满足教学需要,又可以实现工学结合,提升直接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建设思路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精神,紧密围绕“六个目标内容、五个对接、十个衔接”的具体要求,以全面提升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服务廊坊及周边地区康复保健事业发展的能力为核心,创新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建立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拓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完整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改革考评制度,深入推进企业全程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建设。细化各项建设项目,制定严谨的经费预算和管理措施,建立监督保障机制,严格按照预算编制使用资金,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筹措配套资金,确保项目按时保质完成。

(二)建设目标

通过积极建设,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完善康复治疗技术实训中心的基本条件。打造专业教学团队素质,达到同类院校先进水平,把本专业建设成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特色专业。

1、建设面向残疾人、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的康复治疗中心,打造京津冀地区面向基层的新的康复服务基地。

2、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教师团队,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和3名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引进5名骨干教师,培养3-5名在行业有影响的兼职教师,建设具备“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3、建设完善的与临床完全接轨的高标准实训室,具有模拟仿真效果,可以承担专业技能训练和组织专业考试。

4、课程建设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特色,建立优质核心骨干课程,开发特色教材和特色软件,带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革新。

5、全面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产学研结合模式,以“双证书”为基本质量标准,建立以能力本位为主的新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真正体现出专业特色。

6、把特色转化为优势,进一步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建成区域康复人才培训基地、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基地,扩大服务社会的范围。

7、构建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形成尊师重教、爱校如家、关爱师生、全面育人的良好氛围。

8、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推进教学改革顺利持续进行。完善专业研讨论证制度,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建立技能考核体系,建立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规范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形成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三、建设内容

(一)制定科学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行业开展社会调研,并与行业一线专业深入交流。明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具备必需的医学理论基础及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知识,具有必要的社会人文知识,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熟练掌握康复治疗技术技能。能胜任临床PT师、OT师、言语治疗师、传统康复治疗师等岗位工作的高技能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二)实施“校院一体,双证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学院教学医院、康复治疗机构合作开发课程,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形成“校内教、学、做一体化——临床见习——顶岗实习”前后贯通的技能培养模式。通过双证书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实现技能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接轨,要求学生毕业时除获得毕业证外,还要取得保健按摩师资格证。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考试有机结合,将职业技能鉴定及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推进工学结合。2012年,至少建立2家深度合作单位,争取使订单培养学生达到30%以上,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相互促进。证书制度。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所有毕业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必须通过一种职业资格认证或行业技术认证考试,获得相应证书。将认证考试内容融入课程教学计划。

(三)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围绕康复功能评定、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及实施康复训练三大专业核心能力开设康复疗法评定学、运动疗法技术学、临床作业学、言语治疗学、传统康复治疗学、理疗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确保康复治疗技术技能的培养。坚持从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出发确定专业课程,以双证书为基本质量标准,合理解决本科教育的简单压缩和中职教育的简单升级等种种问题,正确把握高职教育的层次性本质和应用性本质。

(四)推行以康复治疗技术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的项目导向教学法。秉承高职教育以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的办学理念,突出早期接触临床,实现课堂教学与临床见习相结合,校内仿真训练与真实岗位学习交替,教学做一体化,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推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推广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快普及步伐,争取多媒体授课率达到100%。推进考试改革,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2012年底前,部分课程建立试题库,实践课程建立完善的应用能力考核标准。

(五)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培养实践型、技能操作型康复治疗人才的目标要求,积极建设本专业设施先进齐备的康复治疗实训中心。内设PT实验室、OT实验室、ST实验室、康复评定室、针灸实验室、推拿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购置主要实验设备如平行杠、站立训练器、电动站立床、多功能升降床、牵引床、训练阶梯、各种上下肢关节训练器、肌力训练器、磨砂板、轮椅、助行器、PT床等。充分满足康复治疗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在原有基础上,投入资金扩建康复治疗技术实训中心,并与学院附属医院资源共享,使其满足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需要的同时,还具备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及康复治疗服务功能。积极与周边多家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和康复治疗中心建立长期协作联系,充分满足本专业学生的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的要求。

(六)加强“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引进有丰富教学及临床经验的人才、选派现有教师外出进修、每年从专业对口的研究生及以上毕业生中招聘人才等方法,增加专业教师的数量,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通过学历学习、导师制度、集体备课、学术活动、讲课比赛、技能操作比赛、临床实践、社区卫生服务、实验实习管理及编写教材和讲义等途径,帮助教师及时获得康复专业的新技术、新信息,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负责康

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培养5名骨干教师,负责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所有专业教师均要求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和康复治疗相关执业资格证。聘请校外康复治疗技术专家为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和兼职教师,指导专业建设,传授专业前沿知识与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七)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认清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知道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不断增多,加之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社会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广大民众致残的机率和风险不同程度升高,功能障碍需要康复医学介入的患者越来越多。相信这样的专业思想的灌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使命感,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康复治疗专业,推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生动活泼发展。

四、建设资金预算

五、改革举措 (一)关键问题

1、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需要加紧实施; 2、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需要建立和落实; 3、加快建设校内康复治疗技术中心;

4、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采取的主要办法 1、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引进人才,充实队伍。根据专业建设要求,加大引进专任教师的力度,在数量上、结构上满足教学要求。

(2)加强培养,提升素质。对本专业任课教师制定详细的专业素质提高计划,通过学历提升、进修培训等,快速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3)突出“双师”,强化技能。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突出技能训练。一方面从医院聘请高水平的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加强专职教师的技能培养,同时提高实验、实训指导教师的带教水平。

(4)内部协作,整体提高。建立专业教师队伍长期性内部协作机制,通过集体教研、集体备课、互相听课、传帮带等多种途径,形成有凝聚力、战斗力、高能力的教师队伍。

2、校企合作

(1)成立校企合作专门机构,积极借鉴吸收相关院校好的做法和经验,制定校企合作长效工作机制,为开展好校企合作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2)与2—3家用人单位建立深度合作共建关系,全面开展合作育人、订单培养的专业建设模式,形成完整的校企合作培养体系并深入实施。

(3)结合市场用人需求,针对个性化岗位要求,主动与企业对接,使合作育人的培养模式不断优化。

3、加快建设校内康复治疗技术中心

根据院、系专业管理模式的要求以及未来几年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加快建设校内康复治疗技术中心。实验室的数量、实验设备要确保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扩建、新建实验室,购买实验设备,重视实验仪器、模型的不断更新和维护。

4、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要根据现有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的师资力量和技术优势,结合专业建设的需要,与相关医院建立相对稳定的业务联系。除现有附属医院和教学实习医院外,向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拓展实习基地,与企业合作建设社区服务机构。

逐步建设与临床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相配套的教学设施,加强和完善附属医院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发挥教学功能。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措施

1、成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及专门机构。为做好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项目的相关工作,推进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整体提高学院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学院成立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专业建设的组织申报、过程建设、经费管理与质量监控。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王俊臣 刘更新

副组长:王立志、安艳、彭丽红、仝玲、孙爱国

成员:段广河、杨俊峰、胡继兰、谭秀玲、闻静、贾秀艳、尹怡、张少云、李玉明、郭桂平、朱晓梅、梁刚、陈峰、程继勇、宋鸿军

下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项目组、审计监督组、资金管理组。

专业建设项目组:学院成立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项目组,由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参与项目的申报和建设。项目组名单如下:

负责人:段广河

成 员:张少云、郭桂平、李玉明、朱晓梅、梁刚、程继勇、贾秀艳、尹怡、宋鸿军

秘 书:李二来

审计监督组:负责审核项目资金的使用及招标过程,对项目实施进行全程监督。审计监督组名单如下:

负责人:胡继兰 成员:陈峰 吴文华

资金管理组:负责项目资金的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组名单如下: 负责人:杨俊峰 成员:王文汉 邓希颖

2、成立院校合作办公室,设立专职人员,深度挖掘推进院校合作办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见效果、出成绩。

3、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专业建设出谋划策,提高专业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成立专业教学督导小组,负责专业管理督导、教学方法改革与推广、教学质量评价等。

5、成立课程团队,全面负责课程教学改革、课程资源建设工作。 (二)制度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包括项目建设领导责任制度和项目负责人制度,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方案落实、资金落实、奖惩落实。

2、建立健全包括专业建设管理、教学督导及教学检查、教师队伍建设、实训设施及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质量考核、毕业生就业指导等一系列制度,使专业建设的各个项目及各个环节都有规范的制度管理作支撑。

(三)经费保障措施

为确保专业建设有稳定的经费保障,在中央财政专项经费支持的基础上学校积极筹措配套资金,专款专用,保障项目正常、顺利进行。

七、预期成效

(一)建成康复治疗中心。该中心建成对内开展实训教学、对外开展康复服务,切实实现“院中校、校中院”的功能。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与临床康复人员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和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改革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三)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通过人才引进、聘请兼职、多途径培养等方式建立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德技双馨的师资队伍。

(四)建立稳定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与京津冀区域养老机构的合作对接,确立3所以上机构作为较为密切的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实现深度合作。

(五)建立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使整个育人过程置于公平的监督之下,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落实。

(六)实现教学手段、管理手段现代化。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全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通过搭建数字化校园平台,提升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八、建设进度与绩效考核

按照专业建设所涉及到的项目内容拟做如下进度安排和绩效考核指标:(见表2)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方案项目负责人:项目组主要成员: 一、社会需求分析 (一)行业背景分析 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四大支柱之一,是国家近年重点发展的一门医学学科。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康复医学重要的一个专业,为早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卫生部在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 年)》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医学康复等各类临床人才培养,提升专业技术水平。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加强健康管理,加强临床康复治疗人员培训。根据 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六类残疾人的数量已从 1987年的 5164 万增加至 8296 万人。市残疾人的总数为 94.2 万人,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比例为 5.29,年龄在 60 岁及以上的占全市残疾总人数的 63.71。全国新增残疾人中,85以上是老年人,且这个比例还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而扩大。另据 2010 年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有 233 万人,占 10.12,这说明,已经成为老龄化城市,残疾人和许多慢性病患者需要康复,这更增添了我校培养高职高专康复治疗人才的紧迫感与使命感。 (二)人才需求分析 据中国康复医学会 2009 年全国调查,全国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不过 1.4 万人,平均 1 人/10 万人口,其中物理治疗师 5000 人,作业治疗师 2400 人左右。这个数据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国康复治疗师的数量平均为 60 人/10 万人口。 (世 WCPT界物理治疗联盟)101 个会员国调查中,平均拥有物理治疗师的数量8 人/10 万人口。我校于 2010 年全市范围内选取 26 家具有康复医学中心的二、三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工作岗位及岗位群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康复治疗师人才极度缺乏,康复行业人才配备比例,远远满足不了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专家指出康复治疗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人才供不应求还有专业教育的“起点低”、“不规范”、“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等问题因此康复治疗专业的建设迫在

眉睫。 二、专业建设基础 我院原名职工医学院,1957 年建校,作为市卫生局直属院校,为乃至全国的卫生行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医疗、护理人才,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一直得到卫生行业领导的支持与关心。本专业定位于社区康复,拟通过与社区康复中心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工学交替式阶段性见习、实习等模式培养具有社区康复特色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此定位符合市十二五规划对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也有利于新医改提出的“保障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总体目标的实现。目前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紧缺,作为“扶需”的专业,我院已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纳入“高校内涵建设工程”(085)重点建设专业行列。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虽然为我院于 2010 年新开设的专业,但学院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和预防医学等学科丰富的既往资源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设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该专业师资一方面来源于我院医疗系临床医学教研室,另一方面来源于人才引进和聘请行业兼职专业带头人等方式。目前,有专业教师 8 人,其中,1 名为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创办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专家,2 名为有丰富临床和教学经验的康复治疗专业硕士。同时,我院还聘请了市阳光康复中心的 7 名香港理工大学物理治疗硕士为兼职教师,并且正在遴选相关临床行业专家及一线的技术能手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已购入专业实训设备近 30 万元,建有全市同类院校中首屈一指的解剖标本陈列室和病理标本陈列室,基础医学实训设备 150 多万元。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方面,我院与阳光康复中心、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五人民医院、第六人民医院、第八人民医院、华东医院、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华医院等几十家医疗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本专业的实训、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本专业现有在校生 90 人。 三、专业建设的不足 1、校内实训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在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课需要; 2、专业师资队伍数量、质量与结构不能完全满足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 3、课程体系不能完全适应临床岗位(群)任职要求; 4、教学资源库和网络教学急需加快建设以适应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5、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待进一步开拓,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立足社区康复,服务我国康复事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建设及国内外合作与交流,课程体系建设逐步与国际接轨;深度校企合作,完善校内仿真实训室建设;运用专业技术资源服务社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

把本专业建设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和示范作用的、具有社区康复特色的专业。 (二)人才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善于沟通交流,掌握康复医学先进理念和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常见疾病和伤残的康复治疗、康复预防和康复保健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够在医院康复科、康复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院、疗养院、老年及儿童福利院等机构从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工作的高端技能型技术人才。 (三)教学质量目标:以教学质量提高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开展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对学生自学、思维、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行业需要为依据、以产学结合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行开放式教学,培养符合康复医学学科发展要求、满足和全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需求的技术人才;与行业内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康复治疗专家一起,逐步建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操作规范和标准,以教学带动临床,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基本职业能力: 1、具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 2、具有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常见疾病和伤残进行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的能力。 3、具有向患者提供康复预防和康复保健知识的能力。 4、具有基本的社区信息化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 5、计算机操作能通过市高等学校计算机一级考试、英语水平能通过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三级。 五、重点建设内容 一 校内仿真实训室建设 1、改建成 400M2 的康复治疗技术开放实训室,实训工位数约 80个,实训开设率达 100,受益人数 100 人/年,职后及其它项目的培训人员同时受益。根据培养实践型、技能操作型康复治疗人才的目标要求,康复实训室内设:运动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物理因子治疗室、传统康复治疗室、康复评定室等。主要实训设备有平行杠、站立训练器、电动站立床、多功能升降床、牵引床、训练阶梯、各种上下肢关节训练器、肌力训练器、磨砂板、轮椅、助行器、PT床等,拟投入资金 150 万元,建设融“教、学、做”于一体的仿真实训室,使之成为仿真性实训、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和师资培训基地。 2、建立实训室运行管理制度,形成管理规范性文件,含实训项目及相关考核标准、实训大纲、实训指导教材、仪器设备使用及保养维修记录。 (二)师资队伍建设 1、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型专业教学团队,“双师型”教师

比例达到 70以上、“双师素质型”教师比例达到 100以上。 2、通过外引内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在行业中知名度较高的专业带头人 1 名,或校内培养专业带头人 1 名,聘请行业兼职专业带头人 1 人;优化教师培训制度,培养骨干教师 2 名,优秀青年教师 1 人;聘用行业兼职教师 15 名左右。 3、聘请高素质行业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教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增加兼职教师数量,使兼专教师比例达到或大于 1:1。 4、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引进有丰富教学及临床经验的人才,加强人才的流动,在流动中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继续选派优秀教师国内、外学习、进修;每年从专业对口的硕士以上毕业生中招聘人才,增加专业教师的数量,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 5、通过学历学习、导师制度、集体备课、学术活动、讲课比赛、技能操作比赛、临床实践、社区康复服务、实训实习管理及编写教材和讲义等,帮助教师及时获得康复专业的新技术、新信息,拓宽知识面,提高青年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三)课程体系建设 1、树立全球性康复治疗人才培养观念,在吸收国外最新职业教育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职教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按国际和国内康复治疗技术人才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实现人才培养标准的高起点;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邀请国内外康复治疗专家示范教学和指导实践,传授专业前沿知识与技能,加强康复治疗技术技能的培养,并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国际适应能力。 3、参照世界物理治疗联盟(WCPT)和世界作业治疗师联盟WFOT 的颁布的最低标准设计目前课程体系的改进方案。 4、参照国家康复治疗师职业资格考试标准,课程设计与“康复治疗师”职业准入标准对接,围绕康复功能评定、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及实施康复训练三大专业核心能力,开设康复疗法评定、运动疗法技术、临床作业、言语治疗、传统康复治疗、物理因子等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以岗位工作任务需求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与学生就业岗位对接所需的知识结构融入培养方案。 (四)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1、建立专业核心技术的操作规范和标准,开发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和音像培训教材;开发优质核心课程 1-2 门,编写教材 1-2 本、申报校级精品课程 1-2 门;搭建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设计。 2、开展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科研课题、横向课题研究,开发1-2 套多媒体教学软件、申报 1-2 项校级或以上课题和研发一个康复治疗资源库;为专业学生、康复专业教师、临

床康复医生、治疗师、护士以及患者和家属等提供康复网络平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3、多种教学方法有机融合 1)案例教学法:应用案例教学方法,以康复机构为主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新的教学模式,将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入课程教学。 2)使用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方法。PBL 教学法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科学的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PBL 教学采用“先问题,后学习”,多种学习途径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通过问题的设置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活跃思维;病例讨论、情景教学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职业情感,使教学活动处于活跃、融洽的氛围;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师生互动,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与动机等,强化专业思想教育。PBL 教学法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为解决问题不断地思考、查阅课外资料、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有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3)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于一体,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边教边做、边学边做,使学生学的过程也是做的过程,有助于学生获得职业经验,提高职业能力,还可在多形式的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专业的深入了解和热爱;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使学生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4)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整合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课程教学过程一体化,围绕培养学生“四种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同时结合其他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兼职教学督导小组 1、成立 7-9 人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含医院管理专家、行业 ,制定和完善聘请教学行业指导委员技术专家及行业一线技术能手)会的管理办法。 2、成立兼职教学督导小组,从行业聘请 3-5 名优秀康复治疗师担任督导员,帮助指导和管理学生的实习。 (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引进国际先进的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康复治疗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突出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针对岗位需求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结合岗位资格证书准入标准选取教学内容,培养国内、国际通用的高标准技能型人才。 2、深度校企合作,遴选、优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

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10 多家。通过与社区康复中心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工学交替式阶段性见习、实习等,以仿真实训和岗位实训等多种形式,开展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制订有针对性的能力训练递进计划,构建“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3、探索校企合作双赢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形成专业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指导、共同评价的运作机制。 (七)社会服务功能拓展建设 1、探索建设 PT、OT 的培训课程,申报我校成为培训机构。 2、探索与行业、社会合作开发康复产业实体,为行业、社会提供技术咨询,并为行业提供技术培训。 3、探索与社区共建引领专业教学、服务社会的开放式教学载体“社区康复资源中心”,形成共建机制和管理制度。 4、为社区康复工作人员培训以及社区居民进行健康保健和康复知识宣教和残疾患者的康复指导。 5、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成立康复志愿者小组,以社区康复服务为载体,开展爱心助残活动,利用业余时间,到社区、敬老院等参加康复志愿者服务活动,锻炼学生职业技能与沟通能力,培养爱心与奉献精神、创业意识,有利于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六、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 (一)改革举措: 1、完善校内仿真实训室建设:创造与临床工作零距离接轨的“做学一体”教学环境,使之成为康复技术教学、专业师资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多功能实训基地,与行业紧密结合,实现资源共享。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兼专结合的“双师结构”型教学团队,实现专业课由临床一线康复治疗技术人员和“双师型”教师担任;优化校内教师培训制度,完善外聘教师管理制度。 3、加快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详见建设进度及预期绩效表。 4、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内容详见建设进度及预期绩效表。 5、加强社会技术服务:利用学校的专业资源与社区共建引领专业教学、服务社会的开放式教学载体。 (二)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构建学院三级工作网络:学院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监督建设过程;部系主任对本部门的专业建设发挥指导、协调作用;重点建设专业专兼职带头人领衔项目建设实施,下设教学秘书(负责资料收集及联络工作)。 2、制度保障:建立项目负责制与绩效管理制度,明确每个子项目任务具体负责到人;建立中期汇报制度,对建设进度进行监督、跟踪;建立中期验收制度,以保证建设过程的规范性和建设质量;严格遵守招投标管理制度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3、经费保障: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及市“085 重点专业建设资金”,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项

目建设,执行项目预算,做到专款专用,定期接受检查与监督,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完成。 4、人员保障:学校专任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项目。 5、验收方式:学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对每一个项目定期进行评估、评价,完成一个验收一个。对建设项目的执行情况实行绩效考核,出台相关管理文件,将项目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重要指标。 (三)质量控制: 学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与监控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全面负责 、专业建设工作的推进,制定《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中期验收、结题验收制度等相关质量控制政策。 七、建设进度及预期绩效:时间 建设进度 预期绩效 1、梅陇校区仿 1、改建成 400M2 的康复治疗技术开放实 真实训室建设。 训室;实训工位数约 80 个,实训设备投入 150 万元,实训开设率达 100,受益人数 100 人/年,职后及其它项目的培训人员同时2012 受益;使之成为仿真性实训、职业技能培训、年 职业技术教育和师资培训基地。 2、建立实训室运行管理制度,形成管理 规范性文件,含实训项目及相关考核标准、 实训大纲、实训指导教材、仪器设备使用及 保养维修记录。 2、建立一支兼 3、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型专 专结合的“双师 业教学团队,“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 50 结构”型专业师 以上、“双师素质型”教师比例达到 70以 资队伍。 上。 4、通过外引内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在行业中知名度较高的专业带头人 1 名,或校内培养专业带头人 1 名,聘请行业 兼职专业带头人 1 人;优化教师培训制度, 培养骨干教师 2 名,优秀青年教师 1 人;聘 用行业兼职教师 15 名左右。 3 、 参 照 5、引进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先进教学理WCPT、WFOT, 念,邀请国内外康复治疗专家示范教学和指与行业专家论证 导实践,参照世界物理治疗联盟(WCPT)课程体系建设, 和世界作业治疗师联盟WFOT颁布的最低优化人才培养方 标准设计目前课程体系的改进方案。案。 6、参照国家康复治疗师职业资格考试标 准,将与学生就业岗位对接所需的知识结构 融入培养方案。 4、启动教学资 7、建立专业核心技术的操作规范和标源库的建设,启 准,开发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和音像培训教动校本教材、优 材。质核心课程、精 8、开发优质核心课程 12 门,编写教材品课程及校园网 12 本、申报校级精品课程 12 门。络教学平台的建 9、搭建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设。 学设计。 5、成立专业教 10、成立 7-9 人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指导委员会和 (含医

院管理专家、行业技术专家及行业一兼职教学督导小 线技术能手),制定和完善专业教学指导委组,加强对教育 员会指导专业建设的运行机制。 教学工作的指 11、成立兼职教学督导小组,从行业聘 导。 请 3-5 名优秀康复治疗师担任督导员。 6、遴选、优化 12、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10 家左右, 校外实践教学基 构建“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教学实施方 地,构建“工学 案,形成校企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交替、顶岗实习” 13、探索与社区共建引领专业教学、服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务社会的开放式教学载体“社区康复资源中 式,探索校企双 心”。 赢的运行机制和 管理模式。 1. 进一步加强 1、进一步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力 建设,兼专教师比例达到或大于 1:1,“双 度,加强师资专 师型”教师比例达到 70以上、“双师素质2013 业技能、教研、 型”教师比例达到 100。年 科研水平的提 2、教师参加校级及以上教研、科研课题 高。 申报或带领本专业学生参加技能竞赛,争取 取得较好成绩。 2、重点加强教 3、建成校级精品课程 12 门,并申报市 学 资 源 库 的 建 级精品课程。 设,加强精品课 4、形成网络教学平台,发挥精品课程、 程、优质核心课 优质核心课程资源共享的优势,改变学生学 程的建设,建成 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网络教学平台。 3、进一步拓展 5、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5 家左右,深校外实践教学基 化校企合作的内涵建设。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4、探索成为 6、建设 PT、OT 的培训课程,申报成为PT、OT 培训机 培训机构。构,探索与行业、 7、建成开放式教学载体“社区康复资源中社会合作开发康 心”,形成共建机制和管理制度。复产业实体,为行业、社会提供技术咨询,并为行业提供技术培训。 八、专业建设子项及责任人建设 建设子 建设进程 责任人大类 .

康复技术建设规划

一、需求论证

现代康复医学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近70年的发展,学科本身已经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康复治疗专业教育也在专业设置、学历层次、课程设置、岗位准入制度等方面不断改进。目前,国际康复治疗师培养的教育制度已经成熟和定型。世界卫生组织将“康复”与“保健”、“预防”、“治疗”并列,作为人类医疗卫生事业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以后从国外引进康复医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学术研究、技术革新和成果推广应用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近30年来康复医学在促进残疾者的全面康复、中老年人延年益寿、全民保健及残疾预防等领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康复医疗的基本手段是各种功能训练性的治疗手段,这些非药物、非手术性质的康复治疗手段,主要是由康复治疗师去执行,因此可以说没有康复治疗师,就没有康复治疗,没有康复治疗,就不可能有患者尽快的、充分的康复。在西方发达国家,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的比例要求达到1:5~1:10。我国除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和专业康复机构外,有近4万家不同性质的养老机构和600多家儿童社会福利机构,至少需要4万名康复技术人员。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床位数还不到老龄人口的0.8% ,而实际上有11%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如果我国老年人集中供养的床位数接近或达到国外发达国家5~7%的平均水平,按照上述配备原则,则民政康复技术人员的需求将会成倍增加。在大力发展社区和农村卫生事业的今天,按卫生部等四部门联合颁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

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3-10万居民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规定,我国已逐步建成约1万个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约8万个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站。康复医疗服务是社区卫生服的重要内容之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然也有对康复技术人才的需求。另外,还有农村卫生事业对康复技术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而目前,我国的康复治疗技术从业人数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2011年卫生部已将康复技术人才确定为紧缺人才。

我国的康复治疗专业学历教育是从1989~2000年首先以中专教育为主开始的。从2001年教育部首批开设第一个本科康复治疗专业以来,相继有60多所本科院校、100多所大中专院校涉足该领域。2008年我国康复技术专业教育的情况是:本科、专科、中专学校分别有44、64、77所,平均每校年招生人数分别为49、52、40人,高职(专科)与中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仍然是我国现阶段康复治疗师培养的重要途径。中专康复技术专业教育始于2000年。对康复技术专业的中职教育,国内学者颇有争议,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应当取消。但由于我国康复治疗师(士)的供应还存在着很大缺口,尤其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站)。而目前高等院校培养的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速度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再加上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这就使康复中职教育有了很大的就业市场。因此,在短期内取消康复中职教育还不现实,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国家康复医学执业准入考试是从2000年以后开始的。2001 年进行康复医学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2002年增加了康复医学治疗技术专业初、中级(技师、主管技师)资格考试和技师执业准入考试。2004年中国康

复医学会康复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课题研究组提出了“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准入标准”的建议性文件。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康复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康复技士。

总之,近年来康复治疗技术这门新兴的技术专业和康复治疗师这种新的职业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成长的活力,反映了医疗和康复市场对这门新的专业及人力资源的迫切需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开设,正是顺应社会民众健康、审美的需要,满足人们对意外伤害、疾病所致的残疾、手术后的功能恢复以及老年人等在治疗疾病、延年益寿等多方面的需求,有着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市场前景广阔。据有关方面近期曾对我国的康复治疗专业人才现状做过调查,我国拥有13亿人口和8296万之多的残疾人、2亿老年人,我国现有康复治疗师5640人。在西方发达国家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的比例要求达到1:5到1:10。康复治疗师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远落后于康复医疗实际的需要,就业前景广阔。

我校康复技术专业从2000年开始招生,已有多年的办学经验,为我国西部大力培养康复技术人才,把专业做大、做强是我们的目标。目前为止,已为各级医院、专门的康复机构、残疾人联合会及各地老年公寓培养并输送了400多名实用性康复技术人才。他们已是各级康复机构及相关机构的中坚力量,他们通过对康复技术的综合学习,能从事不分科别,不论性别、年龄,并从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以其独特的交流、整体理论与技能,为康复对象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康复技术服务。康复技术服务人员在提供康复技术服务,降低医疗费用,合理利

用卫生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追求健康生活的需求等方面起着独特重要的作用。

二、目标定位

康复技术专业作为我校的特色专业,其专业建设遵循职业技术教育和人才市场的规律,以教育部提出的“ 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 ” 作为宗旨,用新时期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来指导本专业的建设。以培养高素质的康复治疗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系统加强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充分体现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 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

1.准确定位中职康复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康复技术专业培养的康复治疗士(师),而不是康复医师。中职康复技术专业培养的是服务于社区及基层的实用型初级康复治疗技术人员,毕业生主要在各级医院康复治疗科、康复中心(康复医院)、社区医疗或康复机构从事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和康复保健工作。康复的对象除残疾者外,还包括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慢性病患者以及其他老年病患者。社区康复医疗的发展趋势是将把社区康复、保健、医疗、预防融为一体,担负起家庭康复医疗、康复护理、生活指导、健康教育等。所以,中职康复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使学生学会为康复对象进行功能评定,并以改善功能为目的,选择适当的康复技术实施康复治疗,同时也能为患者提供常见病的诊治、护理、健康指导等服务。

2.完善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对康复技术的需求,经过反复实践和修改,目前我校康复技术专业已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实施性教学计划力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设置课程。针对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从“实用”出发,以“岗位能力”为中心,突出实用性和实效性。课程由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四部分组成。文化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德语、体育、计算机、物理等。通过加强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增强学生文化理论素质,开拓视野,为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语言表达、人际交流以及再再学习等方面的能力奠定基础。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康复技术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见习、实习)。这是康复技术专业知识结构的基本特色,是康复治疗技术中专生知识结构的主体,其知识的深与浅决定专业素质的高低。中专康复技术人才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深度(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又要有一定相关知识的广度,在课程设置上必须考虑为后续课程奠基的、指导实践的毕业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实用的理论知识。

康复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尤其对从事实际工作的初中级康复技术人员,就应当将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因此,必须增加实践教学比例,保证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以适应康复技术工作的需要。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尽可能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及操作标准相协调,把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统一起来,适应全社会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的需要。同时,根据创造条件,支持大部分学生参加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

3.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 是学生认知的主要对象,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中介。因此,教材的水平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中职康复技术专业教育重点在于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从问卷调查结果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对实训指导教材颇为期待。我校课题组已进行了“中职康复技术专业实训教材建设的研究”,并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了《中职康复技术专业实训教程》。(该课题被卫指委评选为全国卫生职业教育研究发展基金2008~2009年度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项目(09-YB13),目前已通过结题评审。)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历史的原因,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普遍康复存在专业教师缺乏的现象,这也是制约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学校应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和规范化工作。通过鼓励教师定期接受继续教育、参加学术会议、编写教材、教学研究、临床实践、进修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使之尽快达到国家教育部所制定的教师任职要求和专业能力,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目前,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残疾人联合会等学术团体每年都在举办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康复治疗技术培训班,学校这几年根

据自身的情况,有计划的选派中青年教师参加了学习培训,这对壮大师资队伍,为提高师资整体水平能起到了很大作用。

5.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中职康复技术教育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规范、熟练的本专业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基本操作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反复强化实践技能操作训练,规范操作程序及方法。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先决条件。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大纲、实训指导教材、实验室及相关设备、实践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及临床实习、技能训练(包括竞赛)、技能考核等方面。

6.实验室建设

根据专业设置标准进行实验室建设。2002年我校在爱德基金会的支助下,购置了一系列康复治疗仪器,并在多年的教学中发挥了很大有作用。现在康复实验室的基本设施有:运动治疗(PT)室,内有跑步机、功率自行车、液压式踏步器、训练用楼梯、平衡杠及附件、肌四头肌训练椅、上肢训练椅、各种亚铃、沙袋、肋木、轮椅、助行器等;作业治疗室 (OT)室,内有作业治疗组合桌椅、手精细功能训练器械、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器械等;物理治疗室,内有电脑颈椎牵引仪、电脑腰椎牵引仪、六合治疗仪、红外线治疗灯等;言语治疗室,内有用于言语训练的各种图片及录音、放音设备等。

四、专业建设规划

1.强化专业特色,做好招生宣传

虽然康复医学在我国已有30年的历史,但仍然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我们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人们对康复治疗不够重视。虽然建立了很多康复机构,很多医院成立了康复科,但目前的运行模式还不理想,再加上专业的康复治疗师紧缺,社区康复实际功能作用和康复对象康复需求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即使是一些医药卫生学校,很多师生对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认识仍然比较模糊,跟传统的推拿按摩等治疗技术等同起来,教学上没有什么创新,故而在生源的数量和质量上难以提高。就拿我校来说,近两年的招生就有所下滑。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招生宣传和对专业的认识这一问题的思考。

2.课程建设及教材研发

目前,康技专业使用的教材还是2002年的部颁教材,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其已不能满足教学之需要。在有学校财力支持的情况下,我们将开康复功能评定学、康复治疗技术(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心理治疗,言语治疗)、疾病康复技术、针灸和推拿技术等专业主干课程的校本教材或部分教师参与卫生部组织的这些课程教材的编写,并在些基础上,进行精品课程的研究和开发。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康复技术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师资队伍数量严重不足,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据调查,各中专卫校康复技术专业教师基本上都是原医学院毕业的中、西医教师,其中有些经过了3~6个月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训和临床进修。有些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的现代康复技术的培训,由于教学的需要,不得已承担起康复技术专业的教学任务,边干边学,自己摸索,水平参差不齐。师资队伍的匮

乏严重制约了中职康技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故此,我们一方面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目前至少需要2名康复治疗师,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定期培训。争取在近两年内派相关人员到沿海发达地区的学校、康复治疗机构考察学习,从而提高认识、开阔眼界、开动脑筋,提高办学活力。

4.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

学校现有的康复实验室只能完成部分实践项目的示教,与学生完成动手练习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实践仪器已很陈旧,与临床实际相差较大,所以建设现代康复技术多媒体实训室,增加实践仪器的投入的已十分迫切。按每次完成40人/班,需求主要购置的实践设备仪器主要有:需要PT床10张,PT凳20个,中、高频脉冲治疗仪5台,超声波治疗仪5台,踝关节、膝关节、指关节、腕关节、下肢CPM机各2台,OT综合训练台5台,医用慢速跑台2台,减重步态训练器1个,康复评定用方盘量角器10个;蜡疗机2台,电动升降床5张,关节训练用的多用组合箱,紫外线治疗仪1台,直流电感应治疗机5台,电针仪5台,肌兴奋治疗仪,肌痉挛治疗仪,神经损伤治疗仪,姿势矫正镜,简易上肢功能评价器,中药熏针仪1台(全身太空舱)、中药熏针仪1台(牵引熏针床)康复训练机器人。(注:以上设备初步估计需50万元的资金)

5.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逐步完善并扩大校内实训基地的规模,以满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不断强化校企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合作机制,积极探索“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凸现基地对教学、招生、就业三个环节的辐射与互动,拓

宽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挖掘社会资源,新建3-5个校外实训基地。同时,要进一步探索实习管理办法。

6.建立康复门诊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促进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锻炼教师、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按照专业建设最初的设想,建议学校在附属医院设立康复专科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