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阿长与《山海经》 下载本文

6.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2.品味本文语言 。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刻画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引导材料

1.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有多种描写方法,有对比映衬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2.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细细品味,妙趣无穷。 三、合作学习一:分析人物形象。

1.作者如何刻画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这些刻画有何特色? 明确:

(1)外貌描写:如“黄胖而矮”,语言简洁,形象鲜明。

(2)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描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一写说话的声音,一写说话时一种习惯性的动作,是绘声绘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和她说“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且用四个叹号,充满欢欣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又用神态描写,阿长心满意足、欢天喜地而又真诚善良之状跃然纸上。

(3)细节描写: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描写夏天睡觉时阿长的睡相,只用一个比喻——“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就让我们深深地集注了那个“大”字似的特点。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4)对比、映衬法:本文中将“叔祖”的疏懒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四、合作学习二:品味本文的语言。

文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 ” 写得好,它写出了“ ”的句式进行说话。 示例:

(1)“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

赏析: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2)“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

哪些特点?

赏析:“哥儿”的称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长对我的亲热、疼爱之情。“三哼经”的说法非常传神地展现了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形象。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字的人竟给我买到了《山海经》,所以当听了这话时,“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就显得真实自然,毫不夸张了。因此这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阿长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却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形象特征,非常吻合人物的特点。

(3)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赏析:这段文字中“发生新的敬意”。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对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4)“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赏析:这段文字里对刑天“执干戚而舞”再次描写,既前后照应,又表现了我的思想感情。刑天在故事中是富有判逆精神的神,他蔑视天帝,死而不屈,表现了极强的反抗精神,而“我”酷爱刑天,正曲折地表现了鲁迅不屈服于20年代围攻他的黑暗社会势力的斗争决心,使文章具有了“自叙传”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战斗力。 (5)“仁厚黑暗的地母啊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

赏析:地母就是地神。此句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深深的怀念之情。

五、思考: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能否改成《长妈妈与〈山海经〉》?

明确: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味。文章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名副其实。所以,文题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六、当堂检测

刻画人物形象,常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 )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6.阿长与《山海经》 预习学案(第二课时)

姓名: 班级: 第 组 时间: 得分: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2.品味本文内涵深刻的语言 。 学习过程:

一、刻画人物形象时,常用到哪些描写方法? ....

二、跳读课文,找找看,作者刻画阿长的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找到相应的句子抄下来。(至少写3种) 三、品味课文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 ” 写得好,它写出了“ ”的句式进行来写。(请把句子完整地写在下面)

家长签名

6.阿长与《山海经》 课时作业(第二课时)

姓名: 班级: 第 组 时间: 得分:

一、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 )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二、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表现了我对不是学者的阿长的轻视。

2.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夸张,表现了“我”十分震惊。

3. 结合全文,写出与“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相照应的句子。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4. 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她的“神力”在于她愿意做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在于她愿意做使“我”开心的事,在于她对“我”的关爱。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四本书虽然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 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心,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 家长签名